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 测试练习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64135 上传时间:2024-04-28 格式:DOC 页数:99 大小:5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 测试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 测试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 测试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1、下面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过程中使用的两张图片,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中可以得出的最主要的结论是 A. 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B. 提高了集体耕作效率C. 形成了封建自然经济D. 耦犁得到推广和普及2、西汉时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 )A.工具种类繁多B.生产自给自足C.注重精耕细作D.经济发展迅速3、唐代水部式规定:渠道上设渠长;闸门上设斗门长;渠长和斗门长负责按计划配水;大型灌区的工作由政府派员督导和随时检查;有关州县选派男丁和工匠轮番看守关键配水设施;发生事故应及时修理,维修工程量大者,县可向州申请支持.这实质上表明唐代( )A.重视灌溉水利资源的使用B.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C.形成了体系完善的水利网D.为农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4、“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上述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C.耜耕D.耦犁5、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 )A.自然经济的形成B.商业经济的发展C.井田制的确立D.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6、管子海王篇说,大致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相当的时期,齐国耕者必有“一耒(播种具)、一耜(翻土工具)、一铫(除草工具)”.该文献印证( )A.耒耜是春秋时期主要铁农具B.春秋时期是农业发展转型期C.齐国农业耕作工具相对齐全D.铁制农具已在齐国推广开来7、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B.C.D.8、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9、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凡故杀他人马牛,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杖一百;耕牛伤病死亡,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这些法律规定反映出当时( )A小农经济出现衰退现象B政府严格控制民间经济活动C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D民间屠宰耕牛现实普遍10、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时间人口(人)人均土地(亩/人)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273554623(2)54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1027500006.89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208095796(3)56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宗法制的封闭性是为了家族的“肥水不流外人田”,而在沉重的赋税负担和激烈的土地兼并下,宗法制则起有强化、自保家族生存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依靠男耕女织,实现自给自足,更具有抵御破产风险,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所以自给自足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也成为农民狭隘的生产目的,客观上也割裂了小农经济与社会的联系,将自己封闭在一个与世无争的狭小空间里.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方式,使自己所需要的两种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即衣、食得以自给自足,从而加大地减轻了对社会和外界的依赖,避免与社会过多联系.摘编自朱筱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材料二 当西欧的小农社会正在经历阶级分化和全面向资本主义转化时,中国仍停留在小农社会阶段,当西欧越来越多的小农正在转化为新兴的无产阶级成员时,中国的小农仍旧是小农,只是经历了部分的无产化.这些差别是双方财富与势力的不均衡,是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之害的社会经济背景,同时也是促成十九、二十世纪大规模农民运动的乡村危机的根源.总之.这个半无产化了的小农经济的形成,正是中国解放前农村数世纪以来大规模动荡的结构性基础.摘编自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小农经济给近代中国发展带来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在改造小农经济方面进行的探索? 答案1、A2、C 3、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水部式是唐代中央政府颁行的水利管理法规规定,唐政府通过配水、督导、检查、维修等措施为农业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转提供保障,进而为农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故D项正确.4、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材料中“砍山” “众木尽噘”“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说明这种耕作方式特征是:放火烧山,用草木灰作为肥料,是典型的“刀耕火种”.材料中没有涉及BCD选项的内容.故本题选择A.5、D解析: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和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6、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式.“耒(播种工具)、耜(翻土工具)、一铫(除草工具)”从播种、翻土以及除草工具方面说明了齐国耕者农业耕作工具相对齐全,C项正确;据材料无法得知耒耜是否为铁农具,A项错误;B项说法不合题意,B项错误;D项中铁制农具已在齐国“推广”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错误.7、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认识与理解能力.春秋战国时候,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那时候的农民,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贡赋.这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是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这种经济形式下,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等生产资料.故符合题意,表述错误,“全部”不符合实际.故应选C.8、B9、C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朝法律对屠宰耕牛的行为实施严惩.从侧面体现了耕牛对当时社会的重要作用,表明明朝时期农业的耕作方式主要是铁犁牛耕技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是自汉代以来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说明农用动力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故答案为C项.A项,农耕经济出现衰退情况,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屠宰耕牛不属于经济活动,排除;D项,屠宰耕牛成为普遍现象,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10、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清朝时期农业发展状况,旨在考查阅读分析图表信息,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图表信息可得出雍正、乾隆年间人口增加,人均土地减少的经济现象,人地之争矛盾突出,需要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开始于鸦片战争之后,不符合图表时间限制,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C项错误;D项出现在汉代,不符合图表时间限制,排除.故选B.11、(1)特点:分散、孤立、封闭;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产目的狭隘;占有小块土地、规模小等.影响:凝聚宗族,维护家族利益;割裂了与社会的联系;减轻了对社会和外界的依赖.(2)问题:社会转型缓慢;新兴阶级成长和新经济因素发展缓慢;中西方差距拉大;中国屡遭帝国主义侵略;乡村危机;大规模社会动荡.探索: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农民获得土地,解放农村生产力.三大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建立了集体土地所有制.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了公有化程度,挫伤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1、古诗有云:“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磐万车炭(煤)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中国古代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开始于( )A.战国B.西汉C.南北朝D.北宋2、唐代民间工匠必须在官府作坊服差役,从事一定天数的无偿劳役;宋代工匠服官府差役,官府会付给定的“雇值”,有的生产部门如铸钱作坊,还出现了类似计件给雇值的方式.这表明( )A.铸钱作坊带动了生产领域的流通B.宋代工匠的社会经济地位有所提高C.官营手工业体系在宋代已经瓦解D.唐代民间工匠的技术水平低于宋代3、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B.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C.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4、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及染料作物栽培,桑蚕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此外,酒、醋、酱等产品的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业与商业的互相影响B.田庄经济多样化经营C.自然经济的生产模式D.小农经济的基础作用5、史载秦汉时期“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曾地“地狭民众,颇有桑麻之业”.这表明当时齐鲁地区( )A.具有发展海外贸易的有利条件B.具备手工纺织业发展的客观条件C.政府鼓励种植桑麻等经济作物D.铁器牛耕推动了当地的农业生产6、农政全书卷三十五记载:“今之搅车(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材料说明明朝( )A.私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B.纺织原料呈现出多样化C.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7、宋锦是指具有宋代织锦风格的锦缎,因产地主要在苏州,所以又称苏州宋锦.宋代中后期的宋锦艺术风格注入了富有时代特色的写生风格,内容追求“诗情画意”,丝绸上的花鸟也非常写实.这说明宋代( )A.丝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B.丝织业中心完成了南移C.海外贸易刺激了宋锦的需求D.绘画艺术影响丝织品的织造8、明人王世懋在其著述中描绘了景德镇因烧制瓷器而火光烛天的情形,称之为“四时雷电镇”.这被当代有些历史学者认为是“工业超时代发展的征象”,实际上他是以此来指责子弟“为窑利所夺,绝无登第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政治人物的著述不足以成为史料B.著述不属于实物资料,所以可信度低C.史料研读须正确理解作者的本意D.历史真相因为年代久远而无法探究9、据检索,“绵”字在汉代以来的典籍中是常见字,意为丝绵.南宋始见“棉”字,与“绵”混用,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据此可知()A.汉字简化是必然的趋势B.丝织业地位在不断下降C.民众衣被原料发生改变D.经济发展推动文化认同10、“南海一号”:海上丝绸之路的荣光一文中说:“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人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人后,他们改变了过去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作为食物器皿”其核心观点是( )A.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B.中国陶瓷受到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欢迎C.中国的瓷器在宋朝时开始外传D.贸易交流促进文明进步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乾隆初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人们也开始经销中国布,在贸易中他们发现广州货穿洗后容易褪色,而江南地区所产的棉布(他们称之为“南京布”)则不易褪色,所以,到18世纪80年代,该公司便经常贩运苏松地区所织的紫花布到英国本土,初时数量约2万匹.以后逐年增多,到1800年后扩大到20万匹.除欧洲市场外,美国及南美,“亦莫不有中国土布的销路”,特别是那时棉工业尚未发达的美国成为中国土布的重要主顾.马学任近代上海成长中的“江南因素” 材料二 清朝中期随着中国与欧美国家贸易规模的扩大,进口商品构成也发生了明显变化.18世纪中叶以前,中国进口商品是以奢侈品为主,之后进口商品构成转以棉花、棉布、棉纱为大宗19世纪30年代,棉布、棉纱已经成为中国进口洋货中的重要商品,进口货值不断增加.18251826年英国输华棉纺织品价值1895两,18311832年增至360521两,18331834年达451565两.郭立珍清朝中期洋货进口对中国消费生活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萌生了“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的动机,然而直到90年代,以1890年建成开工的上海机器织布局、1892年投产的湖北织布官局为标志的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才在千呼万唤般的难产中真正诞生.18901910年间民族机器棉纺织业共设立工厂27家民族机器纺织业的产生是“突发式”的,这一点从上述企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身份可以看出,它们都是由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创办的,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彭南生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清代“南京布”大量销往欧美的背景.(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朝中期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原因.(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特点,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洋货进口与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影响.答案1、B解析:回忆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故选项B正确.战国时期还没有使用煤做燃料,故A项错误;南北朝、北宋晚于汉代,故C、D项错误.2、B解析:“唐代民间工匠必须在官府作坊服一定天数的无偿差役”,而宋代出现“雇植”,这说明宋代官府和工匠之间存在一种类似雇佣的关系,与唐代的民间工匠“必须在官府作坊服差役”相比,工匠的人身限制进一步被放宽,即宋代工匠对官府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社会经济地位有所提高,B项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3、A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恢复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府加强对民间手工业的控制,是经济恢复与发展的客观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私营手工业进行管理,并未体现出手工业品的社会需求,故C项错误;政府对手工业者进行严格管理会强化手工业者对政府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但非主要因素,而是这一变化的结果,故D项错误.4、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自给自足的,没有受到商业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中田庄经济确实是多样化经营,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故B项错误;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自给自足的,本质上属于自然经济的生产模式,故C项正确;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同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故D项错误.5、B解析:本题考査秦汉时期齐鲁地区的手工业发展状况.材料不涉及海外贸易.故A项错误;齐鲁地区广种桑麻,为手工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故B项正确;据材料“青壤千里.宜桑麻” “地狭民众,颇有桑麻之业”可知.秦汉时期齐鲁地区广种桑麻主要是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政府鼓励和铁器牛耕的使用在材料中未体现.故C、D项错误.6、C解析:据材料“今之搅车(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得出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故选C项;明朝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工具的改进,而不是纺织原料,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关系,材料中没有雇佣关系的信息,排除D项.7、D解析:本题考查宋代丝织业与绘画的关系.题干反映的是宋锦的艺术风格,不是丝织技术,排除A项;题干并没有对比宋代不同历史阶段丝织业中心的变化,因此不能判断丝织业中心完成了南移,排除B项;C项本身表述正确,但是题干没有涉及,排除C项;注意抓住题干关键词“写生风格”“画意”,可知强调的是宋锦的艺术风格中融入了当时的绘画艺术,故D项正确.8、C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制瓷业的发展.据材料信息可知,针对明代人描述景德镇制瓷业的记载,部分当代学者脱离时代背景,误解作者原意.所以解读前人著述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报以“同情之理解”的态度,才能较为客观、准确地把握当时人的真实想法,故C项正确;政治人物的著述可以成为史料,但需要仔细甄别,去伪存真,故A项错误;著述属于实物资料,其可信度有高有低,故B项错误;历史真相并不会因为年代久远而无法探究,只要掌握一定的资料即可研究以还原历史真相,故D项错误.9、C解析:根据材料“绵”与“棉”字的使用情况,结合所学可知,“绵”(对应的是丝织品),而“棉”字(对应的是棉布),而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因此C选项正确,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A,材料未有体现;B,说法不符合史实;D、不符合材料,中华文化辞典:文化认同指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10、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影响.中国瓷器的输入,改变了东南亚人的生活习惯,由原来用树叶装食物到用瓷器装食物,说明瓷器的传入有利于该地区文明的演进,故选D.材料的主旨不是说明东南亚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和中国陶瓷受到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欢迎,排除A、B;中国瓷器在宋代之前就已经外传,排除C.11、(1)背景:“南京布”的质量优越;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直接贸易扩大;欧美商品市场发展的需要.(2)原因:英国工业革命提高了棉纺织业生产能力;英国机器棉纺织优于中国的手工棉纺织品;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大了对海外市场的扩张.(3)特点:具有抵制经济入侵的目的性;缺乏自主创新性;以官办企业为先导;具有脱离传统工业基础的突发性.影响:向中国传播了西方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推动了中国工业的近代化发展;改变了中国民众传统的生活用品结构.解析:(1)第1问,据材料中“则不易褪色”可得出“南京布”的质量优越;据“除欧洲市场外,美国及南美,亦莫不有中国土布的销路”得出欧美商品市场发展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经济联系密切,贸易往来频繁.(2)第2问,据材料二“19世纪30年代,棉布、棉纱已经成为中国进口洋货中的重要商品”得出英国机器棉纺织优于中国的手工棉纺织品;结合工业革命的进行可知,英国工业革命机器生产提高了棉纺织业生产能力,工业革命后英国需要原料和市场,加大了对海外市场的扩张.(3)第3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三“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的动机”得出其目的是抵制经济入侵,但缺乏创新性,据材料“以1890年建成开工的上海机器织布局、1892 年投产的湖北织布官局为标志的中国近代机器纺织业才在千呼万唤般的难产中真正诞生”得出以官办企业为先导,据材料“民族机器纺织业的产生是突发式的”得出具有脱离传统工业基础的突发性.第二小问影响:洋货是机器工业品,有利于工业文明传播;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工业对中国传统经济结构、消费结构的影响和近代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3)中国古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1、据史记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卫国经商有方,成为著名的大商人,遂携束帛重礼去拜访诸侯,所到之处,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A.宗法分封制逐渐趋向瓦解B.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C.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壮大D.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2、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这一称呼主要来源于( )A.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B. 商朝人善于经商C. 商鞅变法的规定D. 徽商和晋商的出现3、汉武帝时,在全国27个郡国设立了36处盐官,置盐官令和盐官丞具体负责;在40个郡国设立了50处铁官,置铁官令和铁官丞具体负责.这反映了西汉( )A.政府加强干预操控经济B.盐铁行业发展迅速C.民间私营工商业的滞后D.重视解决民生问题4、据历史记载,汉初封功臣为侯,“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到文景之世,“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这一变化表明( )A.封建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B.重农抑商政策受到了冲击C.编户制度保证了国家的税收D.人口膨胀冲击了经济秩序5、唐代对关系国计民生或利润丰厚的商品,如盐、铁、茶、酒、醋等,多实行榷卖即专卖制度,禁止私人经营.这一“榷卖”制体现出唐代( )A.对商业活动分类对待B.实行严厉的抑商政策C.坊市制主要针对私商D.部分行业还较为落后6、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仅汴州城东门外附近的十字街口,各家商店招牌就有余块.清晰可辨的有“孙羊正店”(羊肉店),“刘家上色沉檀楝香”(香料铺),“赵太丞家”“杨家应症”“神农遗术”(均为药铺)等诸多店名和招牌.由此可见,宋代( )A.生活习俗发生了改变B.经商方式不再受到限制C.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D.商家注重广告宣传效应7、交子开创时的面值为一贯至十贯,1039年改作五贯和十贯两种,而十贯发行量占80%.1069年又改为五百文和一贯两种,发行量分别占40%和60%.这一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政府滥发交子以转嫁财政危机B.纸币为取代金属货币做准备C.政府实现货币金融体系的转型D.交子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8、明清以前,中国是以钱钞为主要货币的,但在明清时期白银成了主要货币.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商品经济的繁荣B.白银相对于钱钞更值钱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D.政府的推动9、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10、关于古代“坊市与城镇”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唐朝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市”定时开启B. 宋朝以前,商业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C. 宋朝市坊界限打破,但官府仍直接监视商业活动D. 明朝时出现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开始聚集于城市外围地区,形成了所谓“草市”的新居民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例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把汴京城外的居民区划分为八个厢,重新设置官吏进行管理.这是宋政府用行政手段将汴京城外的居民区正式纳入行政区划,承认其是汴京的重要组成部分旧城池外新居民区的普遍形成和发展壮大,说明城市的空间范围超越了城池郭墙的限制更广地延伸开来, 城市的规模扩大了.这些新城区并不只是居民区而已,同时它基本上也都是工商业生产较为集中的地方.摘编自陈宇光宋代农村人口流动探析 材料二 清朝统治末期,原有秩序漸漸松动,被突破的禁令越来越多,地域空间的划分逐漸模糊,内外城的区隔,甚至皇城与京城的界限也被打破,民人进入内城的情形越来越普遍,城市内部的流动性明显增强.1914年,京都市政公所建立后,开始对城市实施改造,拆除城墙、规划市区道路,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北京城固有的封闭格局被打破,逐渐形成了各民族、各阶层混居,百业杂处的城市新形态.早在清末,北京城南宣武门外的香厂地区就已经开始修筑道路,开辟新区.京都市政公所建立后,选择香厂作为城市改造的示范区域,名“香厂新市区”.经过几年的建设,逐漸形成一处集商业、娱乐、餐饮等于一处的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型城市街区.摘编自王建伟清末民初北京的域市化进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把城市外围居民区划定为新城区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新市区的形成有何特点.并简要分析近代新市区的发展带来的影响.答案1、B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晚期的商业发展.子贡生活在春秋晚期,“拜访诸侯,所到之处,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说明私人从事商业已经出现,西周时期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B正确;A与材料中商人与诸侯交往信息不符;新兴地主阶级的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错误;题干不涉及思想文化的内容,排除D.2、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故B项正确;A项不能得出称为“商人”的缘由,故A项错误;商鞅变法中没有此项规定,故C项错误;徽商和晋商出现于明清时期,与题目不符,故D项错误.3、A解析:材料“设立了36处盐官设立了50处铁官”反映了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加强干预操控经济,故A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盐铁行业发展迅速,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民间私营工商业的状况,故C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汉武帝重视解决民生问题,故D排除.4、A解析:本题考查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表明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内容是经济发展导致人口增加,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5、A解析:本题考查唐朝商业制度.根据材料“关系国计民生或利润丰厚的商品多实行榷卖即专卖制度,禁止私人经营”得出政府对不同商品采取不同政策进行管理,故A项正确.6、C解析:由材料“仅汴州城东门外附近的十字街口,各家商店招牌就有余块”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商业功能增强,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商业的发展而非生活习俗,排除A项;“不再受到限制”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商品经济的繁荣而非广告宣传效应,排除D项.7、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中的货币演变.材料反映的是发行的交子面值由大变小,特别是小额面值逐步增多.币值较大便于大宗商品的交易,币值较小则有利于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材料中的变化说明交子的使用更为普遍,因此从本质上反映了交子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C项.8、C解析:明清时期白银成了主要货币,与当时对外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有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对外国商品输入的抵制,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故C项正确: 提醒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是一个长效热点,建议考生参考相关的资料或者自己整理,进行一定的了解,把握其主要发展史实.9、B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表明这一时期传统的等级秩序受到了经济发展的冲击,故B项正确,A项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错在“瓦解”;材料强调低级官员使用玉制器皿打破朝廷规定,社会风气无从体现,D项错误.10、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直接监视,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可知C项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AB项,提及的是对商业的严格管理,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提及的是明清时期出现的一大批工商业市镇,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11、(1)原因:解决大量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缓解旧城区人口压力;维护社会秩序;顺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增加政府财政税收等.(2)特点:是民众自发与政府规划相结合共同作用的结果;拆除城墙,打破城市的封闭格局;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为基础;与城市改造相关;形成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街区. 影响:推动近代城市化和工商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缓解城市自身规模发展带来的问题(或者解决城市人口过多的问题).解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城市的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据材料一“宋代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开始聚集于城市外围地区,形成了所谓草市的新居民区”,得出解决大量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缓解旧城区的人口压力;据材料一“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重新设置官吏对其进行管理.这是宋政府用行政手段将汴京城外的居民区正式纳入行政区划,承认其是汴京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出维护社会秩序;据材料一“这些新城区并不只是居民区而已.同时它们基本上也都是工商业生产较为集中的地方”,得出順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增加政府的财政税收等.(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拆除城墙、规划市区道路,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城固有的封闭格局被打破”得出拆除城墙,打破城市的封闭格局;据材料二“香厂地区就已经开始修筑道路,开辟新区,京都市政公所建立后.选择香厂作为城市改造的示范区域” 得出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为基础.与城市改造相关;据材料二“经过几年的建设,逐渐形成集商业、娱乐、餐饮等于一处的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型城市街区”,得出形成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街区,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和逻辑思维进行推导,我们可以从工商业、城市化、城市主活、城市自身多个角度来思考,得出城市化、工商业一推动近代城市化和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生活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城市自身缓解城市自身规模发展带来的问题(或者解决城市人口过多的问题) (4)古代中国主要经济政策和土地制度1、西周时期,在“工商食官”制度下,檀长经商的家庭或家族在被国家认可之后,世代相袭,不得“改弦易辙”.这反映出该制度( )A.强化了商人对国家的依附关系B.大大地加强了君主专制C.表明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然形成D.推动了私营工商业发展2、春秋初期大国争霸,“通商惠工”的口号被提出,随后自由商人兴起.大约在战国中期,特别是在秦国商鞅变法时制定了重农与抑商相结合的一套完整政策,重农抑商成为一种基本国策.这一政策转变的目的是( )A.调整官商与私商的关系B.维护小农经济的基础地位C.解决政府与商人的矛盾D.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3、北宋时期,政府命商人将粮草运至边境指定地点,得到的报酬是官卖商品茶、盐、铁等物资的经营许可.这说明当时( )A.政府对商业的垄断空前强化B.商税成为主要财政来源C.抑商政策严重阻碍商业发展D.政府货币短缺财政拮据4、有历史学者研究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B.统治者执行比较灵活的商业政策C.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D.古代统治者未执行重农抑商政策5、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D助长了铺张浪费的不良习俗6、某中学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时,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A.“闭关锁国”意味着取消一切对外贸易B.“闭关锁国”这一政策产生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盲目自大.C.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成为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D.“闭关锁国”虽然妨碍了自身发展,但同时也削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7、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8、宋代的农业亩产量比唐代提高了(1)5倍,租佃关系盛行.宋代佃户拥有人身自由.地租形式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产量而波动,定额租则规定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自主经营.这反映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是(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B.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C.不抑兼并政策的推行D.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9、清朝前期,广东的冶铁业中,“矿徒”“山贼”等雇工因官府的禁采、停炉造成失业而反抗;苏州的纺织业中,踹匠因被克扣工钱而多次罢工,被政府压制.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A.经济由盛转衰的趋势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体制C.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D.无产阶级政治意识逐渐觉醒10、明万历十五年十月,明朝颁布法律规定:“无论官民之家,有立券用值、工作有年限者,皆以雇工人论;有受值微少、工作止计月日者,仍以凡人论.”可见在现实生活中( )A.雇主与短期雇工间实现自由雇佣B.明朝依然固守着重农抑商的政策C.地主与佃户间人身依附关系松弛D.国家法律偏重于保护自耕农利益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引起的全面变革.材料一 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材料二 对18世纪的英国,市场机制究竟如何发挥作用,以及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出现了“斯密派”和“马克思派”.“斯密派”和“马克思派”都承认18世纪的英国已经出现市场经济,商品价格最终由供需决定.其分歧在于,市场竞争在多大程度上是完美的,该在何种程度上实行自由的市场竞争以及随之产生的影响.“斯密派”认为“看不见的手”占绝对优势.在他们看来,英国的工业革命应当归因于早在18世纪英国经济就实现完全的自由竞争,与之相伴的还有稳步扩展的市场,以及其所提供的创新和增长的广阔平台.“马克思派”认为,英国之所以发生资本积累和投资行为是因为,从生产角度看,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受到政治领导的保护和支持而大行其道.以众多英国人变为完全依赖工资的劳动力这一事实为例,他们认为没有政府的合谋协助是不可想象的.荷皮尔弗里斯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英国、工业革命和中国(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难以启动”的原因和结果.(2)依据材料一、二,对于英国在工业化上“高歌猛进”的缘由,你赞成哪一派别的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答案1、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政策.西周时期的“工商食官”对工商业者实行严格的管理,加强了商人对于国家的依附关系,故A项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出现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形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故C项错误;这项制度不利于私营工商业发展,故D项错误.2、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注重的是农业与商业的关系,而非官商与私商的关系,故A项错误;抑制商业发展是为维护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故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并非为了解决政府与商人的矛盾,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故D项错误.3、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材料中的政府将官卖商品的经营许可给予商人,说明政府对商业的垄断在宋朝有所削弱,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对政府主要财政来源的论述,故B项错误;材料中是政府有条件地出让垄断商品的经营许可权,不是抑商政策阻碍商品发展的体现,故C项错误;政府出让经营许可权的条件是商人要帮助政府将粮草运到指定地点,此举意在解决政府的押运费用,说明政府财政拮据,故D项正确.4、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政策.材料体现了统治者对商业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政策,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说宋代的商税率比农业税率要低得多,并不能说明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故A项错误;从战国时期的秦国开始,历代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故C、D两项错误.5、B解析:从材料可知,太原王氏买豆腐发财之后把资本大量投入到土木工程中,这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消极影响,正确答案为B.A项为积极方面的影响,A错误;C指的是小农经済的封闭性特点,与题意不符,C错误;D相对于B项来说是次要的,D错误.6、C解析:根据材料设问,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妨碍市场发育和资本积累,是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故答案选C项.A项表达过于绝对,排除;闭关锁国政策产生源于中国小农经济占据统治地位,B项排除;闭关锁国没有削弱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D项排除.7、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履亩而税”.这实际上承认了私田主人对私田的所有权.B选项指的是商鞅变法;C、D选项表述错误,故本题选择A选项.8、D解析:本题考查宋朝的农业政策.材料反映了宋朝农业较唐朝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与宋代租佃关系相关.依据租佃关系的规定,宋代佃户拥有人身自由,地租形式灵活,这些规定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成为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故选D项.9、B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商品经济的影响.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不是由盛转衰,故A项错误;材料中出现“矿徒”“山贼”的反抗和踹匠罢工,结合相关史实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体制,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工人仍是封建社会下的手工业者,不是无产阶级,故D项错误.10、A解析:根据“受值微少、工作止计月日者,仍以凡人论”可知短朗雇工并未被政府列为雇工,而是以平民论处,这说明雇主与短期雇工间可以实现自由雇佣,A项正确.B、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反映的是雇工的信息,未反映地主与佃户间的人身依附关系,C项错误.11、(1)原因:政治上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日趋腐朽与衰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思想上中国厉行文化专制,压制人们思想;对外推行闭关政策.结果:导致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挨打;中国被迫开启近代化的进程.(2)观点:同意“斯密派”.市场机制在英国的工业化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史实:圈地运动提供了原料、劳动力、市场等;奴隶贸易和殖民扩张积累了原始资本,扩大了海外市场;手工工场积累了大量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商业经营模式的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出现;世界殖民霸权的确立等.观点:同意“马克思派”.英国工业化的推动、政府的领导、保护和支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史实:政府颁布圈地法令,扩大国内市场;鼓励海外贸易,颁布航海条例;发动殖民战争,拓展海外市场;进行议会改革,加强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法制化建设;工业革命成果的推广等.另:将两种观点综合评述也可,史实可参考前两种观点的答案.解析:(1)主要考查学生准确分析与理解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结合材料中“西方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中国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可以从中国落后的结果以及近代化的开启方式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2)属于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史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通过阅读史料,提炼出属于自己的观点,就本题而言可以赞成斯密斯派,也可以赞成马克思派,但是两者在作答时只能选择其一,其次需要结合史料与所学相关史实,提炼出自己所选观点所需要的论据,进行阐释说明即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影响 (5)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1、西班牙国王与航海家麦哲伦、骑士法里罗签订的远洋探险协定上明确提到:“从你们发现的岛屿和大陆获得的一切利润和收入,以及捐税和替朕征收的其他进款中,除去你们负担的开支后,给你们留下1/20.”这主要说明( )A.产权契约推动了新航路开辟B.新航路开辟得到了王室支持C.航海家远航受命于国王指令D.航海家与王室地位的不平等2、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都是在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探险活动的,这主要是因为,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西、葡两国( )A.王室大力支持B.地理位置优越C.商业资本发达D.金银需求量大3、“继哥伦布而起的探索新世界的西班牙冒险家,似乎都具有同一动机当这班冒险家到达一个未曾被发现的海岸时,首先调查的就是那里有没有金矿可以发现.”该材料说明( )A. 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 新航路开辟引发了价格革命C. 新航路开辟改变了欧洲贸易的中心 D. 对财富的追求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4、哥伦布到达美洲时,新旧大陆唯一相同的作物是棉花,唯一共有的家畜是狗.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猪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菠萝等.材料表明,早期殖民扩张( )A扩大了洲际贸易的范围 B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C推动了洲际物种的交流 D促进了种族交流及其重新分布5、17世纪被誉为“荷兰时代”,荷兰成为“模范国家”、“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人被誉为“海上马车夫”等,但到了17世纪晚期荷兰却风光不再,导致其急剧衰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缺乏保持高速扩张所需的资源B.商业资本发达但工业资本不足C.英法颁布一系列歧视性的法令D.三次英荷战争中失去殖民优势6、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从亚洲、非洲、美洲运往英国或爱尔兰以及英国各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英属殖民地的船只运送.此条例( )A.有利于保护英国的海外贸易B.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C.巩固了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D.直接引发英法两国间殖民战争7、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在此过程中,英国先后战胜了( )A. 西班牙、荷兰、葡萄牙B. 荷兰、法国、葡萄牙C. 葡萄牙、法国、西班牙D. 西班牙、荷兰、法国8、据统计,从1503年到1660年,来自秘鲁等地约18.5万千克的黄金和1600万千克的白银被运到西班牙,使其白银储量超过了欧洲其他国家白银储备总量的三倍,其中还不包括走私的.这样,“财富历史性地集中到西班牙一边”.这一现象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巨大影响是( )A.南欧地区很快被殖民地化B.世界经济中心转移至西班牙C.激起了欧洲殖民拓展浪潮D.加速瓦解了亚洲的封建制度9、据估计,殖民扩张期间,从非洲运往美洲的黑人不下1500万人,死于猎奴战争和贩运途中的黑人,约为此数的五倍,整个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的人口中,60%是运往美洲而损失和牺牲的.该材料反映的是()A.导致亚洲劳动力短缺B.血腥的殖民掠夺C.黑奴贸易具有公平性D.洲际贫富差距缩小10、马克思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消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征服和掠夺,把非洲变成商业性的掠夺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材料说明了( )A.殖民扩张传播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B.黑奴贸易促进美洲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C.殖民扩张为殖民地造成了沉重灾难D.殖民扩张与掠夺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已占领美洲大陆近三分之一的土地,移民总数达15万.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在伊比利亚人移入美洲之际,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锐减了约90%.在印第安人锐减的同时,欧洲人又大肆猎捕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18-19世纪,英国人、爱尔兰人移入澳大利亚、新西兰,最后使澳大利亚、新西兰成为以白人为主的国家.发轫于地理大发现时代,迁延久远的大移民,包括自愿移民和强迫移民,深刻地改变了美洲、澳洲、北亚、南非的人种、民族结构,同时也影响了整个世界,客观上推进了全世界的物质和人文大交流,促进了民族和文化的融合.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材料二 1850年以前,英法等国人口死亡率大约为(2)5%,1914年下降到(1)9%.农业增长使饥饿成为对过去的回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农作物歉收时也能保证外来农产品的充足供应.医疗保健体系包括接种疫苗、隔离传染病人以控制疫情蔓延、改善排水和垃圾处理系统以及其他公共卫生保健设施.死亡率下降造成人口的激增,尽管有数百万人移居海外,欧洲人口还是从1850年的(2)66亿,增加到1900年的4亿,1914年达到4.63亿,增长率高于世界其他地区.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到19世纪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洲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的原因.答案1、A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原因.题干材料提供了一份西班牙国王与航海家麦哲伦、骑士法里罗签订的远洋探险协定,从内容来者这是一份产权契约,在这份产权契约中,麦哲伦和法里罗除开支外还可得到丰厚报酬,这种明确的产权契约有利于激发航海人员远航的热情,使他们的利益受到法律保护而无后顾之忧,从而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故A项正确.2、A解析:本题解题关键是找到西班牙、葡萄牙与欧洲其他国家的不同之处.15世纪中叶,西欧局势动荡,各国斗争激烈,西班牙、葡萄牙已经完成中央集权,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希望获得海外财富,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故A项正确.除西、葡外,还有一些西欧国家濒临大西洋,排除B项.当时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已经发展起来,排除C项.对金银的需求量大是西欧各国的普遍现象, 排除D项.3、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新航路开辟原因的分析与认识.依据所学可知,对财富尤其是黄金的追求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动力之一,材料“当这班冒险家到达一个未曾被发现的海岸时,首先调查的就是那里有没有金矿可以发现”揭示了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