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接本政治重要考点ppt课件

上传人:29 文档编号:240769397 上传时间:2024-05-06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310.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接本政治重要考点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专接本政治重要考点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专接本政治重要考点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一、专接本专接本政治考试说明政治考试说明1.1.考试内容以大纲为准。考试内容以大纲为准。2.2.考试内容:考试内容:马哲、邓三论、时事三部分,各占总马哲、邓三论、时事三部分,各占总分值的分值的45%45%、50%50%、5%5%左右。左右。3.3.考试能力要求:了解、理解、掌握考试能力要求:了解、理解、掌握4.4.考试时间考试时间6060分钟,满分分钟,满分100100分。分。5.5.题型:题型:基本知识性试题基本知识性试题60%60%、能力性、能力性40%40%客观题:单选(客观题:单选(3535)多选()多选(1010)判断)判断(1515)主观题:论述(主观题:论述(2020)、材料分析)、材料分析(2020)一、专接本政治考试说明1.考试内容以大纲为准。1哲学部分分值统计2009年哲学部分分值统计年哲学部分分值统计哲学部分分值统计2009年哲学部分分值统计22008年哲学部分分值统计年哲学部分分值统计2008年哲学部分分值统计32007年哲学部分分值统计年哲学部分分值统计51合计合计401020325唯物史观唯物史观11认识论认识论321辩证法辩证法211唯物论唯物论5122引论引论合计合计材料材料论述论述判断判断多选多选单选单选内容内容11时政时政2007年哲学部分分值统计51合计401020325唯物史观42006年哲学部分分值统计年哲学部分分值统计 2006年哲学部分分值统计 5二、二、复习点拨复习点拨全面把握,突出重点,强化能力全面把握,突出重点,强化能力1.1.全面把握:全面把握:并不是不加分析地地毯式轰炸,面面俱到并不叫并不是不加分析地地毯式轰炸,面面俱到并不叫全面,全面是指建立系统和框架,在此基础上把我们复习的东西有全面,全面是指建立系统和框架,在此基础上把我们复习的东西有机化,在原理和原理的关联中掌握原理,在概念与概念的关系中把机化,在原理和原理的关联中掌握原理,在概念与概念的关系中把握概念。握概念。2.2.突出重点突出重点:重点就是指哲学的考点重点就是指哲学的考点基本概念基本概念(客观性试客观性试题的考点题的考点),特别是基本原理,特别是基本原理(主观性试题的考点主观性试题的考点)。基本原理正是。基本原理正是哲学的理论逻辑运行的载体。所谓突出重点,就是突出理论和实际哲学的理论逻辑运行的载体。所谓突出重点,就是突出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点,具体地说,就是要突出那些最重要的基本原理和某些理的结合点,具体地说,就是要突出那些最重要的基本原理和某些理论难点和疑点,以及已经形成命题热点的次重点。论难点和疑点,以及已经形成命题热点的次重点。3.3.强化能力:强化能力:掌握了原理,还要会运用。把知识转化为战斗力掌握了原理,还要会运用。把知识转化为战斗力二、复习点拨全面把握,突出重点,强化能力6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知识体系知识体系 概要概要唯物论唯物论物质和意识物质和意识1.1.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1.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2.2.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1.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发展的规律性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发展的规律性2.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3.3.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4.4.真理真理1.1.认识与实践认识与实践2.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3.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2.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1.1.社会的本质社会的本质3.3.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唯物辩证法认识论认识实践真理唯物史观社会及其基本机构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3.3.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2.2.社会的经济、政治、观念结构社会的经济、政治、观念结构4.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5.5.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知识体系 概要唯物706-0906-09年论述题年论述题0909:请运用唯物辩证法原理,谈谈你对经济全球:请运用唯物辩证法原理,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化的认识0808:1.1.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意义;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意义;2.2.结合结合1717大大精神,谈谈如何全面认识科学发展观。精神,谈谈如何全面认识科学发展观。0707:1.1.试述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试述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2.2.论述贯彻落实论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及意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及意义0606:1.1.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2.试述试述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的作用06-09年论述题09:请运用唯物辩证法原理,谈谈你对经济全8哲学常考原理与点题哲学常考原理与点题(一)唯物辩证法(一)唯物辩证法 1 1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2 2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分析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分析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问题。3.3.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l l)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论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坚持互利共赢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开放战略”理念理念 。(2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具体问题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体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 3)矛盾不平衡性原理和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矛盾不平衡性原理和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硬道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4 4)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拉动内需拉动内需+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哲学常考原理与点题(一)唯物辩证法9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1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关系和建设创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关系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新型国家的重要性。2 2认识的辩证运动原理认识的辩证运动原理中国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形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形成与重要意义。成与重要意义。(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10(三)唯物史观(三)唯物史观 1.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科学科学发展观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2.地理环境的作用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地理环境的作用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原理,用以分析说明科学发展观,特别是有关展原理,用以分析说明科学发展观,特别是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可持续发展的内容。3.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体系的建设。4.4.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社会基本矛盾原理我国改革开放的依据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依据和意义。意义。5.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以人为本的思以人为本的思想观点。想观点。(三)唯物史观11(1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2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3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4 4)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观(5 5)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6 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7 7)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8 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9 9)矛盾变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坚持)矛盾变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坚持“两点两点”和和“重点论重点论”的统的统(1010)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111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21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1313)人类社会的基础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基础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414)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1515)社会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关系原理(161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717)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的原理)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的原理(1818)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辩证关系原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辩证关系原理(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2 一、哲学一、哲学二、哲学的基本问题二、哲学的基本问题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第一章第一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哲学概要 一、哲学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13一、关于哲学一、关于哲学(1 1)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有阶级性有阶级性)(2 2)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人皆有之世界观人皆有之,哲学亦人皆哲学亦人皆有之?有之?)(3 3)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一般规律的学问()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一般规律的学问(学问而非科学学问而非科学)(4 4)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5 5)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样的方法论+哲学既描述和解释世界,又指导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哲学既描述和解释世界,又指导人们的认识和实践 )(6 6)研究对象:世界的普遍本质、一般规律)研究对象:世界的普遍本质、一般规律 (7 7)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8 8)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9 9)哲学党性:唯物和唯心的对立和斗争)哲学党性:唯物和唯心的对立和斗争一、关于哲学14二、哲学的基本问题:(二、哲学的基本问题:(0909单选)单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 1)内容:)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本体论本体论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认识论认识论(2 2)意义:)意义:理论意义理论意义:第一,划分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第一,划分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划分哲学认识论中可知论和不可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划分哲学认识论中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知论的唯一标准。实践意义: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包含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践意义: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包含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两个基本方面,其实质都是在认识和处理思维和存在的这两个基本方面,其实质都是在认识和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关系问题。二、哲学的基本问题:(09单选)15三、哲学派别三、哲学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 1)划分依据: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划分依据: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2 2)唯物主义)唯物主义 主张:主张:历史形态: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原初物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原初物质 近代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性和唯心史观近代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性和唯心史观 旧唯物主义两大缺陷:唯心史观和不懂得辨证法旧唯物主义两大缺陷:唯心史观和不懂得辨证法 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既是辩证的又是唯物的,是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既是辩证的又是唯物的,是科学的、完备的科学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3 3)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主张主张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4 4)形而上学与辩证法不是哲学的基本派别)形而上学与辩证法不是哲学的基本派别(5 5)一元论和二元论不是哲学的基本派别)一元论和二元论不是哲学的基本派别三、哲学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6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1 1)科学)科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 2)标志着人类哲学思维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标志着人类哲学思维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3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产生条件:社会、阶级条件产生条件:社会、阶级条件+科学基础科学基础+直接理论来源: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a a费尔巴哈哲学费尔巴哈哲学“基本内核基本内核”唯物论;唯物论;b b黑格尔哲学黑格尔哲学“合理内核合理内核”辩证法辩证法(4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意义 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思想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指导人生的科学理论,人生观,是指导人生的科学理论,是认识世界、改造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世界的伟大工具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宣告了历史唯心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宣告了历史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主义的彻底破产;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唯物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辩证法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科学。(5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实践性实践性(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科学性科学性 革命性革命性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17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1 1)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必然。)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必然。(2 2)根据时代需要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去)根据时代需要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去解决自己国家面临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解决自己国家面临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3 3)二次飞跃: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二次飞跃: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4 4)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最卓越的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最卓越的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最辉煌的成果。及其哲学中国化最辉煌的成果。(5 5)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认识和实践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的辩证关系)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18第二章第二章 物质与意识物质与意识概念:概念:物质物质 运动运动 静止静止 时间时间 空间空间原理:原理:1.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3.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4.4.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5.5.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普遍属性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普遍属性 6.6.意识的起源、本质、作用意识的起源、本质、作用 7.7.主、客观相统一是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主、客观相统一是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 8.8.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9.9.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第二章 物质与意识概念:19一、关于物质一、关于物质 1.1.定义: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2.物质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物质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质的抽象,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人的感性活动(实人的感性活动(实践)践)+社会物质生活和物质关系社会物质生活和物质关系 3.3.物质定义的意义:物质定义的意义:a a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b b指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指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c c揭示了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揭示了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4.4.物质的物质的共同共同唯一特性是唯一特性是 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 5.5.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6.6.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也是运动着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也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普遍属性的物质的普遍属性 一、关于物质20二、运动二、运动1.1.定义:定义:是标志宇宙间事物、现象的过程是标志宇宙间事物、现象的过程和变化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和变化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包括宇宙中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式,包括宇宙中的一切变化和过程。2.2.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有规律的3.3.物质有五种运动形式,其中社会运动是物质有五种运动形式,其中社会运动是最高级、最复杂的运动形式最高级、最复杂的运动形式4.4.物质运动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物质运动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发展的,复杂运动包含着简单运动杂发展的,复杂运动包含着简单运动二、运动1.定义:是标志宇宙间事物、现象的过程和变化的哲学范21三、静止三、静止1.1.静止,又称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指物质运静止,又称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相对平衡和稳定状态。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相对平衡和稳定状态。2.2.两种基本情形:两种基本情形:一是机械运动中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一是机械运动中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量变阶段,性质没变化。二是量变阶段,性质没变化。3.3.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 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2 2)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3 3)静止是认识运动的条件)静止是认识运动的条件 (4 4)割裂二者的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割裂二者的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a a夸大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夸大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b b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会陷入相对主义诡辩论。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会陷入相对主义诡辩论。三、静止1.静止,又称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指物质运22 1.1.物质离不开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2.运动离不开物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运动离不开物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3.3.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会导致的错误观点: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会导致的错误观点:i i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主义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主义“仁者心动仁者心动”;ii ii设想无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刻舟求剑刻舟求剑四、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物质离不开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23五、时间和空间五、时间和空间1.1.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普遍属性。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普遍属性。2.2.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其特点是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一维性或不可逆性。3.3.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特点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特点是三维性。是三维性。4.4.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1 1)运动是指物质在一定时空里的运动;)运动是指物质在一定时空里的运动;(2 2)时空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持续性和广延性。)时空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持续性和广延性。五、时间和空间1.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普遍属性。24六、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六、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0909单选)单选)世界就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一切现象的本原。世界就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一切现象的本原。(1 1)自然界是离开意识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自然界是离开意识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 (2 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社会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体系。本质上是物质体系。(3 3)所以,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为科)所以,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为科学和哲学的长期发展所证明的。学和哲学的长期发展所证明的。2.2.物质世界是多样的统一物质世界是多样的统一 (1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以具体形态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以具体形态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为前提的前提的 (2 2)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又以物质统一性为基础)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又以物质统一性为基础 3.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意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意义:(1 1)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立足点和出发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立足点和出发点;(2 2)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一切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这一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六、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25七、意识七、意识 1.1.意识的起源意识的起源 (0909单选)单选)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意识是社会劳动社会劳动的产物。的产物。2.2.意识的本质意识的本质 (1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主观形式和客观)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内容的统一。3.3.意识的作用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作用是指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也称能动作用,意识的作用是指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也称能动作用,或叫做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或叫做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1 1)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表现为:)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意识是对外部世界主动的、有选择的反映;第一,意识是对外部世界主动的、有选择的反映;第二,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第二,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第三,意识对外部世界的改造作用。第三,意识对外部世界的改造作用。七、意识 1.意识的起源 26八、主客观相统一是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八、主客观相统一是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1 1)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的前提和基础。(2 2)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必须通)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必须通过实践这一正确途径过实践这一正确途径(3 3)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物)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质条件和物质手段。(4 4)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这是我们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八、主客观相统一是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1)发挥主观能动性,必27第三章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1.1.定义: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定义: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2.2.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0909单选)单选)3.3.科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二个观点(普遍科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二个观点(普遍联系、发展的观点)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联系、发展的观点)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四大范畴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四大范畴(原因和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原因和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本质和现象)与现实性、本质和现象)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1.定义: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28一、联一、联 系系1.1.含义:相互联系是世界的普遍本性之一含义:相互联系是世界的普遍本性之一2.2.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1 1)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是在与周)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是在与周围事物联系中存在和发展的;(围事物联系中存在和发展的;(2 2)整个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都是这个整体的一个方面、部分。整体,任何事物都是这个整体的一个方面、部分。3.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依人的意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志为转移的;不能人为割裂不能人为割裂 主观臆断强加主观臆断强加;反对形而上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看问题学孤立看问题.4.4.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多样性: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5.5.联系的条件性联系的条件性:任何具体的联系都有条件任何具体的联系都有条件 6.6.联系的整体性联系的整体性: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体7.7.联系观点的意义联系观点的意义:用全面的整体的观点认识事物、看待用全面的整体的观点认识事物、看待事物,反对形而上学事物,反对形而上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孤立、片面的孤立、片面观点。观点。把相互区别的事物放到普遍联系中去认识,从中把相互区别的事物放到普遍联系中去认识,从中把握它们的性质和地位把握它们的性质和地位.一、联 系1.含义:相互联系是世界的普遍本性之一29二、发展二、发展1.1.发展的本质是发展的本质是旧事物旧事物的灭亡和的灭亡和新事物新事物的产生。的产生。2.2.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a a新旧事物本质特点决定;新旧事物本质特点决定;b b新事新事物在否定旧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符合历史前进的方向,在内容物在否定旧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符合历史前进的方向,在内容上比旧事物丰富,在形态上比旧事物高级复杂;上比旧事物丰富,在形态上比旧事物高级复杂;c c在社会领域中,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最符合进步阶级的利益,得到了进步阶级和社会势力的新事物最符合进步阶级的利益,得到了进步阶级和社会势力的支持。支持。3.3.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事物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规律是事物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稳定性(重复性)、普遍性规律具有客观性、稳定性(重复性)、普遍性的特征。的特征。事物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事物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而只能发现、把握和利用规律不能消灭规律,而只能发现、把握和利用规律4.4.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发展的观点,就是要用发展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发展的观点,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待每一个具体事物都应把它的历史、现状和的眼光看问题。对待每一个具体事物都应把它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即作为过程来考察。反对用静止的观未来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即作为过程来考察。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点看问题。5.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发;质量互变规律揭示发展的展的形式和状态形式和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方向和道路。二、发展1.发展的本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30三、对立统一规律三、对立统一规律1.1.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a a是关于矛盾运动的规律;是关于矛盾运动的规律;b 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动力和源泉 ;c c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d d揭示了事物普遍联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e e贯穿于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贯穿于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2.2.矛盾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0909单选:和谐就是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单选:和谐就是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3.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1 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的两个基本属性;(2 2)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结、吸引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结、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性质和趋势。a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居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居一个统一体中;b b矛盾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包含着相互转化的趋势。(双方相互贯通,包含着相互转化的趋势。(3 3)斗争性是指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离异、互相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双方互相离异、互相排斥的性质和趋势(4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争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a a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没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b b反之则反是反之则反是三、对立统一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a是关于矛盾运动的规律;b揭314.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是由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是由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引起的,是同一性与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引起的,是同一性与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包含,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的矛盾双方互相包含,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向着自己的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向着自己的对立面发生转化的基本趋势对立面发生转化的基本趋势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推动着事物的发展。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325.5.矛盾不平衡性原理:矛盾不平衡性原理:(1 1)主要矛盾是在诸矛盾所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主要矛盾是在诸矛盾所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则是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二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二者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者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2 2)矛盾的主要是在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其主导作)矛盾的主要是在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其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则是处于被支配地位、起非主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则是处于被支配地位、起非主导作用的方面。二者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导作用的方面。二者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3 3)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4 4)坚持)坚持“重点论重点论”和和“两点论两点论”的统一,反对的统一,反对“一点论一点论”和和“均衡论均衡论”重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的事物时,要注重把握它的主要重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的事物时,要注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注意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注意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的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两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的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次要方面。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次要方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要统一。要“弹钢琴弹钢琴”而不能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眉毛胡子一把抓”5.矛盾不平衡性原理:336.6.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1 1)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2 2)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决定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决定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对事物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 3)这一原理是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这一原理是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哲学根据。针的重要哲学根据。6.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34 7.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问题的精髓问题的精髓)(1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2 2)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指每一事物及其发展的过程中,)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指每一事物及其发展的过程中,以及矛盾的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以及矛盾的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是有条件的,相对的(3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第一,任何现实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第一,任何现实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离不开个性,共性离不开个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也必然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只有个性也必然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只有个性没共性的事物不存在。个性没共性的事物不存在。第二,二者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第二,二者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第三,二者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第三,二者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4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分析的核心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矛盾分析的核心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的科学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的科学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问题的35【例题】【例题】如何理解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何理解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参考答案】【参考答案】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的特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所以,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所以,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正坚持社会主义。【例题】如何理解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6四、质量互变规律四、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一)质、量、度一)质、量、度1.1.质(质(1 1)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2 2)质和事)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3 3)质通过属性表现出来。属性是一)质通过属性表现出来。属性是一事物通过与他事物的联系表现出来的质(事物通过与他事物的联系表现出来的质(4 4)事物的质是多方面)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的(5 5)认识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认识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2.2.量(量(1 1)量是事物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表现为事物的)量是事物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表现为事物的规模、范围、等级、层次、水平、速度等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规模、范围、等级、层次、水平、速度等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间上的排列组合等(2 2)量具有伸张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量具有伸张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接同一的(3 3)事物的量也是多样的()事物的量也是多样的(4 4)认识量是认识的深化和)认识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精确化。3.3.度(度(1 1)度是反映事物质和量统一的哲学范畴,是事物保持其)度是反映事物质和量统一的哲学范畴,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2 2)关节点是度两端的极限)关节点是度两端的极限(3 3)认识事物度的重要意义)认识事物度的重要意义 a.a.了解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了解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从而为实践活动提供一个正确准则;认识和把握事物,从而为实践活动提供一个正确准则;b.b.把把握适度原则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注意分寸、掌握火候、过犹不及握适度原则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注意分寸、掌握火候、过犹不及四、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37(二)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二)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1.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在事物的度的范围内的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在事物的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发展的渐进性。有两种基本形式: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化,是发展的渐进性。有两种基本形式: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2.2.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显著的变化。有两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显著的变化。有两种基本形式: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种基本形式: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3.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制约、相互转化。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二,质变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第三,量变结果。第二,质变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和质变相互渗透。4.4.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观点:激变论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观点:激变论(认为不认为不存在量变,事物总是从一个质态一下子就变为另一个质态存在量变,事物总是从一个质态一下子就变为另一个质态)和庸俗进和庸俗进化论化论(只承认事物发展的渐变,否认事物发展中的突变,只承认发展只承认事物发展的渐变,否认事物发展中的突变,只承认发展中的量变,否认事物发展的质变;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事中的量变,否认事物发展的质变;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性)物的内部矛盾性)5.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把远大理想目标和埋头苦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把远大理想目标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干的精神结合起来。(二)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38五、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否定之否定规律(一)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一)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1.1.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护其存在的方面,否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护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2.2.辩证的否定观的内容(辩证的否定观的内容(1 1)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的矛)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的矛盾统一体(盾统一体(2 2)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自身内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自身内在矛盾运动的结果(3 3)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4 4)辩证否定的实)辩证否定的实质是质是“扬弃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即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3.3.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第一,认为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第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第一,认为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第二,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对立起来,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对立起来,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4.4.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1 1)坚持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对一切)坚持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反对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形而上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反对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态度。(学态度。(2 2)要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外来文化,做到)要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外来文化,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在社会主义现代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创造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化实践中,创造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五、否定之否定规律(一)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39(二)否定之否定规律(二)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方向和道路1.1.内容:内容:事物的辩证否定,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事物的辩证否定,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有规律的过程,即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肯定-否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一过程通的过程。这一过程通过两次否定和三个阶段来展现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上升运动,过两次否定和三个阶段来展现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上升运动,在形式上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在形式上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和曲折性的统一。2.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过程(1 1)事物发展由肯定)事物发展由肯定-否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进入更高一级的阶段,不否定之否定,进入更高一级的阶段,不是简单的循环;(是简单的循环;(2 2)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次否定都是新事物战胜)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次否定都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旧事物的过程3.3.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1 1)新事物开始时比较弱小,处)新事物开始时比较弱小,处于被支配地位(于被支配地位(2 2)旧事物则比较强大,却不愿退出历史舞台()旧事物则比较强大,却不愿退出历史舞台(3 3)新)新对旧的否定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历反复的曲折过程;特定条件下还对旧的否定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历反复的曲折过程;特定条件下还可能失败或暂时倒退。可能失败或暂时倒退。4.4.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1 1)普遍性:)普遍性:它是自然、社会、它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普遍规律(思维发展普遍规律(2 2)特殊性)特殊性 否定形式上,不同性质的事物有否定形式上,不同性质的事物有着不同的否定形式;同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也有着不同否定形式着不同的否定形式;同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也有着不同否定形式 前进中的复归以及倒退、逆转,如返祖现象、复辟等前进中的复归以及倒退、逆转,如返祖现象、复辟等 5.5.反对形而上学的直线论和循环论反对形而上学的直线论和循环论(二)否定之否定规律40第四章第四章 认识、实践与真理认识、实践与真理一、实践:含义、本质、特征、形式一、实践:含义、本质、特征、形式二、认识:本质、形式、发展过程二、认识:本质、形式、发展过程三、真理:含义、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三、真理:含义、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四、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四、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五、认识的辨证运动过程五、认识的辨证运动过程六、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六、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七、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七、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八、真理与谬误八、真理与谬误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四章 认识、实践与真理一、实践:含义、本质、特征、形式41一、实践一、实践(一一)实践本质:实践本质:是人们有目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人们有目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包括包括a a改造自然的活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和b b改造社会的活动。改造社会的活动。包含两种含义包含两种含义 (1 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2 2)实践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活动)实践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活动(二)实践的特征(二)实践的特征 1.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2.2.实践是能动性的活动实践是能动性的活动实践发展水平标志;实践发展水平标志;3.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三)实践的形式:(三)实践的形式:1.1.物质生产实践物质生产实践最早出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最早出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 2.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3.3.科学实验科学实验一、实践(一)实践本质:42二、认识二、认识1.1.认识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认识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它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以实它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反映和创造的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统一。2.2.认识中反映和创造的关系:认识中反映和创造的关系:A A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创造是反映过程的创造。实现的;创造是反映过程的创造。B B反映和创造是以反映和创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为基础的:3.3.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