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地理三轮冲刺 考前3个月 专题六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必考点20 生态环境问题-人教版高三地理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765283 上传时间:2024-05-06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2.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高考地理三轮冲刺 考前3个月 专题六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必考点20 生态环境问题-人教版高三地理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通用版)高考地理三轮冲刺 考前3个月 专题六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必考点20 生态环境问题-人教版高三地理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通用版)高考地理三轮冲刺 考前3个月 专题六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必考点20 生态环境问题-人教版高三地理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考点20生态环境问题考向1生物多样性问题1.(2016全国文综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答案(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解析第(1)题,描述大熊猫栖息地的变化应从其分布面积的变化、是否集中连片及缩小或扩展的方向等方面分析。第(2)题,森林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主要从区内森林的采伐与保护及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应从道路选址、在建设中注意预留野生动物过路通道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等方面分析。2.(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答案(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3)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发展造纸业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4)(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解析第(1)题,图示沼泽位于山麓地带,之所以能获得稳定水源,与山坡天然植被关系密切。可从植被在水循环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第(2)题,由于速生桉耗水量大,导致天然植被退化、沼泽萎缩。第(3)题,速生桉的生长习性和特点,对发展造纸业,促进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第(4)题,我国西南地区季风性气候特点决定了该区降水期较短,旱季长,不适于大面积种植速生桉。考向2荒漠化问题1.(2015山东文综)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答案(1)C(2)D解析第(1)题,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该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周围的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并逐渐向漏斗中心流动,从而导致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地带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形成了生态裂谷,故选C项。第(2)题,当该地“生态裂谷”出现后,即出现了土地的荒漠化,为了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既有利于绿洲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故D正确;荒漠区水资源不足,不宜发展植树造林,A错误;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而应该做好生态改善工作,B错;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可合理开采地下水,C错。2.(2014广东文综)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主要作用机制是()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答案D解析沙丘属于风力堆积地貌。沙漠中的植被能够防风固沙,从而利于静止沙丘的形成和促进流动沙丘转化为静止沙丘。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降低风速,降低风的携沙能力,促使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沉降,减少风沙流中的颗粒物含量。3.(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解析(1)提取图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答题的关键。读图文材料可知,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有三个:一是来自注入湖泊的河流形成的河口三角洲;二是来自冬春季河流水位低而裸露的河滩;三是来自错那湖冬春季水位低而出露的湖滩。(2)认真分析图文材料,即可得出答案。图示区域冬春季干燥少雨,植被稀少,沙源裸露,再加上多风力强劲的西风,故易起沙。(3)可从对铁路基础设施和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强劲的风沙活动会掩埋铁路、吹翻列车,破坏铁路沿线的基础设施。(4)迁移运用腾格里沙漠区采用草方格沙障固沙保护包兰铁路的措施;还可以建设铁路防护墙,阻断自然灾害与受灾体接触。考向3水土流失问题(2013重庆文综)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据此回答(1)(3)题。(1)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A.气温分布图 B.降水量分布图C.工业分布图 D.旅游景点分布图(2)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3)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A. B. C. D.答案(1)B(2)D(3)A解析第(1)题,水土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地形地形起伏大,坡面水流流速快,冲刷能力强,水土流失严重,地形平坦地区,水土流失较轻;气候主要是降水量的大小和降水强度;植被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轻;人类对自然植被的破坏,会加剧水土流失。结合所给四选项,B项正确。第(2)题,本题中涉及的是年产沙量,因此“流域产沙量”的测定,不可能对“每次”暴雨造成水土流失量进行测定,A、B项错误;又因测量对象是整个流域,所以泥沙收集池应设置在流域出口处,D项正确。第(3)题,在低山丘陵地区,地形坡度越大,坡面水流流速越快,流水冲刷能力越强,水土流失越严重,单位面积产沙量越多,即单位面积产沙量与坡度呈正相关;坡度25以下地区,可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人类活动强度大,水土流失随坡度增加急剧加重,单位面积产沙量快速增多;坡度25以上地区,农业活动以林牧业为主,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较小,随坡度增加,单位面积产沙量变化不大,曲线符合水土流失的一般规律。考向4森林破坏(2016全国文综丙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3)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答案(1)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中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2)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小;水网稠密,水运便利;河面宽,水量大,修路搭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对雨林环境破坏大。(3)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给当地居民生活、文化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解析(1)首先明确该题要从河水腐殖质多和含沙量少两个方面回答,其次注意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流域的主要差别:一是有无沼泽,二是流域等高线的密集程度。腐殖质是生物遗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因此分析腐殖质多的原因既要考虑当地有适合大量生物生存的气候条件,又要考虑有腐殖质形成的场所即沼泽;河流含沙量少的原因,一方面从不利于泥沙产生的地形条件考虑,另一方面从沼泽对泥沙沉积的影响考虑。(2)“桥”属于跨河交通设施,因此河上很少有桥的原因要从建桥的不利条件、建桥后的不利影响以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其需求较小等角度分析。(3)该问属于开放性问题,注意先要明确观点,理由与观点要一致。若赞同就要从该地拓展旅游观光业的有利条件及社会、经济意义角度回答,若不赞同就要从该地拓展旅游观光业后给当地居民及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角度回答。考向5湿地破坏1.(2015安徽文综)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题。下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答案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层发育,阻滞水分下渗。解析从水分的盈亏分析湿地形成的原因。该地四周高、中间低,有利于地表水汇集,河流众多。补给类型有高山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水源丰富。该地地势高,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低于0,地下有冻土分布,不利于地表水下渗,使地表常年处于过湿状态;气温较低,蒸发微弱,易形成湿地。2.(2015天津文综)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读材料回答(1)(2)题。(1)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 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 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2)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A.修建水库调节径流B.退耕还草保护水源C.退耕还湖水产养殖D.种植芦苇改善水质答案(1)C(2)B解析第(1)题,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和灌渠,引河水灌溉使注入艾比湖的河水减少,湖水含盐量增加;湖中鱼类密度减小;湖泊面积和水量减少,使湖水蒸发总量减少;芦苇大量枯萎,对湖水净化作用减弱,造成湖水自净能力减弱。第(2)题,修建水库会使注入艾比湖的水量减少,造成艾比湖萎缩;退耕还草有利于涵养水源,同时减少种植业用水量,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水产养殖容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湖水自净能力减弱,湖泊面积减小;湖泊的生态系统是长时间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若水质恶化,种植芦苇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种群结构,难以达到改善水质的作用且对防止湖泊萎缩作用不大。考向6全球气候变化1.(2016全国文综甲卷)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1)(3)题。(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A.大气温度 B.降水量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A.年降水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答案(1)C(2)D(3)C解析第(1)题,该题用排除法解答,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山地不同海拔降水量也有所不同,温度和降水又同时影响山地植被,只有积雪厚度与海拔基本无关。一般来说,坡度越大,积雪厚度越小。第(2)题,长白山纬度较高,冻害一般发生在冬季。西北坡冻害高发是因为处在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最大,气温较低。第(3)题,由于全球变暖,长白山雪期推后且缩短,导致积雪对植被的保护作用下降,冻害加重。2.(2015重庆文综)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下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读下图,回答问题。该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水土流失雾霾严重珊瑚退化海平面上升A. B.C. D.答案D解析马尔代夫远离大陆,主要由众多珊瑚岛礁组成,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珊瑚礁面临退化的风险。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马尔代夫因地势低平,存在被淹没的风险。该国地处热带,植被覆盖率高,不易发生水土流失问题。该国以旅游业为支柱,环境好,基本无雾霾。1.生物多样性的意义、被破坏的原因及保护措施2.荒漠化的治理(1)掌握区域荒漠化问题的分析方法,了解区域荒漠化问题的发展过程及成因。(2)评价人类不合理活动对荒漠化的影响,侧重于人类活动对气候、土壤、植被、水文等各要素的影响。(3)荒漠化防治措施应根据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危害来提出。如针对不合理放牧应确定合理载畜量;针对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应强调上、中、下游合理利用水资源,避免下游因缺水而导致荒漠化问题加剧等。3.水土流失的治理(1)以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等典型案例为模板,理解某一区域水土流失成因分析的一般思路与方法。(2)分析水土流失的影响时,要注意利用辩证的思维,既要分析不利影响,也要分析有利影响;既要关注对本地区的影响,也要关注对下游地区的影响;既要分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要分析对自然环境的影响。(3)水土流失的治理要从水土流失的根源入手,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对区域植被的影响。4.森林、湿地的保护(1)以我国东北林区或世界热带雨林区为例,分析森林植被破坏、消失的原因、影响及保护措施。(2)以我国东北湿地、三江源湿地或世界重要湿地为例,分析湿地的生态价值、破坏原因及保护措施。5.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1.生物多样性问题(1)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经济效益:为人类提供食物、工业原料等。社会效益:利用森林、渔业资源等生物资源美化环境、发展旅游、科研活动、就业等。生态效益:植被可以保持土壤肥力、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的生态环境。(2)被破坏的原因自然原因:一是物种本身的寿命有限;二是自然环境的变迁、恶化,物种难以适应;三是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人为原因: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不足,片面发展经济、掠夺式开发资源、环境污染、生物入侵、制度保护不力等。(3)保护措施依法保护濒危生物;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种质库等保护设施;加强外来物种管理,防止生物入侵;国际合作;加强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2.土地荒漠化问题(以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为例)(1)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物质条件土质疏松,为沙质沉积物动力条件大风天数多且集中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的变率大。多雨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则加速荒漠化进程。(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所占比例主要分布地区过度樵采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水资源利用不当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a.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b.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c.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适当生态移民3.水土流失问题(1)水土流失的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自然条件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地形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植被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土壤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2)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薪柴。山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等开发建设不当。(3)从人类活动的技术角度分析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工程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控制水土流失状况,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生物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4.森林的保护(1)森林的作用森林既是重要的物质资源,又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森林能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则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在城市中:森林则会起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的作用;在沿海地区:森林可防止海风、海浪的侵袭。(2)世界森林的现状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大片热带雨林正遭到毁灭性破坏。(3)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全球环境效应环境效应详解阐释地球之肺巨大的储水库生物基因宝库雨林生态的脆弱性a.雨林生态的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快。b.脆弱性的表现:生物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土壤十分贫瘠;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而植物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一旦破坏,整个生态系统陷于崩溃。5.湿地问题(1)沼泽湿地形成原因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水分不易下渗。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洪水易泛滥。(2)湿地资源的功能(3)湖泊面积变化原因的分析思路首先,分析变化时间长短。如果是长期的变化(如一万年以来)则主要考虑自然原因,湖泊萎缩主要是气候变干,蒸发加强造成的;如果是季节变化,一般与季节降水、冰雪融水有关。其次,分析湖泊所在地区。短期内外流湖萎缩主要原因一般是围湖造田造成的,湖泊面积增加一般是上游水土保持较好,湖泊淤积减少,退耕还湖的结果;干旱区内流湖萎缩,短期原因是入湖河流的水资源利用过度造成。冰雪融水补给的湖泊面积的增减,一般考虑气温的变化、冰雪融水量的多少等原因。易错点(1)注意区分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等)和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等)两种环境问题的表现。(2)环境问题因人类活动而产生,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类活动都会产生环境问题。只有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时才会产生环境问题。(3)追求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并非存在必然的联系。如果人类在追求经济增长时,注重环境保护,则一般不会产生环境问题。(4)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环境问题,但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不发展经济。因为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需要通过发展经济来解决。(5)注意区分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两个概念:前者是因人类活动产生的,如水土流失、酸雨;后者属自然现象,如台风、地震、海啸等。但人类活动可以加剧自然灾害的破坏程度和发生频率。(6)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7)清洁生产并不是完全没有污染,而是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直至达到“零”排放。(8)生态农业是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综合体现,只注重其中某一项利益的农业不是生态农业。题组1生物多样性问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0世纪70年代,美国从中国引入“亚洲鲤鱼”,即四大家鱼“青、鲢、草、鳙”。它们漂洋过海,背井离乡来到北美大陆,担负起环境大使的使命。亚洲鲤鱼主要滤食河流湖泊中过多的浮游植物、水草、淡水蜗牛和危害鱼类的寄生虫。然初衷虽好,但美国人民却忽视了这四种鱼其实是四把“双刃剑”。亚洲鲤鱼繁殖能力强,本土鱼类又很难与其竞争,目前亚洲鲤鱼已成功占领美国自然水域,尤其是密西西比河流域,直逼美国动植物的庇护所五大湖区。分析亚洲鲤鱼在美国本土水域迅速大量繁殖的自然原因。答案美国纬度与我国大致相同,河流水温适宜亚洲鲤鱼生长;美国水域庞大,河网密布,有广阔的生长繁殖空间;美国水量大、水质好,浮游植物繁盛,适合亚洲鲤鱼生存繁殖;本土鱼类难以与其竞争,缺少天敌;亚洲鲤鱼繁殖能力强、繁殖速度快。解析鱼类繁殖,与水温、水域面积、食物、天敌等有关。美国纬度与我国大致相同,河流水温适宜亚洲鲤鱼生长。美国水域庞大,河网密布,亚洲鲤鱼有广阔的生长繁殖空间。美国水量大、水质好,浮游植物繁盛,适合亚洲鲤鱼生存繁殖。本土鱼类难以与其竞争,缺少天敌。亚洲鲤鱼繁殖能力强、繁殖速度快。题组2荒漠化问题农牧交错带是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地区,下图为“我国农牧交错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下列措施能有效防治a地区沙尘暴的是()A.加强天气预报 B.改变农业生产结构C.发展耐旱农作物 D.全面种草,发展畜牧业(2)b地区生态环境易遭到破坏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多地震毁林开荒,粗放耕作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处于西南季风区,降水多且雨季集中A. B.C. D.答案(1)B(2)D解析第(1)题,a地区位于农牧交错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增加畜牧业的比重,降低种植业的比重,改变农业生产结构,有助于防治a区域沙尘暴天气,故B项正确;加强天气预报,不能从根本上治理沙尘暴天气,故A项错误;全面种草,不符合当地的农业发展方向,故D项错误。第(2)题,毁林开荒,粗放耕作与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属于人为的原因,故错误;b地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多地震,地质条件不稳定,且处于西南季风区,降水多在夏季,雨季集中,故生态环境易遭到破坏,D项正确。题组3水土流失问题土壤在水和风力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的过程,称作土壤侵蚀。读“印度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图”,完成(1)(3)题。(1)甲、丁两地土壤侵蚀强度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A.海拔、降水量 B.土质、地形C.降水量、地形 D.风力、海拔(2)甲、乙、丙、丁四地中,土壤侵蚀危害最大的是()A.甲 B.乙C.丙 D.丁(3)为防治土壤侵蚀,甲地区可采取的措施是()平整土地,大力发展种植业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减轻水土流失造林种草等生物工程措施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A. B.C. D.答案(1)C(2)B(3)B解析第(1)题,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先决条件,或者叫潜在因素;人为因素则是加剧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气候因素特别是季风气候与土壤侵蚀密切相关。季风气候的特点是降雨量大且集中,多暴雨,因此加剧了土壤侵蚀。最主要而又直接的是降水,尤其是暴雨引起的水土流失是最突出的气候因素。印度半岛属于季风气候,甲地处迎风坡,降水多;丁地处于背风坡,降水少。甲处属于山地,地形崎岖;丁处处于高原,地形平坦。第(2)题,丙地侵蚀较小,人口、城市比较少,土壤侵蚀危害小。乙地虽然土壤侵蚀强度不是最大的,但是这个地区是人口最为密集,工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经济发达,城市集中,土壤侵蚀对这一地区影响最大。第(3)题,防治水土流失总结出了以水利工程、生物工程和农业技术相结合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经验,经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甲地属于山区,梯田是治坡工程的有效措施。甲地区也比较适宜造林种草等生物工程措施。题组4森林破坏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每年6月至8月苏门答腊岛山脉东侧当地民众在森林山地放火烧荒,浓烟殃及到了马来半岛的旅游业。某跨国纸业集团在苏门答腊岛建成了林、浆、纸一体化生产基地,产品主要销往亚洲、欧美等地区。目前苏门答腊岛85%的原始森林都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1)简述苏门答腊岛当地民众烧荒的理由。(2)分析苏门答腊岛烧荒对马来半岛旅游业的影响。(3)分析跨国纸业集团在苏门答腊岛建生产基地的区位条件。(4)针对苏门答腊岛森林现状,提出保护的措施。答案(1)处在热带雨林,土壤贫瘠,烧荒增加土壤肥力,获得耕地,满足人口增加对粮食的需求。(2)68月为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苏门答腊岛烧荒产生的烟尘会吹到东北方向的马来半岛上,污染空气,使马来半岛旅游业受到影响。(3)热带雨林区,原料丰富;发展中国家,人口稠密,劳动力廉价;临海,海运交通便利;土地租金低(内部交易成本低)。(4)建自然保护区;采育结合;发展生态旅游;提高环保意识等。(简单答禁止烧荒、禁止砍伐不得分。)解析(1)苏门答腊岛当地民众烧荒是因为当地位于热带雨林区域,土壤贫瘠,且耕地少而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烧荒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获得耕地,满足人口增加对粮食的需求。(2)苏门答腊岛与马来半岛呈西南东北方向关系。68月为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此时,苏门答腊岛烧荒产生的烟尘会吹到东北方向的马来半岛上,污染空气,甚至产生雾霾,使马来半岛旅游业受到影响。(3)跨国纸业集团的区位因素要从原料、劳动力、地租等分析。而跨国集团本身的产品面向国际市场,交通条件也是重要考虑因素。(4)根据材料,目前苏门答腊岛85%的原始森林都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保护森林,迫在眉睫。可以开发与保护并重,推行采育结合,发展生态旅游,建自然保护区,提高环保意识等。题组5湿地破坏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艾比湖位于天山北坡,曾经是一个淡水湖,现在是新疆第一大咸水湖。20世纪50年代流入艾比湖的大小河流有23条;但随着大规模农垦及修建水库,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入湖的河流只有博尔塔拉河和精河。导致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大片湖区干涸。下图为艾比湖地理位置示意图。(1)分析艾比湖湖水由淡变咸的原因。(2)推测艾比湖湖面最大的季节,并说明理由。(3)分析艾比湖大片湖区干涸带来的影响。(4)请你就艾比湖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答案(1)艾比湖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少雨,蒸发旺盛,导致湖水盐分不断累积;气候变化,使该地区气候趋向暖干化,蒸发量加大;大规模农垦及修建水库等人类活动使入湖水量大大减少,导致对湖水的稀释作用减弱等。(2)夏季。艾比湖主要补给方式是大气降水和冰川融水,其汛期出现在夏季。(3)湖水自净能力减弱,水质变坏;蒸发量减少,调节气候的能力下降;渔业资源减少,鸟类栖息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湖底裸露面积不断增加,盐渍化和沙化加重,影响北疆地区的生态环境。(4)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题组6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与之相伴随的还有“全球变暗”,即地球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增加,云层变厚,能够直接到达地球表面的阳光逐渐减少,地球因此而变得越来越“暗”。据此完成(1)(2)题。(1)引起“全球变暖”和“全球变暗”的主要人为原因都是()A.太阳辐射能力在减弱B.使用化石燃料等排放出大量微粒物C.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D.沙尘暴肆虐全球(2)“全球变暖”将导致多方面的变化,下列变化不可能的是()A.海平面上升B.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事件增加C.冰川覆盖面积扩大D.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答案(1)B(2)C解析第(1)题,太阳辐射能力并未减弱,且不属于人为原因;A错误;由于人们使用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导致地球温度上升。人们使用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产生大量的粉尘,使得地球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增加,云层变厚,能够直接到达地球表面的阳光逐渐减少,地球因此而变得越来越“暗”。火山灰和沙尘暴肆虐不是人为原因。第(2)题,全球变暖后,冰川会因融化过多而面积减小。专题提升练“烧芭”属于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农耕方式,放一把火将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烧成“空地”,并利用燃烧的灰烬作为“天然”肥料。长达数月的林火引发烟霾严重影响本国和邻国的空气质量。下面两图分别示意印度尼西亚及其周边国家和印度尼西亚“烧芭”新闻截图。据此完成12题。1.“印尼烧荒,呛伤新加坡”、“印尼烧芭,霾锁南洋”这样的新闻头条可能出现的月份是()A.12月次年2月 B.45月C.67月 D.1011月2.下列关于印度尼西亚说法正确的是()A.该国河流众多而短小B.是世界上锋面雨最多的地区之一C.主要经济作物为亚麻D.大约四分之三的陆地位于北半球答案1.C2.A解析第1题,新加坡、“南洋”的国家位于印尼的东北方向,所以“印尼烧荒,呛伤新加坡”、“印尼烧芭,霾锁南洋”这样的情况应是受西南风影响时期。可能出现的月份是67月,C对。12月次年2月该地盛行东北风,A错。45月、1011月受赤道低压带影响,是无风带,B、D错。第2题,印度尼西亚是群岛国家,岛屿面积较小,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丰富。所以该国河流众多而短小,A对。是世界上对流雨最多的地区之一,B错。主要经济作物为天然橡胶,亚麻是温带经济作物,C错。大约四分之三的陆地位于南半球,D错。位于盐城东台沿海的全国最大“风光渔”一体化发电站,是全球单体最大的滩涂地面光伏电站,最上层为风力发电、中间是太阳能发电、最下层进行水面养殖,实现立体综合开发利用,可谓“一种资源,三种产业”。据此完成34题。3.该电站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主要是()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气候资源A. B.C. D.4.有关该电站叙述正确的是()A.风力发电量冬季最小 B.太阳能发电量春季最大C.水面养殖产量高 D.不利于候鸟迁徙和栖息答案3.D4.D解析第3题,材料中提到,滩涂地面光伏电站上层为风力发电、中间是太阳能发电、下层进行水面养殖。滩涂和水面养殖利用的是土地资源,风力、太阳能都是气候资源。第4题,江苏盐城风力发电春季最大,夏季最小,A错。7月份该地太阳辐射最强,发电量最大,B错。光伏发电挡住太阳光照、雨水,影响光线照射和温度,在最下层进行水面养殖产量不高,C错。修建光伏电站,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破坏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被干预。依赖于植物生长栖息的鸟类生存会受到影响,候鸟迁徙地也可能不复存在,D对。某国湿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5%,湖泊众多,素有“千湖之国”之称。读该国区域和气候资料图,回答56题。5.据图分析,该国湿地众多的主要形成原因有()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冰川作用形成众多湖泊气候寒冷,地下水水位低A. B.C. D.6.该国湿地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美化环境,观光旅游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A. B.C. D.答案5.A6.A解析第5题,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应从地形、降水量、蒸发量等角度分析,该地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故正确;地势低平,不利于排水,故正确,冰川侵蚀作用,形成许多冰蚀湖泊,地表积水较多,故正确;当地的地下水位较高,故错误。第6题,湿地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故正确;美化环境,观光旅游与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属于湿地的经济价值,故错误。海洋被人们称为“蓝色国土”,海洋开发、海洋保护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回答78题。7.我国沿海()A.台湾以东受寒流影响,渔业资源丰富B.大陆架富含油气、锰结核等矿产资源C.受季风气候影响,沿岸形成季风洋流D.海岸线漫长曲折,利于建设优良港口8.近20年来,我国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主要目的是()A.便于检修渔船,发展生态渔业B.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C.防治赤潮、咸潮等污染问题D.推动近海水产养殖事业的发展答案7.D8.B解析第7题,台湾以东受台湾暖流影响,渔业资源丰富,A错。大陆架富含油气,锰结核等矿产资源分布在深海洋盆中,B错。我国沿岸洋流虽然随季风改变流向,但只是形成了规模很小的沿岸流,称不上季风洋流,C错。海岸线漫长曲折,利于建设优良港口,D对。第8题,我国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主要目的是给鱼类提供繁殖恢复的时间,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B对。检修渔船不是主要目的,A错。与赤潮、咸潮无关,C错。休渔,不是养殖,D错。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国际公约数据显示,在过去30年里,蒙古国约有850个湖泊和2 000条河流完全干涸,整个国家有四分之一都变成了荒漠。据此完成910题。9.在过去的30年里,导致蒙古国荒漠面积扩大的原因是()地理位置深居内陆生态系统脆弱人类活动方式以游牧为主全球气候变化A. B.C. D.10.在过去的30年里,蒙古国气候要素经历的变化整体过程是()A.降水大量减少 B.降水大量增加C.气温升高 D.气温降低答案9.B10.C解析第9题,蒙古国荒漠面积扩大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主要的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理位置深居内陆、生态系统脆弱、全球气候变化,人为因素包括人类活动方式以游牧为主,故B项正确。第10题,在过去30年里,蒙古国约有850个湖泊和2 000条河流完全干涸,整个国家有四分之一都变成了荒漠,说明了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加,故C项正确、D项错误;蒙古国深居内陆,受大陆性气团控制,降水的变率较小,故A、B项错误。黄河上游自宁夏到内蒙古托克托先后流经河东沙地、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流程大约1 000公里(如下图所示)。由于沙漠的快速推进,黄河在该河段含沙量急剧升高。读图完成1112题。11.受盛行风影响,流沙可能大量进入黄河的沙源地是()A.河东沙地 B.乌兰布和沙漠C.库布齐沙漠 D.河套平原12.宁夏平原逃脱了被沙漠侵吞的厄运,主要原因是()A.纬度低 B.位于半湿润区C.山脉阻挡 D.黄土覆盖答案11.B12.C解析第11题,黄河上游自宁夏到内蒙古托克托位于我国西北半干旱、干旱地区,受冬季西北季风的影响更强烈,顺着风向结合图中沙漠的位置,流沙可能大量进入黄河的沙源地是乌兰布和沙漠,故B项正确。河东沙地、库布齐沙漠位于西北季风的下风向,对黄河的影响较小,故A、C错。而河套平原的流沙少,不可能被大量吹入黄河,故D错。第12题,从图中看出西部有贺兰山的阻挡,西北的沙漠难以进入宁夏平原,才使得宁夏平原没有被沙漠侵吞,故C正确。从图中可知宁夏平原位于39N附近,是中纬度地区,故A错。宁夏平原位于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故B错。黄土覆盖与宁夏逃脱沙漠侵吞无关,D错。2015年第21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在法国巴黎举行,抑制全球变暖仍是会议的主题。下图为“地表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13.人类要抑制全球变暖,需要控制哪些主要环节()A. B. C. D.14.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是()A.各纬度降水量均增加B.热带雨林的面积缩小C.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D.火山地震进入频发期答案13.D14.C解析第13题,读图可知,为动物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为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为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产生二氧化碳,为人类燃烧矿物质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人类要抑制全球变暖,主要是减少人为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增加吸收更多二氧化碳的植物,即为两个环节。第14题,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增加,但并不是各地均增加,不是导致各个纬度降水量都增加,而是有的地方增加,有的地方减少。全球热带雨林的面积不受其影响,而是热带雨林的面积缩小会加剧全球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各地气温的变化,影响全球大气运动,从而导致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火山地震与地质构造有关,与全球变暖无关。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小油桐,又名麻风树、柴油树,喜光、喜温、忌严寒,是一种无毒、纯天然、具有生物可降解性的生物燃料来源,可作为柴油的替代燃料;可在贫瘠的荒山上生长,甚至可在石头缝里生长,不占农田;属多年生灌木,不用年年播种,种植成本低。2008年,越南政府与广东某公司达成协议,正式引进小油桐树种,种植于越南谅山省,该省位于越南北部(位置见下图中的甲地),并在该省兴建精油加工厂,服务于越南能源生产和生物燃料工业。材料二下图示意我国小油桐树分布及引种方向。(1)说明越南自我国引种小油桐的有利条件。(2)分析越南在荒山石山上引种小油桐后当地动植物数量的变化及原因。(3)简述越南引进和综合开发利用小油桐对其地区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答案(1)越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荒山面积广,土地资源丰富;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组合好;靠近我国广东省,技术有保障;国家政策大力支持;越南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等。(2)动植物数量变多。原因:小油桐树适应性强,生长快,地表水量增多,地下水位上升,涵养水源的功能恢复;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为土壤提供更多的有机物;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3)经济发展:优化山地农业结构,促进生物能源多元化发展;发展精油加工业,扩大农村就业,促进农民经济增收;缓解能源压力,保障能源安全。解析(1)结合材料一分析,小油桐可以在贫瘠土地或石缝中生长,不占耕地。越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荒山面积广,土地资源丰富,适宜小油桐生长。小油桐喜光喜温,越南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组合好。靠近我国广东省,技术有保障。有国家政策大力支持。越南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等。(2)根据材料一,小油桐树适应性强,生长快,引种后地表水量增多,地下水位上升,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恢复。森林能够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可以为土壤提供更多的有机物,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所以,在荒山石山上引种小油桐后,当地动植物数量会变多。(3)引进和综合开发利用小油桐,有利于优化山地农业结构,促进生物能源多元化发展;可以发展精油加工业,扩大农村就业,促进农民经济增收;利于缓解越南的能源压力,保障能源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