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1.3.1 第十二讲 信息文明的拓展:二战后的当今世界(至今)(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1867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1.3.1 第十二讲 信息文明的拓展:二战后的当今世界(至今)(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1.3.1 第十二讲 信息文明的拓展:二战后的当今世界(至今)(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1.3.1 第十二讲 信息文明的拓展:二战后的当今世界(至今)(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十二讲 信息文明的拓展:二战后的当今世界(1945年至今)通史概览一目了然阶段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是两种现代化模式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的时期,也是世界整体发展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体现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等方面。整体感知1政治上:从两极对峙向多极化过渡。美苏两极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长时间的“冷战”,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两极格局瓦解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2经济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成立,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各国纷纷进行经济体制调整,苏联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等,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两大发展趋势。3科技文化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考点整合一一突破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整合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1)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冲突。西欧普遍衰落,美苏实力增强,争夺世界霸权。(2)表现国家领域美国苏联政治“杜鲁门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北约组织华约组织德国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3)影响:一方面加剧世界紧张局势;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2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欧洲走向联合过程:法德和解,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影响:促进西欧国家经济发展,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提高了欧洲国家的国际地位。冲击了战后两极格局,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日本崛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谋求政治大国地位。(3)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4)中国经济:1966年以前,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较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迅速增强。政治: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1)两极格局的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和“冷战”的结束。(2)“冷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总体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3)“冷战”后世界格局的特点: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目前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4)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力图独霸世界。欧盟: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俄罗斯: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注新教材、新观点1冷战(1)所谓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在消灭了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之后,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3)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的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之间发生激烈碰撞,成为冷战发生的根本原因。2两极格局(1)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终于形成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2)但是,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和它的盟国。(3)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集团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3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所导致的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以及中苏关系的破裂,表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整合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世界货币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立,建立起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对世界: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对美国: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确立,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3)“关贸总协定”的影响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关贸总协定”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2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欧盟过程:1993年成立,由初期经济合作到政治经济一体化。影响:促进了欧盟成员国经济的发展,成为与美国、日本并立的世界经济三强。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成立,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亚太经合组织:1989年成立,是当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3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2)对经济全球化的评价: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也造成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成为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3)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世贸组织建立: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标志着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中国加入: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4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2)勃列日涅夫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突出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3)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战后初期,奉行国家干预的政策,迎来“黄金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滞胀”“混合经济”出现。(2)“福利国家”: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扩大社会消费,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3)第三产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第三产业兴起。(4)“新经济”: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增长模式。关注新教材、新观点经济全球化(1)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从此,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向世界扩展。(2)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更加扩大,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迅速发展。(3)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美国凭借世界第一强国的实力,推动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这三大机构共同构成了调整世界金融、投资和贸易的三大支柱,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4)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5)进入90年代,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国际投资迅速增加,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新的水平。(6)进入21世纪,随着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整合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与文学艺术的发展1.信息技术(1)产生与发展: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69年,互联网产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2)影响: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对青少年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220世纪以来的现代主义文学(1)背景: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表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现代主义成为文学主流。(2)特点强调表现自我;手法比较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3)代表作:贝克特的等待戈多。320世纪以来的现代主义美术(1)背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创伤;工业化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2)特点: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出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复杂心态。(3)代表作:毕加索的格尔尼卡。4现代主义音乐: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5影视:电影事业不断发展;电视进入普及阶段,被称为“第八艺术”。关注新教材、新观点社会信息化(1)社会信息化,是指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建立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向高效、优质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2)进入21世纪,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正在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3)人们在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之时,如何保卫自己的信息安全,也成为各国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答题要素荟萃抓主旨主旨一大国博弈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阶段特征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雅尔塔体制确立:两极格局形成由战后初期美苏合作转向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对抗;世界形势转向“冷战”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期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争霸激烈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制和两极格局终结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在加强2.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对大国关系的影响(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法、德、日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系。(2)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苏联为在争霸中增强竞争力,企图控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外交,导致了中苏关系的恶化。(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加强经济联合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主旨二如履薄冰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1.多角度看待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金融方面,美国凭借安排战后世界经济秩序之机,取代英国,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体系。(2)国际贸易方面,为了对外扩张和输出大量商品的需要,美国积极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迫使英国放弃大英帝国特惠制。美国打着相互减让关税的幌子,降低别国的关税,以扩大自己的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3)工业方面,美国拥有了强大的工业力量,成为“世界工厂”。(4)科技方面,战时美国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美国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加强了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2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2)市场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3)资金的全球化:国际金融迅速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4)科技的全球化: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信息传播的全球化。(5)贸易的全球化:国际组织的建立,如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主旨三改弦更张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苏联所进行的改革项目“斯大林模式”的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落后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后进行政治改革劳动者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分配制度“大锅饭”现象严重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2.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1)生产力发展: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美国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2)生产关系调整: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3)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的进步和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4)阶级关系的变化:由于股票的分散和“新中间阶层”的兴起,阶级对立的情况发生了变化。主旨四科技之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背景:(1)政治、经济保障: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稳定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2)先决条件: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如计算机技术、物理学等;(3)必要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4)推动力:社会需要,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需求、战后军备竞赛的需求和发展经济的需求。2成就: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等以及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3特点:(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3)科技各领域间相互促进,向综合化、专门化、纵深化方向发展。4影响:(1)社会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促进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2)社会经济、生活结构变化:经济结构变化,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3)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加强各国经济联系,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科技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国家间的经济差距。命题探究一步到位明确已考视角找规律考向一两极格局的演变和世界多极化趋势1.命题点: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影响2019全国卷,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关键点拨:本题以美国社会现象切入,考查“冷战”的影响,要在分析史料所体现的现象的基础上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解析:19471948年,美国全面推行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美国政府以印第安人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为由,拒绝对其提供救济,体现出意识形态影响了政府的政策,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影响美国政府政策的因素,没有涉及美国政权运行机制、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信息,A、D两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美国政府对共产主义生活方式的抵制,不是重塑美国的国家精神,C项错误。答案:B2美苏“冷战”时期的文化往来和交流2020全国卷,35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美苏签订交流协议,但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存在不平衡状态,双方并没有完全信任对方,而是心存疑虑和猜忌,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A项提取信息不完整,故排除。答案:C3命题点: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反映世界多极化趋势2018全国卷,35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解析:从图片中可以看出,联合国成员国中亚非成员国的数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A项正确。图片未涉及欧共体成员的变化趋势,B项可排除。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是经济组织,C项可排除。图片没有体现区域经济集团的发展情况,D项可排除。答案:A考向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4.命题点: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2019全国卷,35下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 500万1 230万蔬菜与瓜类4 700万1 300万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关键点拨:本题从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切题,考查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效果。材料表明,苏联1970年多项经济计划均未完成,这是由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致。解析:表格数据显示,1970年,苏联钢、煤、肉、蔬菜与瓜类的实际产量均低于1961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尤其是肉、蔬菜与瓜类的生产缺口更大,这反映出苏联经济建设中经济结构失调等问题积重难返,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苏联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没有涉及具体经济政策、经济改革重点的信息,B、C两项错误;1970年苏联肉、蔬菜与瓜类的实际产量远远低于1961年的预测或计划量,体现的是农业生产不能满足社会生活需求,不能说明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D项错误。答案:A5命题点: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2018全国卷,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解析:根据材料中苏共二十一大的决议,可知仍将重点放在工业化发展方面,尤其注重重工业的发展,且仍是通过行政命令发展经济,说明七年计划并未摆脱斯大林模式。A项正确。答案:A考向三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6.命题点:七十七国集团的成立和重要决议2020全国卷,351964年,主要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七十七国集团成立。在19752006年联合国决议中,围绕着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七十七国集团成员的意见基本一致。这种状况()A确立了世界多极化的格局B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C遏制了战后全世界范围内的军备竞赛D改变了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政治的局面关键点拨:注意分析“七十七国集团成立,围绕着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七十七国集团成员的意见基本一致”这种状况说明的问题。解析:七十七国集团是20世纪60年代由一些发展中国家发起成立的,旨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材料反映的是该组织成员在联合国决议中的意见基本一致,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故选B项;当时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C、D两项夸大了该组织的国际影响力。答案:B7命题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2020全国卷,351992年,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后,又制定了一系列负面清单,如规定外资占商业银行的投资比例不得高于普通股本的30%,外资不得经营内陆港口、海运及空港等。这些规定旨在()A发展国家特色产业B改善对外贸易的机制和环境C保障国家经济安全D巩固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成果解析:“负面清单”指的是一个国家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对某些与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不符的管理措施,以清单形式公开列明。这种清单一方面让外资企业可以对照这个清单实行自检,对其中不符合要求的部分事先进行整改,从而提高外资进入的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故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后制定一系列负面清单,负面清单的这些规定目的不在于发展国家特色产业、改善对外贸易的机制和环境、巩固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成果,故A、B、D三项错误。答案:C8命题点:欧洲一体化进程2018全国卷,35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解析: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于20世纪4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A项可排除。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三国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联系史实可知,这是由于欧洲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工农业等方面的发展,B项正确。题干材料叙述的是农业的发展,并不是社会福利制度,且西欧社会福利制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普遍确立,排除C项。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1973年,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答案:B 研析待考视角明趋向视角一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1.命题点:创设新情境考查两极格局的形成及影响2020河南省顶级名校高三联考20世纪50年代初期,十分珍视自由和民主的美国人发生了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反苏狂潮;相应地,在苏联东欧方面则是大张旗鼓地进行了清洗“内部敌人”的运动。这反映出当时美苏()A都注重国内秩序的稳定 B双方意识形态对抗激烈C对抗遭到两国人民抵制 D积极争夺国际舆论话语权解析:美国反苏反共现象的出现和苏联的“清洗”是“冷战”局势之下意识形态对抗的体现,故选B项;以上政策的实施都带有夸张和激进的成分,加剧了国内局势的动荡,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两国人民对政策的抵制,排除C项;美国和苏联背弃自身的自由民主观念打压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属于舆论话语权争夺,排除D项。答案:B2命题点:两极格局的演变2020青岛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双膝下跪。1985年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宣布把德国“战败日”改为“解放日”,2015年德国议会主席拉迈特对此加以重申。这一变化有助于德国()A直面纳粹罪行,承担历史责任B淡化战争记忆,满足政治需求C联合欧洲国家,应对“冷战”形势D走出战争阴影,重塑大国形象解析:题干中问“这一变化”,指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态度,由“纪念碑前双膝下跪”变化为宣布把德国“战败日”改为“解放日”,这是德国重塑大国形象的需求,故选D项;德国总理双膝下跪能够体现其直面纳粹罪行,承担历史责任,而题干中所问的是变化,即对于“战败日”的重新解读,排除A项;“解放日”同样带有战争色彩,无法淡化战争记忆,排除B项;1967年便已经成立欧共体,材料中的变化发生在欧洲联合之后,排除C项。答案:D3命题点:以全新角度考查多极化趋势2020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二)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不结盟国家的态度和政策,由“不承认这些国家真正是不结盟的国家”到“接受不与美国结盟,并帮助它们实现经济发展”。这一变化说明()A不结盟国家开始倒向美国 B美国的对外战略有所收缩C美苏争霸的态势走向缓和 D不结盟国家的影响力增强解析:材料中美国对不结盟国家的态度和政策由不承认到接受,可知随着第三世界、不结盟国家影响力的增强,迫使美国改变对其态度,故选D项;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排除A项;美国对待不结盟国家的态度不代表美国的对外战略,排除B项;20世纪60年代正处于美苏争霸时期,排除C项。答案:D视角二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4.命题点:赫鲁晓夫经济改革2020徐州市上学期期中抽测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苏联粮食产量统计表,由此可知此时期苏联()时间(年)195319541955195619571958产量(万吨)8 5208 56010 37012 50010 26013 470A.新经济政策的成效显著 B粮食产量保持连续增长C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D农业落后状况得以扭转解析:20世纪50年代苏联实行赫鲁晓夫改革,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与材料中“50年代苏联粮食产量”总体增长相符,故选C项;20年代实行新经济政策,与材料中“20世纪50年代”不符,排除A项;1957年下降,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农业依然落后,排除D项。答案:C5命题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020临沂市教学质量检测考试在经历了1983年以来的经济低速增长之后,从90年代起,美国在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的带动下,经济呈现出“两高两低”的特征,即高经济增长率、高生产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这说明()A美国已经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资本主义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出现C美国通过高科技加强了政府的职能D“冷战”结束是美国经济发展的源头解析:根据材料“从90年代起,美国在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的带动下,经济呈现出两高两低的特征”可知,美国出现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即知识经济,资本主义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出现,故选B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在资源配置效率上的不协调,是市场经济的局限性所在,美国未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答案:B视角三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6.命题点:从历史细节切入考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2020百师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945年罗斯福在国会咨文中说:“我们必须把和平的机构坚实地放在经济合作的牢固基础之上国际合作的基石就是关于货币基金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建议书。”为此,美国推动国际社会()A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B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C形成了平等国际经济秩序 D促成了世界贸易的体系化解析:“关于货币基金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建议书”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支柱,故选A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支柱之一,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无法体现平等性,排除C项;世界贸易的体系化的直接推动力是“关贸总协定”,排除D项。答案:A7命题点:欧洲一体化的曲折历程2020“皖豫联盟体”高三第二次考试1951年,法国、西德等6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后,欧洲联合从项目单一的煤钢联营日益发展成集政治、经济和安全为一体的“多元化联盟”。这一变化()A根除了法德战争的隐患 B促成了欧洲内部的团结C加速了国际旧秩序瓦解 D适应了对外竞争的需要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西欧的联合,欧洲联合提升了欧洲的整体实力,有利于在对外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适应了对外竞争的需要,故选D项;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因素是法德的和解,但是不能说欧洲联合消除了法德战争的一切隐患,排除A项;欧洲走向联合使欧洲的多数国家加强了不同领域的合作和联盟,但是不代表着欧洲内部所有国家没有分歧和矛盾,促成欧洲内部的团结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欧洲部分国家全方位联盟,增强了欧洲的实力,不能体现出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受到很大的冲击,排除C项。答案:D8命题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2020潍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滞胀而减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更加强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这有利于()A世界经济向多样化方向发展B从根本上扭转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局面C全球范围内贸易自由化发展D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根本利益趋同解析:传统计划经济国家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这为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促进了贸易全球化,故选C项;材料强调世界经济全球化而不是多样化,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大了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局面,排除B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根本利益是不同的,排除D项。答案:C高考非选择题高分导练真题导练2017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表钟表的演变古代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中世纪末期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近代早期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怀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1850年前后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20世纪初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20世纪50年代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误差1秒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据(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答案:示例一(1)论题: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精度提高。(2分)(2)阐述: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科技落后,日晷是当时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中世纪时机械钟在西欧流行,只有时和刻,但不精确。(2分)近代科技的产生,实验与数学相结合,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制造出怀表,其精确度提高。科技革命的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人们时间观念增强,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根据原子物理学制造出原子钟,其精度更高。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6分)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精度不断提高,钟表精度提高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科技的进步。(2分)示例二(1)论题: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普及使用。(2分)(2)阐述:古代生产力落后,科技不发达,日晷是当时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但日晷计时一般由政府控制。近代科技的产生,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制造出怀表,但当时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钟表还不能普及使用。(4分)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1850年前后,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钟表得到了普及。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经济进步,20世纪初,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随时都可佩戴。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4分)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普及使用,而钟表的普及使用反映了不同时代科技的进步。(2分)示例三(1)论题: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演变和普及。(2分)(2)阐述:古代生产力落后,科技不发达,日晷是当时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中世纪时机械钟在西欧流行,但不精确。近代科技的产生,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制造出怀表,其精确度提高,但当时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钟表还不能普及使用。(4分)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1850年前后,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钟表得到了普及。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经济进步,20世纪初,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随时都可佩戴。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20世纪50年代,根据原子物理学制造出原子钟,其精确度更高。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4分)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演变和普及,而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演变和普及反映了不同时代科技的进步。(2分)规律总结:12分大题评分标准的启示12分大题给出的标准答案,有的是示例,有的仅仅是对试卷分类的评价标准。在阅卷前,命题者会做出一个更详细的评分标准以便于阅卷老师在阅卷中操作。根据参加阅卷老师的体会,特提出以下几点启示:(1)论题(观点、信息)一定要符合题目要求,不能偏离材料,表述要简明、扼要、清晰。(2)论证或阐释时,要分层论证,有逻辑性;关键词要清晰。(3)要有小结,另起一行书写,简明扼要,总结升华论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