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八 中国近代化的新探索——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第3讲 近代后期的民族工业、社会生活与新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高效作业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1438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八 中国近代化的新探索——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第3讲 近代后期的民族工业、社会生活与新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高效作业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八 中国近代化的新探索——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第3讲 近代后期的民族工业、社会生活与新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高效作业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八 中国近代化的新探索——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第3讲 近代后期的民族工业、社会生活与新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高效作业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3讲近代后期的民族工业、社会生活与新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南充二模)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国民政府推行这种政策()A完全改变了民族工业结构与布局B使市场调节的活力大大增强C受苏联经济体制取得成功的影响D无法缓解抗战物资缺乏问题解析:选C。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在斯大林计划经济体制的推动下,苏联的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功,根据材料“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得出,国民政府推行这种政策受苏联经济体制的影响,故C项正确。2(2020昆明一模)1934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白银法案,大幅度提高银价,在国内外大量收购白银。由于国际银价大大高于中国国内的银价,于是外国在华银行纷纷收购中国白银并运往海外。这一状况()A推动了国民政府金融改革B提升了中国经济的影响力C促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D改善了中国对外贸易状况解析:选A。由材料“由于国际银价大大高于中国国内的银价,于是外国在华银行纷纷收购中国白银并运往海外”可知,这一举措使得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导致国内存银锐减,为遏制这一现象,国民政府实施了金融改革,故选A项。3(2020南通一模)下表是华商工矿企业部分经济统计数据表,表中数据的变化主要表明() 类别年份棉布产量(万匹)面粉日产能力(包)发电量(万度)生铁(万吨)1934年926.5434 11059 10061935年896.8428 02066 30011936年1 092452 21877 2952A.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快发展B工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C工业各行业产量持续增长D民族工业受制于官僚资本解析:选A。1934年到1936年,棉布产量、面粉日产能力、发电量都有增加,表明民族工业获得较快发展,故选A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工业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B项;1934年到1936年,棉布产量、面粉日产能力都有波动,不是持续增长,排除C项;表格没有涉及官僚资本,排除D项。4(2020河南六市一模)1937年国民政府对民营工商业的贷款为14.71亿元,1939年增至25.78亿元。政府还从国外购得五金、化学、电气等器材,以低价供给民营厂矿。国民政府扶持民营工矿业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民族资本急剧膨胀B服务战时形势的需要C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D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采取的措施有利于民营工商业的发展,结合“1937年”和“1939年”的时间可知,此时是抗日战争时期,主要目的是服务战时形势的需要,故选B项;材料信息是鼓励民族资本的发展而不是抑制民族资本急剧膨胀,排除A项;“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发展经济的措施,而不是目的,排除C项;国民政府的扶植主要体现在重工业方面,所以不能体现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D项。5(2020湖北省八校联考)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计划和议案,如1928年的“基本工业建设计划”、1931年的“实业建设程序案”、1933年的“实业四年建设计划”、1937年的“中国经济建设方案”等。这些计划和议案的制定()A化解了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B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C阻止了日本对华北地区的渗透D促成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析:选B。南京国民政府所制定的发展经济的计划和议案,都是为了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故B项正确;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有一定的影响,这些计划和议案的制定并没有化解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故A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所制定的发展经济的计划和议案并没有阻止日本对华北地区的经济渗透,故C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所制定的发展经济的计划和议案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故D项错误。6(2020郴州一模)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材料出自()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论持久战C新民主主义论D论联合政府解析:选C。1949年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革命胜利后的一种过渡形式的国家制度,符合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两步走的设想,故选C项。7(2020甘青宁高三联考)1930年5月中旬大公报为陕西某事连续配发了以下社评。这反映出()5月12日为陕灾致最后之呼呼5月13日各尽我之救命责任5月14日各竭其力,各尽其心5月15日陕灾之造因及目前之转机A.众多报纸媒介密切关注灾情B官方赈灾力量十分有限C大众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D媒体关注政府救灾力度解析:选C。材料中大公报为陕西受灾连续配发了4篇社评,说明报纸密切关注社会问题,呼吁各界尽职尽责,体现了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反映了大众传媒与社会的互动,故选C项;材料是大公报的社评,“众多报纸媒介”错误,排除A项;据材料我们判断不出官方赈灾力量的多寡,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大公报呼吁社会各界为陕西救灾,体现不出政府救灾问题,排除D项。8(2020郑州二模)下表是抗战时期中国抗战电影海外传播一览表(部分)。国家片名发行方式美国热血忠魂八百壮士赠送苏联精神总动员赠送热血忠魂赠送新加坡抗战特辑出售版权据上表可知,抗战电影在海外传播()A有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B鼓舞了国内军民的抗战意志C表明政府注重国际形象的构建D体现政府与美苏关系更为密切解析:选C。据材料中抗战时期海外传播的中国抗战电影的片名“热血忠魂”“八百壮士”“精神总动员”可知,这是在向国际宣传中国人民的积极抗战,这有利于树立国民政府的正面形象,故选C项。9(2020柳州模拟)1943年国民党挑起了一场“中国之命运”的论战,抛出了“哪个党能够救中国”的议题,对此中国共产党组织多位理论家运用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等“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进行反击。这场论战()A有利于打败日本法西斯的侵略B为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奠定理论基础C有利于争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D为“毛泽东思想”的确立提供了土壤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中共以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为理论,这有利于毛泽东思想的传播和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内部的论战,不是打败日本法西斯侵略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内部的论战,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与否无关,故C项错误。10(2020南昌一模)宋子文认为通货膨胀的威胁已经过去,因此不再拍卖敌伪财产;另一方面,继承敌人的统制体系,要造成化公为私的国营企业,其中最大的便是中纺与中蚕。这()A激化了国民政府与民众的矛盾B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新生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D为抗日战争提供物质基础解析:选A。根据材料“不再拍卖敌伪财产继承敌人的统制体系,要造成化公为私的国营企业”可知,官僚资本扩展激化了政府与人民的矛盾,故选A项;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民族资本主义艰难发展生存,排除B项;官僚资本的发展,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不再拍卖敌伪财产”,说明在抗战后,排除D项。11(2020荆、荆、襄、宜四地七校高三联考)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接收敌伪产业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中国纺织机械公司”“中国蚕丝公司”“中国石油公司”“中央造船公司”等一系列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各种垄断性组织。这反映出()A政府践行了“节制资本”思想B经济中“国进民退”现象突出C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D政府大力扶持民族工业的发展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国民政府在抗战胜利后建立了各类垄断性组织,各行业由国有资产控制,民营资本受到压制,体现了“国进民退”现象突出,故选B项;“节制资本”旨在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防止私人资本主义操纵国计民生,材料强调的是国民政府接收敌伪产业,排除A项;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政府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D项。12(2020苏州调研)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作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主张中国只走新民主主义道路B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诞生C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D中国革命应该“毕其功于一役”解析:选C。只走新民主主义道路,与材料中“社会主义的任务”不符,故A项错误;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相符,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中“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不符,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博尔顿(17281809年)与瓦特合作开设了生产蒸汽机的工厂,支付给工人优厚的薪水,并慷慨地提供其他回报,为伯明翰成为18世纪晚期世界制造业中心起了重要作用。他热衷于科学研究和发明,研制了硬币压印机,这使他得以承办数个英国殖民地的造币业务。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等世界大历史材料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的荣氏企业集团,大力引进西方技术,并注重采用“仁爱”思想管理企业。厂内一般都有职工食堂和宿舍,开办有工人补习学校。荣氏兄弟还倾注大量心血改造家乡无锡,尤以教育最为显著,荣氏资本的发展与无锡城市化高度耦合。荣宗敬撰有实业救国刍议等著作,抗战时期目睹企业被日军毁于一旦,郁积成疾去世。据张铁民、陈明生民族资本与城市化等整理材料三解放初期,新生的红色政权在短时间内就抑制了飞速上涨的物价,这让荣德生之子荣毅仁十分钦佩。1954年,荣毅仁主动提出对荣氏企业实行公私合营。1956年,在上海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期间,陈毅副总理发言称荣为“红色资本家”,并为其竞选副市长拉票。摘编自陆阳、沈云福激荡岁月锡商(18951956)(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博尔顿企业取得成功的历史条件。(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荣氏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3)历史经验表明,企业和企业家的发展与成功,是在与所处的历史时代、具体国情的互动中实现的。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种互动的表现和结果。解析:(1)根据材料一从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殖民扩张、工业革命推动城市的发展、重商主义的传统等方面分析。(2)据材料从当时对西方的技术及管理思想的引进、本国的工业发展的基础和面临的形势、当时实业家的“实业救国”思想以及关注民生等方面综合分析。(3)材料一中博尔顿的成功赶上了当时英国工业革命的潮流,也适合了当时英国殖民扩张的政策,而其成功又与当时重商主义潮流相适应,博尔顿及其企业适应了当时的发展潮流,又推动了当时的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双方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材料二中荣氏企业是当时民族危机严重的大背景下,“实业救国”思潮兴起的结果,材料三中荣氏企业“实行公私合营”,一方面反映了荣氏企业适应了当时的形势,另一方面也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答案:(1)英国工业革命的先发优势;英国殖民扩张和殖民统治的确立;著名工业中心城市的形成;重商主义的传统等。(2)兼用中西方理念管理企业(“仁爱”思想,爱国,工人教育和福利);企业管理适应国情(实业救国,主动实行公私合营);根植立业于民族资本;引进西方技术;关注民生(以面粉生产和纺织为主);企业发展与乡土建设协调互补等。(3)例一,以博尔顿为例。博尔顿创建企业正值英国工业革命迅猛发展的历史时期,工业革命的成果在英国的普及,英国企业占据先机。英国政府鼓励科学技术发明,博尔顿发明的硬币压印机,正适合了英国殖民统治的需要。博尔顿在企业管理上的做法,符合英国社会重商、逐利的传统潮流,吸引了人才,鼓励了劳动者,企业也得以发展。例二,以荣氏集团为例。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处于环境相对较好时期,来自西方列强的竞争有限,荣氏集团经营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面粉和纺织产品生产,具有较为广阔和牢固的市场。荣氏的经营理念适应了中国传统的“仁爱”“助人”“友善”的社会道德认同,符合国情。其提倡的爱国、实业救国,与当时的中国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产生共鸣。作为日本侵略的受害者,荣氏企业又凝聚起了民族情感,这都使其成为民族资本的代表。荣氏企业正是借此一步步发展过来的。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近代新闻史大事年表第一条1833年8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创刊于广州。德国传教士马礼逊主编。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种近代化中文报刊第二条1872年4月英国人美查等主办的申报(别称申江新报)在上海创刊第三条1895年8月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国内出版的第一个报刊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第四条1905年11月民报在东京创刊。其为中国同盟会机关报第五条1931年12月红色中华报在江西瑞金创办,这是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第六条1941年5月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刊,它是由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后出版的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上表中任选两条历史信息进行解读,主题自拟。(要求: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所拟主题与信息解读一致)解析:首先,选取两条信息,拟定主题。选取的两条信息之间要有一定的关系,可从时间阶段、办报主体等角度去选取,然后根据信息拟定主题。其次,解读主题,运用所学知识从报刊产生的背景、报刊的内容、报刊起到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解读。最后,做出概括总结,升华主题。答案:示例一选择第一、二条信息。主题:在华外国人开启并推动中国近代报刊业的近代化。解读:鸦片战争前,在华传教士开启在中国办报先河,如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其主要内容是传播基督教教义,但也介绍西方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知识。这与西方国家扩大在中国传播基督教影响有关,同时也具有宣扬西方文化优越性的目的。早期报纸介绍西方科学知识,在西学的传播上起了重要的先导作用。鸦片战争后,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成为外国人办报的重要方向,如申报。其主要内容除政论和新闻报道外,更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申报适应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需要。申报等商业性报刊的创办,适应普通民众阅读需求,受到民众的欢迎。总之,鸦片战争前后在华西人兴起的办报热潮,传播了报刊知识,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先进的中国人仿效,开启国人自办报刊的历程。示例二选择第三、四条信息。主题:甲午战后,政论性报刊成为各派政治主张宣传的重要手段。解读:甲午战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报刊,办报成为推进变法、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时务报等。这一现象与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需要相关。维新派借助报刊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刊物,传播革命思潮,鼓舞国民精神,民报成为其重要舆论宣传阵地。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空前加剧,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蓬勃兴起。革命派报刊的创办,大大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舆论准备。总之,为寻求富国强民之路,无论是维新派还是革命派,报刊成为重要的舆论宣传工具。示例三选择第五、六条信息。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报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的舆论工具。解读: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红色中华创刊,刊登中央政府重要文告和主要领导人讲话,对建设和巩固工农民主政权积极宣传。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正式建立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的政权。该报的创刊,使党的政策及时贯彻到苏区人民群众中,指导苏区人民参加苏维埃政权建设,有利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抗战时期解放日报创刊,大量刊登党在抗战时期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日益壮大,急需大型日报加强对各地宣传和工作指导,该报应运而生。该报成为党在抗战时期教育人民群众、指导革命工作的武器。总之,中共革命报刊的创立,宣传了党的理论主张,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