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城市居住用地空间分布研究分析——以武汉市为例 选题报告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771213 上传时间:2024-05-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形势下大城市居住用地空间分布研究分析——以武汉市为例 选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形势下大城市居住用地空间分布研究分析——以武汉市为例 选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形势下大城市居住用地空间分布研究分析——以武汉市为例 选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形势下大城市居住用地空间分布研究以武汉市为例一 课题来源导师建议后自选二 研究背景2.1 .城市群发展成为主要模式随着全球经济的加快,城市之间的体系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城市逐渐变成集团化、一体化和规模化的趋势发展,城市已经集合成为一个城市群在竞争和发展。城市群以其而有的方式成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骨干力量。在国际上有很多的国家都存在者城市群,比如说日本的东京区,大阪神户等等,美国的大纽约,五湖区等等,这些城市集群在经济危机和其他特殊情况的时候起到了很好的风险抵御和互相帮助的作用,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也逐渐形成了不少的城市集群,比如说,京津唐地区,长三角地区,广东作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地区,在广东珠三角地区却没有城市集群,城市的发展很分散,城市发展模式差不多,所以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广州和佛山形成城市集群发展是时代的需要。2.2 广佛城市发展趋势在改革开放开始阶段,广州和佛山还处在各自发展各自的阶段,但是后来进行了调整,先是广州的西连和东承开始推进,但是并没有取得什么进展,政府之间还是处于竞争的关系。但是很多的企业却是同时处在广州和佛山两地的,促使了两地政府之间的合作。国家政策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加速了广佛同城化的进程,大部分的居民都觉得广佛同城化会使得广佛运营成本下降,广佛的市场会进一步得到开放,市场的管理壁垒可能打破,可能吸引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大部分的人还觉得广佛同城化后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广佛同城化会给各方面的人士带来利益,积极推动广佛同城化势在必行。广佛同城化不仅是推动广佛经济发展的举动,更是以创新之举。三 研究目的与意义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系统的完善和积极建设,交通运输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得到了很多学者的实证研究,卡斯特JR(2002)认为:交通是一个城市根本的革新,一个城市交通的发展和完善,将使得城市的空间结构得到重构,交通很是复杂。而区域一体化一直是理论界和政府最关心的地方,早在90年代的欧美国家就非常的在乎交通的一体化,并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得到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城市的发展很大一部份得益于自身交通的发达和完善,广佛同城化的交通将会给广佛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同时交通运输发展也要依赖城市经济的发展。广州和佛山在地理位置上非常的相近,关系也非常的紧密,使得他们之间同城化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广州作为省会城市,商业和科研方面都非常的厉害,佛山作为广东很大的制造业基地,他们的实现同城一体化可以弥补各自的缺陷得到最大能力的发挥,成为珠三角区更大的核心区域。而交通运输在推动城市一体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城市交通一体化将使实现同城一体化的关键。只有在实现了广佛城市交通的一体化情况下,才能更好的配置资源,改善土地配置情况和环境保护等等问题,同时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改善广佛的经济情况,提高两地的综合实力。本文主要针对广佛同城化交通的发展趋势,结合现在的交通实施的现状,以及同城化交通所要完成的任务和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各个国家实施交通一体化过程问题和影响,以及我国其他地区交通一体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分析广佛同城化过程中交通一体化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广佛同城化过程中交通一体化的策略,最后提出一些总结和建议,以上分析内容为广佛同城一体化提出一些经验,最终促使我国华南地区经济、社会的更进一步发展。四 研究现状交通一体化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方向,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一致重视,主要的研究有:(1)交通基础设施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国内的朱正昌认为,在交通一体化的过程中政府和市场都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政府良好的行为可以搞好交通一体化中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强调市场行为可以提高整个项目的实施效果和进度。(2)交通等等基础设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澳大利亚学者罗森斯坦罗丹(1966)中强调基础设施在工业过称中的决定性作用,他认为基础设施构成了经济社会的基础和结构。邓淑莲(2003)认为交通基础设施是社会的先行资本,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创造机会。20世纪60年代初,德国学者沃纳松巴特(Werner Sombart)提出了生长轴理论,该理论认为,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交通干线对经济发展起到最为重要的作用,认为区域内连接中心城市的重要交通干线(铁路、公路)的建设将形成新的有利区位,方便了人口的流动,降低了运输的费用,从而降低了产品的成本。该理论肯定了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的引导作用,为原联邦德国的国土整治规划实践活动的进行提供了良好的依据,引导了人口的流动方向和产业带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交通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不是很多,主要有点轴系统理论。陆大道(2002)将增长极理论和生长轴理论联系起来,认为“点”即中心城镇,是各级区域的集聚点,也是带动各级区域发展的中心城镇。“轴”是在一定的方向上联结若干不同级别中心城镇而形成的相对密集的产业带或人口带。该理论认为随发展轴及其附近发展轴经济中心的实力不断增强,辐射及吸引范围不断扩展,干线会逐渐扩展自己的支线,支线又形成次级轴线和发展中心进一步扩展,促进次级区域或点域的发展,最终形成由不同等级的发展轴及其发展中心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点轴系统,从而带动整个区域发展。(3)交通格局对经济传导方面。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了运输交通通过影响市场、分工从而推动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他认为,生产力的最大改良产生于劳动分工,而劳动分工的扩大又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最后,市场范围的扩大又依赖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运输费用的降低。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关于分工、市场条件下交通与经济发展的理论逻辑,并进一步发展这一理论。在马克思的发展理论中,第一、交通被看作是交往的一部分,是交往的物质条件;第二、交通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开辟了世界市场;第三、交通扩大市场范围促进了分工,而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推动了交通的发展,但分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一种异己的力量。交通的充分发展,使分工充分发展最后为消灭分工创造了条件。交通市场分工的发展理论,在马克思理论中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社会发展总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4)交通枢纽和运输方式。在这部分最有名的是日本的铁路结节点和苏联的交通枢纽点理论。很多学者认为交通枢纽点是很多种交通运输方式衔接地区办理长途和短途最有效的方式。苏联学者还解决了运输方式在技术和技术作业上面的协调问题。严宝杰提出交通枢纽转换的方式。(5)交通一体化。1957年规定了欧洲共同体之间的运输政策的原则和决策方式,逐渐解决交通运输的一体化问题。美国在1991年开始全面的推动国家综合的交通运输系统一体化,很多的教授都指出交通一体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交通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也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区域经济要快速发展也也一定离不开交通一体化的程度。从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人流和上流、车流一直是一个城市交通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一直与交通的通达水平成正发展的趋势,在大城市群中,因为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加需要交通一体化的进程,经济的发展需要交通的推动,交通不发达也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时一般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交通都比较的拥挤,所以实现交通一体化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必由之路。五 研究方法与思路5.1 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取了理论和实际结合的研究方法,实现整个研究过程既有理论又有实际的依据,主要研究方法有:(1)文献研究法:主要通过学校图书馆以及图书馆数据库,查阅到相关的数据和文献,以及政府的报告,国家规划局以及各种新闻报道,联系各国家同城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得到一些广佛同城化交通建设发展的数据资源。(2)比较分析法:对国内和国内同城化过程中的理论和经验进行比较分析,从背景和效果等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他们的不同,理解什么是交通一体化,什么是同城一体化,交通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等等,以及广佛同城一体化的实施背景等等,以及交通一体化实施之后对经济发展以及各个方面的影响等等。(3)举证研究法:通过一些交通一体化的一些实证分析,了解分析国内外的交通一体化情况,实施措施,以及一些同城一体化的实施经验教训。本文的思路如下表所示:5.2 文章思路广佛同城交通一体化交通一体化经验基本理论广佛同城一体化的现状与可行性分析研究现状、目的、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思路广佛同城一体化模式广佛同城一体化的规划策略广佛同城一体化规划广佛同城一体化的规划策略总结六 研究提纲第一章 绪论1.1研究背景1.2研究意义和目的1.3研究范围和技术依据1.4文献综述1.5研究方法与思路第二章 基本理论和经验借鉴2.1理论基础2.2交通一体化2.3 RFID技术2.4 RFID技术在交通中的应用第三章 广佛同城交通一体化现状和可行性分析3.1广佛同城交通一体化现状3.1.1轨道交通方面3.1.2道路网络方面3.1.3客、货公交网络方面3.1.4停车场方面3.1.5交通同城化方面3.2广佛同城交通一体化必要性分析3.3广佛同城交通一体化可行性分析3.4 RFID技术在广佛同城交通一体化应用中的优势第四章 广佛同城交通一体化规划特点与构成4.1广佛同城交通一体化模式4.1.1广佛同城交通一体化模式的指导思想4.1.2广佛同城交通一体化模式的内涵4.1.3广佛同城交通一体化模式的目标4.1.4广佛同城交通一体化模式的特点4.2广佛同城交通一体化规划4.2.1广州交通规划4.2.2佛山交通规划4.2.3广佛交通一体化规划4.2.4广佛交通一体化规划存在的问题第五章 广佛同城交通一体化规划策略5.1交通枢纽一体化策略5.1.1航空枢纽5.1.2铁路枢纽5.1.3水路枢纽5.2道路网络一体化策略5.3轨道交通一体化策略第六章 总结6.1取得的成果6.2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参考文献致谢七 课题研究进程八 参考文献1姚士谋等.中国城市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32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8年,1-21.3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8年,1-21.4 张京祥,邹军,吴启焰, 陈小卉.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J城市规划,2001年.第 5 期:19 - 23.5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8年,1-21.6 殷惠.城市圈交通一体化研究.交通科技与经济,2007年,第6期:92 - 94.7肖玲.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一体化交通的目标、原则和基本途径.现代城市研究,2004年,第1期:31 - 33.8李文陆,张正河,王英辉. 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评述.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第2期:11 - 16.9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激励分析J.地理科学,2002年,第1期.10杨家栋等.区域共同发展及其分类指导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1:278 - 370.11张务栋.交通运输布局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1993,10.12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格局J.地理研究,2003,22(3).13王培宏,贺国光.交通一体化:综合运输的发展方向J.综合运输,2003,10.14张国伍、罗雄飞.综合交通枢纽的虚拟组织协同管理模式研究J.2000,4.15李文陆,张正河,王英辉.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评述.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第2期:11 - 16.16Wilson,G.W.IntroductionA.Wilson,G.W.,Bergman,B.R.,Hirsch,L.V.,Klein,M.S.(Eds.).The Impact Of Highway Investment On Development C.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96:1-16.17俞勇军,陆玉麟.交通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其区域效应评价方法研究.人文地理,2005年,第1期:27-31.18Viner, J. 1950, The Customs Union Issue. New York: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rce.19陈善亮,毛保华,丁勇.英国交通一体化政策与我国的对策.交通科技,2004年,第1期:63 - 66.20胡军.华南区域经济一体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33-6521甘天文.广佛产业融合的现实意义研究.特区经济,2008年,第5期:42-4422蔡静霞.走向共和行进中的广佛同城化.房地产导刊,2009年,第6期:62-6523金凤君.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第14卷,第4期:70-7424梁学斌.广佛一体化的创富使命.房地产导刊.2007:60 - 63.25胡汝银.低效率经济学:集权制理论的重新思考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09 - 213.26 邹渐维.协同创新发展加快广佛同城基于城市价值链视角的思考.广东经济,2009年,第7期:26 - 30.27陈佩虹.一体化交通规划从概念到现实的途径.综合运输,2009年,第5期:8 - 12.28佛山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2008年),佛山市交通设施建设年度计划(2010年).佛山市城乡规划局,佛山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2010:1 - 11.29广佛两市道路系统衔接规划.广州市城市规划局,佛山市规划局等.2007:1 - 20.30付菊红,许云飞.关于交通一体化的思考.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9 年,第17卷,第1期:28 - 32.31龚华炜,臧晓冬.泛珠角三角洲地区交通一体化的现状及对策.交通科技与经济,2007年,第9卷,第4期:106 - 108.32陆锡明.上海一体化交通与大都市商业发展.封面文章,2005 年,总第181期:9 - 12.33黄静兰.大思路: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综合运输,2005 年,第 10 期:40 - 42.34吕拉昌,李永成,王建军.广佛产业发展比较及互补开发研究.热带地理,2005年,第25卷,第2期:138 - 160.35 毛琼.长三角地区交通一体化研究.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6.1.11.36 祝宝君.沈阳经济区交通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6.10.25.37崔智涛.区域公路交通一体化研究.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6.8.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 大学论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