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复习课件(27)

上传人:豆****2 文档编号:240728664 上传时间:2024-05-03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复习课件(27)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高三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复习课件(27)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高三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复习课件(27)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高三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复习课件文欣赏复习课件(27)(27)第六单元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第六单元第六单元推荐作品苦斋记推荐作品苦斋记高高 考考 导导 航航1学学 习习 目目 标标2课课 前前 预预 习习3课课 堂堂 互互 动动4随随 堂堂 练练 习习5课后强化作业课后强化作业6高高 考考 导导 航航(2014年高考天津卷)(原文在项脊轩志上)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境中落后,徐谦尊悉心奉养父亲,想方设法维持家庭生计,极尽孝悌之义。B徐谦尊为人重义轻财,亲贤友善。明亡后,他资助州郡中有名望的忠义之士,不计个人利害。C作者认为,徐谦尊在群盗大起之际,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一方百姓,最终被害,是值得敬佩的游侠士。D文章选用多个典型事例,有叙有议,肯定了徐谦尊这类在乱世中对国家的积极作用。【解析】本题从评论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作者没有认为徐君是游侠士,是有的人认为。原文最后一段表述“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作者认为徐君不同于游侠士。【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这类题一般以“选非”的形式考查,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事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3分)_(2)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2分)_(3)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3分)_【解析】本题考查重要实词、判断句、倒装句等知识点。(1)“条”,分条列举;“上”,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上报,呈报;“此真读书人”是判断句。(2)“欷歔”,哀叹;斯,这个;“恃”,依赖,“所恃”,所字结构,的人。(3)“以”,目的连词,来;“有司”,有关官吏;“有功于生民”,介宾结构后置。【答案】(1)徐谦尊分条陈述利弊,呈报巡抚张公,张公看了击节赞叹说:“这是真正的读书人。”(2)乡里的百姓都哀叹流泪说:“这个人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可依靠的了。”(3)因此地方上有崇尚道义的人,完全可以用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等大小官吏的过失,从而对百姓有功。【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同时要掌握“留”(专有名词等)、“删”(不译的虚词)、“补”(省略成分)、“换”(古词换为今词)、“调”(词序)、“选”(词义)、“固”(结构)、“意”(意译)等翻译方法。学学 习习 目目 标标1诵读全文,读准字音,具体落实一些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2把握文章的内脉,理解作者“乐与苦,相为倚伏”的哲理思想。3体会文中所阐发的哲理。课课 前前 预预 习习6走近作者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今浙江省青田县)人。在元朝末年中进士,官高安县丞、浙江儒学副提举、浙东元帅府都事。因招安方国珍之事,同朝廷大臣们的意见不合,受到在绍兴羁管的处分。一度出任江浙行省都事,不久弃官而去。后又接受朱元璋的聘请,协助他平定天下,建立明朝,任太史令。洪武元年(1368),拜御史中丞。因与丞相李善长不和,辞官。三年(1370),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告老还乡以后,受左丞相胡惟庸构陷,忧愤而死。他是元末明初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他的一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的情况和人民的痛苦生活。他的散文锋利遒劲而又幽秀。著有郁离子、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后人编为诚意伯文集。课课 堂堂 互互 动动(一)自主思悟1文章开篇写“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交代了什么信息?_答:开篇点题,点出了本文写作的对象苦斋,突出“苦”字;交代了苦斋所属章溢先生;写了苦斋的作用隐居。2第段最后一句话有何作用?_答:从结构上说,承上启下,领起第段;从内容上,点出“物性之苦者亦乐生”,为下文写苦与乐的关系作了铺垫。3第段主要写了哪些苦?_答:第段主要写了木之苦,草之苦,菜之苦,实之苦,笋之苦,蜜之苦,茶之苦,鱼之苦。4第段只是为了写“苦”而写“苦”吗?如果不是,是为了突出什么?_答:不是。对苦木、苦草、苦菜、苦实、苦笋,写其“族布而罗生”,突出其“乐生”;对苦蜜,写其初食味苦,突出了其后的甘和药用价值;对苦茶,写其苦于“常荼”,但仍有人喜欢饮用;写苦鱼,写其“味苦而微辛”,但可“清酒”,又不同于一般。综上所述,作者写物性之苦,而意并不在苦,而在“苦与乐”间的倚伏关系。(二)深入探究1第、段之间有何联系?由物及人,既然生于苦地之物都能“乐生”,那隐居于此的人又如何呢?自然过渡到第段对章溢先生日常生活之趣的描写。2章溢先生是如何说明自己的苦乐观的?先生先言“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说明苦与乐不是单独存在的,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然后再借膏粱之子的“昔日之乐”与“今日之苦”的对比具体阐述“苦生于乐”,从而说明“苦”也可以为“乐”;最后借名家名言进一步议论表明自己的苦乐观,也照应了第段中的“乐游”。3第段最后一句“吾闻无亦犹是也夫”运用了哪些典故?这样写有何意义?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勾践以尝胆兴。连引数典,一反一正,形成强烈对比,阐明自己苦乐观的正确性。4结尾段十分简洁,有何作用?作者行文洒脱,收放有度,结尾段惜墨如金,只一“悟”字留给读者无尽的猜想,余味无穷。随随 堂堂 练练 习习4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苦乐相生”的一项是()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彼之苦,吾之乐彼之乐吾之苦也A BC D【答案】B(排除)5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具体分析理解,其中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巧妙地抓住一个“苦”字,作为贯穿全文的脉络,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而非“苦”也。B“情缘景生”“景与情会”,前一部分的事与景和后一部分的情与理有机结合,浑然一体。C作者运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化景为趣,化趣为理,启发人们正确看待艰苦的环境,直面坎坷的人生。D文末的议论闪耀着作者思想的光辉,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的道理,作者的“苦乐观”和孟子、赵子的相同。【答案】D(D项,作者的“苦乐观”与孟子、赵子的相同有误)课后强化作业课后强化作业(点此链接)(点此链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