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 课时1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练习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1483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 课时1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练习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 课时1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练习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 课时1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练习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 课时1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练习 人民版一、选择题1.(2017山东菏泽模拟)秦始皇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A.宣扬以德治国 B.维护政治法统C.推动经济交流 D.加强民族融合解析据材料“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可知,其采用终始五德说是为了维护政治法统,故选B项。答案B2.(2017湖北宜昌模拟)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 B.官僚政治逐步确立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解析西周“裂土封侯”,实行分封制,姓氏是贵族政治身份的象征,而到秦朝姓氏的象征意义就开始消失了。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故选B项。答案B3.(2016河南信阳调研)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 B.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C.推动交通网络完善 D.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解析材料信息“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表明皇帝旨意须立即传达至地方执行,汉魏时期不断加强这一制度,起着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 。故本题选B。答案B4.(2016陕西五校联考)随着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央巡视组巡视地方工作已全面展开。下列古代官职与其职能相似的是()A.秦御史大夫 B.西汉刺史C.宋同平章事 D.明布政使解析根据“随着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央巡视组巡视地方工作已全面展开”可知,题干考查地方监察制度。秦御史大夫属于中央监察官员,故A项错误;西汉刺史属于地方监察官员,故B项正确;宋同平章事不是监察官员,故C项错误;明布政使不是监察官员,故D项错误。答案B5.(2016广东百所学校联考)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刺史改州牧,拥有赋政治民之权,州由监察区变成了行政区,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这反映出东汉末年()A.郡县制最终形成 B.中央集权得到巩固C.已经取消监察制 D.刺史职能发生变异解析从材料中“刺史改州牧,拥有赋政治民之权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可知刺史职能转变,故D项正确。答案D6.(2016湖北黄石调研)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A.世官制的沿革 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C.察举制的弊端 D.门第成为选才标准解析材料信息“举”“秀才”“孝廉”等关键词体现了察举制,同时也反映了察举制下被推荐的人才名不副实的现象,反映了察举制的弊端,故选C项。答案C7.(2017湖南永州模拟)史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都城在城北二里(永州府志城池)。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东汉光武帝刘秀改泉陵国为泉陵县。材料表明()A.封国是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B.封国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D.封国自主权削弱,加强了皇权解析题干材料“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体现了“推恩令”,故选C项。答案C8.(2017山东临沂模拟)汉朝初年,2 000石以上的大官僚可以送子弟京师为郎,称为“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也可以候选为郎,叫做“赀选”。其后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这一变化表明()A.地方政府的任用官吏权逐渐扩大B.官僚富豪失去垄断官位的特权C.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D.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解析据材料“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知,汉武帝制定的官员选拔标准注重“孝”“廉”,这是儒家思想在政治官僚选拔上的反映,故选D项。答案D9.(2017四川宜宾模拟)下表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此表可以证明()(单位:件)中原西北东北江南岭南战国11729西汉238541347东汉467954113829A.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B.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C.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D.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解析材料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不能说明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故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五个区域,不足以说明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故B项错误;据材料显示的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可知,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故D项错误。答案C10.(2017四川绵阳模拟)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手工、渔牧业;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据此能够得出东汉田庄经济的影响是()A.古代官营手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B.古代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C.古代国家分裂、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D.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倒退,威胁统一解析材料“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手工、渔牧业”和“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可知,东汉田庄经济是古代国家分裂、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故选C项。答案C11.(2017重庆模拟)汉代民谣说:“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依市门。”“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A.重农抑商的现象 B.纺织刺绣的兴盛C.追商逐利的风气 D.农民生活的艰辛解析民谣认为“农工不如商”“财多而光荣”,强调了从事商业致富,反映出汉代社会追商逐利的风气,故选C项。答案C12.(2017河北唐山模拟)汉文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这反映了()A.传统的自然经济形式 B.农业生产水平的发达C.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统治者注重节俭治国解析材料“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反映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故选C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13.(2017河北石家庄模拟)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材料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除京畿附近由中央内史直接控制外,其余地方在初并天下时分为36郡。汉初约有60郡,其中诸侯王国共占有40余郡,包括原秦王朝东部的大部分地区。诸侯王国“外有君臣之名,内有敌国之实”,汉天子所领仅15郡。汉武帝以后,郡不断扩大,至西汉末年大郡领县3050个,而诸侯王国,大国最多领10余县,小国仅34县,政治上的特权也被取消,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而已。郡与国属同一级行政区,往往郡国并称,实际郡大于国。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影响?(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西周分封制的意图来考虑;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概括;第二小问,从郡县制的作用来回答。第(3)问,解题关键在于“评述”和“变化”。首先“评述”的格式是先叙述再评论,史论结合。而“变化”要求对秦汉时期的政治变革有全面系统的把握,以表格法解题最好。可将这一时期的变化分成秦代、汉初、汉武帝三个时期加以评述。答案(1)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影响:形成了二元体制。(2)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属吏为本地人。关系: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或答地方仍有较大权力)。(3)叙述评论秦代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形成大一统的政治局面汉初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诸侯王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以后汉武帝以后,郡得以扩大,诸侯王的辖区和权力缩小中央集权加强14.(2016江西名校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朝统治者实行“上本除末”的政策,正式把商人及商业活动贬为末等之民和末业。秦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家为了加强对商人的监管,将城市商人户口进行专项登记,列入“市籍”,以区别一般编户齐民的“户籍”。秦朝多次将六国的大手工业主迁徙到边远地区。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政策,目的在于彻底摧毁六国的经济势力,使反抗者失去经济基础。同时将许多私营工商业主迁徙到秦朝统治地区成阳、巴蜀一带,允许他们继续经营手工业,也有加强秦朝统治的目的。这与摧毁六国经济势力并不矛盾。另外,商人被抑制还表现在徭役征发上。此目的也在于摧毁六国的经济势力。由于秦朝短祚,富商们只是受到暂时的压制,很快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迅速复兴。材料二汉武帝时,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高赀、富商大贾的势力,使抑商政策达到极端:实行盐铁酒专卖,迫使大商贾退出商业活动的主要阵地,起到了压制商人的目的改币制,也在于打击“不佐国家之急”的商人;均输、平准的实行更是以官办贩运货易排除由政府垄断物价,而征收财产税及算缗、告缗几乎使全国所有富商大贾陷于破产。同时朝廷任用商贾子弟东郭成阳、孔仅、桑弘羊等,相继“以赀”入朝为官,就是利用其固有经验,从商贾发财致富的经济活动中获取财政收入,以支持对外用兵。虽然国家出台了许多与民争利的措施,但到昭帝时,文学言:“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惠茗论秦汉时期的抑商政策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秦、汉两朝抑商的手段及其目的。(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汉实施抑商政策的结果。答案(1)手段:秦朝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加强监管、严刑重罚、人口迁徙、征发徭役等措施抑制商业,同时推行奖励农业的措施;汉朝则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主要表现为改革币制、政府垄断经营、任用商人为官等。目的:秦朝时为保证农业的发展,摧毁六国的经济基础,增强秦朝的经济实力,维护秦朝的统治;汉朝则是为打击商人势力的膨胀,增强政府财政收入,以支持对外用兵等。(2)结果:富商们在秦朝受到暂时的压制后,随着秦朝的灭亡迅速复兴;汉朝政府虽垄断经营,但社会上仍然是务农者少而经商者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