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第2部分 专项3 诠释两题型领悟高考规范答题 题型2 技巧1 以“一个前提”“两个原则”规范答题应对高考网上阅卷教师用书-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1870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第2部分 专项3 诠释两题型领悟高考规范答题 题型2 技巧1 以“一个前提”“两个原则”规范答题应对高考网上阅卷教师用书-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第2部分 专项3 诠释两题型领悟高考规范答题 题型2 技巧1 以“一个前提”“两个原则”规范答题应对高考网上阅卷教师用书-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第2部分 专项3 诠释两题型领悟高考规范答题 题型2 技巧1 以“一个前提”“两个原则”规范答题应对高考网上阅卷教师用书-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专项3 诠释两大高考题型,领悟高考规范答题 题型2 技巧1 以“一个前提”“两个原则”规范答题应对高考网上阅卷教师用书题型二| 非选择题高考试题类型和提分捷径常见题型题型特点解题策略高考第40题(1)围绕“主题”主线贯通纵向概括说明:试题命制往往选定“主题”,按主题选取不同时期的史料,纵向概括说明论证问题。如2016年高考全国乙卷第40题围绕“清代以来人口问题”这一主题选取材料,两段材料从“清朝康、雍、乾时期的人口问题”到“近代康有为、严复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主线贯通,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2015年全国卷第40题围绕“历代对待孔子和儒家的态度”这一主题选取材料,两段材料从“历史上儒学的发展创新”到“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主线贯通,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1)用“五步法”规范解答高考第40题 第一步,读。阅读材料是正确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一般对材料可以采取读两遍的办法。第一遍,通读材料,粗知要略;第二遍,细读材料,把握主题。第二步,找。根据问题,最大限度地寻找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第三步,联。根据题目要求,联系所学知识,注意深刻领会题目的立意。第四步,答。组织答案是回答问题的核心环节。回答时要注意答案组织的规范性。第五步,查。认真检查检查观点是否正确、论点与材料是否一致、论据是否充分、要点是否齐全等。(2)围绕“主题”中外关联横向归纳比较:试题命制往往围绕“主题”选取中外关联的材料,横向归纳比较论证问题。如2016年高考全国甲卷第40题,以“近代人口迁移”为主题,从“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到“中国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多次出现移民新潮”,中外关联考查学生综合能力。2016年高考全国丙卷第40题则围绕“社会救济”这一主题,中外关联进行考查。2015年高考全国卷围绕“古代法制观念”中外关联进行考查。(2)规范解答高考第40题警惕五大误区:急于求成:对题目未作仔细分析,盲目作答。照本宣科:对材料未能获取有效信息,缺乏概括总结。贪多求稳:对问题解答啰唆,抓不住要点。表达不准确:对问题理解不清,表述杂乱。卷面不整洁:书写潦草,字迹不清晰。高考第41题(1)试题命制灵活化:在覆盖面上属于小切口,深内涵;在范围上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在内容上重视对背景、结果及影响的探究;在选材上以各类材料入题,要求考生用不同史观阐释历史;在形式上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开放性探究。(2)试题答案多元化:答题思维上倡导多角度、多层次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答案原则上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语言表达强调逻辑严密、文字通顺。(3)2016年新课标全国甲、乙、丙卷第41题更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突出学科素养,关注社会热点。高考试题“中国为世界文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制度建设”“近代中国的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充分体现了开放探究型试题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彰显了历史学科的教化功能。(1)用开放探究模式规范解答高考第41题开放探究类设问主要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为问题情景,以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为历史信息的载体,通过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提出问题,通过材料给定探究的范围,让学生确定探究的主题,解答相关问题。(2)以“三段式”规范解答高考第41题第一段,亮明观点。包括从材料中提炼、依据材料直接表态等。第二段,论证观点。包括论点1或角度1的实证;论点2或角度2的实证;等等。要求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层次清晰。第三段,得出结论。即升华、补充、拓展和评判等。大家都知道高考评阅非选择题是网上阅卷。为了有效应对高考网上阅卷,解答非选择题要注意“一个前提,两个原则”。“一个前提”: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要答在规定的答题框内。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些试卷,因卷面字迹潦草,序号乱置,模糊不清,答题空间安排不合理,使阅卷老师找不到要点。“两个原则”:(1)答案“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回答非选择题要注意答案要多角度,要点多而全,回答直接,尽量使用历史专用词句,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分,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话要短”,不要重复、啰唆。(2)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前面。要紧扣设问,把要求回答的要点,以最简洁的语句按、分别写来,每个小要点后,用冒号进行解释,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回答的要点。这样容易得高分,最起码能少失分。高考示例(2016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表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时间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移数量至1850年,黑奴约为1 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 2003 700万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 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 510家,投资总额约63 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 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分)作答实录考生甲得分18考生乙得分10名师点评考生甲答题体现了“一个前提”,“两个原则”。要点(1)、(2)、(3)、(4)清晰条理,要点简明有利于阅卷。第(2)问中的原因未能根据特点逐条分析,材料二中的隐性信息是鸦片战后中国移民东南亚,并同祖国保持密切联系;改革开放后主要移民发达国家。这些都与当时的国际形势、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有关。“贡献”政治方面作答较好;经济上未注意到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反映了华侨对促进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做出了贡献。考生乙值得肯定的地方:从作答现状看,该生历史学科基础较差,但在答题技巧上,能依据所学知识,按照设问分要点作答,有些地方也答出了得分点。存在的问题:考生乙未能按“一个前提,两个原则”条理解答非选择题,答题欠规范,有些要点与采分点一致,但在表述过程中,并未明确表述出来。有些要点虽已答出,但表述零乱,阅卷老师并不一定认为是要点。第(1)问要求“概括”,应当注意条理清楚,按表格内容及变化,概括出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第(2)问中的原因未能结合第一小问的特点去分析,显然一句话肯定不能把原因答出来。贡献出现了漏答抗日战争时期华侨为抗战胜利所做出的贡献。 作答寄语(1)避免粗心,平时解答非选择题应严格按照“一个前提”,“两个原则”训练。(2)强化对主干知识与重要概念的准确理解识记。(3)科学审题是方法,规范解答得分是目的,而准确掌握基础知识是一切的前提,应下苦功。规范答案(1)趋势: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8分)(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6分)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4分)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7分),阅卷教师希望看到的是能够减轻阅读量的卷面:1、卷面清洁,这是最基本的要求;2、书写工整,字迹清晰;3、在规定的答题区域答题,否则做无用功;4、表述是要根据分值思考要点,尽量细分,用分号或等符号清楚表述;5、语言要简洁,答中要害;6、语言表述要规范,尽量用专业术语。如果卷面做到了以上6点,在“可给分可不给分的情况,从宽给分”的高考评分原则下,将无形中增加了多得分的砝码。运用演练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全球化的起源与推动力量的历史解释上,目前在西方存在两类不同的见解。沃勒斯坦认为,“现代世界体系”16世纪发端于欧洲,后来逐步把世界其他地区纳入其中,直至覆盖全球,中国直至19世纪才被纳入这一世界体系。贡德弗兰克则认为,早在18世纪以前,甚至“地理大发现”之前,已经存在着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经济体系或“全球经济”,只不过当时在全球经济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亚洲,特别是中国,而欧洲则居于这个体系的边缘地位。只是由于从美洲得到了大笔金钱,“名副其实贫穷可怜的欧洲人”才能参与到亚洲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和劳动分工”中来,并最终在18世纪以后取代了亚洲在世界体系中的“火车头”位置。摘编自仲伟民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材料二在之前的20多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更多的是向世界“借力”的过程,与世界经济接轨成了当时中国坚定的选择。无论是引进外资,搞活市场经济,设立开发区,改革国有企业,还是加入世贸组织,展开自贸区谈判,等等,都沿袭了这一基本思路。这一思路保障了中国经济20多年接近两位数高速增长,于是中国顺理成章地变身为全球制造业中心。高望中国改革发展,从向世界“借力”到“给力”材料三2015年8月29日,2015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高峰会在重庆举行。下面是几位嘉宾的发言:摩根大通原亚太区董事总经理龚方雄说:“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被视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说:“一带一路战略是当今全球最庞大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计划,势必影响全球格局。”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说:“一带一路战略,可以看作一场由中国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战略。” 摘编自用“一带一路”战略串联世界大市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两类不同的见解,并对弗兰克的观点加以说明。(12分)(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应对全球化的阶段特征。(6分)(3)我们应当如何认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7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就可以概括得出两类不同的见解;回答第二小问时注意题目只要求说明弗兰克的观点。第(2)问,注意时间限定是“鸦片战争以来”,可分为鸦片战争后、改革开放之初、当前三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概括得出相关的阶段特征来。第(3)问,谈认识类问题可以从“为什么(原因)”“怎么样(影响)”“怎么做(做法)”等方面入手,角度多,信息广,保证尽量多得分。【答案】(1)观点:第一种,全球化起源于欧洲,由欧洲推动;第二种,全球化起源于亚洲(中国),推动力由亚洲(中国)变为欧洲。(4分)说明:16世纪以前,中国由于传统经济的发达,丝绸之路的开通,密切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处于全球经济中心的地位;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欧洲国家从美洲掠夺大量金银,国家实力上升,经过工业革命后,最终取代了中国的主导地位。(8分)(2)被动接受;主动融入;塑造引领。(6分)(3)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我们要顺应潮流,不能阻挡;我们经历了接受规则到主导制定规则的过程;要抓住机遇,促进国家崛起;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我们要不断完善自身。(言之成理即可得分,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