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七部分 选修部分 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通关模拟演练人教版高三选修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1362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七部分 选修部分 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通关模拟演练人教版高三选修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七部分 选修部分 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通关模拟演练人教版高三选修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七部分 选修部分 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通关模拟演练人教版高三选修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18珠海高三质检)材料西晋时由于战乱,中原地区百姓多迁居江南,形成了许多侨郡县。这些人不在所在州县编户,无固定租税负担,有的成为豪门世族的佃客、部曲,这不仅在经济上使国家失去了众多的劳动力及可供剥削的对象,也给国家的政治造成不便。义熙九年(413),刘裕实行“土断”,除南徐、南兖、南青三州皆在晋陵(今江苏镇江、常州一带)界内,不在土断之列外,其余“诸流寓郡县,多被并省”。在户籍上,不再分土著和侨人。对于世家大族隐藏户口的,严厉打击。如京大士族刁逵拥有数千奴客,刘裕没收其全部家财田地,分给当地贫民。对于大士族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者,也予以抑制、打击并多次下令“驰湖池之禁”,禁止豪强封锢山泽、乱收租税,人民可以任意樵采捕捞。土断的推行,裁并侨寓郡县,使混乱的基层行政机构得到整顿;同时也抑制、打击了豪强,增加了国家直接控制的赋役对象。庄华峰刘裕与东晋末年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土断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土断改革带来的影响。解析 (1)据材料“西晋时由于战乱也给国家的政治造成不便”可知战乱导致大量流民的形成;世家大族隐藏户口,逃避税收等问题。(2)据材料“对于大士族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者,也予以抑制、打击”“禁止豪强封锢山泽、乱收租税”等信息,从打击了豪强士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等方面概括归纳回答即可。答案 (1)原因:战乱导致大量流民的形成;世家大族隐藏户口,逃避税收;劳动力的流失给国家经济造成损失;豪门世族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统治;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社会矛盾尖锐。(任答三点即可)(2)影响:打击了豪强士族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稳定小农经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任答三点即可)2材料安史之乱后,唐代漕运遭到极大破坏,更使中央财政空竭。当时的漕粮都是散装散运,不仅沿途消耗量大,而且便于沿途官吏的截留和盗窃。漕运都由地方承办,纳税户均出脚钱,从民间无偿征发船工与船只,委托富户为“船头”。他们对船工虐待勒索,以致“人不堪命”。漕船因征自民间,窄小破旧,极易损坏。为了解决漕运的问题,盐铁转运使刘晏对漕运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命“囊米而载以舟”,把米装进麻袋,再上船起运。又立纲运之法,“十船为纲,每纲三百人,篙工五十,自扬州遣将部送至河阴”。同时,他在淮河以北列置巡院,在扬州设置漕转院,由国家训练船工水手,漕务完全由中央管理,漕船也由国家制造。从此漕船坚固,使漕粮得到了安全。此外,再利用盐利的收入,分别雇用船工进行漕运,并由国家直接管理。此次漕运改革,成效十分显著,成功地解决了安史之乱后财政调拨上存在的许多困难和问题。摘编自叶振鹏中国历代财政改革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晏漕运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晏漕运改革的作用。解析 (1)根据材料中“当时的漕粮都是散装散运”“把米装进麻袋,再上船起运。又立纲运之法”得出变散运为纲运(实行集中运输);根据材料中“漕运都由地方承办”到“由国家训练船工水手,漕务完全由中央管理,漕船也由国家制造”得出变民运为官营(由中央设置专门机构管理);根据材料中“从民间无偿征发船工与船只,委托富户为船头”“分别雇用船工进行漕运,并由国家直接管理”得出变派役为雇佣(雇佣船工漕运)。(2)根据材料中“使漕粮得到了安全分别雇用船工进行漕运,并由国家直接管理成功地解决了安史之乱后财政调拨上存在的许多困难和问题”得出提高漕运效率,保证北方的粮食供应,缓解财政调拨困难,减轻了农民负担,劳动者获得更多的人身自由。答案 (1)内容:变散运为纲运(实行集中运输);变民运为官营(由中央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变派役为雇佣(雇佣船工漕运)。(2)作用:提高漕运效率,保证北方的粮食供应,缓解财政调拨困难,减轻了农民负担,劳动者获得更多的人身自由。3材料一中国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亦是在19世纪90年代的战争和变法中酝酿的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运动是对当时中国社会内部和外部的冲突及挑战的回应。摘编自张立文论戊戌变法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材料二维新运动是一次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运动。胡适在20世纪30年代曾指出:“主张维新的人即当日主张现代化的人。”回顾历史,戊戌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它给后人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思考和启迪。摘编自李丽梅、李阳生戊戌变法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90年代的战争和变法”“中国社会内部和外部的冲突及挑战”具体指的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维新运动是一次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运动”这一观点。解析 (1)根据材料一“亦是在19世纪90年代的战争和变法中酝酿的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运动是对当时中国社会内部和外部的冲突及挑战的回应”结合所学19世纪90年代列强侵略中国的战争和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得出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变法为戊戌变法;西方列强侵略推动了西方文明的传入,与东方文明形成冲突,也推动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冲击了中国的夷夏观念。(2)该问题可转化为戊戌变法在哪些方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可从经济、教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角度进行分析。答案 (1)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变法:戊戌变法。冲突与挑战: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夷夏观念的冲突,社会转型的挑战。(2)论述:维新运动促进近代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维新运动力倡文教改革,如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维新运动重视舆论宣传,创办大批报刊宣传资产阶级思想主张;革新传统的陋习,倡导社会习俗的现代化。4(2018衡阳高三联考)材料1883年,德国制定了疾病社会保险法,标志着德国法定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德国的医疗保险现已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在德国,医疗保险制度是由法定医疗保险、私人保险以及法定护理保险组成。法定医疗保险属于强制性保险,其覆盖面达全国人口的90%以上。1925年,私人医疗保险开始迅速发展,主要投保对象是没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群。同时,德国政府注重“有管理的竞争”的理念,这样患者就可以获得较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据统计,德国男性平均寿命为72.7岁, 女性为79.0岁。但是,社会福利立法却对长时间在私人医疗保险公司投保、岁数比较大的群体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以增加他们转为法定医疗保险的难度。这些现象的存在就表现出对互助原则的损害。摘编自陈成武德国医疗保障制度及其改革探索(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德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解析 (1)根据材料,由“1883年,德国制定了疾病社会保险法德国的医疗保险现已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可得出其医保改革历史较早,医保制度完备,由“法定医疗保险属于强制性保险主要投保对象是没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群”可得出医保覆盖人群广,法定医保为主,私营医保为辅,由“德国政府注重有管理的竞争的理念,这样患者就可以获得较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可得出引入竞争机制以改善服务。(2)可以从上题归纳的特点来进行说明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回答即可。答案 (1)特点:医保改革历史较早;医保制度完备;医保覆盖人群广;法定医保为主,私营医保为辅;立法先行,强制实施;引入竞争机制以改善服务。(答出三点即可)(2)评价:医保制度完备和覆盖率不断扩大,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了德国人的生活质量和平均寿命;医保等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但限制私营医保不利于发扬社会互助。(答出三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