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十四 两种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第3讲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高效作业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1076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十四 两种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第3讲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高效作业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十四 两种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第3讲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高效作业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十四 两种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第3讲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高效作业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3讲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江南十校一模)材料19世纪初到一战结束为止,共建立了500多个国际组织,但这些组织并不具有政治上的约束力。一战的恶果让大家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体系来防止如此巨大的灾难再度发生。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1918年要求建立某种国际组织减少战争的危险,美国总统威尔逊随后表示赞同并倡议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1920年国联正式成立,它反映了20世纪世界已发展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的现实。作为国联的发起国,美国却拒绝加入国联,对国联采取孤立态度,认为美国如果加入了国联,只会束缚自己的手脚。随着国联影响力不断扩大,美国在一些重大国际事务中开始处于被动地位。一些美国人和非官方组织不断主动参与到国联的各种委员会之中。20世纪20年代和平主义运动兴起,一些人士不断游说政府加强与国联的合作,美国政府开始逐渐承认国联的地位并派出官方代表参与国联事务。据吴于廑、齐世荣等世界史近代史编等(1)根据材料,说明国联成立的背景。(2)根据材料,概述美国对国联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解析:(1)据材料“19世纪初到一战结束为止,共建立了500多个国际组织,但这些组织并不具有政治上的约束力”“一战的恶果让大家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体系”“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1918年要求建立某种国际组织减少战争的危险,美国总统威尔逊随后表示赞同并倡议必须成立国际联盟”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2)据材料“随着国联影响力不断扩大”“一些美国人和非官方组织不断主动参与到国联的各种委员会之中”“一些人士不断游说政府加强与国联的合作”“20世纪20年代和平主义运动兴起美国政府开始逐渐承认国联的地位并派出官方代表参与国联事务”分析回答。答案:(1)背景:国际组织建立的经验与局限性;一战的教训;大国的倡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2)原因:国联影响力的增强;民间力量的推动;和平主义运动的兴起。2(2020山西省考前测试)材料一战后,无止境的军备竞赛使饱尝世界大战苦难的各国人民深感不安,强烈要求裁减军备。各国政府力图通过会议和协定,裁他国军备之长,补本国军备之短。1925年年底,国联理事会决定成立裁军筹备委员会,负责草拟裁军公约草案。英、美两国念念不忘裁减法国的陆军;法国主张限制各国建造大型舰只;德国则要求战胜国裁军,继而以“军备平等”为口号要求重整军备。1930年年底,裁军筹备委员会向国联理事会提交了关于限制军备的公约草案,并附有筹委会成员国的49项保留条件。1932年年初,世界裁军会议召开,会议给予德国以重新武装的权利,但未能在限制军备公约草案的基础上再前进一步。1934年,由于日本和德国相继退出,世界裁军会议陷入瘫痪和瓦解的境地。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出现国际裁军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际裁军陷入困境的原因。解析:(1)由材料“一战后,无止境的军备竞赛使饱尝世界大战苦难的各国人民深感不安,强烈要求裁减军备”“各国政府力图通过会议和协定,裁他国军备之长,补本国军备之短”“1925年年底,国联理事会决定成立裁军筹备委员会,负责草拟裁军公约草案”并结合所学一战的影响分析回答。(2)由材料“英、美两国念念不忘裁减法国的陆军;法国主张限制各国建造大型舰只;德国则要求战胜国裁军,继而以军备平等为口号要求重整军备”“1934年,由于日本和德国相继退出,世界裁军会议陷入瘫痪和瓦解的境地”“1930年年底,裁军筹备委员会向国联理事会提交了关于限制军备的公约草案,并附有筹委会成员国的49项保留条件。1932年年初,世界裁军会议召开,会议给予德国以重新武装的权利,但未能在限制军备公约草案的基础上再前进一步”分析回答。答案:(1)一战灾难的影响;各国人民反对军备竞赛;各国政府的参与;国联的推动。(2)各国考虑自身利益,矛盾重重;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退出裁军;国联的权威性不足。3(2020永州三模)材料一一、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考虑到苏台德领土割让给德国在原则上已达成协议,同意于有关上述割让的下列条款和条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措施,并且通过本协定它们对保证履行本协定所必要的步骤各应负其责任。二、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同意从领土上撤退应于1938年10月10日完成,不得破坏存在的任何设备,并且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将被责成履行撤退,不得损害上述设备。摘编自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29日)材料二第一条签约双方承诺双方保持和平友好关系,互相尊重对方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第二条一旦签约的一方与一个或多个第三方势力有敌对冲突,条约的另一方将在整个冲突期间保持中立。苏日声明:苏联誓言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誓言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摘编自苏日中立条约及其声明(1941年4月13日)(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慕尼黑协定和苏日中立条约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共同之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日中立条约对中国的影响。解析:(1)据材料“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考虑到苏台德领土割让给德国在原则上已达成协议”“苏联誓言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誓言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可知,两者都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极端民族利己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慕尼黑协定主要是维护英法等国利益,进行祸水东引;根据苏日中立条约可知,苏联是出于稳定国家政权,避免两线作战,巩固统治的需要。(2)据材料二“一旦签约的一方与一个或多个第三方势力有敌对冲突,条约的另一方将在整个冲突期间保持中立”“苏联誓言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誓言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答案:(1)共同之处:体现大国强权政治;极端民族利己主义;军事战略调整的需要。(答出两点即可)(2)影响:严重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加大了中国战场的军事压力;日本与美英矛盾激化,客观上使美英加大了援华力度。4材料二战后,虽未发生世界性战争,但局部战争风起云涌。朝鲜战争中,喷气式飞机首次得以大规模运用,空中加油技术运用于实际作战之中。越南战争中,精确制导武器开始大量使用;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军装备的可垂直起降的海鹞式飞机创下了不败的战绩;在美军入侵巴拿马的作战中,第一次动用了隐形飞机;在海湾战争中,当今世界各种高新技术都不同程度地登上舞台进行了表演。但是战争的目的更加简约,一般不再谋求全面征服对手;战争规模变小,战争手段的采用受到节制;二战后技术兵器的广泛运用使现代战场的空间增大,战场日益由平面转向立体;战争目的未必要经过若干次战役的胜利才能达成,实现战役目标也不一定需要若干次战斗的积累,首战可能就是决战。摘编自张海麟、彭训厚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局部战争刍议(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局部战争风起云涌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局部战争的特点和影响。解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是美苏冷战的产物;中东战争基于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两伊战争是由于领土争端、资源矛盾、宗教和民族矛盾;海湾战争是由于地区力量失衡和边界争端。(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答案:(1)冷战背景下美苏争霸(霸权主义肆虐);领土纠纷;民族宗教矛盾;大国势力的参与;历史遗留问题;争夺资源。(2)特点: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有限性(战争目的、规模等受到限制);立体化(空间增大);节奏加快。影响:给某些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破坏了世界和平,影响国际关系;刺激了战争技术水平不断升级;影响世界经济。5(2020福州质检)材料在北约的要求下,1981年11月,美、苏就欧洲中程、中短程导弹问题在日内瓦开始谈判。美、苏双方前后多次提出各自不同的方案,但由于双方立场相距甚远,谈判陷入僵局。1983年11月,美国着手在英国、意大利和联邦德国等国部署新式导弹,苏联中断谈判,东西方关系一度十分严峻。此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和美苏各自调整在裁军问题上的策略,在经历了先后6轮、共计110次会议的谈判之后,1987年12月8日,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在华盛顿签订美苏中导条约。该条约规定双方在条约生效后的3年内,须全部销毁所拥有的短程、中程导弹及发射装置和辅助设施,条约生效后双方不得再试验、生产和部署射程500至5 500公里的陆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摘编自徐天新世界通史当代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苏中导谈判的特点及分析谈判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条约签订的影响。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1981年11月,美、苏就欧洲中程、中短程导弹问题在日内瓦开始谈判。美、苏双方前后多次提出各自不同的方案,但由于双方立场相距甚远,谈判陷入僵局”“美国着手在英国、意大利和联邦德国等国部署新式导弹,苏联中断谈判,东西方关系一度十分严峻”“在经历了先后6轮、共计110次会议的谈判之后”分析回答。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和美苏各自调整在裁军问题上的策略,在经历了先后6轮、共计110次会议的谈判之后,1987年12月8日,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在华盛顿签订美苏中导条约”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回答。(2)根据材料“该条约规定双方在条约生效后的3年内,须全部销毁所拥有的短程、中程导弹及发射装置和辅助设施,条约生效后双方不得再试验、生产和部署射程500至5 500公里的陆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可以得出条约签订的影响。答案:(1)特点:漫长性;曲折性;艰巨性。原因:美苏经济状况的变化改变了双方的战略攻守地位;军备竞争给双方财政带来沉重负担;西欧的联合与实力的上升;里根和戈尔巴乔夫的个人作用。(任答其中三点即可)(2)减轻了双方军备竞争的压力;促进了东西方关系的缓和;有利于欧洲与世界的和平;加速了冷战局面的结束;但并未动摇两国的核霸权和核垄断地位。6(2020南宁一模)材料巴以冲突中,青少年自幼就目睹并经历了种种灾难和炮火,在其内心留下了深刻的阴影,滋生的仇恨成为“流淌于世代血液中的执念与恩仇”。因而,巴以冲突便形成了这样一种循环:在国际社会各方力量的努力之下,巴以也经历过多次暂时性停战。多次停战后,又总会重新燃起战火。以色列凭借着自己的军事优势,接受停战大多时候并不是出于和解的目的,而是作为一种缓冲。同样,由于巴方内部的不调和,停战常常成为政客们为了达到目的而实行的一种手段。力量无法平衡的巴以,致使巴方在谈判中做出最大的领土退让后,依然无法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而以方占据了有利的地理位置、丰厚的资源,不愿意做出过多的让步和舍弃。摘编自张颖奥斯陆协议签订以来的巴以冲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以关系发展的困局及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巴以关系破局提供合理的建议。解析:(1)第一小问困局,根据示意图中不和平不稳定的因素长期存在得出双方陷入了安全困境的怪圈;根据材料“以色列凭借着自己的军事优势,接受停战大多时候并不是出于和解的目的,而是作为一种缓冲”得出间歇性停战无法实现和平。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青少年自幼就目睹并经历了种种灾难和炮火,在其内心留下了深刻的阴影”“以色列凭借着自己的军事优势,接受停战大多时候并不是出于和解的目的,而是作为一种缓冲”“而以方占据了有利的地理位置、丰厚的资源,不愿意做出过多的让步和舍弃”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2)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解决巴以问题的手段、领导人智慧、借助促进世界和平的平台以及双方保持克制的态度等方面进行作答。答案:(1)困局:双方陷入了安全困境的怪圈;间歇性停战无法实现和平。原因:激烈的巴以冲突在青少年心中滋生激进仇恨的情感;双方停战的目的不是和解,而是政客的手段;双方实力差距过大,加剧了和谈的艰难性;美国对以色列的偏袒。(答出三点即可)(2)建议:和谈协商、外交手段等非暴力方式是解决巴以冲突的最佳途径;充分发挥双方领导人的政治智慧,利用好国际社会提供的各种平台,在曲折中谋求进步;双方必须认可对方的现实存在以及对方执政政府的合法性;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