浅谈我国城镇化和文化发展的关系分析研究工商管理专业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771444 上传时间:2024-05-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我国城镇化和文化发展的关系分析研究工商管理专业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浅谈我国城镇化和文化发展的关系分析研究工商管理专业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浅谈我国城镇化和文化发展的关系分析研究工商管理专业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文摘要新型城镇化和文化建设是我国推进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引擎,理应受到高度重视与认真落实。环视目前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和文化产业的现实场域,仍然尚处于初创阶段,原因之一就是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态势没有真正形成。本文主要针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文化建设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总结,首先得了解城镇化发展与文化建设的主要关系才能顺利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的理念契合、主体合作、项目与考核的互动,不断完善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互动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城镇化;文化发展;农村;合作目录前言2一、相关概念界定2(一)城镇化的内涵及特征21.新型城镇化建设内涵22.城镇化的特征3(二)文化建设发展3二、我国新型城镇化与文化发展的关系4(一)文化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41.文化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42.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必然要求加强文化建设4(二)文化建设在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地位41.文化建设是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42.文化建设是提升新型城镇化整体实力的重要推动力53.文化建设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6三、构建新型城镇化和文化互动发展6参考文献9前言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建设新乡贤文化,培育和扶持乡村文化骨干,提升乡土文化内涵,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要加大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培育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乡贤文化”。乡贤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承载中国乡村文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乡贤文化资源是乡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利用好乡贤文化资源对于弘扬乡贤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一、相关概念界定(一)城镇化的内涵及特征1.新型城镇化建设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在城镇化的基础上提出的全新概念,其是对传统城镇化建设理念的进一步提升。从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内涵比对来看,二者在人口聚集、城镇空间扩张、非农业化扩大、城镇观念意识转变四个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在建设目标、实现过程与方式、研究的侧重点等方面,新型城镇化较传统城镇化具有更高层次的含义。无论是在目前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领域还是其学术研究领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并未有统一的、明确的定义。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此解释:新型城镇化基本特征是体现节约集约、城乡统筹、生态宜居、产城互动、和谐发展等五个方面,同时要协调发展、互促互进各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张鸿雁则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界定需要从城镇化与城镇群的关系、城镇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城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三个层面入手,要体现“新型”所包含的时代含义。在本文研究的视角下,新型城镇化可定义为:在传统城镇化的基础上,以不牺牲农业、生态、环境、粮食为代价,以提升农村、农村社会基础服务、建立具有城镇意义的、较高品质且适宜人居为最终目标的城镇化建设模式。城市化是特定于历史的,城市化的内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是不同的。在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转型时期,不同层次的经济发展对城镇化有着不同的要求。新型城镇化与科学发展观密不可分。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人们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没有人参与到城市化的建设中来。没有“城市”只是一座空城。经济发展可以继续发展新型城镇化。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就会因为缺少衣食而受到阻碍,这将阻碍新的城市化进程。最重要的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从传统的粗放型城镇化到以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从低质量低速度到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新城市化可以看到传统的意义和不同的城市化、城镇化的“新”代表不仅关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建设,但也高度重视质量的整个城市的形象和城市的发展,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模式和速度。“新”的另一个含义是包含人类因素,这是与传统城市化最本质的区别。还需要更快的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促进其繁殖,经济发展的规模再大也不能忽视人的存在,说经济是一个服务的人,但在新的城市化或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城市贫困人口和城市病。在今天的文化建设也有特定需求的时代,我们应该人的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不会注意到城市建设的物质基础,我们应该注意质量的新的城市化,没有速度,纯经济的价值的基础上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是将文化融入城市,将城乡居民融入城市,促进城乡一体化。2.城镇化的特征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和产业结构等要素的转化过程及城镇与农村空间结构的变迁过程。城镇化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城镇化是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城镇化以工业化的依托,是现代农业的支撑。推进城镇化,就是工业农业并举的过程,农村不能掉队。同时,城镇化要从城乡的现实着眼,关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扶持农村;关注公共服务和城市文明向农村覆盖和扩散,形成城乡互补、共融发展的良好态势,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一元化结构。其次城镇化是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等各要素相协调的城镇化。城镇化不仅仅是人口、资源、经济的融合,更是资源融合和资源创新的过程。城镇化要使城乡的各种资源包括文化资源要与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促成城镇化与文化资源的双向互动。凸显文化资源的优势,发挥文化资源引领和助推城镇化建设的作用,传承和发展文化资源的物质载体培育新文化资源的活性生态环境。再次,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配套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是城镇化发展的原则,城镇化应该避免大城市过度扩张,加快健全中小城市软硬设施,尤其是文化软环境的营造,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有序发展格局,城镇空间优化与文化繁荣的愿景,实现城镇环境的宜居宜业。最后,城镇化是人口转移、“市民化”和公共文化服务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城镇化并不是人口的快速转移,仅有人口转移和产业的优化,而没有进城农民公共文化服务的享有,没有生活质量的提高,没有思维方式的转变,没有优秀精神文化的熏陶,称不上城镇化的高质量。要通过文化驱动转变农民的职业身份,让进城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平等的权利,彻底实现农民的市民化,解决城镇化的核心问题。(二)文化建设发展细究文化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一个地域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求中所感知到的、各类有型的基础设施。如建筑、交通、布局、通讯设施、绿化环境、水源等。以建筑为例,我国建筑具有多样化,不同时期、文化传统下的建筑特点亦是各具特色,如宫殿建筑的恢宏壮观、严谨突显王权尊严,园林小品的依山傍水,注重人造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民居建筑因循地域气候、地理、生活习俗及民族文化差异性而呈现出多种样式和风格。一个地域的制度文化往往是建立在该地域的物质文化基础之上的,以规范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的某种关系。制度文化一般又包含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家庭制度等三类。对于政治制度,依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在城镇发展上,一般利用权威和政策的力量来进行严格控制,维护统治的需要,对于经济制度,我国自古就是典型的农业国家,土地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对农业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反而限制了农民向城镇的转移:对于家庭制度,传统思想奉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流思想,推崇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以家庭观念来满足衣食住行等需求。精神文化作为抽象物,是一个地域的核心,也是该地域居民社会意识的总和,它往往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为全体居民所认同和遵从。如城镇中,包含了知识、道德、艺术、信仰、法律、习俗、生活及行为习惯等。西方学者斯宾格勒提出,“一个城市与一座乡村的区别不在于规模及范围,而是与生俱来的城市精神”,我国城镇精神在历史人文的延续中,从城镇规划、城镇建设、人居生活态度及方式上都体现了与环境的协同一致。二、我国新型城镇化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一)文化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1.文化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曾论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过程都是可以分解为若干部分的。整体是由它的各个部分构成的,他不能先于或脱离其部分而存在;部分是整体的一个环节,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离开整体的要素则只是特定的他物而不成其为部分。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文化方面、社会方面以及生态方面都离不开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些各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来说都是不完整的。其中,文化建设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地位尤其的重要和突出。文化的作用决定了文化的影响,文化会影响综合国力的强弱,民族团结,文化影响文化会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所以我们应该突出文化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在今天的中国,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城市化建设,强调文化内涵和公共服务的内涵,城市不仅是材料,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精神也想让人们享受城市化的新类型的变换。因此,没有文化的城市化建设是不完整和不完整的。因此,文化建设的质量与新型城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将决定新的城镇和城市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文化品位和文明程度,以及当地人的精神,等等。在过去,城市化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盲目的,没有相应的文化引导,导致文化意识的缺失,所以过去的城市化建设是不完整的。基于过去的经验教训,我们知道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2.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必然要求加强文化建设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物质建设和文化建设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物质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建筑材料。另一方面,文化建设也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有些人认为只要良好的文化建设的物质建设会更好,物质建设的建设就不会好,这样的观念我们是不能认同的。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就会出现一系列传统的城市化问题,会影响城市化进程。城市化不仅是人口的转移,也是城市规模的盲目扩张。城镇化的目的是“改造”人,使农民真正融入城市发展。这不是一种正式的融合,而是和原来的城市居民一样。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新要求,使科学理论指导,只有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中坚持以人为本,在坚持物质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统一的基础上,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二)文化建设在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地位1.文化建设是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新型城镇化主要使城镇成为一个高质量、宜居的地方。因此,人们在城市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持。知识经济的时代,文化和城市化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关系,和现在的最好的彼此,是一种双螺旋上升趋势的发展,但只有在新的城市化发展是必须的,良好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新城市化建设和发展。首先,人们是城市文化的载体。有一些文化,人们可以说,人们创造文化,或者文化造就人。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必须加强文化素养与人文思想的融合。城市生活中,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人们的文化素质应该提高,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转换过程加快的过程,属于提高农民工,减少城市发展不良的生活习惯,强调一种新型的城市景观,可以帮助新城市化的建设和发展。在过去的城市化进程中,广泛的发展和过度强调物质建设已经减缓了城市化进程。但由于城市化的文化建设在新的发挥重要指导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在新的城市化建设的人文主义理念指导城市建设,使人们在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促进高质量的新的城市化的发展。第二,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精神和血液的延伸,形成了民族归属感、认同感的精神,也孕育了民族气质和基因的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遗传学中有一种理论,即文化是多源的。人们相信不同的生活方式可以创造不同的风俗习惯,从而形成不同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不同的物质文明。畜牧业和农业是不同的,例如,农业的需求,畜牧业的要求,因此,不同的生活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文化,形成多种文化心理的积累。文化是更多的来源,就像我说的这样的过程中新型城市化的建设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城市文化,新城市文化是城市和农村文化的整合,是一种新的文化的形成。只有当人们接受这种新的文化并融入其中,他们才能发挥文化的作用,把人们聚集在一起。第三,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文化积淀、教育、传承、创新、发展、共享的全过程。没有文化参与的建设,新的城镇化建设将是盲目的、不稳定的、不完整的、死气沉沉的。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沉闷的,一样的,没有灵魂的。老地方等文化创意产业和城市转型的过程中,促进有机结合,可以避免城市文脉的中断,不仅能保持原有的建筑历史和文化价值,和新添加的混合城市景观的历史和现代文化,文化继承、创新和发展,能更有效地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第四,城市特色需要城市文化的表达和支持。城市特色的形成可以促进当地的生产和消费,促进城市和城镇的经济发展,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创造物质基础。在旅游、景观、纪念品等方面,融合了城镇独特的文化,使这些物质元素的文化内涵更具吸引力。2.文化建设是提升新型城镇化整体实力的重要推动力文化是一种服务,也是一种商品,也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力,它可以培育新的城市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文化建设是提高新型城镇化综合实力的重要力量。从文化的经济角度看,城市文化的建设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文化是发展健康的文化价值和思维方式,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所引导的,是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智力因素是21世纪世界经济竞争优势的最基本保证。随着中国经济对制造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对知识的依赖也在不断增加,城市文化的经济价值也越来越突出。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大量具有高度政治意识的工人,他们自觉地刻苦钻研,提高了科学和文化的水平,将在生产中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文化不仅给人类带来智慧和力量,而且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反映了人类的全面和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的重要影响。文化一直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成为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文化建设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一方面,它可以有效地提供多种文化传承、总结和市场要素,提高城市文化的能力,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它通过城市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和文明时尚、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城市品牌建设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如加工、推广、等,塑造城镇,内部和外部形象,增强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建设的城市化、传播力和渗透,和创造力,发展,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城市化的全面发展。因此,只有加强新城市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注入活力和新城建设和城市化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城市的全面发展。3.文化建设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文化不仅能给人带来物质财富,而且也能给人带来精神财富。它是人的思想集合、精神支柱,人的行为往往是受人的思想支配的。因此,人的思想和精神必须要靠文化来引领,所以说文化建设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文化领导主要是通过文化教育、思想传承、理想信念教育、科学创新和道德行为规范来实现的。重视文化引导是培养高层次文化意识的内在要求。但文化领导不是自发的。只有充分发挥文化建设的作用,文化才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引领社会潮流,引领时代潮流。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需要先进文化的积极引导。一个国家或一个国家不能在世界上生存,所以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也不例外。和文化建设在新的城市化提高城市文明和道德品质,使城市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原则,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带领人们认同新城市化、全面、辩证、发展的城市化建设,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新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如果新的城市化建设的人的态度不积极,没有好的生活,不是一个积极的人生目标,这将影响新城市化的建设,如果没有积极的人在镇上,我们还怎么敢期望人们进入城市化?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文化建设,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积极参与人们的城市化进程,加强与他人的沟通,密切联系群众,团结城镇人民。这样,人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可以增加城市的凝聚力。因此,文化建设可以为新市镇的整体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三、构建新型城镇化和文化互动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和文化产业两者的理念的融合。新型城镇化追求的理念是人文理念、智慧理念、科技理念、生态理念、文明理念和集约效率理念等,这些理念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本身的幸福生活,所以全部可以归结到以人为本的理念视域下。文化产业追求的理念除经济效益外,更多应是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提高人的素质,提升人类的幸福感、获得感。因此欠发达地区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以此统筹其新型城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向。坚持主体的互动,积极推动欠发达地区政府与各大企业之间的互动合作。新型城镇化的主体主要是政府与社会团体,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主要是企业与公司。在这些主体之外还存在其他的主体,主体本身的力量以及整合协作是推动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和文化产业互动的关键。因此。欠发达地区务必要坚持协同一体化的发展原则,努力推动各级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以及社会大众之间的各方面合作,以此尽力避免新型城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碎片化。(1)针对目前实际情况,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与规划发展思路上凸显“三个基点”,即注重准确定位、注重鲜明主题、注重彰显特色。从历史文化村落定位,以保护利用为基本出发点,科学合理的划分古建筑村落、民俗风情村落、自然生态村落,深入挖掘地方特色,避免开发的同质性。(2)在设计的理念上,要充分尊重不同地区历史文化村落的个性特征,注重“三个体现”,即重视体现文化、重视文化符号、重视文化传统。静态的文化符号与动态的文化传统是历史文化村落的文化核心,是最能体现区域性差异的因素,因此在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时,需要突出这方面的个性特色。(3)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历史文化村落往往会成为经济开发的重点对象,尤其是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思想下,民俗旅游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形式,历史文化村落则成为重要的开发资源。在具体的发展中,需要尊重历史文化资源,注重“三个价值”,即注重历史文化价值、注重民居建筑价值、注重景观旅游价值。(4)要注重保护村庄完整的传统风貌格局、历史环境要素、自然景观等,引导村民慎砍树、禁挖山、不占河湖水域、不拆有保护价值的房屋。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利用,应当以抢救保护濒危古建筑、保护古树名木、提高防灾能力等为重点。传统村落要作为历史文化名村的后备资源实施保护,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要保护好具有传统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性建筑,坚决制止保护性建筑的拆除行为,实现保护性建筑的合理利用。对符合历史建筑认定标准的建筑,各地要依法公布为历史建筑,并建立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坚持内容与项目的互动,努力推动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与文化项目的对接。一方面,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努力为文化发展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与平台。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发展空间与平台,欠发达地区应根据当地国民的需要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全力为文化的发展做好规划、做好空间的科学布局,尽可能在城乡统筹的大局下做好文化产业发展平台的搭建。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各类文化,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的品味。欠发达地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时,务必要注重把握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契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质要求和内涵,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以国民素质提升为主旨,大力发展新型城镇的红色文化、大众文化、科技文化、信息产业等,不断丰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提升新型城镇化的品位与档次。结论总之,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国家、欠发达地区、社会团体、企业家的共同努力与精诚协作,更需要从不同视角去探索与尝试。目前重要的是,欠发达地区应该把握好新型城镇化和文化建设的逻辑关系,重点推动两者理念、主体、项目的互动,力求真正形成新型城镇化和文化产业互动共赢的持续发展机制,从而不断提升该地区现代化发展的水平。参考文献1崔娟,魏三珊.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集群的互动逻辑J.人民论坛,2017(13):232-233.2刘雁红.中国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22(01):106-109.3田秋丽.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要打好“文化牌”J.人民论坛,2017(02):138-139.4陶楠,荆玲玲,王佳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6(04):101-102.5石冉,张学昌.新型城镇化的文化治理:维度、框架与路径J.农村经济,2015(11):69-73.6秦红星,王俊义.农村城镇化视野下的文化传播J.青年记者,2015(26):29-30.7王艳秀.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09):37-38.8齐骥.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研究J.发展研究,2015(01):72-76.9李娟.新型城镇化视阈下的中国乡村文化及其产业化问题研究J.学术交流,2014(11):123-128.10祁述裕,朱岚,高宏存,孙凤毅,曹伟,齐崇文,郭全中.“文化资源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讨会观点摘要J.行政管理改革,2013(09):31-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 大学论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