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讲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试题 必修1-人教版高三必修1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766883 上传时间:2024-05-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讲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试题 必修1-人教版高三必修1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讲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试题 必修1-人教版高三必修1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讲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试题 必修1-人教版高三必修1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讲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一、 单项选择题1. (2019湖北武汉十月联考)习近平强调的“民主观”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该民主模式被概括为“有事好商景”。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前筹建新中国的人民政协的人员组成图,这直接反映出人民政协()A. 确立中共领导地位B. 体现社会主义民主C. 通过协商监督民主D. 具有广泛民意基础2. (2018山西太原期末)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农村进行了“谁养活了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史教育等,同时,也注意将大张旗鼓地宣传与深入细致的工作相结合。这些做法()A. 适应了新生国家政权巩固的需要B. 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C. 揭开了建国初期教育改革的序幕D. 表明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3. (2018山东济宁期末)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所谓民主党派也被吸进了统一战线和政协”“在24名新政府部长中,有11人是这些小党或无党派民主人士”。其记述在客观上体现出()A. 新中国政权具有鲜明的民主性B. 新中国各政党共同执政C. 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D. 民主人士拥有政治特权4. (2019河北廊坊示范高中联考)从政治实践来看,新中国的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如果有先后,那么是协商在前,选举或票决在后。从选举实践来看,候选人都要经过协商提名、讨论之后再行选举。这说明在中国()A. 协商民主是民主的主要形式B. 协商民主的地位高于选举民主C. 政协制度是根本的政治制度D. 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辅相成5. (2018河北邢台月考)1933年,出生于昆明的普通工人王德厚,因其有丰富的锻造技术经验,改造锻造设备,改进工艺工装,年年保质保量超额完成工作任务,1954年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体现出()A. 全国人大代表通过普选产生B. 人民群众政治地位提高C. 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D. 我国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6. (2018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调研)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A. 形成了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B. 增强了人民的法律意识C. 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D. 有利于实现党的新任务7. (2018安徽“皖南八校”联考)从两种民主形式看我国民主政治的优势中指出:“我国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共生性,决定中国民主政治的先进性。我国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差异性,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的科学性。”由此可以推知协商民主的存在()A. 强化了对民主党派的监督B. 拓展了我国民主的深度和广度C. 使重大决策上避免了失误D. 成为选举民主必要的组成部分8. (2019广东湛江调研)196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农业六十条(修正案)”,缩小社队规模,取消公共食堂制对于供给制问题,规定社员一切收入都“按劳动工分进行分配”。这一修正案()A. 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B. 调整了农业的生产关系C. 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D. 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9. (2018江西阶段性检测)改革开放早期,我国学者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关注更多的是从阶级本质出发,意识形态色彩较浓。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西方政治制度,无论在体系结构还是在制度分析上较20世纪80年代都有很大进步。史学研究出现此种变化是()A. 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原则的需要B. 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需要C. 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需要D.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10. (2018河南中原名校二模)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之前,使本次修宪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据此可知,这次修宪“新”在()A. 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B. 体现对人文主义的一贯追求C. 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D. 反映了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11. (2018安徽合肥二模)下表反映了我国()各级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及所占比重 小学 普通中学 普通高等学校 人数(万人) 占学生总数的比重(%) 人数(万人) 占学生总数的比重(%) 人数(万人) 占学生总数的比重(%) 1987年 151.31 8.2 280.07 5.7 11.87 6.1 1990年 1 069.52 8.7 293.03 6.4 13.67 6.6 2000年 1 181.56 9.1 498.91 6.8 31.73 5.7 2012年 1 056.47 10.7 678.90 9.4 177.96 7.4 A. 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B. 建立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C. 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迅速发展12. (2018河北唐山二模)2015年颁发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归纳出三种人:一是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二是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包括律师、会计师、评估师、税务师、专利代理人等以及社团、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业人员);三是自由职业人员和新媒体从业人员。该文件强调,这三类人是“统战工作的新着力点”。这反映出新时代的中国()A. 中国特色民主政治日益完善B. 统一战线事业取得新的成就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成熟D. 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二、非选择题13. (2019广东百校联考)从古至今,我国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重要的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始终没有脱离氏族部族宗族家族的发展脉络,“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家为孝,在朝为忠”已经成为几千年社会关系的真实写照,形成了“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治于法者,民也”的社会现象。摘编自曾小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类型及其特征材料二1901年1月29日,清政府“变法革新”上谕:“法令不更,痼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据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必须镇压一切反革命活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从1957年开始就不能正常工作,1966年到1975年几乎完全处于停顿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了经济建设。邓小平复出后提出了“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等著名论断。2004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摘编自俞可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政治发展的逻辑(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实行变法革新的历史背景。(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建设变迁的趋势。14. (2019河北邯郸期初调研)我国自古以来非常重视民族关系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羁縻制度既是唐王朝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一项重大政策,又是在边疆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行政制度。依据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特点,“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是我国中原王朝统治周边少数民族的传统政策。唐朝立国之初就在西南、东北诸沿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但是,大规模地普遍设立羁縻府州则是在贞观四年(630)平定东突厥以后,到开元年间设置黑水都督府于黑水靺鞨部为止,百余年间,唐王朝先后在东北、北方、西方、西南、南方设置了八百五十六个羁縻府州。摘编自林超民羁縻府州与唐代民族关系材料二民国时期的政府对蒙古、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的事务日益重视,设置了对应的事务机构,并且在中央设立了专门机构来进行管辖。例如,北洋军阀政府于1912年在内务部设立了蒙藏事务处,专门管辖蒙古、西藏等少数民族事务。朱敏试论我国近代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边疆地区稳定发展的影响材料三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952年,中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尔后,建立了省级自治区5个,地区级自治州30个,县级自治县122个。杨秀珍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羁縻府州设置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国时期政府设立专门管辖少数民族地区机构的历史背景。(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一讲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1. D【解析】 根据新中国的人民政协的人员组成图可知,第一届政协的参会人员包括各党派代表、国内外代表、各民族代表、各地区代表、各人民团体代表等,由此可知第一届政协的召开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D。2. A【解析】 根据材料“谁养活了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史教育”“大张旗鼓地宣传与深入细致的工作相结合”,主要为了对农村进行思想改造,以适应新生国家的需要,故A项正确。3. A【解析】 材料中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有许多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被吸纳进新政权中,甚至担任了部长级的职位,这反映了新中国的政权代表了更广大人民的利益,因而具有鲜明的民主性,故A项正确。4. D【解析】 材料“协商在前,选举或票决在后”“候选人都要经过协商提名、讨论之后再行选举”说明两种民主是相辅相成的,故选D;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都是民主的重要形式,排除A;材料不能说明协商民主的地位高于选举民主,排除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排除C。5. B【解析】 全国人大代表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属于间接民主,故A项错误;王德厚属于普通工人,因其技术精湛而超额完成任务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体现了人民群众政治地位提高,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王德厚不是民主党派人士,故C项错误;王德厚虽然出生于昆明,但没有讲他是少数民族,且材料反映的是人大制度,非民族政策,故D项错误。6. D【解析】 新中国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中创建的新法,都是国家非常重要的基本法,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并不是很密切,故B项错误;依法治国方略是在20世纪末,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可知,这一时期处于除旧布新的过渡阶段,这些法律的颁布有利于党在过渡时期基本任务的完成,故D项正确。7. B【解析】 协商民主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强化对民主党派的监督,A项错误;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既有共生性又有差异性,这拓展了我国民主的深度和广度,B项正确;“使重大决策上避免了失误”说法过于绝对,C项错误;协商民主也不是选举民主必要的组成部分,D项错误。8. B【解析】 “缩小社队规模,取消公共食堂制对于供给制问题,规定社员一切收入都按劳动工分进行分配”反映了中共中央对农村分配制度的调整,实质是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故B项正确;1978年开始经济体制改革,A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83年取消人民公社,C项中“结束了”表述错误,排除;材料中修正案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19621965年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D项错误。9. D【解析】 对西方政治制度的研究,与法律无直接关联,A项错误;基层民主政治主要涉及城市居委会和农村的村委会,B项错误;现行宪法为1982年宪法,时间不符,C项错误;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西方政治制度,无论在体系结构还是在制度分析上较20世纪80年代都有很大进步”,说明主要是服务于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D项正确。10. A【解析】 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之前,反映出国家对公民权利的保障意识增强,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故答案为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D两项在我国宪法中早已明确,不符合题干“新”的要求,排除。11. A【解析】 根据材料不难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各级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及所占比重呈现的是一种不断攀升的趋势,这充分显示出国家在真正落实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民族政策,故A项正确;我国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早在20世纪50年中后期就已经建成,故B项错误;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正式提出于1995年,故C项错误;由表格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是在稳步而非迅速发展,故D项错误。12. D【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和新媒体从业人员等都是新社会阶层,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故D项正确。13. (1) 特征:血缘关系浓厚;家国同构;君权、父权至上(或君主专制);人治。评价: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积极作用;推动了民族融合与经济文化交流;但也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影响社会的良性发展。(2) 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3) 趋势:政治日益民主化;社会日益法制化。14. (1)特点:涉及地区逐步扩大;体现因俗而治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承认中央王朝统治的前提下,具有高度的自治性;设置时间长,规模大。积极作用:加强民族联系,稳定边疆社会秩序;促进民族融合,发展边疆经济生产;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国防,维护了唐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地位。(2) 历史背景: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帝国主义势力渗透;社会动荡,边疆分裂势力猖獗;民国成立,民族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整体意识不断深化。(3) 意义: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平等的民主权利和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促进了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巩固了国家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