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精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1425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6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精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精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精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选择题 1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这表明A 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B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C 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确立D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答案】A2“封建”一词在中国古代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项羽封建六国贵族,结果自取灭亡;刘邦封建同姓子弟,引发七国之乱;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导致八王之乱;朱元璋封建二十余子,酿成靖难之役。这反映了A 封建导致政权衰亡B 宗室拱卫专制王权C 血缘政治影响深远D 封建体制日趋完善【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封建”均是依据血缘关系进行的分封,以血缘关系来维护统治,反映出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C项正确。封建制度的腐朽是封建王朝衰亡的根源,与材料反映分封制危及政治统治不符,排除A。材料反映分封制危及政治统治,而不是“宗室拱卫专制王权”,排除B。材料反映分封制危及政治统治,而不是封建体制日趋完善,排除D。3周初封康叔到殷墟,周公指示其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采用殷商原来的制度,按周法分配耕地)。但是封唐叔到戎人居住的夏墟,却指示其“启以夏政,疆以戎索”A 国家顶层政治设计受到忽视B 统治者治国策略具有灵活性C 中央集权制度受到严重削弱D 重视法律规范主张明德慎罚【答案】B【点睛】本题以分封制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启以商政,疆以周索”、 “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等,结合分封制的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4与商朝相比,西周时期很多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受天子册封的上层管理者。这一变化A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B 建立起周天子的集权政治C 标志着官僚政治体制的确立D 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范围【答案】A【解析】管理者即天子分封的各级诸侯,这相对于之前松散的内外服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未实现中央高度集权,并未建立起集权统治,故B项错误;官僚政治确立是在战国以后,故C项错误;材料仅反映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程度,未体现是否扩大统治范围,故D项错误。5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墓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类似的这种“族坟墓”,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 宗法关系决定贫富差距B 分封制度制约墓葬等级C 血缘关系主导墓葬规制D 宗法制度维系礼乐体制【答案】C【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墓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根据对题眼的了解,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6每年高考后,一个省一个分数线和“本地化”特色高考录取制度总会成为吐槽主题。其实这种类似技“分地而取”的原则,可以追溯到唐代之后,那时由于南北政治,经济差距拉大,导致科举结果南北中试者人数失衡。为此统治者在科举制中开始实行“南北卷”,南北分开录取。南北卷的做法:A 体现了科举制的客观公正性B 典型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专制性C 维护北方衰落士族的地位D 其合理性在于能促进民族融合和维护国家统一【答案】D【解析】 “分地而取”的办法有助于不同地区的考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的结果能达到南北平衡的状态,从而维护南北政治的平衡与全国的稳定,维护国家统一,也能够促进民族间的整合,故D项正确;材料的做法与公平公正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南北卷”的做法无法体现专制性,B项错误;士族门阀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唐代之后士族门阀制度逐渐消亡,因此该做法并不是为了维护北方衰落士族的地位,排除C项。7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A 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B 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C 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D 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乡、里、亭是秦朝最基层管理机构,地方推选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担任乡、里、亭的官吏,有利于让皇帝或政府的命令直达百姓,故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A项正确。材料反映乡、里、亭的官吏由地方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不能体现其它官员也是这种情况,排除B。材料反映秦朝通过设置乡、里、亭官吏,加强对最基层的管理,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制度继承的信息,而是强调秦朝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排除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结合秦朝郡县制的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8春秋时期,秦、楚两强以新灭的小国或新占领的地方为县,直属于国君,由他派官去治理。这些官吏在县里只替国君征收赋税,判断讼狱。他们即使有封邑,也在所治县之外。这说明A 秦楚已建立中央集权制B 郡县制度处于萌芽阶段C 秦楚分封制已彻底瓦解D 官吏的封邑不可以世袭【答案】B9一位古代学者论及某一官职时说:“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负责考查政事得失)。”符合这一标准的官职应该是A 秦朝的丞相B 西汉的尚书令C 北宋的枢密使D 明朝的首辅【答案】A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比如说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句话等。本题的题眼是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负责考查政事得失)”,根据对题眼的了解,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0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下。监察官员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这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是A 权力的高度集中B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 澄清吏治,加强官僚队伍建设D 加强监督,防止地方割据【答案】A【解析】 “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下”说明古代设立监察机构主要目的是服务皇权,体现出了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正确;监察机构不是削弱相权,故B项错误;C项属于监察机构的目的,不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故C项错误;监察机构目的是权力集中,不是防止地方割据,故D项错误。11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官民比例情况。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沦是A 古代官民数量增长成正比B 官员的增加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 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D 专制和集权导致行政成本增加【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官民之比,越来越大,表明需要供养的官员数量越来越多,行政成本越来越高昂,故专制和集权导致行政成本增加,D项正确。由西汉到唐高宗时期,人口减少,官员数量增加,这说明不是正比关系,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提高行政效率,而是强调专制和集权导致行政成本增加,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和人口之间的关系,无法推断出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排除C。12在唐朝,“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商议决定,经皇帝同意后颁行。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材料说明“政事堂”的出现A 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B 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C 提升了中书省法定地位D 反映了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答案】D13宋代一学者论及中国某制度时指出:“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他论及的制度A 以三司使作为行政首脑B 多推行于秦朝少数民族聚居地区C 提高了地方政治自主权D 反映了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可知,材料强调在官僚政治下,不会出现分封制时代的地方割据现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D项符合题意;三司使是宋朝管理财政的,不是行政首脑,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少数民族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要削弱地方的权力,故C项错误。14古代中国,君主要想统治一切,就必须依靠官僚集团来实现。同时,君主也需要对内外官僚进行严密控制,这就需要一种督察百官的力量。历代王朝都把监察官员视为防止官吏腐败的最后一道防洪堤,故而对他们委以重任。关于我国古代的监察体制,理解正确的是:A 标志着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B 实行独立的垂直管理体制C 上位权力和下位权力相互制约D 是官僚间权力斗争的产物【答案】B15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A 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B 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C 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D 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答案】D【解析】由“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宰相委员制,相互分工、相互制约,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不选,“宰相一致原则”需要时间,不会提高行政效率;B项不选,皇帝真正的决策权在皇帝手里;“宰相一致原则”是针对宰相实行的,并非针对皇权,C项不符合题意。【名师点睛】“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结合 “宰相一致原则”可以判断出体现了分权制衡。16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联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A 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B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C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答案】B【点睛】清朝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帝时,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军机处,只能“跑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然后经皇帝批准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考生只要理解军机处设立的作用,再结合题干和选项,不难得出正确答案。17明朝大明律共30卷460条,包括五刑、十恶以及吏律户律礼律等,其中吏律主要规定了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判死罪。这表明明朝A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 注重协调行政关系C 政府重视商品经济D 形成完备法律体系【答案】B【解析】材料中规定了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判死罪,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加强对文官、武官、大臣等在行政上的规定,注重协调行政关系,故B项正确;清代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中相关法律的实施并不能说明明代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排除D项。181382年,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终洪武朝阁臣对国家事务“鲜所参决”;1573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部权尽归内阁”、“威柄之操,几于震主”。这一变化反映了明代后期的内阁A 开始拥有独立的决策权B 已经威胁到皇权专制C 成为中央一级行政机构D 操控着军国大事议定【答案】B19史书载,明代内阁“掌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说明两者都辅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防止大臣专权,加强君权职权明确,正式统帅六部招揽人才,扩大统治基础A B C D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都具有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的职能,正确。从材料“以平允庶政”和“断不至有权臣”体现出两者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正确。从明代起,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务,而不是由内阁、军机处统帅六部,错误。材料是对明朝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描述,两者都有利于加强皇权,并未体现出扩大了统治基础,错误。综上所述,正确,错误,排除BCD,所以选A。【点睛】本题考查明朝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相同点,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意思,结合明朝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史实,紧扣设问即可知道答案。20对内阁的认识,明代人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另一种观点认为“虽无相名,实有相职”。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 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B 阁臣拥有“批红”权力C 阁臣职权因时因人而变D 明太祖以内阁取代宰相【答案】C(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愛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緒,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赡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逗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舆。针对“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村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粱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氏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所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答案】(1)举措: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建立各族一家的民族认同。背景:巩固统治、加强集权的需要;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的发展;儒家正统思想文化的影响。(2)特点:与救亡图存紧密联系;反专制、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通过政治革命打破王朝政治、建设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进程;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可知,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联;根据“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可知,反专制、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根据“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可知,通过政治革命打破王朝政治、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第二小问,历史意义从思想解放、民主革命、民族革命、国家统一等角度概括。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村料一:朱元璋推行严刑峻法,对大臣撞权、式将骄横给予最严厉的打击,所谓“以重典驭臣下”。明律简于唐律,严于宋律。又在明律之外,把案例编为大诰,颁给各级学校作为必读教材,以后又编了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其序言说:“诸司敢不急公务而务私者,必穷搜其原,而置之重典。”所载都是惩治贪官污吏、地方豪强的重大刑事案件,其中凌迟、斩首、族诛的有几千条,弃市以下万余条,大都出于朱元璋亲自裁定。针对元季官吏贪冒、徇私灭公,他下决心严惩贪污,说:“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于洪武二十五年编醒贪简要录,颁行天下,官吏貪脏六十两以上即梟首示众,再处以剥皮之刑-据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 工业革命把英国变成一个工业强国的同时,也让它遑受了严重泛滥的政治腐败。1872年,议会两次通过案宣称贿买和威胁选民均属刑事犯罪,并于当年通过秘密投票法案18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政府官员财产中报的法律,亦即被称为“阳光法橐”的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该法令规定了议会中议员选举费用的限额和对选举舞弊的刑罚,并規定如果官员个人财产与其正常收入之间存在差距,就必须作出解释和说明,如不能提供合法所得的证据,就会被认定为灰色收入,进而被治罪。该法案建立起的财产申报制度后来被许多国家所学习,“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好评,并且还拓宽了社会公众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监督方式和监督途径”。-据唐朗诗等英国腐败治理经验:制度变迁的特征与时序(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明代整顿吏治和近代英国反腐举措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反腐的重要领域,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反腐举措的重要影响【答案】(1)同:加强立法,通过法律规范和约束官员的行为。异:明代突出君主个人意志,强调严刑峻法;(若答出注重发挥案例的教化和警示作用亦可)英国突出议会民主决策,强调公共意志和民主法治。(2)领域:选举、官员的财产申报。影响: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了民主体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为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为世界各国反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解析】(1)依据材料一“朱元璋推行严刑峻法,对大臣擅权、武将骄横给予最严厉的打击”、材料二“并于当年通过秘密投票法案”可知,相同点主要是都通过立法约束官员的行为。 结合相关知识得出不同点主要从明朝与英国相关措施的根本目概括,要结合明朝君主专制与英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政治概况概括,从而得出答案为:明代突出君主个人意志,强调严刑峻法;英国突出议会民主决策,强调公共意志和民主法治。(2)依据材料二“1872 年,议会两次通过议案宣称贿买和威胁选民均属刑事犯罪,并于当年通过秘密投票法案。1883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政府官员财产申报的法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领域是:选举、官员的财产申报。依据材料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好评,并且还拓宽了社会公众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监督方式和监督途径”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从完善资产阶级民主、缓和矛盾、为它国提供借鉴等角度概括。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的监察制度,经过众多思想家的引导,并在总结汉以来监察制度的经验基础上,建立了比较成熟和定型的“一台三院”的监察体制。在地方监察体制上,唐初分全国为十道监察区,由监察御史十人分巡州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改全国为十五道,监察御史亦增至十五人。御史不仅是察吏之官,也是“掌律令”之官,无论治吏与明法都与御史密切相关。唐朝的监察法以监察六法为代表,是“道察”体制的产物。首先,“察官人善恶”,使监察的覆盖面扩展到所有的官僚;其次,将户口、赋役、农桑、库存等经济指标列为监察的内容,显示对经济监察的重视;最后,司法监察已成为监察的重点,皇帝派出巡按地方的监察御史多奉命察大案、要案、冤案。除监察六法外,皇帝对御史每次巡行的监察重点都作出明确的指示。张晋藩察吏是治国之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镜鉴(2018年3月5日北京日报)材料二英国议会是政府施政的监督者,议会监察专员署是议会的代理办事机构。在此基础上,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又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构成了一个多行业、多地区、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网络。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中国监察2004年第15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代监察制度改革的意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两国监察制度的相似之处。【答案】(1)意义: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监察制度的经验;整顿吏治,防治腐败,保障了国家机构正常运转;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为后世监察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相似之处:政府高度重视;监察体系多元,监察机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监察力度大,涉及面广;制定监察法规,规范监察权力运行。(2)关于中、英两国监察制度的相似之处,首先找出中国和英国监察制度的内容,然后找准比较的角度,归纳相似之处即可。根据材料一、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府态度、监察体系、监察力度、监察法规等方面归纳即可。二、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征(一)选择题1赵世瑜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社会变迁里写到: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江南水乡双林镇,元明以来,史载“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阂、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近锁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外来商人形成規模,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随着外来定居的商人通过家族繁術和科举考试成为本地的缙绅,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都较前大为减淡。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双林镇:农业、手工业的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高:商帮、会馆对促进市镇发展作用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外来商人融入当地社会,基层社会关系变动A B C D 【答案】D2汉书载:“卜式,河南人也式入山牧,羊致千余头,买田宅。”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言陂泽养鱼,一岁收得千石卖也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这反映出汉代A 传统农牧业的兴旺发达B 出现了大规模私营畜牧业C 土地经营方式的多样化D 生产方式受匈奴影响较大【答案】C【解析】根据“羊致千余头”“言陂泽养鱼,一岁收得千石卖也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可知,汉代有农业、牧业、渔业、林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反映出土地经营方式的多样化,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农牧业“兴旺发达”,排除A;材料反映农业、牧业、渔业、林业等多种经营方式,B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匈奴主要以畜牧业为主,不符合“言陂泽养鱼,一岁收得千石卖也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D错误。3据学者对6世纪的农业研究发现,我国粟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到十几倍,齐民要术记载则达到几十倍至上百倍,而同时期的欧洲收获量只有播种量的二、三倍,最多不过六倍。形成如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A 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B 以精耕细作的模式经营农业C 曲辕犁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D 用焦炭冶铁提高了农具质量【答案】B【点睛】本题以中西方农业收获量进行比较,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和设问要求“形成如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结合精耕细作的内容分析材料即可。4学者许倬云指出:孝道的伦理,尤其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也与农户保持劳动力不缺乏的需求有彼此相证的合理性。该材料可以说明A 孝道伦理与小农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B 劳动力的缺乏是制约小农经济发展的瓶颈C 孝道伦理维持了古代中国农村的秩序D 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增长【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从题意中可得出作者认为伦理观念与农业劳动有联系,即多生育子女可以满足小农经济劳动力的需求,所以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题干中主要体现伦理同小农经济的关系,未体现制约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C选项错误,未体现伦理同农村秩序的关系;D选项错误,关系倒置,应是农业劳动力增长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点睛】本题要从题意中分析出在考察孝道伦理同农业经济的联系,即可得出答案。5汉代田庄不断扩大,出现了“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多规良田,役使贫民”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豪强地主政治经济实力强盛C 豪强大族操控国家政权D 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答案】D6从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广州的关税达185万两白银。从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棉布达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青睐。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A 纺织技术先进,拥有海外市场B 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C 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D 资本主义萌芽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答案】A【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中国棉布、丝绸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来看,说明当时中国纺织技术先进,拥有海外市场。故答案为A项。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C项“完全超越”说法绝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产生,且材料中的现象与此无关,排除D项。7考古学家发现,在出土的许多汉代漆、陶器上,往往有“市”“亭”等戳记(“市”和“亭”指各地官府管理的手工业和商业区)。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上有铭文“成市草”“市府草”等,经考证,“成市草”“市府草”为成都县的市所造,而这类产品曾在汉代一些小官吏或平民墓葬中出现。由此可以看出,汉代地方官营手工业的生产A 冲击了当时的等级观念B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 具有一定的商品生产性质D 导致了私营工业的萎缩【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汉代许多漆、陶器上,往往有市、亭等戳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上有铭文“成市草”、“市府草”等,经考证,“成市草”、“市府草”为成都县的市所造,而这类产品曾在汉代一些小官吏或平民墓葬中出现,由此表明,汉代地方官营手工业也在一定程度上从事商品生产,具有一定的商品生产性质,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对当时等级观念的冲击,A项排除;官营手工业是由政府控制的,产品是供皇室和贵族使用的,本身无法促进商品经济发展,B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对私营手工业的影响,D项错误。故选C。8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都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瓷窑近千座。上述现象反映当时手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A 形成区域性经济分工B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 手工业生产分布不均匀D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答案】A9东京梦华录中描述当年的开封城,天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举目望去,开封城里,到处是“青楼画阁,綉户珠簾”,管弦之音与歌唱之声交响于酒店茶楼。四面八方的使者前来朝贡,世界各国商人互通有无。这主要反映了宋朝A 对外交往的空前兴盛B 商业环境的相对宽松C 城市职能的发展完善D 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描述,宋朝开封城内商业发达,有餐饮、娱乐等设施,同时又是政治中心,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全面反映对外交往的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城市的功能多样性,与商业环境是否宽松无关,故B项排除。宋朝坊市制度已经打破,故D项错误。10(题文)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A 手工产品质量低下B 农业生产规模庞大C 农户经营方式多样D 农民家庭生活闲适【答案】C11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其变化趋势说明A 政府收入因动乱明显减少B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C 该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D 自然经济趋于解体边缘【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在国家收入中,钱的数量逐年上升,而谷物和布帛逐渐降低,从侧面反映出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收入减少,而是强调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钱币收入增加,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重心南移信息,且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与材料不符,排除D。12黟县环山余氏宗谱中记载,明代商人余荷浦经商“二十余年,囊囊日实,良田美宅如愿以偿”。这一记载反映了明代A 工商皆本思想产生B 传统社会结构解体C 封建礼教束缚解除D 传统观念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材料“明代商人”“良田美宅如愿以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随着商业的发展,传统的观念受到冲击,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工商皆本的思想,故A项排除;B项说法错误,错在“解体”;C项说法错误,错在“解除”。1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该记载反映了当时A 草市已经具有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B 商业活动因不受官吏监管而异常繁华C 乡村庙会集市虽定时一聚但百货齐全D 市已突破空间限制形成繁荣的商业街【答案】D14“垄断”一词源于孟子“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垄断”一词反映了A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B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C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追逐名利D 春秋战国时期注重文化娱乐生活【答案】A【解析】材料“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是指经商一定要站在市集的高地上,这样便于左右观望,操纵贸易从而获取高的交换利益。后“垄断”泛指对市场的把持和独占。所以孟子的说法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BD与题意无关,排除。材料中的“商人”不等于“人们”,故C项表述错误。15据历史记载汉初封功臣侯“大候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到文景之世,“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这一变化表明A 封建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B 重农抑商政策受到了冲击C 编户制度保证了国家的税收D 人口膨胀冲击了经济秩序【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初到文景时期封侯所辖的户数大幅增加,而文景之治促进了西汉社会经济的恢复,故封侯所辖的户数大增表明了当时封建经济的恢复发展,故A正确;西汉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错误;材料只反映了封侯所辖的户数,没有体现封建政府的编户制度,故C错误;材料内容也无法体现当时的经济秩序被冲击,故D错误。故选A。16清史稿记载:“时英吉利货船求往江、浙宁波、珠山及天津、广东等处收泊交易,上不许,仍令照例于澳门互市,向粤海关纳税,并征船料。”材料反映出清朝A 推行专卖制度B 厉行“海禁”政策C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 禁止与外国互市【答案】C【点睛】闭关锁国政策与海禁政策不同。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国人来华贸易,清朝在广州设十三行专门管理对外贸易。闭关锁国也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和中外来往。海禁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但必须在官方主持下进行,即所谓的“朝贡贸易”。闭关锁国政策实行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外国列强的骚扰,但是使中国逐渐脱离了世界发展的大势,发展势头逐渐缓慢了下来,造成了近代被动挨打的局面。17汉代田庄不断扩大,出现了“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多规良田,役使贫民”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豪强地主政治经济实力强盛C 豪强大族操控国家政权D 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答案】D18公元619年,唐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唐朝还规定,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这表明唐朝前期A 重视百姓的养老问题B 抑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C 政府承认土地私有制D 百姓赋税徭役过于沉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对老、残、寡免除徭役及分给一定量的土地,这是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现当时政府重视百姓的养老问题,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抑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而是强调政府重视百姓的养老问题,排除B。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在战国时期逐渐确立,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百姓赋税多少的问题,无法推断出百姓赋税徭役过于沉重,排除D。19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唐朝农业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 自耕农经济盛行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 均田制破坏严重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A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表格的解读与分析,注意表格中的土地规模、户数以及比例的数据。20下图为岛夷志略片段。从其内容判断,该著作的出现应不晚于A 秦汉时期B 隋唐时期C 宋元时期D 明清时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了学生阅读史料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宋元时期我国海域地理名称的命名和宋元时期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材料中的岛夷志略的作者是元代航海家汪大渊。材料中的文字记载用的是楷体,因此可直接排除A项;材料的片段显示“万里石塘,石塘之骨,由潮州而生,迤逦如长蛇,横国。俗云万里石塘,以余推之,岂止万里屿门挂四帆,乘风破浪,海上若飞,至西”。此片段描述了“万里石塘”,我国宋元明清四代,以石塘、长沙为名记述南海诸岛的书籍多达上百种。同时材料中提到了“屿门挂四帆乘风破浪海上若飞至西”,而“岱屿门”是今泉州的海口,从而可知泉州是当时的出海门户之一,故此时尚未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综合以上信息可知,该著作的出现应不晚于宋元时期,故C正确,排除B、D。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名师点睛】宋代的通商口岸一览朝代通商海港北宋(9601127)广州、杭州、明州(宁波)、泉州、镇江、平江(苏州)、窑州(郊县)、秀州(松江)、楚州(淮安)、登州、莱州等南宋(11271279)温州、广州、江阴、秀州、越州(绍兴)、台州、承州、福州、漳州、琼州等二、非选择题21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阅读有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类别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项数2225259257788材料二中国古代几项重大发明: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等对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15世纪到今天,欧洲科技巨匠辈出,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瓦特,到卡尔本茨、爱迪生再到爱因斯坦、比尔盖茨,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先驱动力正掌握在他们的手中。面向21世纪的科技材料三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成就尚书中的日食记录;竹书纪年记载的流星雨;淮南子记载的太阳黑子春秋中的哈雷彗星记录;汉书中的新星记录;僧一行对子午线的测量请回答: (1)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技术革新对社会变革所产生的重大影响。(2)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3)概述材料二提到的中国三大发明对资产阶级革命或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4)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与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革命相比有何差异?【答案】(1)铁器时代的到来和牛耕的运用,促进了封建生产方式的出现(或社会转型)(2)分布在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科技领域(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等领域原因: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导;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因而与农业有关的科技得到发展。(3)火药帮助了新兴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推翻封建制度;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印刷术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4)差异:中国的只局限于对观测到的现象和数据的记载,但缺乏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究;而西欧天文学注重观测基础上的科学规律总结和严密推算。【解析】(1)结合教材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内容,可得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技术革新体现在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生产方式的出现,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扫荡旧贵族势力,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2)从题干中信息可得出发明主要分布在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等科技领域。原因: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主要以农耕经济为主,其地位至关重要;农业的重要地位要求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发展,因此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得到发展。(3)依据教材对四大发明影响的讲授,特别是对传入西方对其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可得出,火药帮助了新兴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推翻封建制度;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印刷术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点睛】本题结合对相应教材所学内容如古代农业经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影响等内容,西方文艺复兴等内容,结合材料内容进行作答。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的经济繁荣得益于强有力的帝国统治,帝国对于商业活动采取了务实政策,并能控制庞大的人口和广袤的土地,从而维持了一个长期的王朝中期繁荣。直到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出现很大的相似性,但正是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材料二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迅速崛起。赵鼎新认为西方崛起包含五个交叉重叠的历史进程。军事竞争(连绵不断的战争)和经济竞争推动下的强烈的理性化取向以及积累性发展。欧洲国家力量强大之后天主教世界的崩塌以及其他宗教、世俗形态的兴起。资产阶级在政治、军事、意识形态方面的纵深发展政府与商人联盟的存在:政府依赖商人敛财创收,以及维持殖民地的运作;而商人则仰赖政府的保护,以此进行市场扩张。摘编自赵鼎新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前现代中西模式的比较(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叶中国经济繁荣的原因,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的原因和给中国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经济发展的“相似性”。【答案】(1)中国繁荣原因:中央集权强大,政治稳定;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政府对商业采取务实政策。“大分流”原因:西方通过殖民扩张和殖民争霸,扩大海外市场和资本积累;中国实行闭关锁国。西欧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确立;中国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达到顶峰。西欧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和发展;中国仍处于农耕经济阶段,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西欧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中国实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影响: 一方面西学东渐,使中国人开始接触西方近代文明;另一方面,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相似: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或发展;商人群体活跃,海内外贸易兴盛;社会分工细密,商业市镇涌现。(2)相似: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是在江南地区,这一时期这一地区中国的农业商品化程度较高,江南的工商业发达,在手工业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工商业市镇发展等等。同时期的英国在这些方面也有所发展。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中期,以等级为特征的传统礼制进一步突破,知识分子阶层、商人阶层整体崛起,这些影响到社会风尚的变化。万历年间编纂的通州志记载,该地之前在饮食上很简朴,“贵家巨族,非有大故不张筵”,但如今“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张翰在松窗梦语中说:“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期律令严明,人遵划一之法。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管汉晖、李稻葵明代GDP初探材料二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明朝的这次“对外开放”迅速带来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是明朝的对外贸易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总数多达数亿两,明朝成了名副其实的“白银帝国”。富人阶层普遍喜欢囤积白银,一方面白银是财富的象征和避险的工具,另一方面也说明消费仍然不够活跃。而“重本抑末”政策对商人再投资也有鲜明导向。当时的社会排名是“士农工商”,当经商赚取到一定银子后,这些富人们往往不去扩大再投资,反而是去买田置地,需求端一直处于长期乏力的状态。大量白银没有进入消费领域,经济转入了通货紧缩。亚当斯密分析中国明朝经济发展情况时说,当时的“财富已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极限”。为改变困局,尤其为了改善朝廷日益恶化的财政状况,明朝中后期接连实施了多次经济改革,包括嘉靖新政、隆万新政和张居正改革等。但这些改革的主要举措大多集中在财政税收领域,无法触及类似“供给侧”这样的深层次经济问题,无法回应新经济急需政策“松绑”的诉求。弗兰克白银资本(1)概括材料一中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经济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明朝政府所采取的措施。【答案】(1)现象:传统礼制被打破;知识分子、商人阶层崛起;消费观由朴素变为追求享受。经济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世界经济变革影响。(2)措施:修改“海禁”政策,实行对外开放;固守“重本抑末”政策;实行财政税收改革。分析:对外开放推动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进出口贸易失衡,导致白银数量激增;由于实行“重本抑末”政策,商人经商所得的利润既没有进入生产领域,以扩大再投资,致使需求端长期乏力,又没有进入消费领域,促进消费,导致通货紧缩;经济改革推动明朝经济发展,但主要集中在财税领域,无法解决深层次经济问题。【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朝商业的发展。从明朝商业发展的影响、明朝政府的措施等方面来分析。【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以等级为特征的传统礼制进一步突破”可概括出,传统礼制被打破;根据材料一中“知识分子阶层、商人阶层整体崛起,这些影响到社会风尚的变化”可概括出,知识分子、商人阶层崛起;根据材料一中“但如今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可概括出,消费观由朴素变为追求享受。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当时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等角度加以分析概括即可。(2)根据材料二,由“明穆宗下令开关明朝的这次对外开放迅速带来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是明朝的对外贸易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可分析得出,修改“海禁”政策,实行对外开放,推动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进出口贸易失衡,导致白银数量激增;由“重本抑末政策对商人再投资也有鲜明导向当经商赚取到一定银子后,这些富人们往往不去扩大再投资需求端一直处于长期乏力的状态。大量白银没有进入消费领域,经济转入了通货紧缩”可分析得出,固守“重本抑末”政策,商人经商所得利润既没有进入生产领域,以扩大再投资,致使需求端长期乏力,又没有进入消费领域,促进消费,导致通货紧缩;由“这些改革的主要举措大多集中在财政税收领域,无法触及类似供给侧这样的深层次经济问题”可分析得出,实行财政税收改革,推动明朝经济发展,但主要集中在财税领域,无法解决深层次经济问题。三、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1下表列举了孔子不同时期的“遭遇”。下列观点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 “历史就是一家之言”B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C “历史都是思想史”D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答案】B2近代学者钻研墨经,发现其涵盖了哲学、逻辑、心理、政治、伦理等多个学科内容。胡适说:“看墨辩中论光学和力学的诸条,可见墨学者真能做许多实地实验,这正是科学的精神。”蔡元培认为:“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这说明A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领先世界B 战国学者普遍主张求真务实C 传统学派蕴含着近现代价值D 唯物与形而下成为文化主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墨经“涵盖了哲学、逻辑、心理、政治、伦理等多个学科内容”可知,墨家对中国古代早期自然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蕴含着近现代价值,故C项符合题意。ABD项材料中并未体现。点睛:材料墨经“涵盖了哲学、逻辑、心理、政治、伦理等多个学科内容”是解题的关键。3春秋战国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种民本思潮A 证明了儒家思想成为主流B 成为了秦国统一的指导思想C 反映了天命观念影响深远D 有利于缓和紧张的社会矛盾【答案】D4有史学家将春秋战国时期视作中国的“化成时代”,意为经此时期古代制度、文化等基本定型。下列史实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分封制确定了中央对地方的分级管理模式官僚制取代了世卿世禄制诸予百家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A B C D 【答案】B【解析】我国古代的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开始于启继承禹的王位,而不是春秋战国时期,故错误;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盛行,也不是春秋战国时期,所以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变法确立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世卿世禄制,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正确,选择项正确。5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由此可见,这一认识A 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B 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持C 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D 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答案】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学生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