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巩固过关练三 1.1.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和科技的辉煌-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766535 上传时间:2024-05-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巩固过关练三 1.1.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和科技的辉煌-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巩固过关练三 1.1.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和科技的辉煌-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巩固过关练三 1.1.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和科技的辉煌-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时巩固过关练 三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和科技的辉煌(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12题,共48分)1.(2015山东高考T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解析】选C。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的意思是:统治者治国不要以水为镜,而应该以民为镜,反思得失,这体现了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正确。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故A错误;主权在民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故B错误;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故D错误。2.(2015岳阳二模)春秋战国时期名家所代表的早期逻辑思想,被荀子批评为“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为治纲纪”。韩愈抨击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这些评价实际上反映了()A.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多样化发展B.名家研究逻辑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C.儒家思想重视为社会现实服务D.佛教盛行给封建统治带来诸多隐患【解析】选C。古代思想学说多样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错误;名家研究逻辑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观点太片面,故B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荀子和韩愈等儒家学者对名家和佛教思想中不切实际的观点持批判态度,折射出儒家积极入世,关注社会现实的思想特点,故C正确;佛教盛行给封建统治带来诸多隐患没有全面体现材料本质,故D错误。【加固训练】(2015南昌二模)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孔子和孟子都强调()A.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B.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C.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D.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解析】选D。孔子认为,大臣用正道侍奉君主,如果君主不能达到这一点,宁可辞职不干。孟子认为国君有了重大的过失,大臣再三地劝说然而国君不听,那么就可以换掉国君。可见,他们都认为君臣良好关系的前提是道相同,故D正确;A中“绝对服从”、B中“安其位”“守其职”、C中“做出牺牲”的表述均与“不可则止”“不听则易位”的观点不符。3.(2015湖北重点中学联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个“胜利”指的是()A.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B.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D.“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解析】选D。“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指的是董仲舒的新儒学,其核心思想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A错误;董仲舒吸收了法家学说改造了先秦儒学,故B错误;作者论述的是新儒学与法家思想的关系,而不是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故C错误;董仲舒新儒学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故D正确。4.(2015黄冈三模)“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流行于西汉思想界,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以来,民间广为流行崇奉、祭祀“天地君亲师”。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这一演变反映了()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B.专制集权的发展强化C.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逐渐确立D.大一统国家不断壮大【解析】选C。“天地君亲师”是中华民族祭祀的对象,具体指祭天地、祭君王、祭先祖和祭圣贤,体现了中华民族敬天法地、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传统社会价值取向。由题干材料看出,“天地君亲师”的思想日益渗透到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反映了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逐渐确立,C正确。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在西汉武帝时期才确立,故A错误;专制集权制度和大一统国家在秦朝才形成,且两者与“天地君亲师”思想无关,故B、D错误。5.(2015锦州二模)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解析】选C。由题干“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可知,C正确;A、B、D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6.(2015昆明一模)从汉朝以后到唐代,儒学的内在传统中断了,变成了比较注重文献、历史,宋代的理学就致力于把汉代以后中断的儒学内在传统接续起来。宋代理学接续“儒学内在传统”的是()A.理生万物B.格物致知C.心即理也D.强调人格、修养【解析】选D。“理生万物”是朱熹对先秦儒学作了本体论的论证,不属于对原有传统的接续,故A错误;“格物致知”是求理的方法与手段,是新观点,也不符合“内在传统”,故B错误;“心即理也”是陆九渊的观点,与人格、价值、修养无直接联系,故C错误;“强调人格、修养”是先秦儒学的传统,宋代理学的这种做法是“接续”,故D正确。7.(2015海南高考T5)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解析】选A。唐宋时期,儒、道、佛三者之间相互借鉴、吸收融合。具体分析如下:选项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判断理由A正确选项儒佛“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说明二者都在治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反映了作者从佛教立场上强调佛教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B干扰选项儒、道、佛三教的调和自唐朝已经开始,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C错误选项在古代中国佛教从未取代儒教而成为主流思想D干扰选项宋代儒学虽一度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但统治地位并未动摇8.(2015赣州二模)明夷待访录之原法篇是黄宗羲法律思想的结晶。他认为:“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对此观点理解准确的是()A.这里的“法”是指具有现代意义的具体的法律条文B.该观点颠覆了传统社会中君主和民众的地位和关系C.集中体现了作者国法家法同构实现治世的大胆设想D.在他看来天下共治和理想的君主原型只存在于三代【解析】选D。材料中的“法”并不是指现代意义的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指限制君权的思想,故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君主和民众的地位和关系,故B错误;国法家法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由“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可以看出其认为天下共治和理想的君主原型只存在于三代,故D正确。9.(2015衡阳二模)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西方传播的水力冶炼鼓风等26项发明。而在列举公元318世纪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发明时,李约瑟只找到了4项。以上现象说明()A.闭关锁国妨碍西学东渐B.作者的立场使作品缺乏公正性C.西方科技一直落后于中国D.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影响深远【解析】选D。材料通过列举古代中国向西方传播科技与西方传入中国的科技对比,说明古代中国科技对世界影响深远,故D正确;闭关锁国政策在清朝才推行,故A错误;材料所述只是史实,没有体现作者的立场,故B错误;C不符合史实。【拓展延伸】与西方相比,三大发明未能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传到西方后,促进了西欧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但在中国则没有,具体原因有:(1)印刷术主要用于传播古老观念,而不是新思想;(2)火药主要为巩固专制集权的征伐战争服务;(3)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远航外,并不像西方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开掘世界市场。10.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主题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纪念邮票,包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四个人物: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将他们列为一组是因为他们的作品()A.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B.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气势恢弘的时代C.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D.特别重视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抒发【解析】选B。图片中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被称为汉赋四大家。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是先秦的诗经,与汉赋不符,故A错误;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汉武帝时期这一气势恢弘的时代,故B正确;C是北宋以后文学的主要特点;汉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并不重视主观意志和情感的抒发,故D错误。11.(2015新疆二模)在民间文化中,历史是封神榜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说唐杨家将包公传大明英烈传等一系列的故事,它们往往以个人恩怨与因果报应解释历史的变化。这些故事()A.传播了佛教的观念,反映了思想的进步B.还原了历史的细节,增加了历史的真实C.代表了民间正义观,影响了百姓的行为D.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充了历史的内涵【解析】选C。佛教的传播反映出生产力水平低下时期人们思想落后的现实,故A错误;文学作品有虚构之处,它所反映的历史是否真实有待考证,故B错误;由“它们往往以个人恩怨与因果报应解释历史的变化”,代表市民的价值取向,能够影响百姓的行为,故C正确;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其真实性有待考证,故D表述过于绝对。12.(2015衡水三模)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梦溪笔谈)该诗描绘的绘画及其风格是()A.文人画,重视写意B.山水画,重视写实C.花鸟画,浓墨重彩D.人物画,形神俱备【解析】选A。由题干材料中“画意不画形”“忘形得意”“见诗如见画”等可知,诗作描绘的绘画是文人画,其风格是重视写意,故A正确、D错误。重视写实、浓墨重彩是西方绘画的风格,故B、C错误。二、非选择题(2题,共52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之际儒学自身有一“内在的转向”,即在明初“致君尧舜”、“得君行道”之途径被堵塞之后,很多儒者转而采取了“移风易俗”的下行路线,如王阳明学派便转以“致良知”为务,以曲线方式抗拒专制。张云江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儒学”镜像材料二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沃尔夫在其哲学国王和一统天下的哲学家中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够保持自然法则所赋予人的理性和力量,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它一直被深受儒家思想、道德和智慧教育并影响的开明君主所统治。材料三中国人“专制”“一尊”的思想,用来讲孔教,讲皇帝,讲伦常固然是要不得,但用来讲德谟克拉西,讲布尔什维克,讲马克思主义还是一样的要不得。反之,用科学的精神(分析条理的精神),容纳的态度来讲东西,讲德先生和赛先生固佳,即讲孔教,讲伦常,只是说明他们的真相,也岂不甚好。张耀杰北大教授与(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明清之际儒学发生“内在的转向”的原因有哪些?(8分)(2)根据材料二,判断沃尔夫对儒学的态度并说明你的依据。(6分)(3)结合上述材料,简要评析材料三的核心思想。(此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12分)【解析】第(1)题由材料一中“抗拒专制”和明清之际政治制度、经济发展趋势、思想文化新特点等所学知识说明。第(2)题第一问结合材料二中的“是因为它一直被深受儒家思想、道德和智慧教育并影响的开明君主所统治”,提出作者的态度和依据。第(3)题根据材料三中的“用科学的精神、容纳的态度来讲东西,讲德先生和赛先生固佳,即讲孔教,讲伦常,只是说明他们的真相,也岂不甚好”等信息概括作者对待儒学和西学的态度,然后采用辩证的方法进行评述。答案:(1)原因:明清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使许多具有“限制君权”精神的儒学家失去了发展余地;明清时期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使一些儒学家产生了“个性解放”的思想;一些儒学家以教化百姓、“致良知”为己任,使儒学走向以净化社会道德为主的道路。(8分)(2)态度:肯定儒学的积极作用。(2分)依据:材料的表述表明沃尔夫对中国的开明专制是持肯定态度的,而他认为开明专制是在儒学影响下形成的。(4分)(3)思想:材料认为全盘否定儒学和全盘接受西学都是不正确的,要用科学的精神对东西方的思想进行分析。(2分)评析:此思想有一定的道理。一方面,中国传统的儒学虽然有维护皇权和封建纲常的一面,但儒学内容博大,其中也有限制君主专制和维护社会公共道德的一面,所以全盘否定儒学是不正确的;西方的学说,无论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和科学还是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也必须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而不能一味接受。另一方面,在当时的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儒学是旧思想、旧道德所依赖的理论基石,要想让中国的社会思想能较快地服务于现代社会的需要,就要彻底否定旧思想、旧道德的儒学而接受新思想,如果按材料中的观点,虽有利于科学地对待东西方文化,但并不利于中国近代急于实现民主政治的需要。所以材料中的观点并不完全正确。(10分)14.(2015信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人类文明是多元、平等和包容的,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的历史,主题在于记述希波战争中希腊人的胜利,但其涉及的范围,包括地中海地区、多瑙河外、两河流域、波斯,以及在此以北的草原地带,就是当时希腊人已知世界的历史。比希罗多德晚出的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全书的主体是汉天子统治之下的中国。但其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这是一部当时中国人已知世界的历史。材料二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的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1)依据材料一,分析两部史学著作记述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这样记述“世界历史”的原因。(10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并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发展的因素。(16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由材料一中两部史书所记载的主题及涉及的范围回答;第二问可以从生产力水平、民族意识、地理知识及世界联系的程度等角度分析。第(2)题第一问由材料二中“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政权颁行”“天象观测有助于”“日食记录”等信息和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史实,从机构设置、完善历法、仪器制造、观测记录等角度概括;第二问由材料二中的“从政治角度解释”天象及古代科技的指导思想、服务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分析。答案:(1)共同点:以本民族历史为中心,观察周边世界;把已知地理范围视为“世界历史”。(4分)原因: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地理知识和民族意识局限;古代世界文明处于分散隔绝状态。(6分)(2)表现:中央政府支持和组织建立专门的机构;多种观测仪器的制造和改进;丰富的天象观测记录;历法不断完善。(8分)因素:将天象变化与现实政治相联系,天人感应思想;注重实用性,理论探讨不足。(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