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地方民歌《隔趟栽》的音乐特色分析研究 音乐学专业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771372 上传时间:2024-05-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1.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泰州地方民歌《隔趟栽》的音乐特色分析研究 音乐学专业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泰州地方民歌《隔趟栽》的音乐特色分析研究 音乐学专业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泰州地方民歌《隔趟栽》的音乐特色分析研究 音乐学专业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摘 要:在信息技术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下,随着现代音乐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取向逐步倾向现代音乐,这给传统民歌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同时,青少年中喜爱传统民歌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为了不让这一古老的音乐品种消亡,传统民歌在当今时代既要体现它的民族性,又要体现它的时尚性,增加许多现代时尚的元素,在迎合民众的需求时又把优秀的传统民歌带到了人们的生活中,这会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泰州民歌并喜欢上泰州民歌,从而将其传承和发展。关键词:艺术特征;音乐特色;泰州民歌;文化传承目 录1 前言42 泰州民歌隔趟栽的音乐特点分析42.1 泰州民歌隔趟栽的基本音乐特征42.2泰州民歌隔趟栽的演唱特征42.3 泰州民歌隔趟栽的旋律艺术特征52.3泰州民歌隔趟栽的衬词特征62.4泰州民歌隔趟栽的语言特征73 泰州民歌隔趟栽的发展现状83.1 经典失传,风格单一83.2 市场不均,政策形式化83.3 资金匮乏,人才稀缺94 泰州民歌的艺术功能与文化价值分析94.1 泰州民歌的艺术功能94.2 泰州民歌的文化价值104.3 对于泰州民歌传承与发展的建议10结 论12参考文献131 前言本文通过对泰州民歌的探究与分析,进一步了解其音乐特色和文化价值。从泰州民歌的起源、历史背景和内容特点以及美学价值等等诸多元素进行研究,从泰州民歌的艺术特征和功能,文化价值及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挖掘泰州民歌的学术价值,保护泰州民歌、继承泰州民歌、发展延续它的生命。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泰州民歌的音乐特色。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书籍资料和报刊杂志,从中搜集到关于泰州民歌的历史及艺术价值等诸多研究成果,为分析泰州民歌的艺术特征储备理论知识。由泰州民歌发展的历史入手,详细概述了泰州民歌的历史起源、发展现状及音乐特点;其次通过对泰州民歌的音乐特色概述,用图示研究法和例证研究法详细介绍其音乐结构、调式调性、衬词衬腔等以及曲式曲调各方面的特征。再次,运用归纳总结法阐述了泰州民歌的艺术功能和文化价值在生活中的体现;最后对泰州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建议,通过自身的改革和政府及社会的支持,为泰州民歌提供多样的发展渠道。2 泰州民歌隔趟栽的音乐特点分析2.1 泰州民歌隔趟栽的基本音乐特征民歌是活在人们口头上的艺术创作,也是反映一个地方一个时代民俗风情的活化石。民歌以其灵活多变、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等表现形式及特点,历来为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泰州地处江苏中部,是江、淮、海三水交汇之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与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了泰州民歌的形成、传播和发展。泰州民歌包括号子、小调、花鼓、山歌以及祭祀、宗教中的吟唱等多种形态。例如:北部地区盛行水田牛号子、拉犁号子、划船号子,南部地区则流行拔麦号子、打豆号子、山歌、唱春调、唱书调、摇橹号子、绞关号子等。根据民歌阿里隔上栽基础上创编的隔趟栽,其中增加了快乐的节奏,丰富的和声,鲜活的再现了水乡人勤劳朴实的性格和淳厚平和的民风。隔趟栽,作为农耕文明不可或缺的章节,深深锲刻在历史的印记里。而流传于水乡兴化的林湖秧歌,又以其独特的乡土魅力,成为秧歌民谣中的翘楚。阿里隔上栽已传唱了百年,厚土的底气,秀水的滋润,使它具有一种时空穿透力,最终定格为永恒。2.2泰州民歌隔趟栽的演唱特征隔趟栽歌词简洁质朴、生动活泼、抒情言志、意境和谐。在内容上,从生产生活知识、男女爱情到民间、历史故事、风俗信仰,表达的多是生产生活中真实的思想情感。在曲调上,音韵流畅,旋律悠扬,节奏明快,酣畅淋漓,易于流传。受劳动强度、环境、情感的影响,曲调常有即兴变化,有的高亢嘹亮,有的情意绵绵,有的诙谐风趣。在形式上,隔趟栽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其中一领众和是最常见的歌唱方式。在语言上,大多采用方言俚语,常常出现诸如“嗨哟”、“哼哦”、“哎嗨唷”、吆号号嗨”之类的虚词,使唱词神通气顺,音韵优美,增添了民歌的地域色彩和感染力。谱例一从隔趟栽谱例一中可以发现,在开头处就设置有较为轻快的节奏,“一片片”、“哎”、“啊”等语气词使用较为频繁,曲调有高有低,当唱到语气词如“哎”、“啊”等位置时,曲调有明显的转折和升高。从谱例一种可以看到,曲调在前半段有明显地上升,要就是在演唱中需要演唱者提高音调,表达出劳动人民在进行农耕时的欢乐心情和营造一种勤劳愉悦的场景。谱例二从上图的谱例二中也可以明显地发现,当隔趟栽这首泰州民歌的曲调时而起、时而落,曲调结构较为简单但是多变,需要演唱者时刻注意曲调的升降和变化,例如:唱到谱例二中“阿里隔上栽,阿里隔上栽,阿里隔上栽呀”这一段时,曲调从之前的升调在“隔”、“栽”等节奏点上转为了下降,这就需要演唱者能够把控好歌曲节奏的情况下,运用演唱的技巧自然地将升调与降调之间的间隙巧妙地进行过度,避免出现生硬的现象。2.3 泰州民歌隔趟栽的旋律艺术特征泰州民歌隔趟栽的旋律可谓是民歌的灵魂,在隔趟栽的旋律中音程是旋律之所以能够运动起来,带动整首歌曲的关键所在。隔趟栽中的音程变化有着较为强烈的动态感,隔趟栽中运用了音与音之间高低上的差异,来营造出一种令人感觉充满变化和律动的旋律组合。泰州民歌隔趟栽的歌曲旋律可谓是“一波三折”,隔趟栽的歌曲旋律的变化包括了“重复”、“换头重复”、“换尾重复”、“移位”、“音程”等变化。旋律的重复也就是在歌曲中将某一个歌曲的段落、乐节以相同的方式复制穿插在乐段的中间位置或者是首尾位置,可以将相同的乐节复制一次或者是多次,例如在谱例三中,“一片片来”开始,一直到“哎大哥”这一段属于终止线前的重复;同时在这一段中其音程的变化并不明显,没有出现大幅度的增减音程的现象。谱例三同时,音程的连贯性也决定着歌曲是否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音程的连贯性角度来看,泰州民歌隔趟栽音程分散、但并不影响其连贯性,也正是因为泰州民歌隔趟栽的音程创作在音与音之间有一定的间隔,突出了其节奏感强烈、节奏轻快的特点,例如:“一片片来”一直到“哎”,其间隔的音程较长,但是在演唱的过程中可以使用短暂的停顿和尾音的方式来处理,显得歌曲更加具有生命力。2.3泰州民歌隔趟栽的衬词特征民歌的衬词多有有:啊、哎、吧、哪、噢、啦、唻、呣、啰、咪、咿、呀、嘿、哩、嗬、哟、呵、唉、咳、喂哈、咧、咚、嗯等。泰州民歌隔趟栽中也多有该类衬词的表现,如谱例四所示,其中“哎”、“呀”、“喂”等衬词多出现在歌曲之中。“哎”、“呀”、“喂”等衬词的应用使用歌曲具有了一个完整的结构,在泰州民歌中不乏有“哎”、“呀”、“喂”等衬词的出现,这些衬词多用为句子内部作垫字或作落尾字,隔趟栽中的“哎”、“呀”、“喂”等衬词反复出现,加强了歌曲的节奏感、提升了歌曲的生动性、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谱例四2.4泰州民歌隔趟栽的语言特征生存环境的不同会衍生出各具特色的人文风情,是当地人文生活和社会风情的映射。泰州民歌隔趟栽这一源于我国江淮地区的艺术作品,也不能例外。它的产生源自于当地劳动老百姓自发的创作,带有特有的江淮地区性格特征而深受当地人的喜爱,在江南一带的各省也具有广泛的影响。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作为传播手段,辽阔的长江为演出场所,演绎出高昂激越、豪放大气、慷慨的江南之声。泰州民歌因其艺术底蕴和审美情趣的独树一帜,在历史舞台上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展现的是江南的人文风貌,唱响的是劳动人民的情怀,这是江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所造就的。泰州民歌隔趟栽的语言多为泰州的地方语言,其中如谱例五所示,“大嫂子哎”、“十里那个号子一条腔”皆是泰州地方特色的语言所组成。谱例五3 泰州民歌隔趟栽的发展现状3.1 经典失传,风格单一我国是一个集多民族多元文化于一身的文明古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沉淀,戏曲艺术自然是极为丰富的,泰州民歌以其独特的形式存在于我国江淮地区。在包罗万象的文化熏陶下,形成了它别具一格的韵味。泰州方言圈,学术上一般称之为泰如方言片,为江淮官话的一个分支,含泰州、泰兴、兴化、东台、海安等县市,覆盖了除靖江以外的整个地级泰州市。泰州的民歌主要是劳动号子,是劳动人民在劳作和工作时,由人领导和组织一同歌唱的一种歌曲形式。如:栽秧号子,车水号子,打夯、打硪号子,渔民、船工号子等。由于自身地理环境和民俗文化的影响,曲风独特鲜明,调性丰富多彩、唱腔高亢激昂,有着数以万计的爱好者。因其自身与众不同的艺术内涵和独立的美学价值,成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隔趟栽是泰州民歌中的一种形式,然而隔趟栽被现代人所遗忘和失传的原因是现代人们的劳动方式变了,不再是是农耕社会了。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能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这些吆喝、呼号声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发展为歌曲的形式。泰州民歌之所以会逐步的失去人们喜爱的热情,主要原因是民歌的形式和内容,脱离了时代的发展,目前大多数经典的泰州民歌曲调都源自于各种栽秧号子,车水号子,打夯、打硪号子,渔民、船工号子等,大多以劳动元素为主,一样的音乐特色使之缺少了一种创新的风格和韵味,从而导致“没得看,也不想看”的恶性循环。因此,劳动方式的转变使得泰州一些劳动号子绝迹的原因。3.2 市场不均,政策形式化中华民族是一个以诗教作为国家文化之根本的民族,历来重视正统文化(也称“大文化”)的传承,却极少像宣扬“大文化”一样去把泰州民歌这类民间艺术文化进一步发扬。虽然政府正在极力的保护泰州民歌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其特别的艺术形式,在对发展传统艺术的灵活性上有所缺失,少大力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隔趟栽也是如此,随着现代市场对泰州民族缺乏了解,自然也忽视了其民族音乐的发展,使得隔趟栽的衍生产品(CD、电子音乐产品)等也逐步淡出了市场的范围。因此地方政府对保护泰州民歌及其相关政策和措施都处于初步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保护措施。3.3 资金匮乏,人才稀缺从事泰州民歌艺术事业的艺人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主要来源于政府仅仅50%差额率的拨款,其余生活问题都要自行解决,生存状况每况愈下。表演的场地设施老旧破损,硬件要求都无法达到,更无法积极地发展和传承了。由于这杯水车薪的财政支持无法解决艺人们和工作人员的生活问题,造成了剧院艺人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问题,许多高龄演员年纪大了要退休,但苦于后继无人;其次,愿意来剧院负责编导、舞台、服装、美术等重要的主创人才寥寥无几,无法编演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型剧目,直接导致了观众的大量流失。4 泰州民歌的艺术功能与文化价值分析4.1 泰州民歌的艺术功能音乐在生活中有着自身混合型的的艺术功能,泰州民歌独有的价值也充分体现在艺术功能中。1.艺术审美泰州民歌结合了音乐及民族元素等多种艺术于一身,为观众演绎着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苦辣酸甜。让观众既有听觉上的享受,又有文化传承的气息,在享受的同时,可以鉴赏音乐美、感受音乐情,从民族歌曲中得到情感的升华。2.思想教育看戏就像照镜子,往往让我们在戏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泰州民歌将劳动人民的生活融入歌曲中,所呈现的画面和人物情感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思考,审视自己的行为,得到内心的升华。3.文化传播泰州民歌的形成是社会与历史的产物,民歌的文化也是源自于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播需要我们当代青年人的不懈努力,以文化传承为基础,再加以艺术的雕刻,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历史的还原,让听者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4.休闲娱乐在工作之余听一出泰州民歌或自己唱“两嗓子”,使身心得到愉悦和放松,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4.2 泰州民歌的文化价值泰州民歌通俗易懂,但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在保留方言的特色下,泰州民歌戏词也讲究平仄押韵,一字一句都蕴涵着无数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隔趟栽将泰州民歌艺术作为主线贯穿全文,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当然不乏描绘泰州民歌艺术特色的内容,然而更深层次的是借劳动人民的所见所闻。泰州民歌艺术作为古老的民歌艺术,它的消亡和衰退也暗示着民歌文化的流逝,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消失和流逝。因此,我国政府和社会应高度关注民歌的保护和传承,让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的精神流传下去。4.3 对于泰州民歌传承与发展的建议1.发扬泰州民歌艺术文化传承价值泰州民歌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隔趟栽更是凸显出了泰州地区群众淳朴的生活作风、勤劳农作的生活风貌。由此看来,泰州民歌代表着民族文化的发扬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泰州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泰州民歌以其地理环境虽造就了它的独特,但也导致只有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才能品味着其中的情感。人们对于艺术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丰富,现代化经济发展迅速所带来的新型娱乐方式应接不暇,占去了大多数人的业余时间。而且泰州民歌的观众群体也很局限,演出的市场几乎仅限于农村,泰州民歌渐渐沦为了农村的附属品。作为国家重点为物质文化遗产,泰州民歌具有不可再生性,对其保护、传承是当务之急。2.建立泰州民歌独特的传播平台泰州民歌彰显出我国民族文化的艺术,需要拥有一个自己的平台作为传承的载体。将泰州民歌引入中小学音乐教育,使之成为像音乐美术一样的综合艺术学科,系统化培养人才,也能让学生更充分的了解泰州民歌,走进泰州民歌,只有真正了解了它,才能发自内心的热爱这门艺术,从而将泰州民歌更好的发掘、传承下去。例如:将隔趟栽融入中小学的音乐课程教学之中,在教授学生隔趟栽演唱方式的同时,也教会其隔趟栽中所体现出了勤劳、踏实的精神,进一步深化学习民族歌曲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民族文化的印象,不论对其音乐学习还是文化学习,都起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帮助。与此同时,让泰州民歌市场化,可以将其融入电视电影和娱乐节目,通过大众传媒的力量来推动泰州民歌的发展。结 论泰州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泰州民歌隔趟栽更是人口相传的一首经典曲目,虽然泰州民歌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底蕴,代表着泰州人民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勤劳和汗水,但是,由于民歌内容和民歌唱作形式过于传统单一,民歌如何在现代社会继续传承下去成为了问题。因此,基于民歌的传承问题,泰州民歌首先自身需要革新,虽然传统歌曲固为经典,但与现代人的生活脱轨,民歌的传承形式要与时代更好地接轨,才能让泰州民歌的审美价值和现代生活相融合,才能在保留其精华的基础上追求创新。参考文献1孔庆夫,姜宣书,辜红卫.问题方案田野新化山歌田野研究J.音乐创作.2013(01)2吉钰梅.泰州地区劳动号子种类及其艺术特点研究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3杨伟民.从汉族民歌地域性色彩看其演唱艺术表现J.音乐创作.2012(02)4秦婉丽.黑龙江汉族“寒带气候型”民间音乐初探J.音乐创作.2012(03)5张美林.扬州民歌与吴歌比较研究J.艺术百家.2004(06)6金仕业.感悟于地方文化之中过年,感悟身边的传统案例J.才智.2011(19)7康吉仁.激活地方文化产业发展J.瞭望.2010(51)8祁锦伟,李树臣.浅谈大庆地方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发展J.大庆社会科学.2009(03)9杨秀兰.彰显地方文化魅力发展九江地方文化产业J.商场现代化.2008(17)10陈雅.地方文化符号系统的建构与创新J.青海社会科学.2008(03)11魏安石.劳动号子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5)12黄宇新.浅谈劳动号子的种类J.成功(教育).2009(03)13杨家深.劳动号子J.新湘评论.2009(07)14唐一泓.在呐喊中生存闲聊劳动号子J.歌剧.2008(05)15戢祖义.中国“劳动号子”J.云岭歌声.2004(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 大学论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