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考点2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即时演练-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766945 上传时间:2024-05-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考点2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即时演练-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考点2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即时演练-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考点2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即时演练-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导与练】(通用版)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考点2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即时演练一、选择题1.(2014北京西城区一模)西方学者称中国古代某学说为“Neo-Confucianism”,这是一种融儒家、佛教和道教等诸因素于一体的哲学,提供了一套维护儒家伦理秩序的形而上学体系。该“学说”是指()A.孔孟儒学B.董仲舒的新儒学C.程朱理学D.明末清初的儒学解析:C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年,孔孟儒学不可能融合佛教思想,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是融合儒、法、道、阴阳等学说而形成的,不包括佛教思想,故B项错误;程朱理学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从而使儒学富有哲理性和思辨化,故C项正确;明末清初的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其学说并未融合佛道思想,他们挑战正统、批判专制,并不是要维护儒家伦理秩序,故D项错误。2.(2014怀化模拟)王阳明的弟子董梦石出游回来说:“见满街都是圣人。”王阳明说:“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下列观点可以体现王阳明这一思想的是()A.“知行合一”B.“人人同具良知”C.“格物致知”D.“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解析:B“知行合一”是指用良知支配人的行为,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满街都是圣人”,意指“人人同具良知”,即通过自省,回复良知,人人成为圣人,故B项正确;“格物致知”是程朱学派的观点,故C项错误;“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是李贽的观点,故D项错误。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这实质上是主张()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主共和C.限制君权 D.民为邦本解析: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的是普通民众对国家存亡的责任,与题干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民主共和强调人民主权和分权制衡,故B项错误;材料反对“人君”独治,批判君权极盛,故C项正确;民本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4.(2014湖北七市联考)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危机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解析:A顾炎武批评理学家“不习六艺,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空谈误国反映出宋明理学危机的出现,故A项正确;“经世致用”要求读书人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且B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顾炎武摒弃的是程朱理学的弊端,故C项错误;王阳明的学说背离了孔孟儒学,但与西方思想影响无关,故D项错误。5.(2014青岛测试)现代学者马叙伦称道黄宗羲是秦以后二千年间“人格完全,可称无憾者”的少数先觉之一。 “人格完全”所依据的标准应该是()A.中国传统儒家思想 B.西方理性主义启蒙思想C.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 D.现代中国的主流思潮解析:A黄宗羲属于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是对中国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故A项正确;西方理性主义启蒙思想在黄宗羲时代没有出现,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黄宗羲所处时代不同,故C项错误;现代中国的主流思潮也不符合当时的时代思想,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6.(2015郑州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传习录材料二“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哲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冯天瑜中华文化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时代价值。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要结合材料一,材料突出反映王阳明心外无物,强调人的主观感受的观点,简要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阳明是心学集大成者,其观点时代价值可利用所学心学的影响进行回答。第(2)问既要利用材料信息,同时要结合所学知识补充完整,相同点可以从世界观、思想实质方面回答,不同点可以从两者对“理”的认识、哲学派别、是否重视主观能动性等方面总结。答案:(1)观点:人是世界的主体,人所生活的世界离不开人的主观感受。价值:修补了理学僵化所造成的问题,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成为晚明人文思潮的哲学基础。(2)相同:都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都主张维护封建伦理制度。不同: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强调人的主体感受是万物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理学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心学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