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考复习课件(必修三)

上传人:1395****376 文档编号:240712931 上传时间:2024-05-02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3.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学考复习课件(必修三)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生物学考复习课件(必修三)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生物学考复习课件(必修三)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学考复习课件生物学考复习课件(必修必修三三)体体液液细胞内液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组织液血浆血浆淋巴等淋巴等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些液体统称为体液。细细胞胞内内液液细细胞胞外外液液 相对于生物体生活的外界环境相对于生物体生活的外界环境而言,由细胞而言,由细胞外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叫做内环境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通过动态血浆、组织液、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生活的直接环境。内环境内环境 =细胞外液细胞外液 =血浆血浆+组织液组织液+淋巴淋巴特别注意:特别注意:J 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 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因而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组成,也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体液。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大体相同,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大体相同,但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多,淋巴和组织液但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多,淋巴和组织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少。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少。渗透压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的数目。溶液浓度越高,溶质微粒越多,对水溶液浓度越高,溶质微粒越多,对水的吸引力就越大,渗透压就越高,反的吸引力就越大,渗透压就越高,反之渗透压就低。之渗透压就低。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无机盐、蛋蛋白质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为770kP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以上来源于Na+、Cl-。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为7.357.45。血浆的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有HCO3-、HPO42-有关。有关。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的三个主要方面。COCO2 2和代谢废物和代谢废物血浆血浆组织液组织液淋巴淋巴双向渗透双向渗透细细胞胞内内液液O O2 2和营养物质和营养物质单单向向渗渗透透淋巴循环淋巴循环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 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组织水肿是在不同条件下,组织液浓度升组织水肿是在不同条件下,组织液浓度升高或血浆、细胞内液浓度下降,引起水分高或血浆、细胞内液浓度下降,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细胞内液中水渗透到组织移动,使血浆、细胞内液中水渗透到组织液引起水肿现象。液引起水肿现象。1、营养不良、营养不良2、肾小球肾炎、肾小球肾炎血浆蛋血浆蛋白减少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血浆渗透压下降3、过敏反应、过敏反应4、淋巴循环受阻、淋巴循环受阻组织蛋组织蛋白增多白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水肿组织水肿COCO2 2和代谢废物和代谢废物血浆血浆组织液组织液淋巴淋巴双向渗透双向渗透细细胞胞内内液液O O2 2和营养物质和营养物质单单向向渗渗透透淋巴循环淋巴循环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 组织液积累就会导致组织水肿。(主要思组织液积累就会导致组织水肿。(主要思考组织液的来源和去路)考组织液的来源和去路)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各器官之间功能的协调,以及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各器官之间功能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都是通过复杂而精巧的调节实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都是通过复杂而精巧的调节实现的。现的。其中,神经系统扮演了主要角色。其中,神经系统扮演了主要角色。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2、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反射反射弧反射弧3、反射弧通常由、反射弧通常由、组组成成。感受器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入神经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 效应器效应器4、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反射活动需要经过的反射弧来的反射弧来实现。实现。完整完整受受刺刺激激静息电位静息电位 兴奋传导兴奋传导(神经冲动神经冲动)膜主要对膜主要对K K+有通透性有通透性,K K+浓度高于细浓度高于细 胞外,胞外,K K+外流。电位表现:外流。电位表现:内负外正内负外正 兴奋时动兴奋时动作电位作电位膜对膜对NaNa+通透性增加通透性增加,NaNa+大量内流大量内流电位表现电位表现(未兴奋未兴奋):):内负外正内负外正电位表现(兴奋)电位表现(兴奋):内正外负内正外负电位差电位差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局部电流未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电位变化电位变化刺激刺激膜外膜外:电流由未兴奋部位向兴奋部位电流由未兴奋部位向兴奋部位膜内膜内:电流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电流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产生产生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以、兴奋以 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传导的。总结总结:电信号电信号2、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导方向 。3、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导方向 。相反相反相同相同突触小体突触小体突触突触突触前膜突触前膜(轴突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小体的膜轴突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小体的膜)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另一个神经元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轴突轴突线粒体线粒体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内有组织液内有组织液)突突触触ABCDEFG突触前膜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兴奋的传导兴奋的传导兴奋的兴奋的传递传递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突触突触神经纤维神经纤维引发引发突触突触后膜后膜电位电位变化变化神经递质通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过突触间隙后与突触后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性受体结合神经神经冲动冲动刺激刺激突触突触小泡小泡释放释放神经神经递质递质(胞(胞吐)吐)突触小突触小泡与突泡与突触前膜触前膜融合融合兴奋的传递过程兴奋的传递过程(1)哪个是突触前膜?哪个是突触后膜?)哪个是突触前膜?哪个是突触后膜?(2)神经递质的释放是)神经递质的释放是现象,突触小体现象,突触小体内内和和较多。较多。根据突触小泡存在的位置,可以判断出突触根据突触小泡存在的位置,可以判断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进而判定兴奋传递的方向。前膜和突触后膜,进而判定兴奋传递的方向。胞吐胞吐 高尔基体高尔基体 线粒体线粒体 兴奋的传递过程兴奋的传递过程(1)兴奋的传递方向:)兴奋的传递方向: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2)信号转变:)信号转变:轴突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体突触突触前膜前膜突触突触间隙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后膜释放释放递质递质电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电信号突触小泡突触小泡突触的不同连接方式:突触的不同连接方式:自主自主P17轴突轴突树突相接触树突相接触轴突轴突细胞体相接触细胞体相接触表示为:表示为:表示为:表示为:兴奋的传导方向?兴奋的传导方向?兴奋的传导方向?兴奋的传导方向?电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电信号电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电信号刺激刺激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此反射弧中有几个神经元?哪些是此反射弧中有几个神经元?哪些是突触结构?突触结构?ABC在此反射弧中兴奋如何传导?在此反射弧中兴奋如何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传导和在神经元间和在神经元间的的传递传递的比较的比较以电信号传导以电信号传导电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化学信号号电信号电信号双向传导双向传导单向传递单向传递快快慢慢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突触突触兴奋传导与电流表偏转问题分析兴奋传导与电流表偏转问题分析自主自主P21P21感受器感受器效应器效应器高级高级中枢中枢低级中枢低级中枢较高级中枢较高级中枢下行传导束下行传导束上行传导束上行传导束大脑大脑皮层皮层神经系统的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分级调节内分泌器官内分泌器官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激素激素下丘脑下丘脑 垂体垂体 肾上腺肾上腺 甲状腺甲状腺 胰腺胰腺 胸腺胸腺 性腺性腺 肾上腺素肾上腺素 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性激素性激素胸腺激素胸腺激素血糖血糖0.81.2g/L食物中的食物中的糖类糖类消化、吸收消化、吸收肝糖原肝糖原分解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转化CO2+H2O+能量能量氧化分解氧化分解血糖的来源有几个途径?血糖的来源有几个途径?去路去路来源来源血糖的消耗(去向)有几个途径?血糖的消耗(去向)有几个途径?脂肪、某些氨基酸等脂肪、某些氨基酸等转变转变肝糖原、肌糖原肝糖原、肌糖原合成合成观察课本观察课本P25图图2-9血糖的正常范围是多少?血糖的正常范围是多少?1、胰岛素、胰岛素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2、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分泌部位:分泌部位:作用途径:作用途径:作用效果:作用效果:分泌部位:分泌部位:作用途径:作用途径:作用效果:作用效果:胰岛胰岛B细胞细胞促进组织细胞促进组织细胞 葡萄糖葡萄糖 摄取利用储存摄取利用储存使血糖水平使血糖水平 。降低降低胰岛胰岛A细胞细胞促进促进 分解,并促进一分解,并促进一些些 转化为葡萄糖。转化为葡萄糖。糖原糖原非糖物质非糖物质使血糖水平使血糖水平 。升高升高血糖平衡的调节血糖平衡的调节自主自主P24P2412班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指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垂体指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垂体控制相关腺体的分层控制方式。控制相关腺体的分层控制方式。下丘脑下丘脑促促激素激素垂垂体体促促激素释放激素激素释放激素下丘脑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 枢纽枢纽腺体腺体 调节和管理其他内分泌腺调节和管理其他内分泌腺垂体垂体激素激素下丘脑下丘脑垂垂体体甲状腺甲状腺寒冷等刺激寒冷等刺激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促进促进促进抑制抑制抑制抑制新陈代谢,抵御寒冷新陈代谢,抵御寒冷促进促进激素调节的特点激素调节的特点激素调节的特点(判断正误)激素调节的特点(判断正误)1 1、激素和酶都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激素和酶都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2 2、激素调节需经过体液的、激素调节需经过体液的运输。(运输。()3 3、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或或靶细胞都具有特异性。靶细胞都具有特异性。4 4、激素和神经递质一样,发挥完作用后就会被分、激素和神经递质一样,发挥完作用后就会被分解而灭活。(解而灭活。()5 5、激素通过加快细胞代谢而调节生命活动。(、激素通过加快细胞代谢而调节生命活动。()体液调节的概念体液调节的概念课本课本P31(判断正误)(判断正误)1 1、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只有激素。(、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只有激素。()2 2、COCO2 2通过体液传递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通过体液传递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也是体液调节节也是体液调节。(。()3 3、激素调节就是体液调节。(、激素调节就是体液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联系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联系1、不少内分泌腺受、不少内分泌腺受 的调节。的调节。2、影响神经系统的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发育和功能。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体温调节体温调节1、热量来源:、热量来源:的氧化放能。的氧化放能。2、热量平衡:、热量平衡:产热量产热量 =散热量散热量(1)产热途径:)产热途径:以以 产热为主。产热为主。(2)散热途径:)散热途径:的蒸发。的蒸发。的散热。的散热。呼气、排尿和排便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有机物有机物肝脏和骨骼肌肝脏和骨骼肌汗液汗液皮肤内毛细血管皮肤内毛细血管体温调节体温调节(3)调节过程:)调节过程:汗腺分泌汗腺分泌 。收缩收缩肌肉肝脏产热增多肌肉肝脏产热增多减少减少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寒冷寒冷体温低于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正常体温体温体温回升回升 汗腺分泌汗腺分泌 。肌肉肝脏产热减少肌肉肝脏产热减少增加增加炎热炎热体温高于体温高于正常体温正常体温体温体温下降下降 毛细血管毛细血管 。舒张舒张炎热环炎热环境中境中寒冷环寒冷环境中境中战栗和使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汗的分泌,使皮肤的血管舒张增加散热体温下降体温下降回到正常的体温回到正常的体温体温回升体温回升温觉感受器兴奋传入神经传出神经肾上腺素、甲状腺素分泌减少产热减少冷觉感受器兴奋传入神经传出神经肾上腺素、甲状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产热增加水盐调节水盐调节1、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合成部位:合成部位:促进促进 重重吸收水吸收水2、调节过程:、调节过程:下丘脑下丘脑肾小管和集合管肾小管和集合管作用:作用:水盐调节水盐调节2、调节过程:、调节过程: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垂体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肾小管、集合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管重吸收水尿量减少尿量减少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产生渴觉主动饮水主动饮水补充水分补充水分释放释放(+)兴奋兴奋兴奋兴奋实例实例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组成作用作用吞噬细胞和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发挥免疫作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用的物质 抗体、淋巴因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子和溶菌酶 扁桃体、淋扁桃体、淋巴结、胸腺、巴结、胸腺、脾、骨髓脾、骨髓 免疫器官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免疫活性免疫活性物质物质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生成、分布生成、分布免疫细胞的免疫细胞的场所场所发挥免疫作发挥免疫作用,产生免用,产生免疫活性物质疫活性物质第三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人人体体的的三三道道防防线线第一道防线第一道防线 组成:组成:皮肤和黏膜皮肤和黏膜 功能:功能:阻挡杀死病原体,阻挡杀死病原体,清扫异物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第二道防线组成:组成:组成:组成:功能:功能:功能:功能:体液中的杀菌物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质和吞噬细胞溶解、吞噬和消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灭病菌免疫器官和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免疫细胞产生抗体,产生抗体,清除病原体清除病原体非特异性非特异性非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免疫免疫免疫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抗原抗原吞噬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细胞B细胞细胞记忆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浆细胞抗体抗体被吞噬被吞噬增殖分化增殖分化特异特异性结性结合并合并消灭消灭抗原抗原直接直接刺激刺激二次二次免疫免疫呈递呈递淋巴因子淋巴因子产生产生二次应答二次应答宿主细胞宿主细胞抗原抗原吞噬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细胞记忆细胞记忆细胞效应效应T 细细胞胞被吞噬被吞噬增殖分化增殖分化二次二次免疫免疫呈递呈递二次应答二次应答靶细胞靶细胞入侵入侵靶细胞裂解靶细胞裂解抗原释放抗原释放密切密切接触接触直接直接刺激刺激三三三三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2 2)过敏反应)过敏反应1 1、防卫功能过强、防卫功能过强 (1 1)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症等免疫缺陷症等2 2、防卫功能过弱、防卫功能过弱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四、免疫系统的功能四、免疫系统的功能抗抗感染或感染或防止防止其他抗原异物入侵其他抗原异物入侵清除清除衰老、死亡或损伤细胞、癌变衰老、死亡或损伤细胞、癌变细胞。细胞。体内已经体内已经衰老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被破坏坏的细胞,以及的细胞,以及癌变癌变的细胞。的细胞。1 1、防御功能:、防御功能:2 2、监控功能:、监控功能:3 3、清除功能:、清除功能:第三章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1、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在哪?2、生长素的运输有何特点?主要在幼嫩的芽、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3、生长素主要分布在植物体的什么部位?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极性运输(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各器官都有分布,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什么叫极性运输?什么叫极性运输?四个重要四个重要“部位部位”:生长素产生的部位:生长素产生的部位: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的尖端尖端以下的伸长区尖端以下的一段(伸长区)生长素发现过程的总结生长素发现过程的总结生长素发挥作用部位:生长素发挥作用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弯曲生长的部位:弯曲生长的部位:生长素发现过程的总结生长素发现过程的总结 尖端是否产生生长素和产生生长素的尖端是否产生生长素和产生生长素的多少,与光照无关,所以在黑暗的情多少,与光照无关,所以在黑暗的情况下胚芽鞘也能直立生长。况下胚芽鞘也能直立生长。生生长长素素的的生生理理作作用用分析分析“根根”曲线:曲线:A 点:A点:a 点:各条曲线的独立分析各条曲线的独立分析关键点的含义关键点的含义A A 点:促进根生长的最适浓度。点:促进根生长的最适浓度。AA点:该浓度生长素对根的生长不促进、不抑制。点:该浓度生长素对根的生长不促进、不抑制。a a 点:该浓度对根生长有抑制作用。点:该浓度对根生长有抑制作用。010-1010-810-610-410-2浓度浓度/molL-1促促进进生生长长抑抑制制生生长长根根芽芽茎茎ABCABCa b cO生生长长素素的的生生理理作作用用010-1010-810-610-410-2浓度浓度/molL-1促促进进生生长长抑抑制制生生长长根根芽芽茎茎ABCABC各条曲线的独立分析各条曲线的独立分析各区段的含义各区段的含义OAOA段:段:Oa b cAaAa段:段:促进作用:弱强弱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具有不同程度的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促进作用。作用。浓度浓度,促进作用,促进作用;浓度浓度,促进作用,促进作用。浓度越高,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浓度越高,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抑制抑制作用越强。作用越强。OA OA 段:段:AAAA段:段:生生长长素素的的生生理理作作用用010-1010-810-610-410-2浓度浓度/molL-1促促进进生生长长抑抑制制生生长长根根芽芽茎茎ABCABC各条曲线的独立分析各条曲线的独立分析Oa b c不同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同一器官的作用器官的作用不同不同。【结论结论1】生生长长素素的的生生理理作作用用010-1010-810-610-410-2浓度浓度/molL-1促促进进生生长长抑抑制制生生长长根根芽芽茎茎ABCABC【结论结论2 2】器官器官不同不同,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浓度不同不同。三条曲线的比较分析三条曲线的比较分析最适浓度:最适浓度:茎(茎(C C)芽()芽(B B)根()根(A A)a b cO最适浓度:最适浓度:a b c生生长长素素的的生生理理作作用用010-1010-810-610-410-2浓度浓度/molL-1促促进进生生长长抑抑制制生生长长根根芽芽茎茎ABCABC【结论结论3】同一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不同器官的器官的作用不同。作用不同。B B点代表促进芽生长的点代表促进芽生长的_,该浓度对,该浓度对根和茎的效应分别是根和茎的效应分别是_、_。最适浓度最适浓度抑制生长抑制生长促进生长促进生长三条曲线的比较分析三条曲线的比较分析O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根芽茎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根芽茎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p54p54)幼嫩的芽、叶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和发育中的种子子未成熟的种子、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幼根和幼芽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种子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种子萌发、果实发育萌发、果实发育促进细胞生长促进细胞生长、促进发芽、促进发芽、促进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促进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根尖根尖促进细胞分裂促进细胞分裂和和组织分化、组织分化、延缓叶片衰老延缓叶片衰老根冠、萎蔫根冠、萎蔫的叶片的叶片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的衰老和脱落抑制种子萌发,抑制种子萌发,促进休眠促进休眠植物体各个植物体各个部位部位 促进果实成熟促进果实成熟第第4章种群和群落章种群和群落59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概念生活在生活在一定区域一定区域的的同种同种生物的生物的全部个体全部个体种群是种群是 的基本单位,也是的基本单位,也是_ 的基本单位,也是的基本单位,也是 的构成单位。的构成单位。群落群落生物进化生物进化生物繁殖生物繁殖一、种群的数量特征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是种群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直接反映直接反映种群大小种群大小种群密度种群密度1种群密度种群密度 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的个体数量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q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q分布范围大,个体较小的种群:分布范围大,个体较小的种群:估估算算(取取样样调调查查)估算方法:估算方法:不运动或活动范围小的生物:不运动或活动范围小的生物:不运动或活动范围小的生物:不运动或活动范围小的生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样样 方方 法法标标志志重重捕捕法法逐个计数逐个计数 出生率出生率出生率出生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死亡率死亡率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体总数的比率2 2、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出生率 死亡率死亡率 出生率出生率 =死亡率死亡率出生率出生率 死死亡率亡率出生率出生率=死死亡率亡率出生率出生率 种群密度增长快种群密度增长快种群密度相对稳定种群密度相对稳定种群密度增长慢种群密度增长慢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的比较自主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的比较自主P58P58环境资源无限环境资源无限环境资源有限环境资源有限连续增长连续增长增长到增长到K K值后稳定值后稳定 无无有有K K值值环境阻力环境阻力环境阻力环境阻力食物不足食物不足空间有限空间有限种内斗争种内斗争天敌捕食天敌捕食气候不适气候不适寄生虫寄生虫传染病等传染病等K K值:值: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包括种间关系包括捕食捕食竞争竞争寄生寄生互利共生互利共生自主自主P62表格表格种间关系种间关系(“”表示有利,表示有利,“”表示有害)表示有害)彼此有利彼此有利相互依存相互依存地衣地衣一方有利一方有利一方受害一方受害彼此抑制彼此抑制个体得利个体得利个体有害个体有害蛔虫和人蛔虫和人狮子和大象狮子和大象牛与草牛与草狼与羊狼与羊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1、形成原因:、形成原因:2、类型:、类型:在群落中,各个在群落中,各个 分别占据了不同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的 。垂直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水平结构现象:现象:决定因素:决定因素:现象:现象: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植物分层:植物分层:动物分层:动物分层:变化变化土壤土壤 和和 的差异的差异 的不同等的不同等 温度等温度等12生物种群生物种群空间空间光照强度光照强度分层分层栖息空间和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食物条件镶嵌分布镶嵌分布地形地形湿度湿度盐碱度盐碱度光照强度光照强度群群落落演演替替的的类类型型初生演替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次生演替E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 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 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发生的演替。发生的演替。E指在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指在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 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 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 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方发生的演替。过程:过程:P79过程:过程:P80实例实例群落演替的实例群落演替的实例初生演替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次生演替 沙丘火山岩沙丘火山岩 火灾后的草原火灾后的草原冰川泥地冰川泥地类型类型过量砍伐的森林过量砍伐的森林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空气、无机盐、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阳光、热能生产者:生产者:自养型生物:无机物自养型生物:无机物 有机物有机物 (主要是绿色植物、蓝藻、硝化细菌等主要是绿色植物、蓝藻、硝化细菌等)消费者:消费者:异养型生物:摄取现成有机物异养型生物:摄取现成有机物 (捕食性动物、寄生生物捕食性动物、寄生生物)分解者:分解者:营腐生生活的生物:有机物营腐生生活的生物:有机物 无机物无机物 (大多数细菌、真菌、一些腐食性动物大多数细菌、真菌、一些腐食性动物)寄生生物:蛔虫、菟丝子、病毒寄生生物:蛔虫、菟丝子、病毒腐食性动物:蚯蚓、蜣螂腐食性动物:蚯蚓、蜣螂营养级:各种生物在食物链中所处的环节营养级:各种生物在食物链中所处的环节第一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第四营养级第四营养级第四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生产者生产者四级消费者四级消费者第五营养级第五营养级第五营养级第五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二营养级 (植食性动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植物)(植物)1.1.每条食物链的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起点总是_,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_ _不参与食物链。不参与食物链。2.2.生产者总是为生产者总是为_营养级。营养级。3.3.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能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能 占有占有_的营养级。的营养级。4.4.同种同种动物所处动物所处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 级别级别一定是一定是_的,总是差一级。的,总是差一级。生产者生产者第一第一不同不同不同不同分解者分解者2 2、流经生态系统的、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总能量是是_。1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开始的开始的生产者固定光能生产者固定光能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3 3、能量流动的途径、能量流动的途径_。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4 4、能量流动的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是:、能量流动的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是:_ _。太阳能太阳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热能5 5、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_ _。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6 6、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流动的特点_ _。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7 7、能量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10%-20%10%-20%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存在复力稳定性一般存在相反相反关系关系。抵抗力抵抗力稳定性稳定性恢复力恢复力稳定性稳定性稳稳定定性性营养结构复杂程度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第第6 6章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与我为一。庄子庄子 我们不是继承父辈的地球,而我们不是继承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联合国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人类环境宣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