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染病的发现与防治课件

上传人:磨石 文档编号:240725139 上传时间:2024-05-03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8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传染病的发现与防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新传染病的发现与防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新传染病的发现与防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传染病的发现新传染病的发现(fxin)与防与防治治主讲(zhjing)宾晓农 广州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广州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2003.6.16第一页,共六十二页。新传染病的发现新传染病的发现(fxin)与防治与防治 肆虐人类数千年的各类传染病,随着人类社会和肆虐人类数千年的各类传染病,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有许多传染病在一定程度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有许多传染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上得到了有效控制有效控制,有的甚至,有的甚至(shnzh)(shnzh)被消灭或即将消灭被消灭或即将消灭,如:,如:天花或脊髓灰质炎、小儿破伤风等。天花或脊髓灰质炎、小儿破伤风等。但好景不长。但好景不长。20世纪世纪70年代后,因种种原因的影年代后,因种种原因的影响,全球传染病发病率再度回升,流行、爆发事件不响,全球传染病发病率再度回升,流行、爆发事件不断,表现为:断,表现为:一批得到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一批得到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结核、霍乱、结核、霍乱、白喉、疟疾等。白喉、疟疾等。又发现了数十种新的、甚至危害更大的病种。又发现了数十种新的、甚至危害更大的病种。第二页,共六十二页。所以在所以在1996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年世界卫生报告中WHO 惊呼:惊呼:“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性疾病全球危机的边缘,没有一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性疾病全球危机的边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躲避这场危机。个国家可以躲避这场危机。”至于这场新传染病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已是有至于这场新传染病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已是有目目共睹,不可等闲视之。如:当前流行的共睹,不可等闲视之。如:当前流行的SARS,就是典就是典型的例子。型的例子。因此作为一名因此作为一名21世纪的医学生,对新传染病的知世纪的医学生,对新传染病的知识应有所了解。在学习与工作识应有所了解。在学习与工作(gngzu)中不断地认识、探索中不断地认识、探索对对新发现地传染病的更好地、针对性地防治方法。更好新发现地传染病的更好地、针对性地防治方法。更好地履行作为一名医生的天职。因此,借此机会与大家地履行作为一名医生的天职。因此,借此机会与大家谈谈当前对新发现的传染病的发现和防治策略。谈谈当前对新发现的传染病的发现和防治策略。第三页,共六十二页。1.新传染病的出现及对策新传染病的出现及对策 历史上,传染病历史上,传染病 人类健康人类健康(jinkng)(jinkng)与生命的大敌。与生命的大敌。结果:传染病结果:传染病 千百万人死亡,千百万人死亡,造成巨大的灾难。造成巨大的灾难。人类与传染病斗争人类与传染病斗争 20世纪中期取得巨大成绩世纪中期取得巨大成绩,突出例子突出例子 消灭天花消灭天花 脊灰、小儿破伤脊灰、小儿破伤风即将被消灭风即将被消灭 许多传染病被控制许多传染病被控制:霍乱、结核霍乱、结核 许多人和医学专家认为:医学已永远解决了传染病许多人和医学专家认为:医学已永远解决了传染病问题。问题。种种原因的影响:种种原因的影响:20世纪世纪70年代全球新、旧传染年代全球新、旧传染的双重威胁。的双重威胁。第四页,共六十二页。1.1.二十世纪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新出现及发现的传染病年代以来新出现及发现的传染病 据统计,全球新发现的传染病有据统计,全球新发现的传染病有30多种,在我国存多种,在我国存在或潜在的有在或潜在的有20多种,是我们多种,是我们(w men)(w men)应重视与警惕的。应重视与警惕的。表表1 近近 30 年年 来来 新新 发发 现现 的的 主主 要要 病病 原原 体体 及及 所所 致致 疾疾 病病 年份年份 病原体病原体 所所 致致 疾疾 病病 1975 细小病毒B19 5号病,慢性溶贫中的再障危象 1976 隐孢子虫 隐孢子虫病,急性小肠结肠炎 1977 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出血热 1977 嗜肺军团菌 军团病 1977 汉滩病毒 肾综合征出血热 1977 空肠弯曲杆菌 空肠弯曲菌肠炎 1977 丁型肝炎病毒 丁型肝炎 1980 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型 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 1981 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第五页,共六十二页。年份年份 病原体病原体 所所 致致 疾疾 病病1982 大肠杆菌O157:H7 出血性结肠炎1982 伯氏疏螺旋体 莱姆病1982 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型 毛细胞白血病1983 人免疫(miny)缺陷病毒(HIVHIV)艾滋病1983 幽门螺旋杆菌 消化性溃疡病1986 环孢子球虫 环形孢子虫病 1988 人疱疹病毒6型(HHV-6HHV-6)突发性玫瑰疹1989 查菲氏欧利希氏体 人欧利希氏体病 1989 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1990 戊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1992 巴尔道氏体 猫抓病,杆菌性血管瘤病 1993 O139群霍乱弧菌 O139霍乱1994 汉滩病毒分离株 汉滩病毒肺综合征第六页,共六十二页。年份年份 病原体病原体 所所 致致 疾疾 病病1995 庚型肝炎病毒庚型肝炎病毒 庚型肝炎庚型肝炎1996 疯牛病病原疯牛病病原-朊病毒朊病毒 疯牛病疯牛病2002 变异冠状病毒变异冠状病毒 SARS2003 猴痘病毒猴痘病毒 猴天花猴天花 按新传染病存在的历史可分为按新传染病存在的历史可分为(fn wi)(fn wi)三类三类:第一类第一类 疾病本身已为人所知,但未被认为疾病本身已为人所知,但未被认为是传染病,近是传染病,近30年因发现病原体才被认为是传年因发现病原体才被认为是传染病,如:染病,如: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消化性溃疡病、突发性玫瑰疹等。第二类 疾病在人间早已或可能存在,近疾病在人间早已或可能存在,近30年才被发现和认识,如:年才被发现和认识,如:莱姆病、丙型、戊型肝炎等。第七页,共六十二页。第三类 疾病以往在人间不存在,确实是人类新出现的传染病,如:艾滋病、O139霍乱等。上述一、二类传染病,尤其是第二类,在人间早已或可能早已存在但未被及时发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这些传染病在过去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在人间大量的发生和流行,以致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注意。这些也可以视为新出现的传染病。1.2.新传染病发生的机理及影响因素新传染病发生的机理及影响因素(yn s)(yn s)1.2.1.新传染病发生的机理新传染病发生的机理 新传染病出现的原因有二个:新的病原体被引入人群;新的病原体被引入人群;第八页,共六十二页。新病原体的来源新病原体的来源(liyun)(liyun):a.人类已知传染病病原体的变异株人类已知传染病病原体的变异株 O139型霍乱弧菌可能为埃尔托霍乱弧菌O基因突变的结果,或是非O1群霍乱弧菌获得了毒力基因。b.来源于环境中,特别是动物中的病原来源于环境中,特别是动物中的病原体。体。汉滩病毒、伯氏疏螺旋体、欧利希氏体等新传染病的病原体都是来自野生动物。新的病原体能在新的人类宿主中确新的病原体能在新的人类宿主中确立及立及进一步传播。进一步传播。大多数新传染病的发生过程:大多数新传染病的发生过程:病原体病原体 人类疾病人类疾病 局限地区和孤立人群局限地区和孤立人群 新新地区与新人群地区与新人群 巨大危害。巨大危害。第九页,共六十二页。1.2.2.影响新传染病发生的因素影响新传染病发生的因素 由机理可知,凡有助于使病原体引入人群或使之能在人群由机理可知,凡有助于使病原体引入人群或使之能在人群中中确立并传播的因素皆能影响新传染病的发生。确立并传播的因素皆能影响新传染病的发生。主要有六类因素:主要有六类因素:表表2 影响新传染病发生的因素影响新传染病发生的因素 因素因素 特殊因素特殊因素 疾病例证疾病例证 生态及生态及 农业发展,水生态系统变化,砍伐森农业发展,水生态系统变化,砍伐森 莱姆病莱姆病(美国和欧洲,植树造林美国和欧洲,植树造林),汉滩,汉滩环境变化环境变化 林林/植树造林,洪水、干旱气候变化植树造林,洪水、干旱气候变化。病毒肺综合征病毒肺综合征(美国,美国,93年气候异常年气候异常)。人口特征人口特征 社会条件,人口增长和移民,战争、贫社会条件,人口增长和移民,战争、贫 HIV的出现和传播。的出现和传播。与行为与行为 困,城市衰退,性行为,静脉用药。困,城市衰退,性行为,静脉用药。国际旅行和国际旅行和 人及货物的世界性交流,空中旅行。人及货物的世界性交流,空中旅行。AIDS的扩散,鼠源性汉滩病毒与的扩散,鼠源性汉滩病毒与O137商业活动商业活动 型霍乱的扩散。型霍乱的扩散。技术和工业技术和工业 食物供应全球化,食品包装和加工的改食物供应全球化,食品包装和加工的改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汉堡包中牛肉被汉堡包中牛肉被E.变,输血及组织和器官移植,抗生素的变,输血及组织和器官移植,抗生素的 coli O137:H7污染污染(wrn),输血相关性肝炎,输血相关性肝炎 广泛使用广泛使用。(丙肝、庚肝丙肝、庚肝)。微生物变异微生物变异 由于环境的选择造成微生物变异。由于环境的选择造成微生物变异。霍乱弧菌霍乱弧菌O139的出现。的出现。公共卫生措公共卫生措 媒介控制,饮水净化及消毒措施的失效媒介控制,饮水净化及消毒措施的失效 隐孢子虫病隐孢子虫病(美国,美国,93年水厂过滤装置年水厂过滤装置 施的失效施的失效 失效失效)。第十页,共六十二页。1.3.如何面对新出现的传染病如何面对新出现的传染病1.3.1.充分认识新传染病的危害,提高防治新传染充分认识新传染病的危害,提高防治新传染 病的自觉性病的自觉性 新传染病的危害世人皆知新传染病的危害世人皆知,典型例子有典型例子有:艾滋病艾滋病-正在全球流行正在全球流行.SARS-正在我国流行。正在我国流行。92年发现的年发现的O139新型新型(xnxng)霍乱霍乱-使南亚数使南亚数十十万人发病万人发病,呈世界流行态势呈世界流行态势.埃博拉出血热埃博拉出血热-非洲局部非洲局部,极高死亡率极高死亡率、世人惊恐世人惊恐.莱姆病莱姆病-五大洲数十个国家发现,感染严五大洲数十个国家发现,感染严第十一页,共六十二页。重重 可致残。可致残。总之,新传染病对人类危害程度差异总之,新传染病对人类危害程度差异(chy)大,大,传播广,致死率高,易变为慢性,预后差,无传播广,致死率高,易变为慢性,预后差,无效防治手段。所以,应充分认识提高警惕,采效防治手段。所以,应充分认识提高警惕,采取积极对策,加大防治力度。取积极对策,加大防治力度。1.3.2.加强疾病监测工作,提高监测传染病出现加强疾病监测工作,提高监测传染病出现 的能力的能力 疾病监测疾病监测-即连续不断的监视疾病发生即连续不断的监视疾病发生发展动态,并将有关信息告知卫生行政部门公发展动态,并将有关信息告知卫生行政部门公众,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众,以便及时采取措施。第十二页,共六十二页。实践证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防御传染病实践证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防御传染病的一个重要武器就是其疾病监测体系。的一个重要武器就是其疾病监测体系。如果疾病监测系统如果疾病监测系统(xtng)能及时发现人群中新出能及时发现人群中新出现现的症状和疾病将是极有意义的成绩。的症状和疾病将是极有意义的成绩。因此,为能及时监视和调查新出现的疾病和因此,为能及时监视和调查新出现的疾病和病原体,以及影响它们的因素,必须建立和健全病原体,以及影响它们的因素,必须建立和健全各级、各类疾病监测系统。并从人员设备、技术各级、各类疾病监测系统。并从人员设备、技术能力等方面予以保障,以提高监测新传染病出现能力等方面予以保障,以提高监测新传染病出现的能力。的能力。1.3.3.加强新传染病的应用研究,将流行病学研究加强新传染病的应用研究,将流行病学研究 和实验室研究相结合,以完善和优化防治措施。和实验室研究相结合,以完善和优化防治措施。第十三页,共六十二页。包括内容:包括内容:改进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改进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ynji)技技术,以快速鉴定新病原体和疾病;术,以快速鉴定新病原体和疾病;加快诊断试剂的研制、核准加快诊断试剂的研制、核准和开发应用;和开发应用;扩大流行病学研究,阐明新扩大流行病学研究,阐明新传染病的流行环节、特征和因素;传染病的流行环节、特征和因素;加强疫苗研制,开展疫苗效加强疫苗研制,开展疫苗效果和免疫费用果和免疫费用-效益评价等等。效益评价等等。1.3.4.制定预防和控制新传染病的战略,并确保制定预防和控制新传染病的战略,并确保实施。实施。措施应有:措施应有:促进有关公共卫生信息交流;促进有关公共卫生信息交流;第十四页,共六十二页。加强公共卫生设施以支持疾病监测和防治计加强公共卫生设施以支持疾病监测和防治计划的实施;划的实施;建立保障预防战略实施所需的机制与协作等。建立保障预防战略实施所需的机制与协作等。2.发现新传染病的策略和方法发现新传染病的策略和方法 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传染病,及时发现,及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传染病,及时发现,及时时识别是进行深入研究和做好防治工作的前提。回识别是进行深入研究和做好防治工作的前提。回顾历史,许多新传染病的发现虽然顾历史,许多新传染病的发现虽然(surn)(surn)细节不同,细节不同,但但识别原则及策略均相似。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识别原则及策略均相似。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其策略方法也在不断提高和发展。进步其策略方法也在不断提高和发展。2.1.识别和确认新传染病的基本原则识别和确认新传染病的基本原则2.1.1.注意传染病基本特征注意传染病基本特征第十五页,共六十二页。确定一种新传染病,必须符合传染病基本特确定一种新传染病,必须符合传染病基本特征。征。传染病定义: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定义: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能在人、动物与动物或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的能在人、动物与动物或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疾病。基本特征:基本特征:传染病的致病因子是活的病原微生物,传染病的致病因子是活的病原微生物,任何传染病都是由特异的病原体所引起。任何传染病都是由特异的病原体所引起。病原体种类:细菌、病毒病原体种类:细菌、病毒(bngd)、立克次氏、立克次氏体、体、螺旋体、真菌、原虫等。螺旋体、真菌、原虫等。病原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了定居于病原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了定居于第十六页,共六十二页。人或其他宿主人或其他宿主(szh)的一定组织或器官。的一定组织或器官。环境条件环境条件 所以,病原体所以,病原体 宿主宿主 发病发病 带菌带菌(毒毒)理论上,任何传染病都应能确定其病原体。理论上,任何传染病都应能确定其病原体。事实上,应用现代技术与方法,人类已知事实上,应用现代技术与方法,人类已知的传染病也大都明确了其病原体。的传染病也大都明确了其病原体。同时阐明传染病病原体的新技术与方法也同时阐明传染病病原体的新技术与方法也获得了巨大进展。获得了巨大进展。传染病能在宿主之间直接地或通过媒介传染病能在宿主之间直接地或通过媒介物互相传播,即有传染性。物互相传播,即有传染性。第十七页,共六十二页。实际上,传染病的传播就是病原体更换宿主实际上,传染病的传播就是病原体更换宿主的过程,即病原体自感染的机体通过适当的途经的过程,即病原体自感染的机体通过适当的途经进入另一易感者体内造成感染的过程。进入另一易感者体内造成感染的过程。其必须条件有三个:传染源、传播途径、易其必须条件有三个: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感者。以上条件需同时存在、相互连接以上条件需同时存在、相互连接 传染病传染病传播。传播。所以传染病具有许多不同于非传染病的流行所以传染病具有许多不同于非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据此特征人们可以病学特征,据此特征人们可以(ky)识别一种疾病是识别一种疾病是否否传染病。传染病。2.1.2.新传染病的确定新传染病的确定第十八页,共六十二页。新发现传染病的定义:以前的医学文献中新发现传染病的定义:以前的医学文献中从未以像现在的形式描述过的传染病。从未以像现在的形式描述过的传染病。实际上可分为两类:实际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一类是,作为(zuwi)疾病本身无论过去是否疾病本身无论过去是否存在,但未被识别,近存在,但未被识别,近30年才被发现并被确年才被发现并被确认为传染病;认为传染病;另一类,疾病本身过去已被认识,但未另一类,疾病本身过去已被认识,但未被认为是传染病,近被认为是传染病,近30年来因发现其病原体才年来因发现其病原体才被认为是传染病。被认为是传染病。所以,据传染病基本特征、结合人类确所以,据传染病基本特征、结合人类确认传染病的历史,确认一种疾病是否新传染病认传染病的历史,确认一种疾病是否新传染病第十九页,共六十二页。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对于对于(duy)所观察到的疾病能确认为系一新的所观察到的疾病能确认为系一新的疾病实体,并能证实其具有传染性,即可认为疾病实体,并能证实其具有传染性,即可认为是一新的传染病。是一新的传染病。在特异病原体被发现前,可据传染性来确在特异病原体被发现前,可据传染性来确定。即先认识传染病,再发现病原体定。即先认识传染病,再发现病原体天花、天花、鼠疫、霍乱、结核、甲肝、乙肝等。鼠疫、霍乱、结核、甲肝、乙肝等。近近30年新发现的传染病中有:丙肝、戊肝、年新发现的传染病中有:丙肝、戊肝、莱姆病、军团病、人欧利希氏体病等。莱姆病、军团病、人欧利希氏体病等。此外,肾综合征出血热也算,这是因为其此外,肾综合征出血热也算,这是因为其病原体是近病原体是近30年才发现确定的,但该病实际上年才发现确定的,但该病实际上第二十页,共六十二页。已有几十年历史。已有几十年历史。由于任何传染病皆由其特异病原体所引由于任何传染病皆由其特异病原体所引起,因此起,因此,对于对于(duy)确认为新传染病的疾病应能并确认为新传染病的疾病应能并应应当确定其特异病原体。当确定其特异病原体。此一条虽不是确定传染病先决条件,但却此一条虽不是确定传染病先决条件,但却是传染病定性的终审一环。只有发现了病原体,是传染病定性的终审一环。只有发现了病原体,才算完成对传染病的定性认识,也才能进一步才算完成对传染病的定性认识,也才能进一步研究传染病的特征和防治。研究传染病的特征和防治。对于已知的非传染病,当发现其系由某对于已知的非传染病,当发现其系由某特异病原体特异病原体(已知的或新发现的已知的或新发现的)所引起,并所引起,并证明其有传染性时,即可确定该病为新传染病。证明其有传染性时,即可确定该病为新传染病。第二十一页,共六十二页。近近30年发现的新传染病中,就有部分原认年发现的新传染病中,就有部分原认为是非传染病。为是非传染病。如:消化性溃疡病,后发现其特异病原体如:消化性溃疡病,后发现其特异病原体幽门螺旋杆菌,并证明其能传播之后才确幽门螺旋杆菌,并证明其能传播之后才确定为传染病的。该病过去未被认为是传染病,定为传染病的。该病过去未被认为是传染病,原因是:其传染性较不明显,难以以传染性来原因是:其传染性较不明显,难以以传染性来确定。确定。2.1.3.确定传染病病原体的原则确定传染病病原体的原则 19世纪世纪80年代年代,郭霍氏提出了确定某一微郭霍氏提出了确定某一微生物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原则生物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原则:通过分离和纯化通过分离和纯化(chn hu)(chn hu)培养可以证明病原体培养可以证明病原体在在第二十二页,共六十二页。每个病例每个病例(bngl)(bngl)上都存在上都存在;在其他疾病的病人体内没有发现该病在其他疾病的病人体内没有发现该病原体原体;该病原体该病原体 一旦被分离出后一旦被分离出后,必须能在动必须能在动物中复制这种疾病物中复制这种疾病;在所产生的实验疾病中必须能重新找在所产生的实验疾病中必须能重新找到该病原体到该病原体.。郭霍氏原则对于许多传染病病原体的确认郭霍氏原则对于许多传染病病原体的确认是适宜的,但不完善是适宜的,但不完善,尤其是对那些无适宜敏感尤其是对那些无适宜敏感动物模型即在体外难于分离培养的病原体来说动物模型即在体外难于分离培养的病原体来说,很难或不可能满足上述原则。很难或不可能满足上述原则。第二十三页,共六十二页。因为任何疾病都是由某种或某些病因引起,因为任何疾病都是由某种或某些病因引起,而流行病学活动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探索病因。而流行病学活动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探索病因。为此在郭霍氏原则基础上,流行病学家发为此在郭霍氏原则基础上,流行病学家发展提高了推断疾病病因或因果关系的原则,主展提高了推断疾病病因或因果关系的原则,主要有因果联系的特异性、一致性、时间性、合要有因果联系的特异性、一致性、时间性、合理性、联系强度、剂量反应或生物学梯度以及理性、联系强度、剂量反应或生物学梯度以及实验根据等。实验根据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jsh)的发展,为探索和鉴的发展,为探索和鉴定新的微生物提供了新的有较手段,特别是那定新的微生物提供了新的有较手段,特别是那些在目前不能或难以通过体外分离培养的传染些在目前不能或难以通过体外分离培养的传染病病原体的发现,而核酸分离及分析技术是病病原体的发现,而核酸分离及分析技术是第二十四页,共六十二页。唯一可应用唯一可应用(yngyng)的方法。的方法。目前应用的技术有:免疫目前应用的技术有:免疫cDNA文库筛选法文库筛选法 RDA技术技术 兼并引物兼并引物PCR技术技术 随机肽库筛选技术随机肽库筛选技术 技术特点:具体操作各不一样,技术特点:具体操作各不一样,设法分离到病原体基因的部分设法分离到病原体基因的部分核酸片段是其共同点,核酸片段是其共同点,分析其序列后,以标准的基因分析其序列后,以标准的基因游走技术获得病原体的全基因序列。游走技术获得病原体的全基因序列。第二十五页,共六十二页。2.2.发现新传染病的策略发现新传染病的策略 从新传染病的发现史,可知每种新传染病从新传染病的发现史,可知每种新传染病的发现都是由临床医生、微生物学家、免疫学的发现都是由临床医生、微生物学家、免疫学家及流行病学家等学科人员从不同角度共同工家及流行病学家等学科人员从不同角度共同工作的结果。作的结果。其普遍规律性的东西对指导其普遍规律性的东西对指导(zhdo)更快、更好地更快、更好地发现新传染病疾病原体意义重大。发现新传染病疾病原体意义重大。2.2.1.依靠临床医生及疾病监测系统发现疾病生依靠临床医生及疾病监测系统发现疾病生的异常现象及原因不明疾病的发生情况,并针的异常现象及原因不明疾病的发生情况,并针对其建立专门的疾病监测系统,并开展流行病对其建立专门的疾病监测系统,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是发现和确认新传染病的最重要学调查研究,是发现和确认新传染病的最重要第二十六页,共六十二页。的途径的途径 机体机体 患病患病 看医生看医生 原因不明原因不明现象现象,医生应提高警惕,细心追踪观察医生应提高警惕,细心追踪观察(gunch)(gunch)、及时报告。、及时报告。在此过程中,医生应树立发现新传染病在此过程中,医生应树立发现新传染病的的意识;对诊断不明的疾病有刨根问底的精神及意识;对诊断不明的疾病有刨根问底的精神及良好的业务素质;良好的业务素质;注意留存病人的标本。注意留存病人的标本。完善及富有成效的疾病监测系统对于发完善及富有成效的疾病监测系统对于发现现新传染病至关重要:新传染病至关重要:一方面,通过已有的疾病监测系统可及一方面,通过已有的疾病监测系统可及时地发现和收集到疾病发生的异常情况。时地发现和收集到疾病发生的异常情况。第二十七页,共六十二页。二是针对新认识的疾病或疾病异常情况,二是针对新认识的疾病或疾病异常情况,通过建立专门通过建立专门(zhunmn)(zhunmn)的监测系统,能较系统的收集到的监测系统,能较系统的收集到疾病发生情况信息。疾病发生情况信息。同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以阐明疾病同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以阐明疾病的的流行特点、传播环节、以确定是否为新传染病。流行特点、传播环节、以确定是否为新传染病。疾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在发现和确认传染疾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在发现和确认传染病方面有独特的优势。病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许多新传染病的发现和确认都利用了这一许多新传染病的发现和确认都利用了这一手手段,如:艾滋病、莱姆病、军团病、欧利希氏段,如:艾滋病、莱姆病、军团病、欧利希氏体病等。体病等。2.2.2.现场流行病学研究与实验室研究相结合是现场流行病学研究与实验室研究相结合是第二十八页,共六十二页。发现、确定新传染病病原体及阐明流行病学规发现、确定新传染病病原体及阐明流行病学规律的关键律的关键 流行病学是探讨病因的科学,就传染病而流行病学是探讨病因的科学,就传染病而言,流行病学调查可以或可能确定传染病发生言,流行病学调查可以或可能确定传染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的危险因素,但不可能查出最终的致病因子但不可能查出最终的致病因子病原体。病原体。必须借助的学科必须借助的学科(xuk)(xuk):微生物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分子生物学等实验研究手段来寻找病原体。反之,子生物学等实验研究手段来寻找病原体。反之,通过实验研究从病人或其他来源标本找到的病通过实验研究从病人或其他来源标本找到的病原体,则必须通过流行病学研究来确定二者之原体,则必须通过流行病学研究来确定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间的因果关系。第二十九页,共六十二页。因此,流调与实验结合可以互相补充不因此,流调与实验结合可以互相补充不足,足,共同提高。共同提高。2.2.3.传统微生物学技术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方传统微生物学技术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是发现新传染病病原体的有效手段法相结合是发现新传染病病原体的有效手段 传统的发现病原体的方法:动物、培养传统的发现病原体的方法:动物、培养基、基、细胞等从病人标本中分离培养出病原体,然后细胞等从病人标本中分离培养出病原体,然后再应用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再应用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进行鉴定,并研究该病原体与疾病物学等技术进行鉴定,并研究该病原体与疾病(jbng)(jbng)的关系。的关系。过去对传染病病原体的发现,近过去对传染病病原体的发现,近3030年对年对新新传染病病原体的发现传染病病原体的发现,大多是采用的这种方法。大多是采用的这种方法。第三十页,共六十二页。但有一些传染病,由于病原体的特性或但有一些传染病,由于病原体的特性或其其他原因很难或不可能他原因很难或不可能(knng)(knng)以传统方法来发现病原以传统方法来发现病原体。体。如如:20世纪世纪70年代中期年代中期,非甲非乙型肝炎非甲非乙型肝炎已已被人们认识,据流调特点被人们认识,据流调特点 又认识到,有以血液又认识到,有以血液传播为主的非甲非乙型肝炎和经消化道传播的传播为主的非甲非乙型肝炎和经消化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二种。非甲非乙型肝炎二种。世界各地研究人员应用传统方法一直在世界各地研究人员应用传统方法一直在找找二种肝炎的病原体。因在人体中滴度很低等原二种肝炎的病原体。因在人体中滴度很低等原因,一直未能分离出血液传播为主的非甲非乙因,一直未能分离出血液传播为主的非甲非乙型肝炎,而消化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又难型肝炎,而消化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又难以体外培养。以体外培养。第三十一页,共六十二页。80 80年代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飞跃年代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飞跃发展为确定病原体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方法发展为确定病原体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方法(fngf)(fngf)。即:从病人标本中直接提取病原体的即:从病人标本中直接提取病原体的基因基因进行体外克隆和表达,获取可能的病原因子核进行体外克隆和表达,获取可能的病原因子核酸及编码蛋白,然后进行确定其病原特异性。酸及编码蛋白,然后进行确定其病原特异性。美国学者美国学者Choo等首先采用这种策略研究等首先采用这种策略研究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原体。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原体。步骤:病人血清步骤:病人血清 黑猩猩黑猩猩 感染感染的黑猩猩的黑猩猩 血清血清 提取提取RNA 反反转录成转录成cDNA 克隆到克隆到gt11表达质粒表达质粒 构建构建cDNA表达文库表达文库 进行体外表达进行体外表达第三十二页,共六十二页。用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人恢复期血清筛选。用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人恢复期血清筛选。结果:最终从结果:最终从100万个克隆子中筛选出一万个克隆子中筛选出一个阳性克隆,并以此部分为基础,采用基因游个阳性克隆,并以此部分为基础,采用基因游走技术测定了丙型肝炎病毒的全基因系列。走技术测定了丙型肝炎病毒的全基因系列。90年年Retes 等用同样的方法等用同样的方法(fngf)克隆测定了克隆测定了肠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原的全基因序列,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原的全基因序列,完成了对戊型肝炎病毒的发现和确定。完成了对戊型肝炎病毒的发现和确定。HCV、HEV 发现和鉴定的策略、方法,发现和鉴定的策略、方法,是传染病病原学研究中的一个里程碑,为新传是传染病病原学研究中的一个里程碑,为新传染病病原体的发现和鉴定提供了新策略和途径。染病病原体的发现和鉴定提供了新策略和途径。第三十三页,共六十二页。2.3发现和确定新病原体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和确定新病原体的分子生物学技术2.3.1.免疫免疫cDNA文库筛选法文库筛选法 原理:传染病人原理:传染病人 标本标本 提取病提取病原体核酸原体核酸 克隆到质粒或噬菌体载体中克隆到质粒或噬菌体载体中 构建可表达外源核酸编码的蛋白的构建可表达外源核酸编码的蛋白的cDNA文库文库 然后用病人血清抗体与然后用病人血清抗体与cDNA文库文库 表达表达的蛋白反应的蛋白反应 筛选阳性筛选阳性(yngxng)克隆克隆 对阳对阳性性(yngxng)克隆子中插入的外源核酸作序列分析克隆子中插入的外源核酸作序列分析 采采用基因游走技术等方法克隆测定其全基因系列。用基因游走技术等方法克隆测定其全基因系列。2.3.2.RDA(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 analysis)技术技术 是一种是一种PCR与减数杂交相结合的技术。与减数杂交相结合的技术。第三十四页,共六十二页。原理:用原理:用PCR技术技术 从病人组织标本从病人组织标本中提出基因片段(健康人体中不存在)中提出基因片段(健康人体中不存在)提外扩增及减数杂交提外扩增及减数杂交 扩增出可能的病原扩增出可能的病原因子的基因片段因子的基因片段 实验鉴定实验鉴定 以以此基因再测得全基因序列。此基因再测得全基因序列。此法特点:要求此法特点:要求(yoqi)条件高、困难多条件高、困难多 能从小量标本中高效富集目的能从小量标本中高效富集目的基因,对未知病原体的研究是一种有效实用的基因,对未知病原体的研究是一种有效实用的方法。方法。2.3.3.兼并引物兼并引物PCR法法(cosensus sequence basedPCR)与与RDA技术不同,其原理:技术不同,其原理:第三十五页,共六十二页。需先了解所要研究的病原与其他相类似生需先了解所要研究的病原与其他相类似生物的种类进化关系物的种类进化关系 据类似生物的基因序列据类似生物的基因序列 以较为保守的序列设计以较为保守的序列设计PCR引物引物 对对标本标本PCR扩增扩增 分析扩增片段序列分析扩增片段序列 以此为基础以此为基础 研究可能病原体的基因结构。研究可能病原体的基因结构。此方法对于细菌及病毒性病原体较为适用此方法对于细菌及病毒性病原体较为适用2.3.4.随机肽库筛选法随机肽库筛选法 是近年发展起来是近年发展起来(q li)的一种新生物技术的一种新生物技术蛋蛋白质白质/多肽呈递技术。多肽呈递技术。基本原理及流程:基本原理及流程:利用随机肽库单克隆抗体利用随机肽库单克隆抗体 进行相应进行相应蛋白质的抗原表位分析蛋白质的抗原表位分析 应用多克隆抗体或应用多克隆抗体或第三十六页,共六十二页。病人病人(bngrn)血清抗体对随机肽库进行筛选研究抗原表位血清抗体对随机肽库进行筛选研究抗原表位 对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对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借助于随机肽库技术借助于随机肽库技术 用已知的病人血清抗体用已知的病人血清抗体 有可能筛选出有可能筛选出未知病原体蛋白的抗原表位未知病原体蛋白的抗原表位 从而建立检测从而建立检测这种未知病原体传染病的诊断方法。这种未知病原体传染病的诊断方法。待确定典型病例标本后,结合上述方法进行待确定典型病例标本后,结合上述方法进行研究研究 确定病原体。确定病原体。3.几种新传染病在几种新传染病在我国我国的发现与研究的发现与研究3.1.我国莱姆病的发现与研究我国莱姆病的发现与研究 莱姆病莱姆病(Lyme disease)是是1975年在美国康涅年在美国康涅狄克州莱姆镇地区首先被发现和认识的一种蜱传狄克州莱姆镇地区首先被发现和认识的一种蜱传第三十七页,共六十二页。螺旋体病。螺旋体病。病原:伯氏疏螺旋体病原:伯氏疏螺旋体 染病方式:硬蜱叮咬染病为主。染病方式:硬蜱叮咬染病为主。受损器官:皮肤受损器官:皮肤,心脏心脏,神经及关节等器官。神经及关节等器官。临床特征:皮肤损害临床特征:皮肤损害(snhi)(snhi)(慢性游走性红斑慢性游走性红斑)、伴流感样表现伴流感样表现早期。早期。心脏、神经系统心脏、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症状为主中期。中期。关节、精神症状关节、精神症状为主为主晚期晚期 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发病范围发病范围:五大洲数十个国家已发现有本病五大洲数十个国家已发现有本病或自然疫源地存在。且发病率、感染率高或自然疫源地存在。且发病率、感染率高,危害危害第三十八页,共六十二页。严重。严重。3.1.1.莱姆病在我国的发现莱姆病在我国的发现 1985年夏,艾承绪等在黑龙江林县进行年夏,艾承绪等在黑龙江林县进行森森林脑炎流行病学调查时,在林区居民中观察到林脑炎流行病学调查时,在林区居民中观察到疑似早期莱姆病临床表现疑似早期莱姆病临床表现 皮肤慢性游走性红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为证实是否莱姆病,斑。为证实是否莱姆病,1986年夏,研究小组年夏,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调查:进行了如下调查:对某林场居民逐户调查对某林场居民逐户调查,发现有慢性游走发现有慢性游走性红斑、面神经麻痹、脑膜炎等神经系统异常,性红斑、面神经麻痹、脑膜炎等神经系统异常,急慢性关节炎等疑似莱姆病临床表现的病人共急慢性关节炎等疑似莱姆病临床表现的病人共计计302例例,罹患率罹患率19.2%,病人全部病人全部(qunb)或大多有受蜱叮或大多有受蜱叮第三十九页,共六十二页。咬史,咬史,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发病时间分布与居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发病时间分布与居民蜱叮咬率的时间分布相一致。民蜱叮咬率的时间分布相一致。以莱姆病螺旋体国际标准株以莱姆病螺旋体国际标准株B31制备抗制备抗原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原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FA)检测检测21例面例面神经麻痹病人神经麻痹病人(bngrn)血清或脑脊液,血清或脑脊液,8例抗体阳性。例抗体阳性。以一例以一例面神经麻痹病人血清作抗体面神经麻痹病人血清作抗体,采采用用IFA检测检测98只全沟硬蜱的中肠涂片只全沟硬蜱的中肠涂片,阳性率阳性率43%;以蜱悬液接种小鼠,以蜱悬液接种小鼠,8天后活杀取小天后活杀取小鼠肝、脾、肾等组织涂片鼠肝、脾、肾等组织涂片,进行进行IFA检测检测,观观察到螺旋体察到螺旋体;第四十页,共六十二页。以以BSK培养基从培养基从21份神经系统异常病份神经系统异常病人的血清或脑脊液分离培养出人的血清或脑脊液分离培养出3株螺旋体,经株螺旋体,经多克隆及单克隆伯氏螺旋体抗体鉴定多克隆及单克隆伯氏螺旋体抗体鉴定,证实为证实为莱姆病螺旋体。莱姆病螺旋体。以上工作从临床、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等以上工作从临床、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等方面发现和证实了莱姆病在我国的存在,从方面发现和证实了莱姆病在我国的存在,从而大大的推进了全国莱姆病的调查研究而大大的推进了全国莱姆病的调查研究(ynji)工作。工作。3.1.2.对我国莱姆病的进一步研究对我国莱姆病的进一步研究 在国家的资助下开展了在国家的资助下开展了全国莱姆病的进全国莱姆病的进一步调查研究工作:一步调查研究工作:第四十一页,共六十二页。我国莱姆病地理分布初步研究,从血清我国莱姆病地理分布初步研究,从血清学和病原学证实学和病原学证实(zhngsh)黑龙江、新疆、吉林、内黑龙江、新疆、吉林、内蒙、蒙、西藏、浙江、河南等地林区有本病疫源地和西藏、浙江、河南等地林区有本病疫源地和感染存在。感染存在。对黑龙江及新疆的莱姆病自然疫源地深对黑龙江及新疆的莱姆病自然疫源地深入选点调查,阐明了各疫源地的媒介种类、构入选点调查,阐明了各疫源地的媒介种类、构成,宿主种类、构成,人群的感染率和发病率成,宿主种类、构成,人群的感染率和发病率,以及媒介、宿主及人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等。,以及媒介、宿主及人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对我国莱姆病螺旋体进行了较详细的病对我国莱姆病螺旋体进行了较详细的病原学研究,包括:培养特性及培养基的改进,原学研究,包括:培养特性及培养基的改进,形态及超微结构观察形态及超微结构观察,单克隆抗体研制和单克隆抗体研制和ELISA第四十二页,共六十二页。方法的建立,实验感染动物模型,结构蛋白方法的建立,实验感染动物模型,结构蛋白(dnbi)及抗原蛋白分析等,明确了我国莱姆病类型及抗原蛋白分析等,明确了我国莱姆病类型及特征。及特征。3.2.我国戊型肝炎的较早证实发现与研究我国戊型肝炎的较早证实发现与研究 戊型肝炎又称流行性非甲非乙型肝炎或戊型肝炎又称流行性非甲非乙型肝炎或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19801980年始认识年始认识该病。本病常因饮用被污染的水及食物而爆该病。本病常因饮用被污染的水及食物而爆发流行,青壮年发病率及孕妇死亡率较高。发流行,青壮年发病率及孕妇死亡率较高。19901990年该病病毒基因克隆成功,促使该年该病病毒基因克隆成功,促使该第四十三页,共六十二页。病的研究取的迅速进展。病的研究取的迅速进展。3.2.1.我国戊型肝炎的较早发现与证实我国戊型肝炎的较早发现与证实 8080年代年代(nindi)(nindi)中期,国内尚无戊型肝炎发生的中期,国内尚无戊型肝炎发生的报告,国家就开始资助旨在发现和证实我国报告,国家就开始资助旨在发现和证实我国戊型肝炎的研究。戊型肝炎的研究。当时该病无特异诊断方法,只得据流行当时该病无特异诊断方法,只得据流行病学特征结合排除甲、乙型肝炎的方法来进病学特征结合排除甲、乙型肝炎的方法来进行。为此,在全国十几个地区共同协作,收行。为此,在全国十几个地区共同协作,收集肝炎爆发流行疫情信息,赴现场进行流行集肝炎爆发流行疫情信息,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标本,在实验室进行排除甲病学调查,采集标本,在实验室进行排除甲第四十四页,共六十二页。、乙型肝炎感染标记的检测,从而证实了数起戊型、乙型肝炎感染标记的检测,从而证实了数起戊型肝炎或疑似戊型肝炎的疫情。肝炎或疑似戊型肝炎的疫情。如:如:对新疆托克逊县南胡村对新疆托克逊县南胡村8282年发生年发生(fshng)(fshng)的一起以成人为主的肝炎爆发疫情的回顾性的一起以成人为主的肝炎爆发疫情的回顾性调查。结果提示肝炎爆发疫情极可能为戊型调查。结果提示肝炎爆发疫情极可能为戊型肝炎所致。肝炎所致。对对8585年年6 6月发生在山东文登月发生在山东文登县小寨县小寨村的一次聚餐而引起的肝炎爆发疫情进行了村的一次聚餐而引起的肝炎爆发疫情进行了调查,病人均为成人血检测均无甲、乙型肝调查,病人均为成人血检测均无甲、乙型肝炎急性感染标记,据此认为是戊型肝炎。数炎急性感染标记,据此认为是戊型肝炎。数年后经特异性诊断试剂检测抗年后经特异性诊断试剂检测抗-HEVHEV全为阳性全为阳性.第四十五页,共六十二页。3.2.2.对对我国戊型肝炎的深入研究我国戊型肝炎的深入研究 8686年以后,在我国新疆等地曾连续多年发年以后,在我国新疆等地曾连续多年发生戊型肝炎的流行,对疫区进行的流行病学,生戊型肝炎的流行,对疫区进行的流行病学,并在实验室用现场采集的标本开展血清学及病并在实验室用现场采集的标本开展血清学及病原学研究,取得的主要成绩如下原学研究,取得的主要成绩如下(rxi)(rxi):基本阐明了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基本阐明了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学特征,特别报告了征,特别报告了HEVHEV感染无年龄差异,感染无年龄差异,HEHE发病发病呈明显年龄差别的现象。呈明显年龄差别的现象。以病人潜伏期或急性期早以病人潜伏期或急性期早期粪便感期粪便感染恒河猴及传代成功,表明恒河猴是染恒河猴及传代成功,表明恒河猴是HEVHEV较理较理第四十六页,共六十二页。想的实验感染动物模型。想的实验感染动物模型。用人肝用人肝Hep-G2Hep-G2细胞从细胞从HEHE病人和病人和实验感染猴粪便分离培养实验感染猴粪便分离培养(piyng)(piyng)出数株出数株RNARNA病毒,病毒,经鉴定为经鉴定为HEVHEV。第四十七页,共六十二页。3.3.我国丙型肝炎的研究我国丙型肝炎的研究3.3.1.关于关于HCV感染的流行病学感染的流行病学3.3.2.关于关于HCV感染的免疫感染的免疫(miny)应答规律应答规律第四十八页,共六十二页。4.几种几种几种新传染病的发现与几种新传染病的发现与防治防治4.1.埃博拉出血热的发现与防治埃博拉出血热的发现与防治 埃博拉出血热埃博拉出血热(EBOHF)(EBOHF)病例病例19761976年年6-76-7月月首次发现于非洲扎伊尔的西南部和苏丹南部。首次发现于非洲扎伊尔的西南部和苏丹南部。当时不了解其起因,发病突然,病死当时不了解其起因,发病突然,病死率率很高,受到很高,受到 WHOWHO的重视,并派调查组到流行的重视,并派调查组到流行地区进行了流行病学、血清学和病原学调查。地区进行了流行病学、血清学和病原学调查。结论:爆发流行、高病死率出血性疾病结论:爆发流行、高病死率出血性疾病(jbng)(jbng),传染性强。传染性强。将病人急性期血和组织标本,接种将病人急性期血和组织标本,接种于非于非第四十九页,共六十二页。洲绿肾细胞猴洲绿肾细胞猴(Vero),3(Vero),3天后细胞明显病变。天后细胞明显病变。电镜、血清学及免疫荧光检测证实为电镜、血清学及免疫荧光检测证实为一一种新病毒种新病毒(属属丝状病毒丝状病毒),是引起是引起扎伊尔和苏扎伊尔和苏丹两地出血性疾病的病原体。因该病毒是从丹两地出血性疾病的病原体。因该病毒是从埃博拉小河附近村庄的一位病人首次分离埃博拉小河附近村庄的一位病人首次分离(fnl)(fnl)到,到,而原始来源不清,故被比利时和英国的科学而原始来源不清,故被比利时和英国的科学家命名为埃博拉病毒家命名为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la virus)。)。4.1.1.病原学病原学第五十页,共六十二页。4.2.汉滩病毒肺综合征汉滩病毒肺综合征 1993年年5月在美国西南部爆发了一种以呼月在美国西南部爆发了一种以呼吸衰竭、休克、病死率高为主要吸衰竭、休克、病死率高为主要(zhyo)(zhyo)特征的发热特征的发热性疾病。检查结果未发现这种疾病与当时已性疾病。检查结果未发现这种疾病与当时已知的所有病原体有关,但病人血清与汉滩病知的所有病原体有关,但病人血清与汉滩病毒存在交叉反应。毒存在交叉反应。随病例增加,研究人员排除了除草剂、随病例增加,研究人员排除了除草剂、新流感等其他可能病因,免疫组化、新流感等其他可能病因,免疫组化、RT-PCRRT-PCR分析,发现该病与一种未认识的汉滩病毒有分析,发现该病与一种未认识的汉滩病毒有关。关。第五十一页,共六十二页。因啮齿动物是汉滩病毒的主要宿主,所以,因啮齿动物是汉滩病毒的主要宿主,所以,在病人室外捕获大量啮齿动物,其中鹿鼠将在病人室外捕获大量啮齿动物,其中鹿鼠将近一半,进一步研究发现该鼠是一种新的汉近一半,进一步研究发现该鼠是一种新的汉滩病毒的主要宿主。滩病毒的主要宿主。病例对照研究证实:该疾病与鼠类密切病例对照研究证实:该疾病与鼠类密切相关。相关。1993年年11月,终于从病人住处捕获的鼠月,终于从病人住处捕获的鼠组织中成功组织中成功(chnggng)(chnggng)分离到病毒,并证实该病毒为一分离到病毒,并证实该病毒为一种新的汉滩病毒,故该病被命名为:汉滩病种新的汉滩病毒,故该病被命名为:汉滩病毒肺综合征毒肺综合征(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HPS).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HPS).第五十二页,共六十二页。一、病原学一、病原学 HPSHPS的病原体基因组的病原体基因组RNARNA与其他汉滩病毒与其他汉滩病毒相同。相同。RT-PCRRT-PCR分析表明,其核酸序列分析表明,其核酸序列(xli)(xli)与已知与已知的汉滩病毒至少相差的汉滩病毒至少相差30%30%,说明说明HPSHPS病毒是汉病毒是汉滩病毒属的新成员。滩病毒属的新成员。该病毒的变异比较大,同一病毒,不该病毒的变异比较大,同一病毒,不同同地区毒株基因组差异可高达地区毒株基因组差异可高达14%14%,目前已分离目前已分离到的毒株有:到的毒株有:Four Comers virus(FCV)Four Comers virus(FCV)或或 Sin Nomber virus Sin Nomber virus(SNV).(SNV).第五十三页,共六十二页。New York virus(NYV)New York virus(NYV)Black Creck Canel virus(BCCV)Black Creck Canel virus(BCCV)Bayou virus(BAYV)Bayou virus(BAYV)二、动物宿主二、动物宿主 啮齿类动物:鹿鼠啮齿类动物:鹿鼠SNVSNV的主要宿主的主要宿主 棉鼠棉鼠BCCVBCCV的主要宿主的主要宿主 稻鼠稻鼠BAYVBAYV的主要宿主的主要宿主 白足鼠白足鼠NYVNYV的主要宿主的主要宿主 宿主为无症状病毒宿主为无症状病毒(bngd)(bngd)携带。携带。三、流行病学三、流行病学第五十四页,共六十二页。HPS HPS是新被认识的疾病,据美国报告:是新被认识的疾病,据美国报告:1959 1959年年6 6月就有类似症状的病人,月就有类似症状的病人,9494年血年血清学检查发现了清学检查发现了SNVSNV感染的证据。感染的证据。1978 1978年从死亡的类似年从死亡的类似HPSHPS的尸体组织免疫的尸体组织免疫组化检查,发现汉滩病毒抗原。组化检查,发现汉滩病毒抗原。至至19971997年年1010月已报告月已报告HPSHPS病例病例174174例,总例,总病死率为病死率为44.8%44.8%;19941994年年1 1月以后报告的月以后报告的9494例例中病死率为中病死率为34%34%。其中男性其中男性61%61%,女性,女性39%39%。75%75%病人居住病人居住(jzh)(jzh)在在乡村。春夏季发病较多。乡村。春夏季发病较多。第五十五页,共六十二页。目前全球已确诊目前全球已确诊(quzhn)(quzhn)约约400600400600例,主例,主要在美要在美国和阿根廷。国和阿根廷。人类人类HPSHPS感染可能主要通过:感染可能主要通过:吸入啮齿类动物排泄物形成的气吸入啮齿类动物排泄物形成的气 溶胶而感染;溶胶而感染;破损皮肤粘膜;破损皮肤粘膜;摄入污染的水或食物;摄入污染的水或食物;被啮齿类动物咬伤也可以感染。被啮齿类动物咬伤也可以感染。可有人可有人-人传播,但直接证据不足。人传播,但直接证据不足。四、临床特征及治疗四、临床特征及治疗第五十六页,共六十二页。HPSHPS发热、血小板减少、肌痛、低血压休发热、血小板减少、肌痛、低血压休克等症状与克等症状与HFRSHFRS相同。相同。HPSHPS的临床经过分为三期:的临床经过分为三期:前驱期:前驱期:3-63-6天,最常见特征天,最常见特征(tzhng)(tzhng):发热、:发热、肌痛、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很难与流感脑肌痛、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很难与流感脑膜炎等区分。膜炎等区分。心肺期:进行性咳嗽、呼吸短促预示心肺期:进行性咳嗽、呼吸短促预示此期开始。此期开始。主要表现:呼吸急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