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上》(语法六)10课件

上传人:29 文档编号:240659506 上传时间:2024-04-28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8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上》(语法六)10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古代汉语上》(语法六)10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古代汉语上》(语法六)10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主讲教师:徐志奇主讲教师:徐志奇六六.代词代词 代词的分类代词的分类 指示代词指示代词 人称代词人称代词 疑问代词疑问代词 无定代词无定代词 辅助性代词辅助性代词1.1.代词的分类代词的分类 古代汉语代词可分如下五类:古代汉语代词可分如下五类:指示代词:指示代词:此、之、是、斯、兹、然、尔、若此、之、是、斯、兹、然、尔、若 其、彼、夫其、彼、夫 焉、诸焉、诸 人称代词:人称代词:我、吾、予(余)、朕、卬我、吾、予(余)、朕、卬 女(汝)、尔、若、乃、而女(汝)、尔、若、乃、而 其、之、彼、厥其、之、彼、厥 疑问代词:疑问代词:谁、孰谁、孰 何、胡、奚、曷何、胡、奚、曷 安、恶、焉安、恶、焉 无定代词:或、莫、他无定代词:或、莫、他 辅助性代词:者、所辅助性代词:者、所 2.2.指示代词指示代词 1 1)近指代词:有)近指代词:有“此、之、是、斯、兹、此、之、是、斯、兹、然、尔、若然、尔、若”。除。除“然、尔、若然、尔、若”略等于现略等于现代汉语的代汉语的“如此如此”、“这样这样”之外,其他都之外,其他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些、个、种这(些、个、种)”。“是、此、斯是、此、斯”可作主语、宾语或定语,可作主语、宾语或定语,“之、兹之、兹”常作宾语和定语。例如:常作宾语和定语。例如: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举难)举难)易王母,文侯夫人也,与苏秦私通,燕王知之。易王母,文侯夫人也,与苏秦私通,燕王知之。(史记(史记苏秦列传)苏秦列传)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子罕)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上)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诗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诗大雅大雅抑)抑)子在川上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论语子罕)子罕)“若若”只作定语,只作定语,“然然”只作谓语,只作谓语,“尔尔”既可作谓语也可作状语和宾语。例如:既可作谓语也可作状语和宾语。例如:南宫适出。子曰: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若人!”(论语(论语宪问)宪问)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孟子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孟子告子)告子)汝乃我家出,亦敢尔邪?(后汉书汝乃我家出,亦敢尔邪?(后汉书邓禹列邓禹列传)传)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左传隐公元年)隐公元年)2 2)远指代词:有)远指代词:有“其、彼、夫其、彼、夫”,相当于现代,相当于现代汉语中汉语中“那(个、些、种那(个、些、种)”,指人或事物。,指人或事物。“彼、夫彼、夫”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例如: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例如: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孟子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孟子公孙丑下)公孙丑下)挹彼注兹。(诗挹彼注兹。(诗大雅大雅泂酌)泂酌)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左传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左传襄公襄公三十一年)三十一年)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夫执舆者为谁?”(论语(论语微子)微子)“其其”一般只作定语。例如:一般只作定语。例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孟子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孟子梁惠王梁惠王上)上)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史记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史记项羽项羽本纪)本纪)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史记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史记太史公自序)太史公自序)3.3.人称代词人称代词 1 1)第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有有“我、吾、予(余)、朕、我、吾、予(余)、朕、卬卬”等。等。“我、吾我、吾”单复数无别,其他只表单数。一般单复数无别,其他只表单数。一般都能作主语、宾语和定语。例如:都能作主语、宾语和定语。例如:他日我曰: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左传其可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襄公三十一年)齐师伐我。(左传齐师伐我。(左传庄公十年)庄公十年)(郤(郤 克)曰:克)曰:“余病矣!余病矣!”(左传(左传成公二年)成公二年)居,予语汝。(庄子居,予语汝。(庄子达生)达生)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尚书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尚书舜典)舜典)朕皇考曰伯庸。(屈原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离骚)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邶风邶风匏有苦叶)匏有苦叶)不卬自恤。(尚书不卬自恤。(尚书大诰)大诰)2 2)第二人称代词:有)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尔、若、女(汝)、尔、若、乃、而乃、而”等。等。“女(汝)、尔女(汝)、尔”单复数无别,其他单复数无别,其他只表单数。只表单数。“女(汝)、尔、若女(汝)、尔、若”可以充当主语、宾语或可以充当主语、宾语或定语。例如:定语。例如: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左传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左传僖公四年)僖公四年)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尚书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尚书汤诰)汤诰)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卫风卫风氓)氓)若为庸耕,何富贵也?(史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陈涉世家)“而、乃而、乃”多作定语,少数作主语,一般多作定语,少数作主语,一般不作宾语。例如:不作宾语。例如:汉王辍食吐哺骂曰: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竖儒几败而公事!”(史记(史记留侯世家)留侯世家)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项羽传)羽传)朕心朕德,惟乃知。(尚书朕心朕德,惟乃知。(尚书康诰)康诰)3 3)第三人称代词:有)第三人称代词:有“其、之、彼、厥其、之、彼、厥”。“其、厥、之其、厥、之”单复数无别,单复数无别,“彼彼”只表单数。只表单数。“彼彼”可作主语或宾语,极少作定语;可作主语或宾语,极少作定语;“之之”一一般作宾语,般作宾语,“其其”和和“厥厥”一般作定语,少有例一般作定语,少有例外。例如:外。例如: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庄公十年)爱公叔段,欲立之。(左传爱公叔段,欲立之。(左传隐公元年)隐公元年)他日,吾见蔑之面而已,今吾见其心矣。他日,吾见蔑之面而已,今吾见其心矣。(左传(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襄公二十五年)今惟民不静,未戾厥心。(尚书今惟民不静,未戾厥心。(尚书康诰)康诰)故兴师遣将,以征厥罪。(史记故兴师遣将,以征厥罪。(史记卫将卫将军骠骑列传)军骠骑列传)彼不能收用彼众,是故亡;我能收用我彼不能收用彼众,是故亡;我能收用我众,以此攻战于天下。(墨子众,以此攻战于天下。(墨子非攻中)非攻中)3 3)兼词:一个词兼有两个词性,具有两个词的意)兼词:一个词兼有两个词性,具有两个词的意义,称为兼词。古汉语有义,称为兼词。古汉语有“焉焉”和和“诸诸”两个常见兼两个常见兼词。词。“焉焉”用在句末,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常指代用在句末,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常指代与人或事物有关的处所范围,相当于与人或事物有关的处所范围,相当于“于之于之”、“于于是是”,有时相当于,有时相当于“之之”。例如:。例如:真定,厉王母之家在焉。(史记真定,厉王母之家在焉。(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淮南衡山列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述而)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一国耳听,故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一国耳听,故听莫聪焉。(韩非子听莫聪焉。(韩非子定法)定法)吾闻子之剑利剑也,子以示我,吾吾闻子之剑利剑也,子以示我,吾将观焉。(公羊传将观焉。(公羊传宣公六年)宣公六年)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左传君地生焉。(左传僖公四年)僖公四年)“诸诸”在句末是在句末是“之乎之乎”的合音,是指示代词兼语气的合音,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在句中是词;在句中是“之于之于”的合音,是代词兼介词。例如:的合音,是代词兼介词。例如:冉有问曰:冉有问曰:“闻斯行诸?闻斯行诸?”子曰:子曰:“闻斯行之。闻斯行之。”(论语(论语先进)先进)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梁惠王下)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僖公四年)段入于鄢。公伐诸鄢。(左传段入于鄢。公伐诸鄢。(左传隐公元年)隐公元年)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烹之,以食其子,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烹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左传其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左传襄公四年)襄公四年)“其其”作定语,作用相当于作定语,作用相当于“彼彼+连词连词之之”。“其其”在句中放在动词前时,是构成偏正在句中放在动词前时,是构成偏正结构,隐含的结构,隐含的“之之”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它象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它象在作主语,实为定语。例如:在作主语,实为定语。例如: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僖公三僖公三十二年)十二年)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史记(史记管晏列传)管晏列传)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史记(史记商君列传)商君列传)4 4)人称代词的复数表示法)人称代词的复数表示法 人称代词人称代词“我、吾、女(汝)、尔、我、吾、女(汝)、尔、其、厥、之其、厥、之”单复数无别,故可以它们来单复数无别,故可以它们来表复数。另外,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后面表复数。另外,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后面加加“侪、属、曹、辈侪、属、曹、辈”等词,也可以表示等词,也可以表示不只一个人,今译为不只一个人,今译为“们这一类(班、们这一类(班、辈、些)人辈、些)人”。所加词均有实义,故和。所加词均有实义,故和“我们我们”、“你们你们”结构、意思都不同。例结构、意思都不同。例如:如:吾侪何知焉?(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今欲尽杀若曹。(汉书东方朔传)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后汉书马援传)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晋书孙绰传)5 5)谦称和尊称)谦称和尊称 汉族自古注重礼貌语言,认为用人称代词称汉族自古注重礼貌语言,认为用人称代词称呼尊辈或平辈以及自称是无礼行为,因此交谈中呼尊辈或平辈以及自称是无礼行为,因此交谈中为礼貌起见,改用名词来称人称己,称人的为尊为礼貌起见,改用名词来称人称己,称人的为尊称,称己的为谦称。称,称己的为谦称。谦称,一是自己的名;二是自己的身份,常谦称,一是自己的名;二是自己的身份,常见的有见的有“臣、民、下官、在下、弟子、仆、走、臣、民、下官、在下、弟子、仆、走、下走、牛马走、妾、婢下走、牛马走、妾、婢”等;三是有不好品性意等;三是有不好品性意的词语,如的词语,如“寡人、不穀、孤、鄙人、小人、不寡人、不穀、孤、鄙人、小人、不才、愚、区区才、愚、区区”等。例如:等。例如:巫马期以告,子曰: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必知之。”(论语(论语述而)述而)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左传(左传僖公三十年)僖公三十年)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战国策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战国策秦秦策)策)仆非敢如是也。(司马迁仆非敢如是也。(司马迁报任安书报任安书)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僖公四年)四年)愚谓大计不如迎之。(三国志愚谓大计不如迎之。(三国志吴书吴书周瑜周瑜传)传)走虽不敏,庶斯达矣。(张衡走虽不敏,庶斯达矣。(张衡东京赋东京赋)若管晏而休,则下走将归延陵之皋,修农圃若管晏而休,则下走将归延陵之皋,修农圃之畴,畜鸡种黍,俟见二子,没齿而已矣。(汉之畴,畜鸡种黍,俟见二子,没齿而已矣。(汉书书萧望之传)萧望之传)尊称,一是对方的字、号;二是对方尊称,一是对方的字、号;二是对方的身份、爵位、地望,常见的有的身份、爵位、地望,常见的有“君、王、君、王、卿、将军、大夫卿、将军、大夫”等;三是有美好品性意等;三是有美好品性意的词语,常见的有的词语,常见的有“子、夫子、吾子、先子、夫子、吾子、先生、大人、叟生、大人、叟”等,四是对方的处地或使等,四是对方的处地或使命的人,如命的人,如“陛下、殿下、阁下、麾下、陛下、殿下、阁下、麾下、节下、膝下、足下、执事节下、膝下、足下、执事”等。例如:等。例如:今子卿知吾心耳。(汉书今子卿知吾心耳。(汉书苏武传)苏武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战国策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战国策齐策)齐策)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僖公三十年)僖公三十年)今吾视先生之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战国策今吾视先生之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战国策赵赵策)策)王曰: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叟不远千里而来。”(孟子(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上)间曰:间曰:“陛下尝轫车于赵矣。陛下尝轫车于赵矣。”(战国策(战国策秦策)秦策)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战国策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战国策燕策)燕策)4.4.疑问代词疑问代词 1 1)指人的疑问代词)指人的疑问代词:有有“谁谁”和和“孰孰”。“谁谁”专指人,在句中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和专指人,在句中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例如:定语。例如: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诗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诗卫风卫风河广)河广)杀不辜者,谁也?(墨子杀不辜者,谁也?(墨子天志上)天志上)“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曰:“敬敬兄兄”。(孟子。(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瞻乌爰止,于谁之屋?(诗瞻乌爰止,于谁之屋?(诗小雅小雅正月)正月)立者谁子?年几岁?(汉书立者谁子?年几岁?(汉书武王子传)武王子传)“孰孰”可以指人,也可指事物。意同现代汉可以指人,也可指事物。意同现代汉语的语的“哪一个哪一个”。一般作主语、宾语,不作定语。一般作主语、宾语,不作定语。主要作用是表示选择。有时不表选择,用法同主要作用是表示选择。有时不表选择,用法同“谁谁”。例如:。例如:父与夫孰亲?(左传父与夫孰亲?(左传桓公十五年)桓公十五年)脍炙与羊枣孰美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孟子尽心下)尽心下)圣人有百,吾孰法焉?(荀子圣人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非相)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隐公元年)年)汉王曰:汉王曰:“孰能为我使淮南,令之发兵倍孰能为我使淮南,令之发兵倍楚?(史记楚?(史记黥布列传)黥布列传)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八佾)“孰与孰与”连用,一可用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连用,一可用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二可以表反问。事情的得失,二可以表反问。表比较时可译为表比较时可译为“与与 相比怎么样相比怎么样”“”“与与相比谁相比谁”或或“哪里比得哪里比得”。例如:。例如:田侯召大臣而谋曰: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战救赵孰与勿救?(战国策国策齐策一)齐策一)君之圣孰与尧也?(战国策君之圣孰与尧也?(战国策楚策四)楚策四)我孰与徐公美?(战国策我孰与徐公美?(战国策齐策一)齐策一)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天论)表反问时可译表反问时可译“与谁与谁”或或“怎么怎么”。例如:例如: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孰与足?(论语颜渊)颜渊)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公羊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公羊传传宣公十五年)宣公十五年)2 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主要有)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主要有“何、胡、曷、何、胡、曷、奚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什么”。“何何”可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可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例如:例如:子张曰: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论语尧曰)尧曰)天之所欲者何也?所恶者何也?(墨子天之所欲者何也?所恶者何也?(墨子天志天志中)中)君何患焉?(左传君何患焉?(左传隐公元年)隐公元年)子归,何以报我?(左传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成公三年)问曰:问曰:“周公何人也?周公何人也?”(孟子(孟子公孙丑公孙丑下)下)夫子何哂由也?(论语夫子何哂由也?(论语先进)先进)“胡、曷、奚胡、曷、奚”一般作状语,问原因,表示一般作状语,问原因,表示“为什么为什么”“”“怎么怎么”;“曷曷”作状语,主要询问作状语,主要询问时间,表示时间,表示“何时何时”例如:例如:谁为君夫人,余胡弗知?(左传谁为君夫人,余胡弗知?(左传襄公二十襄公二十六年)六年)既曰归止,曷又怀止?(诗既曰归止,曷又怀止?(诗齐风齐风南山)南山)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劝学)子奚哭之悲也?(韩非子子奚哭之悲也?(韩非子和氏)和氏)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诗诗王风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赵孟曰赵孟曰:“:“吾子其曷归吾子其曷归?”(?”(左传左传昭公元年昭公元年)“胡、曷胡、曷”用作宾语,主要见于用作宾语,主要见于“胡为,曷为胡为,曷为”,仍表,仍表“为什么为什么”,“奚奚”用作宾语,表示事用作宾语,表示事物或处所。意思是物或处所。意思是“什么什么”或或“哪里哪里”。例如:。例如:客胡为若此?(战国策客胡为若此?(战国策齐策四)齐策四)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史记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史记鲁仲鲁仲连邹阳列传)连邹阳列传)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许行)“许子冠乎?许子冠乎?”曰:曰:“冠。冠。”曰:曰:“奚奚冠?冠?”曰:曰:“冠素。冠素。”(孟子(孟子滕文公上)滕文公上)颜回见仲尼,请行。曰: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奚之?”曰:曰:“将之齐将之齐”。(庄子。(庄子人间世)人间世)3 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主要有)指处所的疑问代词:主要有“安、恶、焉安、恶、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哪里”,主要作状语,主要作状语,也可作宾语。例如:也可作宾语。例如: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先进)先进)将恶避逃之?(墨子将恶避逃之?(墨子天志上)天志上)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子罕)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僖公十四年)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孟子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孟子尽心上)尽心上)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劝学)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论语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论语微子)微子)5.5.无定代词无定代词 无定代词,是所指的对象是不确定的代无定代词,是所指的对象是不确定的代词。有词。有“或、莫、他或、莫、他”等。一般指代人,等。一般指代人,有时也指代事物。有时也指代事物。“或或”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人有人”、“有的有的人人”,或,或“有的有的”。只用作主语。例如:。只用作主语。例如:或劳心,或劳力。(孟子或劳心,或劳力。(孟子许行)许行)曹人或梦众君子立于社宫而谋亡曹。(左传曹人或梦众君子立于社宫而谋亡曹。(左传哀公七年)哀公七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十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十百,或相千万。(孟子百,或相千万。(孟子许行)许行)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柳宗元(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永州韦使君新堂记)“莫莫”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没有谁”或或“没没有什么东西(事情)有什么东西(事情)”。只用作主语。例如:。只用作主语。例如:子曰:子曰:“莫我知也夫!莫我知也夫!”(论语(论语宪问)宪问)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周语上)周语上)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庄子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庄子秋水)秋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宣公二年)“莫莫”汉以后可作否定副词,在祈使句中表汉以后可作否定副词,在祈使句中表禁止,同禁止,同“勿勿”,在陈述句中同,在陈述句中同“不不”,见否定,见否定副词部分。(略)副词部分。(略)“他他”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其他其他”、“别别的的”,指旁的东西或旁的人,即第三者。可作,指旁的东西或旁的人,即第三者。可作宾语、谓语、定语。例如:宾语、谓语、定语。例如: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梁惠王)肖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左传肖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左传成成公二年)公二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小雅小雅鹤鸣)鹤鸣)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郑风郑风褰裳)褰裳)“他他”在魏晋时代以后,才用作第三人称在魏晋时代以后,才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例如:代词。例如:还他马,赦汝罪。(后汉书还他马,赦汝罪。(后汉书方术列传)方术列传)6.6.辅助性代词辅助性代词 有有“者者”和和“所所”两个。其特点是不两个。其特点是不能独立作句子成分,必须同其他词或词组能独立作句子成分,必须同其他词或词组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以充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以充当句子成分。有的语法著作称之为当句子成分。有的语法著作称之为“助词助词”。由于它们实际上有明显的指代作用,。由于它们实际上有明显的指代作用,故是一种特殊的指示代词。故是一种特殊的指示代词。1 1)辅助性代词辅助性代词“者者”,有两种作用:,有两种作用:A.A.放在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和形容放在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和形容性词组之后,指代发生动作行为或具有某性词组之后,指代发生动作行为或具有某种性质状态的人或事物,可译种性质状态的人或事物,可译“的的”、“的人的人”、“的东西的东西”。例如:。例如:见者,惊犹鬼神。(庄子见者,惊犹鬼神。(庄子达生)达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战国策无衣者亦衣。(战国策齐策)齐策)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孟子(孟子梁惠王下)梁惠王下)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雍也)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国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国语语越语)越语)国之不服者三十三。(韩非子国之不服者三十三。(韩非子十过)十过)择子弟可立者立之。(史记择子弟可立者立之。(史记高祖本世纪)高祖本世纪)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论语卫灵公)卫灵公)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史记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史记陈陈丞相世家)丞相世家)B.B.放在数词之后,表示一定范围或种类,可译放在数词之后,表示一定范围或种类,可译“样样”、“种种”、“方面方面”或或“岁的人岁的人”。例如:。例如: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论语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颜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孟子兼。(孟子告子)告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孟子深惠王上)深惠王上)辅助性代词辅助性代词“者者”的来源,许多学者的来源,许多学者认为是指示代词认为是指示代词“者者”经过实词虚化逐渐经过实词虚化逐渐演变来的。演变来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释释“者者”为为“别别事词也。事词也。”段玉裁认为即俗语段玉裁认为即俗语“者个、者者个、者般、者回般、者回”之之“者者”,是今日,是今日“这这”的本的本字。例如:字。例如: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去那人攀。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去那人攀。(敦煌曲子(敦煌曲子望江南)望江南)只清山水光中,无事过者一夏。(辛弃只清山水光中,无事过者一夏。(辛弃疾疾丑奴儿近丑奴儿近)指示代词指示代词“者者”可用于句中名词之后,可用于句中名词之后,起复指强调作用。有人认为此时的起复指强调作用。有人认为此时的“者者”已已虚化为语气词。例如:虚化为语气词。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涉世家)夫三子者曰:夫三子者曰:“若绝君好,宁归死焉。若绝君好,宁归死焉。”(左传(左传宣公十七年)宣公十七年)夫踢马也者,举后而任前。(韩非子夫踢马也者,举后而任前。(韩非子说林)说林)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庄子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庄子列列御寇)御寇)有颜回者好学。(论语有颜回者好学。(论语雍也)雍也)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赵策)莫春者春服即成。(论语莫春者春服即成。(论语先进)先进)2 2)辅助性代词)辅助性代词“所所”,主要用法是放在动词,主要用法是放在动词之前,指代某种动作行为的对象。例如:之前,指代某种动作行为的对象。例如: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子路)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诛灭之。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诛灭之。(史记(史记酷吏列传)酷吏列传)取武阳所持图。(战国策取武阳所持图。(战国策燕策三)燕策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盗跖之所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盗跖之所筑与?(孟子筑与?(孟子滕文公上)滕文公上)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吏之所卑,法之所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晃错尊也。(晃错论贵粟疏论贵粟疏)辅助性代词辅助性代词“所所”,还可以用在动词前,指代,还可以用在动词前,指代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工具、凭借、方式、方法、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工具、凭借、方式、方法、原因等。例如:原因等。例如: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察今)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公输)公输)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荀子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荀子议兵)议兵)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所以不对。(旬子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所以不对。(旬子哀公)哀公)患之所生,污而不治,难而不守,所由来也。患之所生,污而不治,难而不守,所由来也。(左传(左传昭公元年)昭公元年)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战国策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战国策赵策)赵策)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左传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左传僖公二僖公二十五年)十五年)冀之北土,马之所生。(左传冀之北土,马之所生。(左传昭公四年)昭公四年)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庄子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庄子德充符)德充符)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