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3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文艺复兴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生活体验1文艺复兴时期圣像画的人文主义色彩2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破除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3宗教改革新教思想的传播4启蒙运动卢梭主张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5启蒙运动的内容6综合7一、选择题1.(2018广东深圳二模)文艺复兴后,高耸入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建筑师们热衷于重现古希腊的柱式以及古罗马的穹顶拱券,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这表明当时()A.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被弱化B.几何学发展彻底改变了设计理念C.复古风格成为建筑领域的主流D.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解析:D哥特式建筑高耸入云,引人向上,与上帝接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征,古希腊、罗马建筑关注的重点从天上回到人间,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理念,是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生活体验的表现,D项正确。“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被弱化”的表述正确,但是,没有指出建筑风格“变化”的本质,A项不是最佳答案。影响设计理念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文主义的兴起,不是几何学,B项错误。新式建筑风格借鉴了古希腊、罗马的建筑风格,但是,本质上是人文主义的杰作,C项错误。2.(2018甘肃天水一模)文艺复兴时期,宗教题材圣像画中的人物已不再是一个虚无的存在,也不再是心中的幻想,绘画中的他们变得充满生气,充满人性,变得与大众不再有隔阂。此现象说明()A.宗教信仰失去了神圣地位B.圣像画深受人文思想影响C.艺术家多出身于平民阶层D.画家们缺乏艺术的想象力解析:B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像画人物具有人性的特征,神已经成为人性的化身,说明此时的圣像画深受人文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宗教信仰仍占有重要地位,A项错误。C、D两项材料体现不出。3.(2018湖北黄冈质检)海涅把马丁路德称为“一个由天意选中出来粉碎罗马霸权的贫苦修道士”,其主要理由是马丁路德推行的宗教改革()A.抵御了罗马帝国的侵略扩张B.破除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C.突出了人的主体意识和精神D.建立了不同以往的现代宗教解析:B马丁路德所处的时代,罗马帝国早已灭亡,这里的罗马霸权实际上是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B项正确,A项错误。C项表述正确,但无法体现“粉碎罗马霸权”。路德创立的新教与现代宗教倡导的信仰自由有很大的不同,当时,宗教迫害现象非常严重,D项错误。4.(2018四川绵阳诊断)15201525年是德国历史上小册子印刷发行的黄金时代,诸如“谈话”“对话”“公告”“传单”“对公告的回答”“途中自语”等频频出现于小册子的标题之中,通常这些标题还伴有醒目的图画。这些小册子()A.成为抨击罗马教皇的主导形式B.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C.适应了德意志民族统一的趋势D.利于新教思想触及普通民众解析:D1517年,马丁路德开始在德国进行宗教改革,15201525年是德国的宗教改革时期,从“谈话”“对话”“传单”“途中自语”等标题看,这是一种平等的交流,从“小册子”的形式看,印刷量很大并配有醒目易理解的图画,这便于向民众宣传新教的主张,D项正确。A项“主导形式”材料体现不出,小册子是适用于向下层民众宣传新教思想的工具,B、C两项夸大了“小册子”的作用。5.(2018河北邯郸一模)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一旦公共服务不再成为公民的主要事情,并且公民宁愿掏自己的钱口袋,而不愿本人亲自来服务的时候,国家就濒临毁灭了。”卢梭意在强调()A.政府应激发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B.公民应将公意作为行事准则C.政治参与是公民实现自我的途径D.个人利益应以集体利益为重解析:A根据材料,卢梭主张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的管理,而不是交给其他的人,A项正确。法律是公意的体现,B项实际上是要求公民遵守法律,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材料强调的并非“公民实现自我”,C项错误。西方的人文主义者强调个人主义,强调集体为个人服务,与东方的集体主义不同,D项错误。6.(2018山东临沂质检)18世纪启蒙思想家一致认为,他们的主要使命在于使人们不只是获取和扩展具体有用的知识,而是捍卫、强化和巩固这种新的思维方式。这反映了启蒙思想家主要着眼于()A.强调责任意识 B.重视科学实证 C.关注理论创新 D.反对封建专制解析:D启蒙思想家形成了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自中世纪以来,人们的天赋理性一直受到宗教神权和世俗王权的控制和压抑,现在,要以哲学的名义把人的理性呼唤出来,恢复它的合法权利,要在批判之中高扬理性这种新的思维方式,确立起理性至高无上的地位,即反抗宗教神权和世俗王权对理性的控制和压抑,即材料中启蒙思想家要求的“捍卫、强化和巩固这种新的思维方式”,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7.(2018湖北荆州质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王阳明(14721529年)提出“心外无物”的命题,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离开人的意识活动,便不存在客观事物。他又提出“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心之中。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性中的天理,是一种天赋的道德。“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王阳明强调“致知必在于格物”,“致知”是要求“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物”是要求端正人心,去恶存善,“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等材料二1517年,路德(14831546年)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维腾堡教堂门口,反对罗马教皇在德国发行赎罪券。路德认为,对上帝的信仰是教徒得到拯救的唯一条件,只有内心真正信仰上帝,才能有真正善良的行为。路德指出,只有圣经才是信仰的唯一权威,教徒个人有权凭借自己的良心和理性去解释圣经,可以用圣经里的话或用理性的论据来反驳教皇的教义。路德宣称,国王有权管理和处置教会财产,日耳曼的金钱不能送给罗马教会。他提出每个国家都有权建立自己的教会,罗马教廷不得干涉。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阳明和路德的思想主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阳明和路德的思想主张产生的相同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意义。解析:第(1)问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据材料一中“心外无理”“认为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心之中”可以得出心即理;据“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可以得出人性本善;据“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可以得出致良知;据“要求端正人心,去恶存善”可以得出反省内心。路德的思想主张,据材料二“对上帝的信仰是教徒得到拯救的唯一条件”可以得出因信称义,否定教皇权威;据“国王有权管理和处置教会财产”可以得出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据“教徒个人有权凭借自己的良心和理性去解释圣经,可以用圣经里的话或用理性的论据来反驳教皇的教义”可以得出理性思考等。第(2)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相同社会背景”,可以从社会矛盾的激化、新的阶层的形成、社会转型对新思想的需求等方面分析。“共同的历史意义”可从对当时和对后世两方面分析,当时看,有利于思想解放和社会矛盾的缓和;长远看,对后来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答案:(1)王阳明:心即理;人性本善;致良知;反省内心等。(回答3点即可)路德:因信称义,否定教皇权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理性思考等。(2)背景:国内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工商业的发展、新兴城市的兴起和新的市民阶层的形成;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理论发展需 要等。意义:都强调了人的思考的重要性、提倡理性思维,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缓解阶级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对后来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