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1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秦朝的政治制度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1郡县制2秦律的特点3汉朝的政治制度汉代察举制度4刺史制度与地方管理5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6综合7一、选择题1.(2018安徽合肥二模)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这表明()A.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B.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C.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D.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解析: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解题关键一是理解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指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实质上是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二是理解“封建的四次反动”都以失败告终,说明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与专制皇权没有关系,故排除A项;“封建”是血缘政治,但都以失败告终说明分封制作为政治制度已经落伍了,故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没有体现民主思潮兴起的信息,故D项错误。【新知生成】 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的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结果自取灭亡。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结果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叛乱平定以后,那些王国的“封建”色彩大为削弱。第三次是西晋的“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导致八王之乱,随之而来的是西晋的瓦解。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的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最终引发靖难之役,朱棣上台后也不能容忍“封建”,继续“削藩”。所以吕思勉说:“封建之反动,实至第四次而终。”2.(2018山西太原模拟)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观点。观点作者、出处共40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唐房玄龄等晋书地理志共36郡(包含黔中郡和洞庭郡)清钱大昕秦三十六郡考共46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谭其骧秦郡新考出现“洞庭郡”的记载,此前有人认为湘西应该属于黔中郡2002年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根据以上史料能够推定的是()A.秦朝设郡县的数目不一 B.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C.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 D.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解析:D秦简是出土文物,其记载相对客观,故答案为D。其余选项均不能从所给史料推定。3.(2018四川绵阳诊断)秦律诉讼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贼杀伤、盗他人为公室告”,而“主擅杀、刑、髡其子、臣妾,是谓非公室告”。属于公室告的案件,官府应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则不予受理。秦律诉讼程序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A.秦朝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B.维护君权与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C.儒家伦理贯穿法治思想的必然产物D.巩固家庭与社会稳定的理性选择解析:B本题考查秦朝法律的内容特点。据材料可知,公室告是指控告主体对其家庭以外的人所犯的杀伤人、偷窃财物之类行为所提出的控告;非公室告是指控告主体对其家庭内部的犯罪行为向官府提出的控告,对此种控告,官府不予受理。秦朝区分“公室告”和“非公室告”,有助于秦律集中把矛头直接指向危害封建统治秩序的犯罪行为,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秦朝运用法家思想,D项有一定道理,但非主因。4.(2018河南中原名校质检)汉代天子下诏举贤,名目极多,例如:“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文学高第者”“孝悌、有行义闻于乡里者”等。汉代天子下诏举贤()A.运用了名目众多的选举方法B.推动选贤举能的制度产生C.利于士人依据标准自由报名D.形成了有规模的选官制度解析:D材料表明汉代察举制推荐标准多样,涉及对多方面人才的评定,形成了有规模的选官制度,D项正确。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其选举方式主要是自下而上的地方推荐,并没有所谓的“名目众多”,故A项排除;汉代天子下诏是察举制的体现而不是推动了这种制度的产生,故B项排除;士人可自由报考为科举制,排除C项。5.(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范文澜先生曾考证,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考察封国国王,有罪状便奏闻。不法的国王因此受到惩罚。据此推知,汉武帝设置刺史()A.旨在削弱王国势力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重在整肃地方吏治D.使监察制度趋于完善解析:B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刺史制度。材料反映了刺史可以举报不守法的诸侯国国王,使其受到相应惩罚,这表明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控,B项正确。刺史制度主要监察地方官员和封国官吏,不只是针对王国势力,A项表述绝对化;题干“据此推知”中“此”是指刺史有考察封国国王的权力,故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汉武帝时期在中央设御史大夫、在地方设刺史负责监察百官,中央和地方同时设监察机关,但“使监察制度趋于完善”无法据材料得出,D项排除。6.(2018山东济宁一模)下表为汉代政治家提出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体现出的共同的治国策略是()时期政治家主张汉文帝时期贾谊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令海内之执,如身之使臂,臂之所指,莫不制人汉景帝时期晁错昔高帝初定天下大封同姓分天下半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于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A.无为而治B.强干弱枝C.郡国并重D.重视儒术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叙述的分析和正确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贾谊主张“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晁错主张“削之”,主父偃主张“推恩于子弟不削而稍弱矣”,三则材料都有削弱诸侯力量,加强中央集权的意思,故B项正确。三则材料都是积极有为的治国主张,故A项错误;C、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应排除。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秦在中央设立了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其长官是御史大夫。在御史大夫之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察史等各级监察官员,而以监察史负责地方各郡的监察事务,汉承秦制,以御史大夫为全国最高长官,全国最高监察机构亦称御史府,又称御史大夫寺,别号“宪台”。汉代在御史大夫之下设有御史中丞和中丞,其具体的职务是内掌图书秘籍,外督十三部刺史,举劾案章,居殿中察举非法。御史中丞之下设御史、侍御史,其具体职责是监察违法、举劾违失、受理中央诸公卿奏事,典法度、掌律令、督察部刺史等。汉代在完善中央御史府机构的基础上,还先后设立了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司直系丞相,司隶则直属皇帝。汉代在地方设立监察区,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州部,各州部均设刺史一名,直接听命于皇帝及皇帝属下的中央御史府。从秦到明清监察制度的变迁(1)根据材料,归纳秦汉监察体系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汉监察体系的作用。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直属皇帝”“直接听命于皇帝”等信息归纳出以皇权为中心和相对独立;据材料中各层不同级别及各自职责的分工,归纳为层次分明、相对完备。第(2)问,根据材料中“直属皇帝”“直接听命于皇帝”等信息并结合教材所学,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角度进行论述,根据“直属”“直接听命”等意思归纳出权力实行过程中的相对独立,结合教材所学从限制权力膨胀的角度来 概括。答案:(1)特点:以皇权为中心;相对独立,垂直体系;层次分明,相对 完备。(2)作用:确保皇权的至高无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确保了监察权运作的相对独立性,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权力的滥用与地方势力的膨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