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单元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作业36 宋明理学-人教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0445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市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单元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作业36 宋明理学-人教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河北省衡水市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单元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作业36 宋明理学-人教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河北省衡水市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单元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作业36 宋明理学-人教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业(三十六) 宋明理学1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由此可知宋代理学对儒学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它()A继承“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B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C回归孔孟之道,使儒学思辨化并形成体系D否定汉代以来的儒学解析:由材料中“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等信息可知,宋代理学鄙视汉代儒学,而“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属于汉代儒学的内容,故A项错误;唐代韩愈排斥佛、道,开宋代“新儒学”的先河,从这一角度来看,材料认为宋代理学并未吸收佛、道思想,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儒学回归孔孟之道,使儒学思辨化,故C项正确;D项是对题干材料的部分理解,可排除。答案:C2朱熹曾指出:“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利益)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在这里朱熹主张()A天理与人欲不可兼得B仁义与天理是后天养成的C天理与义利相辅相成D一切私利是社会混乱根源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循天理,则不求利(利益)而自无不利”,说明天理与义利是相辅相成的,两者有着内在的统一性,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D三项。答案:C3“不仅是朱学丢失了活力,而且对儒家精神作其他理解的学派,也因此受制于政治符号化了的朱学,而失去了自由思考与表达的权利。一句话,儒家的思想活力被儒家的政治化所吞没。”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朱熹创立理学使儒家思想失去活力B儒家思想与政治结合失去活力C理学压制其他学派的自由发展D专制权力的强化使儒家思想失去活力解析:材料中讨论的是有关儒学政治化的内容,可以看出材料对这种现象是一种悲观的态度,认为封建君主专制使得儒家思想“失去了自由思考与表达的权利”,因此本题选择D项。A选项强加因果,儒家思想失去活力不是由理学创立导致的;B项没有强调指出失去活力的原因;C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表达理学压制其他学派自由发展的含义。答案:D4关于中国古代不同思想理论的集大成者,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是孔子B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是荀子C理学集大成者是陆九渊D心学集大成者是王守仁解析: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是荀子,排除A项;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是韩非,排除B项;理学集大成者是朱熹,排除C项;心学集大成者是王守仁,D项符合题意。答案:D5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南宋()A社会动荡人心败坏B书院教育非常发达C商业发达影响农业D儒家伦理的普及化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宋出现许多通俗教育读本,倡导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反映了理学思想逐渐普及,影响到民众生活,故D项正确;南宋理学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并不代表当时社会动荡人心败坏,故A项错误;通俗教育读本并不是学校的教科书,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理学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和“商业发达影响农业”无关,故C项错误。答案:D6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这反映出心学()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C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D激发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知识分子作品描写的人物更多的是普通百姓,他们不局限于旧思想的禁锢,更加关注个体的想法,这实际上是在心学的影响下激发了个体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D项正确;题干中强调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敢于冲破世俗观念,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没有表现这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民主观念在明朝中后期不可能形成,此项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明朝时宋代理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并未被冲破,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答案:D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未须理会相发,且各项做将去。若知有未至,则就知上理会,行有未至,则就行上理会,少间自是互相发。今人知不得,便推说我行未到,行得不是,便说我知未至,只管相推,没长进。”摘编自南宋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二“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此为学者吃紧立教,俾务躬行则可。若真谓行即是知,恐其专求本心,遂遗物理,必有闇而不达之处,抑岂圣门知行并进之成法哉?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摘编自明代王阳明传习录(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朱熹和王阳明对于“知行”的不同理解。(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知行说的历史影响。答案:(1)朱熹:知行相辅相成,知先行重;知行二分;知需要不断向外求索,实践才能得到,知行自然相互启发。王阳明:知是先天就有的,是一种先验的内在的本质属性,知行合一。(2)积极:有助于挽救道德危机,维护统治秩序,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继承发展的儒学。消极:强调三纲五常,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压抑人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