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阶段能力提升练(四)-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767078 上传时间:2024-05-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阶段能力提升练(四)-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阶段能力提升练(四)-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阶段能力提升练(四)-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阶段能力提升练(四) (第8至10讲)(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12题,共48分)1.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中外条约规定: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一条款实际上()A.假作公允以欺骗舆论B.列强由此获得最惠国待遇C.列强对中国有限让步D.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解析】选D。一国的进口出口货税均应由本国制定,而不是议定,故A错误;最惠国待遇是国与国之间贸易条约和协定的法律待遇,不符合材料意思,故B错误;材料中是列强强加给中国规则,故C错误;材料中体现中国关税和外国商定,体现关税自主权丧失,故D正确。2.(2015株洲一模)1906年9月1日,清廷颁发宣示预备立宪谕。1911年5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十多省响应。11月20日,天津大公报举行“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征文活动,在16篇获奖文章中,主张君主立宪的有11篇,主张民主立宪的有2篇,未表明态度的有3篇。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这些现象表明()A.当时拥护君主立宪者占绝大多数B.辛亥革命没有获得民众与立宪党人的支持C.清政府的立宪活动已无法改变其覆灭的命运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解析】选C。材料虽然提及获奖文章大多支持君主立宪,但这只是知识分子群体的主张,广大的农民态度没有提及,故A错误;民众与立宪党人是否支持辛亥革命材料没有提及,故B错误;材料显示,清政府虽然实行了立宪,但是仍然被推翻,建立了民国,这说明立宪没能够挽救清王朝,故C正确;虽然民国建立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但不能讲就是必然的,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故D错误。3.1925年,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发表演说:“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明白地说,就是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这明明白白是为无产阶级而奋斗的只是因为民生两个字足以代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决人类生活,谋求社会生存的要义,所以我们叫它民生主义,而不再分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这说明()A.国民党右派极力伪装革命B.国共两党经济纲领基本一致C.国共两党的社会基础趋同D.国共合作有共同的思想基础【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民生两个字足以代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决人类生活,谋求社会生存的要义”可知,蒋介石对有利于无产阶级的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是认可的,故A错误,D正确;国共两党阶级属性不同,其经济纲领和社会基础也不同,故B、C错误。4.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抗战时期的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日联军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被再次提及,这体现了()A.国共两党统一指挥团结抗战B.中国人民的牺牲精神和爱国精神C.军民团结、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D.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大力支持【解析】选B。材料体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B符合题意,C不正确;A中说“国共两党统一指挥”不正确,应该是两党分别指挥武装力量进行抗战;D与本题无关。5.李鸿章曾致信曾国藩:“鸿章尝往英法提督兵船,见其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深以中国军器远逊外洋为耻,日戒谕将士虚心忍辱,学得西人一二秘法,期有增益。”这说明()A.李鸿章执意维护清朝统治,不愿学习西方B.李鸿章率先开始学习西方,并劝诫曾国藩C.李鸿章希望提升清兵战斗力以与列强抗衡D.李鸿章希望洋务运动快速发展,从中牟利【解析】选C。材料中讲“学得西人一二秘法,期有增益”,说明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故A错误;材料只是提到李鸿章的建议,没有提及行动,故B错误;材料中讲“深以中国军器远逊外洋为耻,日戒谕将士虚心忍辱,学得西人一二秘法,期有增益”说明他希望学习西方提高中国军事实力,故C正确;从中牟利材料中未涉及,故D错误。6.(2015丽水一模)下表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的情况。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分类年份总量(吨)商品分类比重(%)原料手工制品机器产品1893181 71315.681.82.61910593 33739.841.418.81920843 86040.139.420.5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对原料和机器产品的需求量大量增加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进入低谷C.中国进一步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D.中国近代机器产品出口量所占比重在27年间增长了近7倍【解析】选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侵略东方,对原料和机器产品的需求量并不大,故A错误;1894年至1919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故B错误;通过表中1920年出口商品所占的比重,可以看到中国进一步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故C正确;D表述不全面,排除。【加固训练】(2015株洲一模)1902年2月,清上谕“各出使大臣,查取各国通行律例,咨送外务部,并著责成袁世凯、刘坤一、张之洞慎选熟悉中西律例者,保送数员来京,听候简派,开馆编纂”。1903年3月,谕令载振、袁世凯、伍廷芳先订立商律作为则例,并强调要率先拟出,尽快颁行。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公司法公司律。清政府这一决策,主要是()A.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B.搜刮民间公司用于巨额赔款C.适应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D.严防民族资本支持民主革命【解析】选C。公司律的制定与列强资本输出关系不大,故A错误;搜刮民间公司与法律制定联系不大,故B错误;公司律的制定是清政府主导的,适应了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故C正确;公司律的制定与民族资本是否支持民主革命没有关系,故D错误。7.1935年12月,国民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规定:“在目前国际情况下,凡基本工业之创办,重大工程之建筑,均须择国防后方之安全地带而设置之。”与这一规定相关的背景是()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B.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解析】选A。1935年,随着日本对华侵略的不断加剧,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出现内迁的趋势,与材料所述相符,故A正确;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B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制定与材料规定无关,故C错误;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D错误。8.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巨变的历史时期,外来文化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据此,下列情景描述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成为此后几十年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B.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之际,改良后的旗袍成为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C.新文化运动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社会时尚D.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解析】选A。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中山装,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故A正确;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了多次改革与创新,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故B错误;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而非新文化运动后,故C错误;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而非20世纪30年代前后,故D错误。9.(2015东阳一模)近代某思想家曾说:“余闻东西之人,盛称泰西者,莫不曰其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询谋佥同而后行。其荐贤授能,拜爵叙官,皆以公选。其君臣上下,无疾苦不达之隐,无壅遏不宣之情。”下列思想与之吻合的是()A.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B.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想C.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想D.激进派的“民主科学”思想【解析】选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是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而没有涉及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由材料“盛称泰西者,莫不曰其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拜爵叙官,皆以公选。其君臣上下,无疾苦不达之隐”等信息可知,需要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与维新派的思想一致,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思想,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民主科学”思想,故D错误。【加固训练】(2015郑州一模)19世纪中后期某新式学校开设有英语、法语、基础数学、解析几何、微积分、物理、地理、机械学、船体制造、蒸汽机制造、驾驶、轮机、测绘等课程。下列思想与该校课程理念相吻合的是()A.“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B.“欲自强,必须裕饷,欲裕饷莫如振兴商务”C.“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解析】选A。由题干可以判断出都是科技方面以及语言应用方面,因此可以判定其属于洋务派所创办的学校。A强调武器、练兵的重要性,属于洋务运动的特征,故A正确;B强调发展经济,属于早期维新派;C对中西方的探讨已经上升到文明的高度,已经超越了洋务运动的范畴;D已经认识到了西方人权的先进性,不属于洋务运动。10.在面对西方文明时,中国大体上都是坚持克拉克所说的,“在传统中变”,可是,1895年以后,在这种追求富强的心情中,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以下各项中,属于“在传统外变”的代表性主张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今之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D.“三纲五常”乃“奴隶之道德”【解析】选C。“师夷长技以制夷”兴起于鸦片战争之后,与材料时间1895年不符,故A错;“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固守传统中国文化制度,时间上也不符,故B错;兴民权体现了主张学习西方从制度上改造中国,这明显说明了对传统的挑战,故C正确;“三纲五常”乃“奴隶之道德”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但未提出具体的改革建议,故D错误。【拓展延伸】中国近代三大启蒙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1)戊戌变法: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主义旧体制和旧文化,主张变法维新,提倡西方的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等。戊戌变法冲击了封建思想,促进了民主思想传播和人民觉醒。(2)辛亥革命:领导者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三民主义,实现民族独立、民主共和等。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新文化运动:领导者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反对专制愚昧、旧道德、旧文化,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化。新文化运动沉重打击了专制主义,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11.“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体性的理性批判。”据此材料推断,下列评述正确的是()A.它主要指的是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B.当时的社会现实主要是指政府滥发纸币,民族工业陷入绝境C.它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D.它出现的背景是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选C。材料中“辛亥革命后”“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体性的理性批判”指的是新文化运动。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指引的是辛亥革命,故A错;政府滥发纸币,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是国民政府统治后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错;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主张,故C正确;辛亥革命只是推翻君主专制,并没有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故D错。12.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曾明确提出:“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是“自由发展那些不是操纵国计民生而是有益于国民生计的私人资本经济”,“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进程”。上述材料表明毛泽东()A.主张有限度地保护和发展私人工商业B.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的进步性C.主张拉拢资产阶级以支持抗日战争D.主张消灭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解析】选A。从材料“自由发展那些不是操纵国计民生而是有益于国民生计的私人资本经济”可看出毛泽东主张有限度地保护和发展私人工商业,故A正确;“充分肯定”夸大了,故B错;材料没有体现拉拢资产阶级以支持抗日战争的信息,故C错;从材料可以看出毛泽东主张以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故D错。二、非选择题(2题,共52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阶段和主题史料史论1861接轨奕:“窃惟制造轮船,实中国自强要著。臣于闽浙总督任内请易购雇为制造,实以西洋各国恃其船炮,横行海上,每以其所有傲我所无,不得不师其长以制之。”“自强”和“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宗旨1898变局梁启超:“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谭嗣同:“革去故,鼎取新。”严复:“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维新思想汇聚成一股进步的社会思潮1945复兴台儿庄一役,中央部队和原来是地方部队的桂军、冯军和川军等部队,协力作战,以四比一的伤亡,歼灭了日本一个半师团。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抗战(1)表格中的三则史料和史论,哪个史论可以由所给史料直接推导出?对于不能直接推导出的另两个,请补充史料或修改史论,使史料与史论相符。(12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近代中国“1861接轨”的主要因素。(14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史论,根据材料中“窃惟制造轮船,实中国自强要著”可知第一则史料只体现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自强而没有求富,所以史论错误。第二则史料中“革去故,鼎取新”“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等信息反映出了维新思想的进步性,所以史论正确。第三则史料中“中央部队和原来是地方部队的桂军、冯军和川军等部队,协力作战”可知台儿庄战役只是国民党军队独立的抗战表现,不符合全民族抗战的定义,所以史论错误;第二问补充史料或修改史论,如第一组史料补充方面结合洋务运动中与“求富”相关的史实,在史论修改方面,去掉多余的“求富”目的;第三组史料修改方面,增加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合作抗日的史实,在史论修改方面,台儿庄战役是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第(2)题根据材料第一则史料中“窃惟制造轮船,实中国自强要著”可知该史料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所以结合洋务运动的原因回答即可。答案:(1)史论:可直接推出。(4分)史料补充: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的相关史实(或修改史论:师夷长技以自强)。(4分)史料补充: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或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的有关抗战史实(其他少数民族、爱国华侨等有关抗战的史实亦可)(或修改史论:台儿庄战役是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4分)(2)因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败(民族危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需要;“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影响(西学东渐或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若答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清王朝的衰落,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也可)(14分)14.鸦片战争后,作为第一批开埠通商城市的福州及其周边农村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闽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载:“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但是在35年前,当地很难买到马铃薯,外国人餐桌上的马铃薯要从澳门或者汕头运进来。”到20世纪20年代,“栽种马铃薯已经越来越普遍了,并且获利颇佳”。材料二福建沿海平原盛产蔗糖商人施景辉等人集股20万元,在闽侯尚干乡办起了“华兴机器制糖公司”。该公司以高价采购甘蔗,“各乡闻风而起,遂多种蔗,即以新洲而论,所种视往年增三分之一,各乡略同”。材料三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为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大机坊备有布机30部,年产量1万匹;小机坊也备有数部,年产量500匹。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庄行将原料棉纱分送给各机场织制,制成的布再由染场收回,贴上本庄招牌出卖。这些新兴的农家手工业从属于近代工商业资本的厂商、行号。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以上材料均选自林星近代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城乡关系的透视依据材料,解读开埠通商后福州周边农村经济的变化。(26分)【解析】本题考查对近代福州开埠通商后周边农村经济变化的解读,首先从三则材料中归纳变化的表现;其次需要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通商口岸的发展、西方文明的影响、国内外市场的扩大等;最后要得出解读后的历史结论,近代农村的变化推动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答案:基本史实: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农村与城市的联系更加密切;近代企业兴起。(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9分)原因:通商口岸的发展;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国内外市场的扩大。(9分)历史结论:推动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