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课时作业2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魏晋、隋唐、宋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1648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课时作业2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魏晋、隋唐、宋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课时作业2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魏晋、隋唐、宋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课时作业2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魏晋、隋唐、宋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时作业 2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湖南郴州一模魏晋南北朝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将品评与选官权力收归中央,由朝廷委任中正官对地方人才根据德才、门第评定品级推荐朝廷使用。中正官一般由皇帝信任的出身世家大族的官员担任,但是后来中正官评级时往往背离“不计门第”的原则,偏袒士族,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隋唐以来实行的科举制根据考试成绩选拔录用,以此网罗人才,并彰显公平与公正。唐太宗曾以“天下英雄尽人吾彀中”而自夸。材料表明()A统治者重视人才选拔B地方官员选人失察,徇私枉法C选贤与能是人们对正义与公平的愿望与追求D科举制比九品中正制选人更科学更公平更客观解析:材料“由朝廷委任中正官对地方人才根据德才、门第评定品级推荐朝廷使用”“科举制根据考试成绩选拔录用,以此网罗人才”,表明统治者重视人才选拔,故选A项;材料科举制没有反映出地方官员选人的腐败,排除B项;材料只有科举制“彰显公平与公正”,排除C项;材料体现“公平与公正”,没有体现选人中的“更科学”,排除D项。答案:A22019湖南株洲一模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推行“大索貌阅”,按户籍登记的年龄和本人真实外貌进行核对,以防止诈老诈小,此种政策被唐代继承并完善。据此可知,“大索貌阅”的主要影响是()A导致了隋朝速亡 B削弱了豪强地主C提高了政府效率 D增加了政府税收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初年,农民隐漏户口、诈老诈小的现象极为严重,直接影响到了国家财政收入和对劳动力的控制;“大索貌阅”政策颁布之后,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故选D项;“大索貌阅的目的在于政府查索隐匿人口,因此,不会导致隋朝灭亡,导致隋朝灭亡的是隋炀帝的暴政”,排除A项;“大索貌阅”主要目的在于检索隐匿的劳动力以增加政府收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豪强地主,但这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B项;“大索貌阅”与提高政府效率无关,排除C项。答案:D32019广东深圳一模唐朝初年,皇帝授予一些官员“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议朝政”“参知机务”之类的名号,让他们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这一措施()A巩固了三省长官的地位B加剧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解决了效率低下的问题D分化相权并加强了皇权解析:“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议朝政参知机务之类的名号,让他们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让他们分化了相权,故选D项;“授予一些官员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议朝政参知机务之类的名号”这些人不是三省长官,却做他们的事务,对三省的权力造成冲击,排除A项;“让他们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能够削弱宰相权力,从而强化皇权,排除B项;“他们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无法判断效率的高低,排除C项。答案:D42019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二次素质测试宋朝的“台谏”为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是主要的监察机构。谏院对朝政遗缺、官员失职等事进行规谏讽喻。宋太祖曾立下规矩,“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后来宋朝皇帝都恪守了这一祖训。宋朝的这一传统()A保证了王朝统治的长期稳固B调动了知识分子的参政热情C完善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D体现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解析:依据材料,宋朝的“台谏”是主要的监察机构,谏院对朝政遗缺、官员失职等事进行规谏讽喻。宋太祖立下规矩,“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后来的宋朝皇帝都恪守了这一祖训,这种做法可以解除官员的后顾之忧,有利于调动知识分子的参政热情,故选B项。答案:B5201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模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命百官“议立三省、定内外官”,后决定实行一省制,废除了唐宋以来的三省并立制,只设中书省,使之成为“外取信于行省,内责成于六部”的中枢机构。与唐宋相比,元代中书省的设立()A标志着集权政治的日趋强化B反映出明君贤相的理想愿景C表达了精简机构的政治诉求D有利于中央机构的不断完善解析:由材料“实行一省制,废除了唐宋以来的三省并立制,只设中书省,使之成为外取信于行省,内责成于六部的中枢机构”可知中书省成为上承天子,下总百司的最高行政机关,最高统治者通过控制中书省以加强君主专制,故选A项;材料强调君主专制的加强而非君臣关系,排除B项;中书省的设立意在加强皇权而非精简机构,排除C项;由材料“废除了唐宋以来的三省并立制”可知不利于中央机构的发展完善,排除D项。答案:A62019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起点考试唐代都城寺庙宫观星罗棋布,城内利用寺庙祭日人多之际经常举行“庙会”等流动交易,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唐代的庙会()A反映唐代市民文化繁荣B展现了城乡的繁华景象C推动市坊制度逐步瓦解D为草市活跃提供了条件解析:唐代庙会仅是市民文化的一种体现,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城内利用寺庙祭日人多之际经常举行庙会等流动交易,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展现的是城市的繁荣景象,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城市结构、布局的变化,故C项错误;同理,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都城的景象,并非草市,故D项错误。答案:B72019山东青岛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梦粱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240多道菜,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临安的40种酒,仅临安一城,咸鱼专卖店就有200多家。这反映出当时()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 B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C发达的外贸促进了大众消费 D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已松动解析:“梦粱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240多道菜”与经济重心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梦粱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240多道菜,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临安的40种酒,仅临安一城,咸鱼专卖店就有200多家”描述了商品经济发达的景象,故B项正确;“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临安的40种酒,仅临安一城,咸鱼专卖店就有200多家”没有涉及到外贸的情况,故C项错误;仅仅材料中列举的几个商业现象不能体现国家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B82019四川达州一模宋代理学对孔子的形象进行了再认识,将孔子形象从继承周公、损益三代、为后世制定礼乐制度的圣人改变为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社会伦理、教化理念的制定者,从而为儒学格局转化奠定了基础。这说明理学()A强化了周孔之道 B颠覆了传统价值观C削弱了孔子地位 D丰富了儒学的内涵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明理学家多孔子形象的重塑,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儒学的内涵,故选D项;根据材料,宋明理学实则是削弱而非强化了周孔之道,故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传统价值观的前后对比,不能得出理学颠覆了传统价值观的结论,故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理学强化了孔子地位,而不是削弱,故C项排除。答案:D92019江苏苏州一模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日益兴盛,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的以此为生的“说话人”。“说话”分为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声(演出者随兴“指物题咏”)这反映出宋代()A说书艺术开始在民间出现 B世俗文学成为了文化主流C传统礼教受到了较大冲击 D城市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解析:据材料“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日益兴盛,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的以此为生的说话人”可知宋代世俗文学兴盛,市井生活繁荣,反映了宋朝城市经济的繁荣,故选D项;A项与材料“说话上承唐代”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宋代“说话”日益兴盛,而未涉及到世俗文学成为文化主流,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世俗文学日益兴盛,而未涉及到传统礼教的冲击,排除C项。答案:D102019江苏南京、盐城一模罗仲辉印刷史话中记述:“各地书坊按照朝廷颁布钦定历书的月份朔晦和节令变化翻刻印刷,往往还有对全年的旱涝灾情、农事丰歉、瘟疫饥饿的预测,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导致日期有误差,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材料中“翻刻印刷”指活字印刷B印刷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C印刷行业有商业化、市场化趋向D书坊实为朝廷控制的官营手工业解析:市场化趋向,与材料中“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相符,故选C项;按常理看历书的形式决定雕版印刷更方便,材料中“历书的月份朔晦和节令变化翻刻印刷”是雕版印刷,排除A项;“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表明有编有印,未体现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排除B项;“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表明不是朝廷控制,排除D项。答案:C112019四川宜宾二模文学作品往往也能反映当时的某些历史现象。唐诗题宇文褧山寺读书院中说:“草阁连僧院,山厨共石泉。”同恭夏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亦云:“愿君此地攻文字,如炼仙家九转丹。”这表明当时()A儒生出世倾向明显 B民间书院发展迅速C儒释道三家同质化 D存在思想融合趋势解析:材料中“山寺”“僧院”“真观”等都体现了佛家思想的影响,“如炼仙家九转丹”体现了道教思想的影响,“山寺读书院”“秀才书院”体现了儒家学者借住寺院读书,“草阁连僧院”体现了儒学和佛教的联系“愿君此地攻文字,如炼仙家九转丹”体现了儒学和道教的相通之处,所以由唐诗的内容可知当时儒释道融合的趋势,故选D项。答案:D12宋代苏颂受皇命研制新浑天仪,召集翰林天文院、太史局等各研究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并调用在政府任职的数学、军械、机械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组建元祐浑天仪象所,历时三年成功研制水运仪象台。这反映了宋代()A国家力量推动科研项目实施B科研机构设置日渐完备C发展科技服务于农牧业生产D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为了研制新浑天仪,苏颂召集翰林天文院、太史局等各研究部门的专业技术人才,并调用在政府任职的各方面专门人才,这反映出宋代国家力量推动了科研项目的实施,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答案:A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绝对优势。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材料三宋廷对于在任官员的课绩,以对德行、才能、劳效的综合检验为主要内容。“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但不易操作;对于才能的核验,宋廷要求官员申报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在宋代,课绩与监察各为独立系统,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关系密切。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指出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出现是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8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对官吏的课绩和考察分别有何侧重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9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确立”得出儒生参政重视品德,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汉武帝时期西汉面临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需求方面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授试以职的原则阳嘉年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可得出注重官员的实际能力,增加了考试的环节。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可得出人才选拔更加公开,注重公平公正;第二小问,从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等方面入手分析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以综合检验为主要内容”“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可得出强调多方面综合检验,考察方式多样,力求准确;第二小问,从注重选贤任能、追求公平公正、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等方面入手分析即可。答案:(1)原因:儒生参政重视品德;西汉面临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需求。(4分)新发展:注重官员的实际能力;增加了考试的环节。(4分)(2)发展趋势:更加公开,更注重公平公正。(4分)说明: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4分,任答其中两点即可)(3)特点:强调多方面综合检验,考察方式多样,力求准确。(5分)价值:注重选贤任能;追求公平公正;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4分,任答其中两点即可)142019“千校联盟”5月高考冲刺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武后长安四年,监察御史弹劾宰相苏味然贪赃,使之贬官。御史大夫李承嘉召诸御史,责之曰:“近日弹事,不请示大夫,礼乎?”众不敢对。至忠进曰:“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各得弹事,不相关白(注即陈述),岂有奏事先咨大夫,”御史中丞宋璟在则天朝以频论得失,为幸臣所不容,武后曾先后三次敕璟外任,璟皆以“御史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恐不乖朝廷故事,请不奉制”。对此,武后亦无可奈何。 摘编自储考山、何平立、来可泓中国政治制度史 阅读材料,提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予以阐释。(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解析:论题:据材料中“武后长安四年,监察御史弹劾宰相苏味然贪赃,使之贬官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各得弹事,不相关白(注即陈述),岂有奏事先咨大夫武后曾先后三次敕璟外任,璟皆以御史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恐不乖朝廷故事,请不奉制”,得出论题:监察制与唐初政治。阐释:政策与政治、经济等因素密不可分,我们可以从这些因素分析其原因、特点、影响来思考。答案:提示:论题:监察制与唐初政治(2分) 阐释:唐初监察制度建立条件、特点及对唐初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10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