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七 中国近代化的觉醒与探索——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第2讲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高效作业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1873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七 中国近代化的觉醒与探索——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第2讲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高效作业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七 中国近代化的觉醒与探索——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第2讲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高效作业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七 中国近代化的觉醒与探索——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第2讲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高效作业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2讲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郑州三模)1910年9月,资政院正式成立。职权是议定国家出入预算、决算、税法、公债、制定法规、弹劾大臣等。根据资政院院章,资政院总裁出自钦定,清廷视之为控制资政院的工具。资政院第一任总裁溥伦,主张凡事“先交资政院参议”,他与度支部(主管财政)大臣载泽经常因政务问题发生争论。以上材料()A体现“分权与制衡”的色彩B表明资政院是最高决策机构C表明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D加剧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分歧解析:选A。资政院掌管经济、立法及弹劾大臣等权力,资政院总裁与主管财政的度支大臣的争论一定程度上体现“分权与制衡”色彩,故选A项;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排除B项;“皇族内阁”的设立表明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资政院总裁与度支部大臣的分权制衡,与革命派、立宪派无关,排除D项。2(2020潍坊二模)革命派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史实作了深刻地批判:“条约之事终,合成而国亡随之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清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革命派开展上述批判,旨在()A揭露民族危亡出现的根源B号召废除不平等条约C发动民众开展反帝的斗争D宣传暴力推翻清政府解析:选D。根据材料“条约之事终,合成而国亡随之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清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可知,革命派开展上述批判,旨在宣传暴力推翻清政府,故选D项。3(2020南京、盐城二模)孙中山说:“大家若是有了想做皇帝的心理,一来同志就要打同志,二来本国人更要打本国人,全国长年相争相打,人民的祸害便没有止境。外国尝有因宗教而战,自由而战的,但中国几千年来所战的都是皇帝一个问题。”这说明革命的主要目的是()A推翻清朝B实现共和C防止内战 D平均地权解析:选B。“中国几千年来所战的都是皇帝一个问题”体现孙中山的革命目的是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制,故选B项;推翻清朝不一定能推翻君主专制,解决皇帝问题,排除A项;材料的内容表明革命的目的是解决皇帝问题,而不是防止内战,排除C项;革命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皇帝问题,而不是平均地权,平均地权是为了解决民生问题,排除D项。4(2020南通二模)叶圣陶在日记中写道:“武昌据天下上游,可以直捣金陵,北通燕赵。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自由之魂其返,吾民之气当昌,其在此举矣。”当他获悉各地纷纷响应,只有南京未动时,希望“英雄四起,光复神州。得南京则东南定矣”。叶圣陶评论的应是()A定都天京 B辛亥革命C北伐战争 D南昌起义解析:选B。革命发生在武昌,推翻万恶政府,即1911年的辛亥革命,故选B项;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排除A项;北伐战争从广州誓师北伐,排除C项;南昌起义打响了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排除D项。5(2020黄山二模)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A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B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C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团结为目标D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解析:选D。由代表汉族的“铁血十八星旗”变为象征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这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融合和发展,说明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故选D项;此时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旗帜的变化说明孙中山放弃大汉族主义走向民族共和,排除B项;辛亥革命的目标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排除C项。6(2020桂林一模)1905年至武昌起义期间,孙中山多次在宣言、誓表、军约等文件中沿用明末以来民间秘密会社中“天运”纪年的办法,以此暗示自己具有“天命预兆”。这一做法()A表明孙中山封建残余思想严重B是团结各反清力量的策略之举C意图用各种方式宣传革命思想D佐证了“天运”纪年法是正统解析:选B。由材料“孙中山多次在宣言、誓表、军约等文件中沿用明末以来民间秘密会社中天运纪年的办法,以此暗示自己具有天命预兆”可知,通过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方式调动反清力量,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而非孙中山的封建思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孙中山反对清政府的举措而非宣传革命思想,排除C项;由材料“民间秘密会社中天运纪年的办法”可知,“天运”纪年是民间反对清政府的纪年方法,排除D项。7(2020贵州适应性考试)孙中山曾自我慰藉地说:“维持现状,我不如袁;规划将来,袁不如我。”“局外人小察,多怪弟之退让。然弟不退位,则求今日之假共和,犹未可得也。”这表明()A共和未成皆因孙中山之退让B袁世凯是经民主选举产生的C民主共和不适合当时的国情D适时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解析:选D。由材料“维持现状,我不如袁;规划将来,袁不如我”“然弟不退位,则求今日之假共和,犹未可得也”可知,资产阶级革命派对袁世凯的妥协退让,避免了战火相争,彰显政治智慧,故选D项。8(2020北京顺义区二模)郑孝胥日记记载:清帝颁布退位诏之夕,“闻爆竹声甚繁,于是乎大清二百六十八年至此夕而毕,此日堪称中国历史上至关紧要的一天”。该事件的意义是()A促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B标志着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C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D推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析:选C。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宣布退位,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与材料中“大清二百六十八年至此夕而毕”相符,故选C项;二者没有因果关系,排除A项;武昌起义成功后,各省纷纷响应标志着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而“清帝颁布退位诏”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结束,排除B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封建思想仍旧残存于人们心中,排除D项。9(2020乌鲁木齐三模)据申报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各地发给孙中山的贺电、函札中,或称“大总统陛下”,或有“恭请圣安”等字样。这可以说明()A民主共和已是民心所向B民主政治有待进一步启蒙C政治等级关系亟待打破D西方政治理念被普遍接受解析:选B。根据材料“或称大总统陛下,或有恭请圣安等字样”可知,当时等级观念依然存在,民主政治有待进一步启蒙,故选B项,排除A项;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政治等级关系已经打破,排除C项;根据材料“或称大总统陛下,或有恭请圣安等字样”可知,当时等级观念依然存在,西方政治理念未被普遍接受,排除D项。10(2020北京石景山区一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最能体现这一制度特点的是()A中华民国的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总统行使主要权力需经参议院同意C参议院有权弹劾总统和否决总统的提案D总统公布法律及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解析:选D。“总统公布法律及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赋予国务员副署权,体现的是对袁世凯权力的限制,确保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果实,这说明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故选D项;“中华民国的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说法体现的是主权在民原则,排除A项;“总统行使主要权力需经参议院同意”“参议院有权弹劾总统和否决总统”体现的是分权制衡,排除B、C两项。11(2020哈师大附中二模)有学者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研究中指出:“所谓分权制衡是双向互动的。揆诸参议员之本意,大概是想操政治上之主动,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作者旨在强调()A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B革命派内部存在着分歧C行政权有效地制约了立法权D政体的选择是因人立法解析:选A。从材料“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可知,作者主要强调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政体设计上不合理,故选A项。12(2020全国卷“超级全能生”高三联考)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十周年的演讲中指出,“我觉得这十年间的中华民国,除了政治一项外,没有哪一样事情不是可以乐观的乐观的总根源,还是刚才所说那句老话:国民自觉心之发现。因为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会自动,自然会自立”。作者认为辛亥革命()A造成当时中国政局动荡不安B造就国人积极乐观的精神C推动了社会风俗习惯的变化D使自主自立思想深入人心解析:选D。题干中“乐观的总根源,还是刚才所说那句老话:国民自觉心之发现。因为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会自动,自然会自立”,说明辛亥革命使自主自立思想深入人心,故D项正确。题干中梁启超总体正面评价了辛亥革命,故A项错误;题干中梁启超强调的是辛亥革命带来了乐观,非国人积极乐观精神来自辛亥革命,这是逻辑错误,故B项错误;题干未提及辛亥革命对风俗习惯的改变,故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20青岛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时期人物主张6世纪查士丁尼(东罗马帝国皇帝)各民族一体遵守的自然法是上帝神意制定的,因此是始终固定不变的13世纪阿奎那(意大利神学家)自然法和人法都受永恒法的支配,永恒法是上帝的意志摘编自欧洲法律汇编材料二19世纪欧洲政治变革大事记年代事件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建立七月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度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61年撒丁王朝基本统一意大利,实行君主立宪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1871年德意志统一,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男性公民均获得选举权,法国共和制度最终确立1884年英国议会改革,农村工人和矿工获得选举权材料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613世纪西方人对自然法的认识并分析其背景。(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欧洲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任选其中一个方面加以说明。(3)材料三中两部文献在中国民主法治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部文献加以说明。解析:(1)第一小问认识,根据材料一“上帝神意制定的,因此是始终固定不变的”可得出自然法是上帝意志的体现;第二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查士丁尼(东罗马帝国皇帝)”“阿奎那(意大利神学家)”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得出答案。(2)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二“法国七月革命,建立七月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等信息可得出,近代民主政体的建立和扩展,根据材料二“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可得出,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完善,根据“撒丁王朝基本统一意大利,实行君主立宪”可得出,近代统一民族国家形成;第二小问说明,从第一小问的主要内容中任选一方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3)根据材料三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例,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对反对君主专制,促进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地位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认识:613世纪,自然法是上帝意志的体现。背景: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统治整个欧洲,影响到法律的制定;东罗马帝国为加强对域内众多民族的统治,制定适用于各民族的自然法。(2)主要内容:近代民主政体的建立和扩展;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完善;近代统一民族国家形成。(任答两点即可)说明:例英国、法国、德国进行议会选举权方面的变革,代议制民主发展。例意志和意大利统一进程加快。(运用史实正确且无认识方面的错误,言之成理,任答一点即可)(3)说明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对反对君主专制,促进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说明二: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社会主义改造和民主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任选一部文献加以说明)14(2020衡水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洪秀全(18141864年),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将西方基督教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创立了“拜上帝会”,主张建立“天下为公”的盛世。他在反对封建统治的同时,也反对列强侵略。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称天王,1853年以南京作为首都,改名天京,1864年在天京病逝,太平天国在他去世后不久覆亡。孙中山(18661925年),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以“洪秀全第二”自居,他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高举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材料中洪秀全、孙中山为坚持中国民主革命的革命者,也是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者,可以以两者为代表,阐述近代中国人不断进行民主革命斗争的历史,也可以阐述先进中国人对中国近代化的不断探索。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观点: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坚持民主革命斗争。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情相结合,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经过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示例二观点:先进的中国人不断进行近代化道路的探索。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道路。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科技,掀起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学习君主立宪,领导戊戌变法;陈独秀以“民主”“科学”为旗号,发起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学习西方先后经历了学习器物、制度、文化三个阶段,不断为后人的探索、抗争奠定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