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思政课课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40706958 上传时间:2024-05-01 格式:PPT 页数:124 大小:3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生思政课课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研究生思政课课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研究生思政课课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013、09主要讲授内容一、社会主义一、社会主义500年年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 设设第一讲 社会主义五百年一、空想社会主义时期二、科学社会主义时期三、列宁时期四、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时期五、毛泽东思想时期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期第一节 空想社会主义一、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个基本形态,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基本形态,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莫尔:(莫尔:(1478147815351535)是英国著名的政治)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他的家、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乌托邦。代表作乌托邦。它的主要思想:它的主要思想:第一,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罪第一,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罪恶,对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恶,对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羊吃人羊吃人”的现象的现象进行了控诉;进行了控诉;第二,首次探寻了第二,首次探寻了“羊吃人羊吃人”时代种种罪恶时代种种罪恶的根源,深刻地揭示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的根源,深刻地揭示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第三,天才地设计了一个没有剥削和没有压第三,天才地设计了一个没有剥削和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迫的理想社会康帕内拉:是意大利的思想家,他的代表作是太阳城。他受莫尔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并在某些问题上发展 了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他的基本思想有:第一,创造性地提出了未来社会劳动性质和劳动态度发生根本变化;第二,对未来社会的劳动组织形式和劳动时间进行了设计;第三,注重运用科技来管理国家和发展生产,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他思想的矛盾及其局限性:他的著作中存在明显的矛盾甚至是相互对立的观点:如反对基督教又热衷于占星术,主张由宗教领袖来作为最高领导人进行终身的政治统治。在太阳城里取消家庭,实行公妻制。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评述主要特点:第一,基本上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的反映,是近代社会主义的先驱者反对早期资本主义的呐喊;第二,受古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的影响,使得他们所设想的未来社会带有明显的虚构和宗教的色彩;第三,主要采取文学游记的描绘方式,直观地对当时欧洲社会私有制存在的弊端进行了抨击、控诉,但缺乏严格的理论论证。理论贡献:天才地预感到社会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直观地透视了资本主义社会,试图从所有制这一根本经济制度上寻找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根源;在头脑中建构了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模型。三、十八世纪空想社会主义 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都是法国人,主要有:摩莱里(17201780):其代表作自然法典(1755),初步论述了人类社会运动的发展过程,说明私有制社会的暂时过渡性和未来公有制社会取而代之的历史必然性,认为起来社会是一个依法办事的社会,在法律规范的未来社会里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社会成员都参加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马布利(17091785),其代表作论法制和法律的原则和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他的全部学说是从理性出发,认为有一种永恒的理性存在,巴贝夫(17601797)其代表作有平民宣言等,他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雇佣制度的危害性和资本主义国家维护剥削者压迫广大劳动人民的残暴性,提出建立平等共和国的理想社会。四、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圣西门(17601825)其代表作论实业体系、新基督教等,他的主要观点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前进过程,把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制度叫实业制度。傅立叶(17721837)其代表作有:关于四种运动的理论、宇宙统一论等,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把自己设想的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想社会叫作和谐制度。欧文(17711858)其代表作有:新道德世界书、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命等,他试图从生产力的发展来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暂时性和进行社会改造的必要性。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积极方面表现在:对资本主义旧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历史局限性表现在:不能从社会物质基础的运动中揭示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没有找到无产阶级这个埋藏资本主义的物质力量,不知道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现实道路。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时期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时代背景:经济背景: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在欧洲各国的确立和发展,以及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政治背景:现代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和无产阶级的独立政治运动的开展.思想文化背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2.理论基石: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两大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正确地说明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肯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剩余价值学说创立的意义: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必然性;明确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地位以及无 产阶级解放的途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1、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2、无产阶级的伟大的历史使命是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共产主义新制度。3、无产阶级要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建立统一战线。4、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团结合作,互相支援。5、坚持共产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6、通过各种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7、依靠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逐步改造和消灭私有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达到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最终建成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无产阶级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取得胜利,然后带动落后国家,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经历一个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时期消灭一切剥削阶级,改造私有制,最终消灭一切阶级,实现共产主义。过渡时期结束后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第一个阶段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生产有计划地进行,不存在商品生产、货币和市场;实行按劳分配,第二个阶段,消灭阶级,国家逐步消亡,按需分配等第三节列宁对社会主义的 认识和实践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 列宁列宁“一国胜利说一国胜利说”马克思:“同时胜利说”社会主义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的英法德三国同时取得胜利;只有在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国家的带动和帮助下,不发达国家才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且不一定百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卡夫丁峡谷);殖民地国家可以在欧美先进国家革命胜利之后,在先进国家的帮助下,不必经过资本主义的独立发展阶段,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列宁“一国胜利说: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发展进程上,列宁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突破,即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先取得胜利,1916年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中,分析了社会主义可以在经济落后国家首先胜利的条件:第一,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导致帝国主义战争第二,不发达国家社会矛盾尖锐;第三,资产阶级的性质不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第四,无产阶级迅速发展壮大且有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十月革命前后社会主义的认识:1916年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概念;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提出社会主义是商品经济生命的终结;提出”非政治国家“还是需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粮食贸易垄断制,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宣布实行余粮收集制;货币存入银行;城市实行消费品定额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流通;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等。列宁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和新经济政策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新观点:要客观地估计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复杂性和发展的阶段性,社会主义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关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即利用商品经济引导小生产走向大工业,走向社会主义经济;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正确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有步骤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反对官僚主义;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俄国十大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其主要内容:用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贸易自由;退还部分小企业;实行租借制;国营企业实行记件工资和奖金制;充分利用外国资本主义和技术来加快经济恢复和发展。第四节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模式)一、后列宁时代苏共领导人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分歧托洛斯基(极左派)主要观点有:怀疑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主张限制合作,消灭私有经济,从根本上否定新经济政策;主张实行”超高速工业化”。布哈林(右派)主要观点:支持新经济政策;“剪刀差”是破坏工农联盟的,苏联是落后型社会主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斯大林:拥护新经济政策,但是认为是暂时的,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全盘集体化;大清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高度集权经济方面是单一社会主义公有制,高度集权的指令性计划体制;政治方面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议行合一制”;文化方面是国家高度统一;对外关系方面是大国主义和大党主义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苏联模式的贡献: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推动和促进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确保了苏联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在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下,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的社会里,建立了比较广泛而普遍的经济安全保障体系,如公费医疗制度、福利住房制度、退休养老金制度等,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并以立法的形式肯定和确立了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原则,如公有制、按劳分配等,并使这成为法律制度苏联模式的缺陷:经济上管得过死,总体效益较差,政治上实行个人专权,限制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思想文化上严格控制,导致个人崇拜盛行,思想僵化。对外关系上大国主义,搞世界革命,大党主义,导致苏联走上霸权主义。总体上看,苏联模式有些地方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有些地方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有些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苏联是够格、而不够好,甚至有严重漏洞、渗透了封建军事因素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国际上的影响1、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十六国的发展二战后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有:捷克(1960年1989年)匈牙利(1949年1989年)罗马尼亚(19471989年)保加利亚(19441989年)波兰(19521989年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461990年)阿尔巴尼亚(19461992年)南斯拉夫(19451991年)蒙古(19241991年)中国(1949至今)朝鲜(1948至今)越南(1945至今)老挝(1975至今)柬埔寨(19751993年)古巴(1961至今)东欧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新特点、新探索东欧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新特点、新探索 多党制的联合政府,如罗马尼亚的全国民主阵线,波兰的民族团结政府等;波兰走本民族发展道路 南斯拉夫走自己的路 捷克特殊道路苏联强行推广自己的模式苏联强行推广自己的模式东欧国家被迫照搬苏联的政治体制,如过度集权、个人崇拜,缺乏民主等;东欧国家被迫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如匈牙利不顾自身特点,打造“钢铁与机器之国”;东欧国家被迫照搬苏联的“大清洗”的做法,如波兰的“大清洗”第五节 社会主义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发展一、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三、当今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的几个认识问题一、苏联社会主义改革1、赫鲁晓夫不彻底、不成功的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集权,实行集体领导,按照生产原则改组党的领导体制和机构,改组国家机关,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改革干部更新制度。经济体制改革:内容主要是精简机构和权力下放,“条条”变“块块”。逐步取消义务交售制,改行采购制,改革农业计划管理制度,扩大农庄的自主权等。他还提出全民国家和全民党,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三和两全)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政治体制方面:恢复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体制,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加强苏维埃制度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扩大苏维埃的权限,健全和改进苏维埃选举制,提高社会团体的地位和作用。经济方面的改革:大力支持柯西金的“新经济体制”的改革试验,扩大企业自主权,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等。意识形态方面:明确提出“发达社会主义理论”它把苏联社会主义的进程划分为过渡阶段,基本建成和发达阶段。对外政策方面:从缓和走向争霸。3、戈尔巴乔夫改革及苏联解体1985年戈尔巴乔夫任总书记兼国防委员会主席。执政7年,苏联改革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851988 1987改革与新思维,主要内容:1、在思想和政治新思维:强调改革的必要性和提倡“民主化”、“公开性”和“人道主义2、在经济方面新思维: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提出苏联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的新论断,提出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与经营方式区别开来的设想,实行多种所有制,提出建立和组织“真正的市场经济”;第三,对外关系方面,提出“国际政治新思维”,强调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强调各国“自由选择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第二阶段:19881991年1990年苏共28大实施“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经济改革受阻,转向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主,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使其向社会民主党方向转变,实行多党制、总统制和主权国家联盟制苏联解体的原因与教训苏联解体的原因与教训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的原因:外因,主要是指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的影响;内因,远因有苏联自2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于体制上的弊端和策略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而积累起来的问题和矛盾,近因是指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所推行的、促使苏联各种矛盾激化并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错误路线和政策。苏联解体的教训苏联解体的教训:第一,改革要在执政的共产党领导下同,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共产党必须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的领导,在改革中制定出正确的方针和路线;第二,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第三,改革要端正思想路线;第四,改革的首要关键是执政的共产党自身的改革;第五,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第五节 毛泽东思想时期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领导中国走向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并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也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一、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大理论成果1、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理论。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1、中国社会主义的早期探索 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关于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2、毛泽东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曲折认识主观臆造和追求带有空想色彩的社会主义模式;在生产关系上完全承接斯大林的两种公有制;在分配问题上,主张大体平均、反对物质刺激;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用搞群众运动的办法去发展生产力;重点内容:1、空想社会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历史贡献、根本局限。2、马恩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历史条件、创立标志、两大贡献及其意义。3、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条件、十月革命的道路、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理论。4、斯大林模式:历史成因、主要特征、主要弊端及其影响。5、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定位、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前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及其教训。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改革成功的根本经验、中国梦的世界意义。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国化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三个代表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承、创新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之后,第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亲自主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习提出并强调了“中国梦”;视察南方,强调改革开放。1月5日,在新进两委委员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分六个阶段回顾了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历程。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年奋斗、创新、积累的根本成就,是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的根本总结,凝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也体现了近代以来人类对社会主义的美好憧憬和不懈追求。”党的十八大报告贯穿着一条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构成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出“八项基本要求”坚定“三个自信”丰富“四大特色”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以往在此问题上的争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这里点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四个基本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以上四个问题是逐步展开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提法。未来主要任务:党的十八大还强调: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实践特色理论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时代特色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就是要用科学理论去指导实践,用科学方法将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就是要不断增强理论自觉自信,不断开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就是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真正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特色就是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敏锐把握时代特征,准确反映时代要求,合理引导时代潮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以往的争论:毛泽东与中特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毛泽东:“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邓小平:“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江泽民:“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胡锦涛:“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几点结论:第一,长期实践探索、接力探索的结果。第二,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面貌。第三,要坚定“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往的争论、针对性)注意一种倾向:非毛化,否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三.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三个没有变三个没有变”)十八大报告:“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这一表述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否该结束了?这个问题的另一种表述就是: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是不是过时了?要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不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新情况)二是当今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不是变了?三是当中国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中国到底还是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意味着中国要在国际社会重新定位。四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阐释第一,强调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极端重要性。第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新的表述。十八大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今年当选国家主席的就职演说中,习近平又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十八大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之下,论述了各个领域的具体发展道路。如经济建设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政治发展“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社会建设中强调走“共同富裕道路”;外交领域,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党的建设要“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这些论述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更加理性、更加自觉、更加自信、更加全面。目前,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左”和右都有不同的认识,主张走老路和邪路的主张并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针对我国社会性质的误解,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主义。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体现。五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五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十八大报告还提出了通过制度创新“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目标。党的十八大特别强调,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我们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要求:在经济建设方面,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建设方面,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注重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文化建设方面,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在社会建设方面,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党的建设方面,要特别注重制度建设。七七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的关系系和制度三者的关系党的十八大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联系,特别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这个概括告诉我们: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三者结合而成的;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局总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布局的演变(从十二大到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几个方面建设的关系当前尤其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求基本要求是“八个必须”:(1)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2)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3)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4)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5)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6)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7)必须坚持和平发展;(8)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主体力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根本任务。改革开放是动力,是强国之路,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是根本原则。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平发展是外交方略。党的领导是领导核心。这八项基本要求既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涉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时还涉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八项基本要求与我们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一道,成为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实践指南。需要研究这五个基本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要对内容进行对比十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的来源?四个问题需要探讨:第一,是不是核心价值观?第二,内容这样概括科学不科学?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什么关系?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方面内容与三个倡导是一种什么关系?十一关于执政党的建设十一关于执政党的建设重申四大考验: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重申四大危险: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把纯洁性纳入党的建设主线: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五位一体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四大能力: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三型政党: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习近平:信仰、信任、信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十二.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研究第一,强调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原因,是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第二,强调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所有理论创新,可以统称为科学发展观。第三,用十六大以来十年所取得的成绩证明,科学发展观是经受住实践检验的。第四,明确了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第五,强调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第六,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丰富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第七,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第八,强调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第九,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用四个更加)第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十八大报告始终。相对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来说,科学发展观的研究显明不足。主要原因是有一些文献资料并未出齐。目前,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第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三,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思考题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5、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目前,从内容上看,党的文件只是从理论形态上将三大理论成果进行了整合,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包含了哪些内容,并没有说清楚。下一阶段,需要研究的是:第一,如何从整体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研究,突破以往三者的划分。第二,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到底包含哪些内容?第三,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含内容的逻辑结构?7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时和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十八大报告提出:通过制度创新“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在政治建设方面,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在社会建设方面,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党的建设方面,要特别注重制度建设。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一,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制度问题非常重要,但制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既不能忽视制度,也不能崇拜制度;制度建立起来后不执行比没有制度更加糟糕;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层次性问题。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构成和其他制度的准确表述。第四,制度优势的宏观判据(纵向比较维度和横向比较维度)。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和优势。8.关于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四大:强调我们党形成了邓小平同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十五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十六大:总结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条基本经验:党十八大,八项基本要求: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八项基本要求,指明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主体力量、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内在要求、根本原则、本质属性、国际战略和领导力量。这些基本要求是根据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深刻总结6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的,是最本质的东西,是体现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东西,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目前存在的问题,没有将内容分解后进行研究。因此,现阶段,需要对五个基本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9.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的来源。四个问题需要探讨:第一,是不是核心价值观?第二,内容这样概括科学不科学?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什么关系?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方面内容与三个倡导是一种什么关系?10.关于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长春同志去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上提出:“如何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我国学术话语体系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第一,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基本上是西方理论的翻译、解释和运用。第二,中国在国际学术领域的话语权趋弱。第三,中国的对外宣传处于盲目无序状态。一是我们把宣传重点搞错了。二是我们内外宣传存在着两个话语体系。第四,我们的学术话语中有些概念范畴外国人无法理解,国内普通百姓也无法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西方话语长期主导着国际学术话语权。二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以引进西方话语体系为主,缺乏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没有着力探索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三是中国当代的学术体制严重制约了学术的创新和发展;四是当下许多学者急功近利,把学术当作了职业,甚至当作了副业,并未当作事业,因而缺乏创新的动力;五是全社会还没有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知识分子多依附于资本或权力,缺乏独立的人格。当前,我们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要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不断加强对中国当代学术话语体系的理论探讨和研究。第二,要努力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第三,要实现西方学术话语的中国化。第四,要掌握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方法。11.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发展问题,一直是西方国家极为关注的问题。西方国家虽然承认中国经济改革取得的成就,承认中国是一个文明大国,是一个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国家,但他们却始终不承认:一是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二是不承认中国是民主国家;三是不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可这三点又是矛盾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2010年上海世博会,使国际主流媒体极为关注中国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模式问题。但国外对中国的评价中,最具典型的话语是,中国的经验就是经济上的自由主义加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国外学者认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政治上的不民主也是极为明显的。西方世界对中国民主政治的评价中国人有三种东西不会玩:金融、民主和足球;有一样东西不会山寨:民主。一是认为中国不是一个民主国家,而是一个经济上充分自由、政治上不民主的国家,因为中国没有实行多党竞争和议会民主,尤其没有进行领导人的直选。二是认为中国是一个威权主义或集权主义的国家,这种国家可以带来经济增长,但不可持续。三是认为中国民主发展必须走西方道路。西方国家关于民主政治发展的逻辑民主是世界潮流,具有普世价值,任何国家是阻挡不了的,谁要阻挡民主,就是逆世界潮流而动。西方国家为民主政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积累了宝贵经验,西方之外的国家要走民主化道路,必须向西方学习。不向西方学习,就是违背普世价值,就是逆世界潮流,必须全球共诛之,必要时甚至可以诉诸武力。对于中国,西方国家一直试图制约。他们关于中国民主的认识是矛盾的,但结论是一致的:其一,民主是世界潮流和时代趋势,中国如果不发展民主,就是逆潮流而动,就是反人类的。由于中国现在不注重民主,所以我要制裁你;其二,中国如果发展民主,会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中国经济增长会更快,如果中国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对世界是一种威胁。由于你发展起来会对世界构成威胁,所以我要制裁你。西方左右翼分歧较大,但在对中国制裁的问题上却天然一致。中国人对中国政治发展的评价一是认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成绩是显著的,对经济改革的贡献是突出的,但问题也是存在的。二是认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因为相对于经济体制根本性的变革而言,中国的政治体制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三是针对当前政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强调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突破坚冰。关于西方宪政民主我们党既不反对宪政,也不反对民主,当然也不反对宪政民主。我们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宪政民主。宣传西方宪政民主的实质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中国的民主发展还需要经历相当长一个历史过程。在对资本主义民主的认识上,以往我们存在着许多误区:一是认为西方多党制导致相互倾轧,这是错误的。其实,西方多党制也好、两党制也罢,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西方的左右之分只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左右之分。二是认为西方的三权分立导致权力制约,相互牵制,没有效率。其实,这也是不对的。我们也是三权分立的,只是三权的地位不同。问题在于三权分立不适合中国。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一,中国有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第二,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哪些成绩?积累了哪些经验?第三,中国的政治制度具有哪些特点?具有哪些优势?第四,下一步政治体制改革到底咋办?12.关于执政党的建设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重申“四大考验”(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和“四种危险”(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提出了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要求和各项任务。党的建设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一,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第二,如何树立理论自信,实现思想认识上的统一?第三,如何消除执政党面临的执政危机(合法性危机、参与危机、整合危机)?第四,如何遏制腐败?第五,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第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随着人类进入知识文化,文化问题在全球表现突出,文化战略成为很多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不仅是民族的灵魂,而且以“软实力”的形式成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一、文化的概论1、文化的内涵: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马克思关于“文化”的理解 马克思认为,人是文化发生的原因、发展的动力和目的。文化即“人化”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总之: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2、文化的结构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文化分为三个层次:高级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大众文化:指习俗、仪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际关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深层文化:主要指价值观的美丑定义,时间取向、生活节奏、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与性别、阶层、职业等关系相关的个人角色。3、文化的功能 (1)整合功能。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2)导向功能。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3)维持秩序的功能。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4)传续功能。从世代的角度看,如果文化通向新的世代流传,即下一代也认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功能。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和结构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涵盖了指导思想、根本任务、发展方向、特点四个方面。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结构 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流文化;主要由人文知识分子创造的精英文化;伴随现代工业发展而出现的大众文化。这三种文化要素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多层次文化体系的主要内容。主流文化:一方面是思想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反映了我国政治经济的性质与特点;另一方面,它又从文化层面对多元化文化思潮予以宏观引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精神支持。精英文化:是一种“中间文化”,它既担负着主流文化解释和示范的任务,又承担着具体引导大众文化积极健康发展的重任。大众文化:是一种最普遍、最通俗的文化。大众文化以其自身的商品性、自主性、时代性对文化的普及以及大众素质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文化是以观念为内核的人的精神生活状态,有其社会性、民族性、时代性,产生于一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可以形成传统,发展变迁。当下中国文化应着眼于增强软实力和引导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吸引世界进步文化,以进一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文化建设问题即处理文化结构中的“中西马”之间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在构建中国特色多层次文化体系中的具体作用,从现实层面来说,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下,在发挥文化体系不同层次文化要素作用的基础上,注重各文化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构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体系。马克思主义引领各文化建设。中国文化的进步必须宣扬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1、我国目前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2)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更为繁重;(3)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4)有影响的精品力度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强;(5)公共文化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6)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7)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8)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和任务六中全会提出到2020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致“形象”人她的灵魂或头颅是马克思主义的;她的面容是中国传统式的;她的衣着服饰则是西方式的。本讲重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制度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4、增强文化整体实力与竞争力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第四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二、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