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第6单元 第1讲 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1649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第6单元 第1讲 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第6单元 第1讲 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第6单元 第1讲 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第六单元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具体表现总体上政治(1)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步加深。(2)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并逐步加深(中国社会由传统农耕文明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迈进)经济(1)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3)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工业文明的潮流和趋势。社会生活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之下,洋布、洋装、西餐、西式住宅开始出现;铁路、电报等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传入中国;近代报刊业兴起。中国社会呈现新气象,具有新旧并存和中外融合的特点。思想文化(1)林则徐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著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2)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以此为指导思想掀起了洋务运动,但停留在学习西方“器物”的浅层次上。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3)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是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把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器物”的层面提升到制度的层面。第1讲18401894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一鸦片战争3结果:清政府屈辱求和,1842年8月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件(1843年)(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2100万银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住等特权(“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4影响(1)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2过程(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法国也加入侵华战争。(2)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3)不久,冲突再起,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4)1860年,清政府又被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3.条约主要内容天津条约(1)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2)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3)赔偿英法巨额白银(4)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5)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北京条约(1)承认天津条约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4)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4影响(1)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严重侵害。(2)清政府与列强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三太平天国运动3纲领内容评价天朝田亩制度(1)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2)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这是一种朴素的共产主义思想,与基督教的平均主义和中国本土的乌托邦思想都是相一致的”)(1)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2)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资政新篇(1)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产生(2)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3)文教上,主张开设新式学堂(1)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2)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4转折天京变乱(1)原因(2)表现(3)结果:太平天国由盛转衰。5失败(2)运动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3)影响: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减轻了中国近代化的阻碍因素。四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三元里抗英(1)背景: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卑躬屈膝,中国人民自发组织起来,英勇抗击侵略者。(2)概况: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痛击前来抢劫的英国侵略军;随后又两度包围被英军占据的广州四方炮台。(3)意义: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2左宗棠收复新疆图解历史 正确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半殖民地是指中国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问题探究1 南京条约中最能体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商品输出、掠夺原料侵略要求的是哪项内容?提示:协定关税。概念精析 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不低于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优惠、特权或豁免权等待遇。“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列强要求中国给予最惠国待遇,但它们却不将最惠国待遇给予中国,因此是“片面”的,单方面的。图解历史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问题探究2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民族矛盾的激化吗?提示:不是。“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主要是阶级矛盾在民族矛盾推动下激化的结果,所以说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图解历史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关系(1)二者在追求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并不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对立、矛盾的关系。(2)二者设想的两种社会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要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人间天国;后者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问题探究3 怎样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提示:从革命的任务看,太平天国运动反对封建主义和外来列强侵略,属于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问题探究4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提示:(1)主观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经济上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思想上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组织上难以形成统一的领导核心。(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问题探究5 太平天国运动有何新特点?提示:(1)起义时代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治国方案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3)担负任务新在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4)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5)所属范畴新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6)国际背景新是亚洲革命风暴的一个组成部分。知识拓展 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1)“朝贡体系”: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与儒家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2)“不平等条约体系”:即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符合了国际惯例;最后,“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互动探究 史料研读主题1“天朝上国”梦醒鸦片战争的影响一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二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从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教你读史史料一从政治、思想、国际关系等角度指出了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史料二中以省略号为界分为两层:第一层指出了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文明转型的影响,第二层指出鸦片战争引发了中国内部的一系列变化,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史料运用(1)史料一反映出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答:_(2)史料二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此你如何理解?答:_答案(1)政治上,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思想上,冲击了传统的天朝上国的思想;国际关系上,闭关自守的状态被打破,国际地位下降。(2)观点:鸦片战争是使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的转折点。理解: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开始面对世界;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惊醒了部分中国人,使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面对世界。多元视角理解鸦片战争的影响(1)政治上:西方列强的侵略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以及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经济上: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及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3)思想上:西方列强的侵略打破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美梦,西方民主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过渡。(4)社会生活上: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发生重大变化,也产生了相应的社会问题。主题2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太平天国运动一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尊孔孟之仁义道德”。二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三兴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准其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兴银行。兴器皿技艺。兴邮亭以通朝廷文书,书信馆以通各色家信,新闻馆以报时事常变、物价低昂。洪仁玕资政新篇教你读史史料一两句话反映了太平天国初期到后期指导思想的转变,揭示了从初期的“毁儒”到后期“尊儒”的变化。史料二论述了太平天国“社会革命”的同时也揭示了其存在的局限性。“然而”一词将文字分成了两层意思肯定和否定。肯定了太平天国的革命性,也揭示了太平天国具有鲜明的阶级局限性。史料三“兴车马之利”“兴银行”“兴邮亭”“新闻馆”等信息,反映出资政新篇主张效法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_(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为什么“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答:_(3)根据史料三指出资政新篇的经济主张和发展趋势。答:_答案(1)拜上帝教在运动初期起了动员组织作用,反孔适应其发展需要;但随着起义规模的扩大,其难以适应建设农民政权的需要,而农民阶级深受孔孟传统思想影响,运动后期洪秀全不得不借助尊孔方式维持政权。(2)说明: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国库(圣库)制度,平均分配产品。原因:小农经济的存在。(3)经济主张:允许私有财产存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趋势:资本主义。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影响1促进作用(1)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减轻了中国近代化的阻碍因素。(2)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对当时的思想和经济发展均有影响。(3)催生了洋务运动的产生。洋务运动前期创办的部分军事工业都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2阻碍作用(1)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相违背。(2)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这些省份的近代化进程。(3)中国内乱给外国侵略者以可乘之机,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近代化的大好时机。高考研析 把握考向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时间题号2018全国卷,28(2018全国卷)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知识考查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能力考查获取、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素养考查历史解释答案D解析材料“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说明当时清朝已有地方督抚注意按照国际法来处理中日之间的交涉问题,这明显体现了近代的外交观念,故选D项。A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根据“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可知,当时琉球国还在向中国进贡,维持着朝贡关系,故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地方督抚的上奏只是在行使其职权,对政府提出建议,而不是干预朝廷外交事务,故排除C项。考向分析:近五年本讲内容在全国卷中直接考查的不多,仅2018年考查了外交的近代化。但本阶段内容常作为历史大背景,结合经济、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变化考查。因此在未来高考中:(1)仍会作为历史的时代背景间接考查;(2)形式上,借助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立足核心素养考查;(3)从近代化的角度,进行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的引导设题,如中国外交的近代化。预测1以鸦片战争期间反抗侵略的史实切入,考查史料实证的能力下表为两人对发生于1839年中英某次战役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林则徐(中国)义律(英国)英舰开炮后,关天培立即下令座船回击,并指挥各船协力进攻,多次击中窝拉疑号。接仗约有一时之久,窝拉疑号“帆斜旗落,且御且逃”,海阿新号亦“随同遁法”。英舰原泊于清军舰队的右侧,开战后,“(英军)倾泄了毁灭性的炮火”。“中国人以他们的固有精神回击,但是,我方可怕效力的火力很快便显示出优势”。战斗进行了不到3刻钟,清军便撤退了。A义律亲自指挥了战斗B清军在战役中占据优势C清军进行了英勇抵抗D英军舰队率先退出战斗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关天培立即下令座船回击,并指挥各船协力进攻,多次击中窝拉疑号”“中国人以他们的固有精神回击”可知中英双方在描述中都提到清军的英勇抵抗,故C项正确。预测2以文献资料切入,考查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2019宝鸡一模)马勇在百年变局:乱世晚清与民国乱象一书中说,根据江宁条约虎门条约形成了所谓的“治外法权”,之所以如此,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从中可以看出“治外法权”()A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B真实表明了中国人以夷制夷心态C集中反映了清政府的软弱D全面体现了中外势力勾结的事实答案B解析材料说明当时的清政府仍有“华夷”心态,故B项正确;A项虽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仅据“治外法权”无法说明清政府的软弱,故C项错误;中外势力开始勾结的事实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故D项错误。预测3从近代化的角度,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2019江苏徐州高二期末)有学者指出:“尽管这个纲领看起来与太平天国体系格格不入,也并未付诸实施(或者说并无实施的可能),但它的提出终究显示出西风已经吹进了东方大国的不同角落。”该“纲领”的提出()A顺应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B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普遍觉醒C推动了农民运动的迅速发展D损害了农民阶级的根本利益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这个纲领看起来与太平天国体系格格不入,也并未付诸实施”“显示出西风已经吹进了东方大国”可知这一纲领是资政新篇,其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方案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A项正确。B项表述绝对,排除;资政新篇未解决土地问题,未能调动农民的革命热情,排除C项;这一纲领并未实施,因此不存在损害农民阶级利益,排除D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