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训练31 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766867 上传时间:2024-05-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训练31 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训练31 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训练31 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点训练31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题组一基础小题1(2019重庆一中高二期末)山西恒山悬空寺建于北魏后期,建筑包括禅房、太乙殿、送子观音殿、三教殿等。最高层的三教殿内,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塑像共居一室。这种建筑风格反映了北魏时期()A建筑水平达到了古代顶峰B佛教在中国境内迅速传播C儒学已失去社会主流地位D“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答案D解析材料“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塑像共居一室”说明,出现佛教、道教、儒学三教合流现象,D项正确。A、B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2(2019吉林长春实验中学期末)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伦理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A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B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C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D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答案C解析理学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从理论上阐明了伦理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故C项正确。3(2020河北衡水摸底)宋代理学家程颐说:“人与圣人,形质无异,岂学之不可至耶?”“(圣人)大抵须是自强不息,(人)将来涵养成就到圣人田地,自然气貌改变。”材料反映出宋代理学()A否定了封建等级秩序B推崇“格物致知”思想C强调“人”的自主性D否定“君权神授”理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人与圣人,形质无异”“大抵须是自强不息”可知,宋代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先天平等,并无高低贵贱之别,人只要“自强不息”就能“成就到圣人田地”,这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故C项正确。A项错误,宋代理学并未否定封建等级秩序;B、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4(2019重庆一中高二期末)“汉儒多言礼,宋儒多言理。”在朱熹的注释中,“仁”被重新界定为“爱之理”,王阳明则将“良知”界定为天理。这说明宋明理学家()A否定了汉儒的仁礼之道B对社会人伦秩序看法不一C探求自然万物本源之道D以新的视角阐释传统儒学答案D解析根据“仁”被界定为“爱之理”,王阳明将“良知”界定为天理可知,宋明理学家把传统儒学以新的视角重新阐释,使儒学思想更加完善,D项正确。宋明理学发展了传统儒学,排除A项;宋明理学家把传统儒学以新的视角重新阐释,并非对社会人伦秩序看法不一,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5(2019甘肃兰州一中高二期末)“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答案C解析王阳明主张“心即理也”,理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突破了程朱理学的理论。诗歌后半句嘲笑以前从外头入手的求理方法,故选C项。6(2019北京四中高二期末)古代某学者主张“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为知”,“知是行的主义,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此种主张()A奠定了理学形成的思想基础B提倡“存天理”和“格物致知”C推动了佛教思想理论的中国化D提倡“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答案D解析材料“知是行的主义,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反映了王阳明的主张,他提倡“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故D项正确。王阳明的心学是理学的继承与发展,并不是奠定理学形成的思想基础,故A项错误;朱熹提倡“存天理”和“格物致知”,故B项错误;佛教思想理论的中国化是“知行合一”思想产生的条件之一,故C项错误。7(2019辽宁沈阳教学质量监测)王学(王即王阳明)在明中后期广泛传播,其“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不仅使士大夫大开眼界,也受到庶民百姓的欢迎。这表明王学()A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B倡导民主、自由和平等C成为明清的主流思想D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觉醒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可知,王阳明认为庶人百姓也都拥有良知良能,有利于庶人百姓个体意识的觉醒,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封建伦理纲常,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主、自由思想,故排除B项;程朱理学是明清的主流思想,故排除C项。8(2020福建三明一中返校考)元中叶以后,程朱理学上升为官学:元代编修的宋史以程朱一系为“道学”,不列陆九渊一派;元末张九韶所撰理学类编仍将陆九渊心学排斥在外;明代王阳明折衷二家之说,使用“理学”的概念。据此可知()A“理学”成为宋明儒学的主流B陆九渊的“心学”缺乏理论基础C王阳明混淆了“理学”和“心学”概念D程朱和陆九渊的思想不可调和答案A解析材料“上升为官学”“以程朱一系为道学”“使用理学概念”,表明“理学”成为宋明儒学的主流,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九渊的“心学”具有理论基础,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王阳明调和了两家学说,故C、D两项错误。9(2019湖南期末)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说:“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这主要说明当时()A李贽思想引起保守势力不满B李贽挑战正统威胁专制统治C缺乏推动社会转型的政治环境D缺乏推动社会转型的社会环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专制统治愈加强化,思想束缚明显,社会新因素的发展受到压制,故D项正确。材料未强调保守势力对李贽思想的不满,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李贽思想对专制统治的不利作用,排除B项;李贽的悲剧不仅仅是当时政治环境的反映,更是受到整体社会环境的影响,排除C项。10(2019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A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B君主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C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D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答案B解析从两幅结构图看,在黄宗羲理想的社会治理结构中,学校是议政和教化万民的核心机构,对君主专制有抑制作用,而在传统社会治理结构中,君主高高在上,没有任何牵制力量,故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B项正确。黄宗羲并没有否定君主制度,故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和谐的君臣关系,故排除C项;统治者并不直接教化万民,故排除D项。11(2019江苏盐城高二期末)日知录序言中记载:“朝章国典,民土风俗,元元本本,无不洞悉,其术足以匡世,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通儒之学。”由此可推断顾炎武()A思想的社会影响广泛B脱离了传统儒学的束缚C具有革命进取的精神D传承了陆王心学的精髓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日知录实用性较强,体现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说明顾炎武摆脱了理学空谈心性天理的束缚,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顾炎武思想的影响有限,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经世致用思想,而非革命进取精神,排除C项;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是对理学空谈心性的批判,排除D项。12(2019云南临沧四模)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与宋明理学家在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等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彼此亦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前者()A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B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C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D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答案D解析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末清初中国民本与民主思想萌芽的代表人物,D项正确。A项不属于“差别”,排除;B、C两项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不符,排除。题组二模拟小题13(2019陕西二联)宋史创立道学传,认为“道”盛于三代,昭于孔子,及于孟子,孟子没而无传,千余年后,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这种认识()A突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B混淆了儒家与道家思想C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D阐明了道学的发展历程答案A解析道学传认为“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强调程朱理学是对先秦儒学的传承与发扬,突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道”不是道家的“道”,而是以仁和礼为核心的儒家之道,并没有混淆儒家与道家思想,故B项错误;C、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4(2020山东等级考模拟)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他这样做旨在()A推广儒家礼仪 B实现儒学生活化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 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答案D解析朱熹简化儒式婚礼目的在于巩固儒学的主导地位,D项正确。据材料没有体现其推广儒家礼仪,只是由繁琐走向简化,A项错误;生活化属于手段,不是其目的,题目考查的是行为背后的目的,B项错误;朱熹只是简化了婚礼仪式并没有重塑儒家伦理规范,C项错误。15(2019四川成都三诊)王守仁将陆九渊“本心”的概念发展为“良知”。在王守仁的弟子王钱(王龙溪、钱德洪)进一步阐发“良知”的基础上,李贽又将“良知”的概念发展为“童心”。这表明,陆王心学()A衍生出思想解放倾向 B传承了士林实学风气C颠覆了儒家思想核心 D开创了三教合流局面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李贽是明清之际思想家,其思想有别于程朱理学,批判理学,具有启蒙性。根据材料可知,李贽童心说源自陆王心学,由此可知陆王心学衍生出思想解放倾向,A项正确。陆王心学强调内在反省,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特征,而实学风气更倾向于程朱理学,排除B项;陆王心学及其演变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非颠覆,排除C项;三教合流局面出现于唐朝,陆王心学出现于宋明,排除D项。16(2019陕西一模)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A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B加强政府调控平抑粮食价格C征收工商税减轻农民负担D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答案D解析材料并未论及农业和商业关系,故排除A项;王夫之反对政府干预粮价,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征收工商税的主张,故排除C项;王夫之反对政府强制干预,主张粮价遵从市场调节作用,故D项正确。题组三高考小题17(2019全国卷)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解析诗句的作者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作者以轻松的笔触、悠然的心态欣赏秋日的晨景,忽觉万物的消长荣衰、季节的变幻更迭与人生经历感悟一样都有其存在的道理,揭示了“理”是万物的本原,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A项错误;诗中表现的是理学家所强调的“道”,是静观,是去欲,是富贵不淫贫贱乐的人生境界,不是“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思想,D项错误。18(2019全国卷)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解析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这是因为当时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较多地保留了原貌,而且这些造像又在西北地区,受到游牧文化和粗犷的民族性格的影响。而时代较晚的龙门石窟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整齐,是因为这里地处中原腹地,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纲常伦理思想和尊卑有序观念根深蒂固,因而对石窟的造像特点产生了重要影响,D项正确。经济发展水平与佛教造像风格的变化无必然联系,A项错误;绘画技术进步不能解释佛教造像面部表情由生动到庄严的变化,B项错误;历史上各地区石窟的营造,大多是在大大小小政权的支持或默许下完成的,C项错误。19(2014全国卷)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C解析材料显示唐高祖因认为自己是老子后裔,规定道教第一、儒学第二、佛教第三;武则天为打击李氏势力,令佛教地位高于道教;后来唐武宗大规模“灭佛”是为了削夺寺院劳动力与财富。在此过程中,只有儒学的地位没有重大变动,最为稳固,故选C项。A项“决定”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D两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20(2017浙江高考)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答案A解析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都是反对君主专制,是在思想上走向近代化的先声,故A项正确。这些主张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没有脱离儒学的范畴,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明清儒学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继承,但还没有形成新的思想理论体系,故D项错误。题组一基础大题21(2019江苏扬州期末)“新民本思想”是明清之际形成的一种政治理念和社会思潮,是传统民本思想的革新形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旧民本是时代呼唤君主集权政治的产物,新民本则是在时代试图解构君主专制制度之际应运而生的。所以旧民本中包含着浓厚的尊君思想,而新民本思想中则包含着强烈的限君意识。如果说,“一盘散沙”式的小农社会迫切需要强有力的君主集权来实行国家权力的整合,那么,手工商业时代到来之际那只“看不见的手”便开始排斥君主专制制度。新民本思想家在罪君和限君的同时,却无法摆脱旧的传统思想的羁绊,最终选择了有限的君主制度,而未能顺利驶向近代民主的广阔海域。冯天瑜、谢贵安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材料二新民本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约束君主权力。他们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确立宰相与君主的同事关系,在行政上拥有与君主“同议可否”的权力。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且是治理国家的机构。学校参与治理天下的主要功能是对君主进行监督与制约。王夫之则提出将中央的权力一级级分解:“天子之令不行于郡,州牧刺史之令不行于县,郡守之令不行于民,此之谓一统。”摘编自谢贵安明清文化史探研(1)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旧民本”思想的主要主张。根据材料一,概括旧民本思想与新民本思想的主要差异。(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民本思想家约束君主权力的主要措施。(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民本思想”。答案(1)思想主张:孔子“为政以德”,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主要差异:内容主旨不同:前者包含尊君(呼唤君主集权)思想;后者包含限君(解构君主专制)意识。产生背景不同:前者是小农社会;后者是手工商业时代。(2)主要措施:扩大宰相权力(提高宰相地位);使学校具有治理国家的功能;地方分权。(3)评析:新民本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革新,但没有摆脱传统思想的羁绊;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提出近代的民主思想;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近代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先声,但未对当时社会产生直接影响;约束君主权力,但措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旧民本是时代呼唤君主集权政治的产物,新民本则是在时代试图解构君主专制制度之际应运而生的。所以旧民本中包含着浓厚的尊君思想,而新民本思想中则包含着强烈的限君意识”,可从产生的背景和内容主旨两个方面比较新旧民本思想的差异。第(2)问,根据材料二“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确立宰相与君主的同事关系,在行政上拥有与君主同议可否的权力”“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且是治理国家的机构。学校参与治理天下的主要功能是对君主进行监督与制约。王夫之则提出将中央的权力一级级分解”概括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一“新民本思想家在罪君和限君的同时,却无法摆脱旧的传统思想的羁绊,最终选择了有限的君主制度,而未能顺利驶向近代民主的广阔海域”并结合材料二内容,对新民本思想进行一分为二的评析。题组二模拟大题22(2019山东济宁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佛教的自我调适性从入华之初就已开始。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材料二(明末)传教士来华与西学的输入,在部分中国士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们为西学所吸引,为耶稣会士的博学所倾倒,以至“士大夫视与利玛窦订交为荣”,“投刺交欢,倒屣推重,倾一时名流”。在这一基础上,一批主张全面接受西学的士人脱颖而出。他们明确提出“遐方文献,何嫌并蓄兼收”的主张,“以为五经之外,冠冕之表,别自有人,不必华宗夏土,亦不必八索九丘(八索九丘指古代文化典籍)”。他们还充分意识到吸收西方文化对于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加速度的推动力,即“令彼三千年增修渐进之业,我岁月间拱受其成”。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材料三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成立,“专择有裨制造之书,详细翻出”。据说当时的翻译馆明文规定,所翻译的书籍除供京沪两地学堂使用外,其他均由制造局图书处统一发售,以便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译书,同文馆与传教士都有采用。至于其读者,既有官员,也有士绅。据传,截至1879年底,翻译馆共计销售译书32111部,共83454册,平均每种售书250部左右。据汤霞、宋以丰晚清政府与官书局的西学翻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魏晋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出调适性的原因及表现。(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西学输入中国的渠道,并说明西学传播对中国产生的历史影响。答案(1)原因:佛教教义与中国本土文化有一定差异(佛教传播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抗拒);佛教自身传播的需要。表现:附会中国本土文化思潮;采取易于民众接受的传播方式;迎合儒家的道德观念。(2)渠道:由西方人传入中国;中国主动翻译西方书籍,学习西方。影响: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文化);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士大夫“天朝上国”的心态;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变革。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佛教教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差异、佛教自身传播的需要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附会中国本土文化思潮、采取易于民众接受的传播方式、迎合儒家的道德观念等角度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明末)传教士来华与西学的输入”和材料三“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成立,专择有裨制造之书,详细翻出”可概括得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他们还充分意识到吸收西方文化对于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加速度的推动力”和材料三“其中许多译书,同文馆与传教士都有采用。至于其读者,既有官员,也有士绅”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丰富中华文化、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士大夫“天朝上国”的心态、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变革等方面分析。题组三高考大题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15江苏高考)材料一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2015天津高考)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1)根据材料一,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答案(1)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2)目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意义: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之先河。(3)特质:延绵不断(尊重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两汉的粗糙儒学”“佛道思想中的精粹”“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等,结合所学分析得出。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明道”“救之”“致用”等得出经世致用。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一“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得出尊重传统;根据材料一“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得出兼收并蓄;根据材料二“知天下之势则思起而有以救之”得出与时俱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