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1.1.1 第二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1087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1.1.1 第二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1.1.1 第二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1.1.1 第二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讲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通史概览一目了然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政治制度上多有建树,封建经济空前繁荣,文学艺术绚丽多姿。宋元时期是封建社会继续发展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文化繁荣,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整体感知1政治上: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宋代“收精兵、制钱谷”强化中央集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全国的管辖。2经济上:魏晋时期,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隋唐时期,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工具改进,交通发达,农业、手工业繁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经济重心南移。3思想上:在社会的剧变中,儒学完成复兴,建立了全新的理学体系;科技上,火药、活字印刷术等的发明应用使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4文化上:科举制度的推行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考点整合一一突破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整合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1.政治:三省体制开始形成;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2经济(1)农业方面:均田制。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受田的农民必须交租、调和服役。其性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2)手工业方面:发明灌钢法,烧制出白瓷。3思想文化(1)思想: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东汉时道教兴起;冲击了传统儒学,使儒学面临危机。(2)农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3)书法和绘画艺术: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突出。关注新教材、新观点儒道佛的融合(1)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并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2)隋唐时期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整合二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一、隋朝1政治隋朝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经济开凿京杭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3文化出现儒、佛、道“三教合一”的趋势,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二、唐朝1政治(1)完善三省六部制: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2)科举制: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进一步打破了特权垄断,同时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3)唐玄宗时期,设军事边镇,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2经济(1)唐代农业的发展: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发明了筒车。(2)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3)唐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发展起来,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城市中市坊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3文化(1)诗歌:诗体完备,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杰出代表,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2)传奇小说:由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发展而来。(3)绘画:代表作有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盛唐“画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4)书法:楷书大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大家有张旭、怀素等。(5)技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具备雕版印刷技术。关注新教材、新观点1政事堂:唐朝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2科举制(1)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2)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3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藩镇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这种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4唐朝两税法(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2)“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整合三 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一、政治朝代主要内容特点影响北宋中央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又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削弱地方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强化了中央集权。造成“三冗”“两积”的局面地方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监督;设转运使负责地方财政元中央只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六部归入中书省重视对边疆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行省制成为中国省制的开端朝地方行省制二、经济1农业: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自耕小农进一步衰退。2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纺织技术;宋代五大瓷窑和景德镇;唐宋出现青花瓷器,元代走向成熟。3商业: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夜市、晓市、街市活跃,坊市制的时间、空间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元朝时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4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浙地区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三、文化1思想:理学逐渐发展为官方哲学。(1)程朱理学:以二程和朱熹为代表,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仁”,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重视人的伦理道德修养。(2)陆九渊“心学”: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心即理也”“发明本心”。(3)评价积极性: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忧患意识,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和身体力行,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局限性:具有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轻视个体自由,重礼轻法,维护封建伦理,压抑思想进步,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2科技(1)宋代: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进一步完善和西传。(2)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授时历领先世界;王祯的农书特别重视农具及农业技术。3文学艺术文学宋代文学以词著称,豪放派代表有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代表有柳永和李清照;元代以散曲和杂剧为代表;宋元时期出现话本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绘画文人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风俗画描写市井生活,代表作是清明上河图戏曲两宋南方出现南戏;元代杂剧在北方兴起,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关注新教材、新观点1北宋崇文抑武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2宋朝的经济(1)经济结构: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2)商业: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商品流通规模扩大,使得货币需求量剧增。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3经济重心南移(1)历程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南宋: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2)影响: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答题要素荟萃抓主旨主旨一 唐宋新章君主专制下中央机构演变趋势及特点1.隋唐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创新与调整(1)贵族政治衰落,君主专制加强。唐代士族门阀地主阶级占主导地位,宋代士大夫阶层兴起。分散宰相权力,加强君主专制。(2)中枢权力体系:分割相权和分化事权。三省制标志着宰相权力被三省分掌,秦汉的独相制度被群相代替,出现三省的长官共议国政的新型治国方式。宋承唐制,但门下省和尚书省虚设,中书省的职能限于政务,军权与财权被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3)文官制度的完善(“士人政治”)。中唐以后,士人广泛参与国家政治,武夫在政治上的权重削弱,宋太祖开始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形成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隋唐统治者大都出身门阀士族,宋代官员大多是士大夫,文人政治特点明显。扭转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促使宋代经济、教育、文化出现繁盛。2隋唐宋元时期的地方治理(1)地方治理的举措隋唐:隋朝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继承。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安史之乱后,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唐中期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后发展到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宋朝:宋朝改道为路,又将隋唐时期作为军事管理机构的府变为一级行政区划,从而形成路、府、县三级制。元朝: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后来,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行省制的确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省、路、府、州、县的多级行政体制。(2)地方治理的影响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派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地方行政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作用。主旨二 科举取士老话题新关注,人才选拔古今一理1.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化(1)从选拔形式上看:一般都是自下而上,从地方到中央。(2)从选拔标准来看:经历了从重孝廉到重门第到重才学的过程,标准逐步统一。(3)从本质上看:选官制度成为加强统治、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2全面把握科举制主旨三 帝国花园唐宋时期的经济文化彰显时代特色1.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生态环境角度认识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从政治上看,经济重心南移随着政治中心南移而进行,同时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2)从经济上看,魏晋南北朝和唐朝中期,南方获得大规模开发;优越的地理环境、新物种的引入、先进耕作技术的应用,使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3)从文化教育上看,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变化,南方科举入仕的官员比例逐渐超过北方,出现了“江东弟子多才俊”的局面。(4)从生态环境上看,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如放火烧山、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宋代商业领域的新变化(1)商品交易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坊市”制、“日中为市、日落而散”的规定逐步消失,草市、夜市更加普遍。(2)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可以读书并参加科举考试,考中可以做官。(3)城镇大量涌现,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出现“四大商业名镇”。(4)纸币出现:北宋的“交子”,南宋的“会子”。(5)商税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源。(6)宋代手工业部门已有很强的商标、广告意识。3程朱理学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继承程朱理学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发展高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广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特点程朱理学对其思想进行了哲学思辨并世俗化,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约束力,更有利于服务政治4.宋元时期中国封建文明成熟的时代特色政治方面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经济方面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地文化方面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理学产生,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宋词和元曲的繁荣命题探究一步到位明确已考视角找规律考向一 以史料为载体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1.命题点:北宋实行募兵制的影响2019全国卷,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关键点拨:北宋实行的募兵制,使北宋政府掌握了大量军队,而且士兵待遇较为优厚,分析这一制度带来的影响。2命题点:武则天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变动2018全国卷,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考向二 以全新视角考查科举制3.命题点: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2018全国卷下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关键点拨:上表是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曾祖父、祖父或父亲任官中,官员人数的减少,反映了两宋科举制的发展对祖辈任官现状的冲击。4命题点:宋代科举制度的完善2020全国卷,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考向三 魏晋、唐宋时期经济发展的新现象5.命题点:唐代的社会风尚2019全国卷,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6命题点:东汉末年曹魏屯田2020全国卷,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7命题点:宋代江南农业的发展2020全国卷,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8命题点: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呈现的新现象2018全国卷,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考向四 绚丽多彩的古代艺术9.命题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日益本土化2019全国卷,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关键点拨:佛教是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在其传播过程中,与中原地区的思想文化逐渐融合,表现在佛像的面部和服饰方面,即时代较晚的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逐渐整齐。10命题点:唐朝书法家张旭的书法特点2020全国卷,26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 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 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11命题点:唐代敦煌莫高窟壁画2020全国卷,25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12命题点:唐朝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2020全国卷,25如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视角一 魏晋、唐宋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1.命题点:魏晋时期中央机构的变化2020吉林高三调研二北朝强调军功以抗衡贵族,军功吏治取向成为官僚政治复兴的动力和起点。官僚的考选、考课、学校、法律等制度在北朝都有较大发展。南朝寒人掌握政权其实也是通过军功这一道路。这些措施的出台()A加剧了此时中国的社会分裂B推动了南北方的民族融合C标志着古代官僚政治的开端D加速了门阀士族制度衰落2命题点:唐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2020商洛高三质检唐代前期,对于重大军国大事,在御前会议和宰相会议都难以做出正确判断时,往往先由宰相主持在尚书省召开由各级官员参加的百官会议,并将议定结果上报皇帝。这一做法()A防范了宰相集体专权 B减轻了皇帝政务负担C提高了国家决策效率 D体现了决策的合理性3命题点:宋代政治制度的革新2020十堰高三调研宋代,知府(州)公事必须通判联署方能生效,通判本身有行政工作;明朝开始确立以知府为一府首长,通判作为知府辅佐官,必须“以安静为事”,被视为“闲曹”。这一变化()A说明明朝地方监察形同虚设B反映出中央集权强化的趋势C体现了官员选任制度的异变D有利于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视角二 从经济现象看社会的进步4.命题点:古代中国农民称谓变化折射出的社会现象2020齐齐哈尔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下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了()朝代夏商周秦汉魏晋宋元称谓臣、人、众、野人夫、仆田客、部曲佃客、庄客、农户A.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强化C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土地的占有权D自耕农阶级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5命题点:古代中国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2020北京朝阳区一模观察下图可知,我国()A开始进入铁器牛耕时代 B游牧民族转向农业生产C南北土地制度差异较大 D农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视角三 唐宋时的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6.命题点:宋明理学的时代特色2020新疆联考一北宋著名思想家张载(因定居陕西眉县横渠镇而被称为“横渠先生”)说:“(人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名言一直为人们传颂,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横渠四句”旨在说明()A人应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B心学的内容和地位作用C圣贤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D读书求学应该谦虚谨慎7命题点:唐宋时期的文学成就及时代特色2020北京海淀期中唐朝的主要文学形式是诗歌,到北宋词的创作兴盛,元朝时杂剧和散曲深受世人欢迎。对此发展趋势解释正确的是()A贵族阶层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多元B文学平民化满足了民众的精神需求C开科取士有利于文学形式不断创新D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文学的创作8命题点:宋代的绘画风格2020启东期中调研南宋画家李嵩创作的货郎图以白描手法作细腻精致的描绘,落笔凝重,收笔沉稳有力,疏密、精粗均可游刃有余地展开,设色淡雅自然。描画货担上的物品几乎达到与实物纹丝不差的程度,人物衣纹体现下层百姓衣着粗布的质感。该作品表明()A绘画手法受到理学的影响B风俗画是当时的亮点C艺术形式呈现平民化趋势D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高考非选择题高分导练真题导练2016全国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玄奘(602664年),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688763年),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关键点拨:“解读材料”:要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材料中标出的即是。“提炼观点”:要从材料中提炼,切忌脱离材料。提炼的角度可以是:(1)“中外对比”:唐朝文化领先世界;(2)从整个文明的角度:中国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贡献;(3)从文化交流角度:中国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论述”:注意史实的范围“中国古代史”“其他相关”等限定语;注意“史论结合”,不仅要罗列史实,还要阐释影响。试答规律总结:答题行文的“四性”逻辑性:论述部分的同一段内部要先后有序,或先因后果,或先总后分,或并列关系。层次性:论述要层次分明。答案做到要点化、段落化。每一段重点论述一层意思。如果要论述第二层意思,分段进行。学术性:语言要有历史学科特点,忌口语化,要使用历史术语表达。(历史术语是指教材语言、时政语言,大型正规考试主观试题的答案等)概括性:内容全面,语言精练,表述准确,言简意赅,要突出关键词。第二讲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明确已考视角找规律1解析:材料“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反映军队规模庞大,庞大的军队开支必然会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A项正确;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政策,军队战斗力较弱,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军队兵员数量多,与弱化对地方控制、加剧社会贫富分化无关,C、D两项错误。答案:A2解析:从材料可知,武则天通过改革中书、门下二省官制,使得低品级官员也取得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的资格,从而使“宰相数量大增”,再通过缩短宰相任职时间,来分散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C项正确。实际上中书、门下的权力被分化,统治者的目的是巩固自身统治,A、B两项不符合题意。由材料中“宰相数量大增”“更替频繁”可知,宰相权力被削弱,D项错误。答案:C3解析:从材料图表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宰相中祖辈无官职的占据三分之一以上,南宋时期,这一比重增加到一半以上,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发展,为没有贵族身份的人跻身社会上层创造了条件,从而导致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B项正确。答案:B4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时期,由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同乡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成为常制,由此可得出宋代科举考试程序增加了殿试,这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世家大族特权及人才选拔标准的内容,故A、D两项错误;由材料可知,由于增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省试考试权威反而下降,故B项错误。答案:C5解析: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故答案为C项;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A项;唐玄宗观拔河俗戏的信息反映宫廷娱乐,无法得出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的结论,排除B项;唐代诗歌题材多元,D项说法片面且不符合史实,排除。答案:C6解析: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因而“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这有利于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的解决,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D项符合题意。曹操大力发展屯田,客观上限制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A项错误。屯田制为解决军粮问题,控制农业生产,不会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排除B项。屯田制的推行,使流民成为政府的佃农,有了安定生产生活的条件,并没有促进中原人口南迁,排除C项。答案:D7解析:根据材料“到福建取得占城稻江淮两浙诸路种植扩大到北方诸路”“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等可知,水稻种植北扩,大、小麦种植在南方推广,这样可以使水稻与小麦等作物轮种,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故B项错误。仅凭材料中水稻与大、小麦的种植情况,无法得出区域经济发展均衡,故C项错误。水稻与大、小麦的种植推广能改善民众饮食结构,但不可能根本改变民众的饮食结构,D项说法绝对。答案:A8解析:根据材料“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可知民营手工作坊众多;手工业者“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也说明当地民营手工业作坊多,手工业者选择空间大。综合以上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答案:A9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儒家在服饰上比较保守。由材料中佛像的衣衫单薄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塑像受到儒家思想影响,D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A、B、C三项排除。答案:D10解析:张旭是唐代著名的草书书法家之一,有“草圣”的称号,他创作的千字文作品狂放不羁、挥洒自如、变幻莫测。从他叙述自己对书法的感悟来看,他的书法呈现出灵动性,B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楷书体现书写结构的严整性;C项错误,草书没有体现书写笔画的繁杂性;D项错误,张旭的书法体现的是外露性,而不是内敛性。答案:B11解析:由材料中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发现了实物佛光寺可知,此类壁画可与实物文化遗存互证,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代壁画与山西五台山地区的实物佛光寺相互印证的情况,没有涉及创作与艺术想象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B项表述绝对化,故错误。D项说法错误,排除。答案:C12解析:步辇图是画家阎立本的作品,具有绘画艺术审美价值;该作品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又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C项正确。步辇图是根据历史事件而绘制的,具有现实主义特点,不会体现浪漫主义色彩,故D项错误。答案:C研析待考视角明趋向1解析:南北朝时期盛行门阀制度,士族阶层通过世袭即可取得官位和爵禄。依据题干军功吏治的实行,使得军功成为寒门上升的通道,削弱了士族地主的地位,故选D项;庶族地主地位的上升有利于中国的统一,排除A项;推动了南北方的民族融合是孝文帝改革或者民族政策,题干未提及,排除B项;官僚政治始于先秦时期,排除C项。答案:D2解析:相对于“御前会议和宰相会议”,“百官会议”的召开有利于得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故选D项;只有“宰相会议都难以做出正确判断时”,才会召开“百官会议”,排除A项;“百官会议”的议定结果最终还是由皇帝裁决,排除B项;相对于“御前会议和宰相会议”,“百官会议”的召开降低了国家决策效率,排除C项。答案:D3解析:宋代公事须由知府和通判联署,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明代通判只是“知府辅佐官”,失去“联署”权,这有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故选D项;明代地方官员仍受到严密的监察管控,排除A项;材料中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府,而明代知府事权有所加强,体现不出中央集权强化的趋势,排除B项;材料有利于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不涉及官员选任制度,排除C项。答案:D4解析:夏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集体耕作,农民称臣、人、众、野人;秦汉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了维护个体小农经济,农民称夫、仆;魏晋时期有大量的地主庄园,豪强地主的庄园内有大量田客、部曲;宋元时期,租佃关系盛行,农民称佃客、庄客、农户。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故A项正确。答案:A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时期的农业耕作方式二牛一人犁耕法。由材料中唐朝壁画图可知,唐朝时农耕技术由之前二牛三人犁耕法发展为二牛一人犁耕法,说明农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故选D项。答案:D6解析:材料“立心”“立命”“继绝学”“开太平”反映出人应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故选A项;心学兴起于南宋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B项;材料“横渠四句”强调读书人的社会责任,并非只是对圣贤的道德要求,排除C项;材料旨在说明读书求学的目的,而不是应该坚持的态度,排除D项。答案:A7解析:由材料“北宋词的创作兴盛,元朝时杂剧和散曲深受世人欢迎”可知,宋元时期市民阶层壮大,对文学等精神消费的需要,极大地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宋词、元曲等平民化的文学发展兴盛,满足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宋词和元曲不是贵族文学,排除A项;宋词和元曲的繁荣与科举考试无关,是市民的文化消费,排除C项;元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复杂,文学创作的政治环境并不宽松,排除D项。答案:B8解析:理学观物内省的思维方式、追求平淡中和的生活旨趣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绘画领域的特点,从材料“纹丝不差质感”可以体现,故选A项;风俗画是宋代绘画的亮点,以社会生活风俗为题材,该画是风俗画,但是体现不了是“亮点”,排除B项;风俗画反映生活旨趣,不代表“艺术形式”平民化,排除C项;从作品的内容上看无法得出商品经济“繁荣”,排除D项。答案:A真题导练答案: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2分)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8分)小结:总之,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