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九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第1讲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建立与外交成就高效作业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1319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九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第1讲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建立与外交成就高效作业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九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第1讲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建立与外交成就高效作业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九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第1讲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建立与外交成就高效作业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讲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建立与外交成就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海门一模)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该会议()A标志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B说明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C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D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解析:选B。1954年全国人大的召开,标志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故A项错误;1954年,政协会议讨论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表明政协成为统一战线组织,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故B项正确;讨论确立新兴国家架构的是1949年的政协会议,故C项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1956年提出的,故D项错误。2(2020吉林省百校联盟联考)下图是1953年的宣传画参加选举去。此宣传画折射出的历史信息是()A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得到落实B男女政治平等有了宪法保障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始形成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解析:选C。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是指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与材料中人民选举人大代表不符,故A项错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于1954年,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人民选举人大代表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始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不能反映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故D项错误。3(2020皖南八校联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A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C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解析:选C。题干提及的是1954年宪法制定过程中参与人员有各类人群,这反映了其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故C项正确;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指在民主基础上实行集中,这是1954年宪法的原则,与参与人员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无法体现人大制度的作用,故B项错误;题干信息未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故D项错误。4(2020百校联盟质测)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同时对部分省市建制进行调整。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松江省并入黑龙江省等,京津沪外的中央直辖市均改为省辖市。中央人民政府此举主要是为了()A加强统一领导提高行政效率B配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C逐步推进社会主义基层民主D确保依法治国的方略落到实处解析:选A。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加强省市领导,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克服官僚主义,故A项正确;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加强省市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故B项错误;逐步推进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是在改革开放后,故C项错误;依法治国方略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故D项错误。5(2020百师联盟摸底考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把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人民当家做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为崇高理想而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该制度()A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B是共同纲领里最早确立的制度C已在全国各个行政区得到实施D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最早是在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里确定的。在政权巩固、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展开的大背景下,在各地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基础上,1954年秋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实现了材料里的三个结合,故B项正确。6(2020皖江名校联盟高三联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以及中国和苏联牢不可破的友谊,但却没有关于政协组织的规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A政协代行人大职权的职能即将结束B政协是中共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组织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已基本形成D政协组织的职能已被人大完全取代解析:选B。政协代行人大职权的职能的结束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故A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的基本的政治制度和外交方针,我国的政协是在中国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组织,因此服从于中共的领导,所以没有其规定,故B项正确;我国这时并未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故C项错误;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说明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结束,它仍是统一战线组织,故D项错误。7(2020潍坊模拟)1956年,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愿意和世界上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建立友好关系。这一外交政策提出的背景是我国()A提出了“另起炉灶”方针B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C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解析:选C。1953年中国提出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凡愿意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家,中国均愿意与之建立友好关系,这符合材料内容,故C项正确。8(2020百校联盟质测)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美国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诺夫妇,并说:“目前中美两国之间的问题要跟尼克松解决;如果尼克松访问中国,将高兴地同他谈;他当作旅行者也行,当总统也行。”毛泽东此举意在()A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B寻求新的外交战略平衡点C缓和新中国周边的紧张局势D解放台湾完成国家的统一解析:选B。和平与发展是时代潮流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作出的判断,故A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中国想改善和美国的关系,是因为中苏关系恶化,改善和美国的关系可以牵制苏联,毛泽东此举意在寻求新的外交战略平衡点,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新中国周边的紧张局势,故C项错误;改善和美国的关系有利于台湾的和平回归,但毛泽东此举不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完成国家的统一,故D项错误。9(2020无锡高三期中)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时,就中长(中国长春)铁路协定的有效期中方作了让步,但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也可以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调运军队。这主要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A实行“一边倒”的政策B力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C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奉行“求同存异”外交方针解析:选B。由“中方作了让步,但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情况下,中国也可以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调运军队”可知,新中国在与苏联结盟之时力求在平等谈判基础上寻求苏联的支持,力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故选B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10(2020株洲一模)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一批新独立的非洲国家如:摩洛哥、阿尔及利亚、苏丹、突尼斯等,先后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主要得益于中国()A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B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C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析:选C。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后国际上掀起了一股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故选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1971年,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B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涉及的是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排除D项。11(2020全国卷天一大联考)1971年2月,尼克松在提出的外交政策报告中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来称呼中国,这在美国官方文件中还是第一次。这表明尼克松政府()A承认一个中国原则B支持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C试图改善中美关系D谋求实现访问中国的既定目标解析:选C。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与材料中“尼克松在提出的外交政策报告中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来称呼中国”相符,故C项正确。12(2020安徽示范性高中清北培优联盟模拟)在美国拍摄的电影中,1952年的撤离地狱把解放军描写成人间地狱的制造者,1962年的诺博士塑造了醉心于发动核战争的中国人形象,而在2009年拍摄的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2012中,中国成为世界人民的避难所。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的变迁,折射出()A求同存异方针成为国际外交准则B中西方意识形态已逐渐趋同C中美两国间的相互交流得到发展D美国电影不断摆脱政府控制解析:选C。20世纪50、60年代,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的变迁,折射出中美两国间的相互交流得到发展,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求同存异成为国际外交准则,排除A项;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差异不会趋同,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美国电影和美国政府的关系,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2020洛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民初活跃于国会中的政党,可大致分为激进、保守二派。激进派的政党,严格说来,只有同盟会和国民党。统一共和党在并入国民党以前,是骑墙于同盟会与共和党之间的;民宪党则是由国民党分出。统一共和党的党员虽有不少原属革命派,但以出身立宪派和旧官僚者为多,故在态度上较同盟会温和。与同盟会合组国民党的其他小党派,亦大多不是起于理想相同,而是因为眼见国民党将能在政坛上占优势。至于正式国会后期出现的民宪党,虽系自国民党分出,但以吸收了许多进步党党员,在态度上亦较温和。作为激进派政党的同盟会和国民党,是使民初国会发挥功能的主要力量。如果在野党的功能是以言论和立法来监督政府,并以诉诸选民的办法促使执政者重视国利民福,同盟会和国民党的确是具有这方面的资格与潜能。但以执政者无限制的伸张行政权,在野党和立法者愈伸展其监督权,结果使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当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而又不能取决于选民时,政治的危机即升高。民初国民党之策动“二次革命”,以及“二次革命”失败后执政者一意伸张一己的权力,均为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的表现,亦为政治危机升高的表现,结果是两败俱伤。张玉法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材料二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特点,并分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活跃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政党制度有何创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从党派林立、国民党的地位、政党政治等方面说明;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国内从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和经济发展情况等方面分析,国外从西方的政党政治的影响方面分析。(2)根据材料中“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可知实行的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根据所学知识从社会各界、民主党派、执政党三方面分析。答案:(1)特点:党派分化组合多变;政党林立,政治倾向大抵为激进和保守两派;国民党力量强大,立场激进;政党政治形式上活跃,但任何政党都未进入国家权力的核心;受执政者打压,政党政治的实践以失败告终。原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临时约法颁布,确立责任内阁制;西方政党政治的影响;中国经济结构与阶级关系多样化的影响。(2)创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意义:为社会各界的利益表达提供了制度保障;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提供了制度平台;为执政党提供坚实的民意基础。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间中国美国1931年至1945年中华民族积极抗击日本侵略;国民政府组织远征军入缅作战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等特权;向中国提供贷款6.9亿美元,依租借法案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8.25亿美元1945年至1949年重庆谈判和重庆政协会议;国共两党内战;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出台;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关贸总协定成立;提出了稳定和复兴日本经济的九原则1950年至1980年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原子弹和氢弹相继爆炸成功;19591961年出现严重经济困难;“文化大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尼克松主义发表;“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成功,人类首次踏上月球上表为20世纪30至80年代中美两国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解析:“20世纪30至80年代中美两国历史事件简表”列举了从抗日战争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与美国的关系,由此可以用其中某一时间段的史实来说明一些具体的情况,如以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改善的过程为题,介绍中美双方改善关系的因素,得出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发展的必然性;也可以从外交的根本出发点来论述,即外交是政治的延续,是国家利益的根本体现,以抗日战争到20世纪80年代中美之间利益博弈历程进行论述。答案:示例一论题: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均需改善自身外交和经济状况。阐述:中国,外交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奉行孤立、封锁的对华政策;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严重恶化,我国急需改善外交环境以满足国内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经济方面,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加上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存在的严重弊端,我国经济发展缓慢,亟待调整经济政策与体制。美国,外交方面,由于陷入越南战争泥潭,美苏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不利于美国的变化;美国与欧、日矛盾加深等因素的影响,迫使美国调整外交战略,以改善外交处境,1969年“尼克松主义”发表。经济方面,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出现了经济“滞胀”,美国总统采取措施取得的效果有限,凯恩斯主义失灵,美国经济政策需要调整。示例二论题: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阐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出现了经济“滞胀”,西欧、日本的崛起,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深陷越战泥潭;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使我国综合国力增强。但因中苏关系恶化,中国调整外交战略,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1972年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美建交并开展广泛的合作。示例三论题:政府的外交政策取决于国家利益。阐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军民坚持抗战,牵制住太平洋战场的大部分日军,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美国积极援华抗战;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和战略利益的需要,美国实施扶蒋反共政策,并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从中国攫取大量特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敌视和包围,以服务于美苏争霸格局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经济“滞胀”、陷入越南战争泥潭及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为扭转困境积极改善与中国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