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课标卷小说阅读汇编(1卷、2卷、3卷)

上传人:缘*** 文档编号:24064090 上传时间:2021-06-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课标卷小说阅读汇编(1卷、2卷、3卷)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全国课标卷小说阅读汇编(1卷、2卷、3卷)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全国课标卷小说阅读汇编(1卷、2卷、3卷)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 全国课标卷小说阅读汇编(卷、卷、卷)【 2016 全国 1 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 题 (25 分)锄李锐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 “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 “是哩。”“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六安爷?”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 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 “我不是锄地, 我是过瘾。”斜射的阳光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 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 每亩地一万五千块。 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留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吶!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在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颗一颗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 “我不是锄地, 我是过瘾”。(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A. 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B. 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 “惊心动魄的谈判” ,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 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E. 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 ,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1)D 得 3 分, B 得 2 分, E 得 1 分【解析】 E 项,“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不准确,有其保守的一面,但更多是对土地的留恋。 A 项,“孤僻”错,应是“固执” 。 C 项,“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错,小说的主题并不是环保问题,而是对在时代的发展大潮下,土地日益减少的伤感与思考。(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2)锄作为一种农具, 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 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 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示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四点答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标题内涵的分析能力。一般而言,对小说标题内涵的分析要从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两个基本角度进行思考。从表层含义看,显然“锄”应指六安爷带着锄着坚持去百亩园为苗锄地的这一举动,也是六安爷手中的农具。从深层含义看,六安爷坚持去锄地却不是为了收成,而是为了“过瘾” ,因为百亩园就要被占用,再也没有机会锄地了,那么“锄”则有更深层的精神意义:成了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曾经的生活的怀念。从全文的主旨来看,作者表现了农业文明在与工业文明的冲突中, 逐渐被“锄掉” 的对程,所以从社会层面讲,“锄”这一动作有“替代”的象征意义。(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 “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 6 分)( 3)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词的分析能力,具体表现为对重复词语的作用的分析。对于文中重复频率较的词语或句子的作用的分析,一般可以从内容、结构、情感、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作用在描述百亩园的历史时,用“几万”修饰人们流的汗水, “几百万”修饰百亩园产的粮食,内容上突出百亩园的历史之悠久和重要性,多次重复在情感上也表现了村子里人对百亩园的依赖与不舍之情,其百亩园的重要性与后文被卖后将被毁形成对比,同时也为后文六安爷不顾劳累锄地作铺垫。(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 8 分)( 4)六安爷层面( 4 分):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点;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的“瘾” ,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小说主旨层面( 4 分):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 ,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 ,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理解六安爷的关键” 和“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 暗示答题时要注意从分析人物形象和小说主旨两方面进行分析。 “我不是锄地, 我是过瘾”在文中三次出现,多次不顾村人的劝阻,一方面表现了六安爷的固执性格和对土地的温情与热爱,另一方面因为六安爷处于半瞎状态,加之百亩园即将消逝,再无没有机会锄地了,所以要“过瘾”,也突出了六安爷对失去耕地的无奈与悲凉。 从主旨角度看, 六安爷个人的 “过瘾”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劳作,因为再也没有机会了,所以更有精神寄托的内涵。从社会层面讲,小说揭示农业耕地被工业生产挤占的现状,通过六安爷这一人物形象表现了人们对赖以生存的土地的眷恋与不舍,从而表现出作者对工业化社会到来的深沉思考。【2016 年新课标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25 分)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 题。 (25 分 )战争美 迈尔尼1941 年 9 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我是格罗斯文诺 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 “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 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 多分钟。“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 “是吗 ?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 ”她说。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兼职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 8823 老在我脑海里闪现。 我实在难以忍受, 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哈罗 ?”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 没说行还是不行, 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 贝姨。不到两分钟, 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 这次我们谈了 45 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 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 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 36 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 18 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 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 12 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 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 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 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 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 ?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A. 小说以“ 1941 年 9 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精巧。E. 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答案】 D 项 3 分, C 项 2 分, B 项 1 分, AE不给分。【解析】 A选项递进有问题, 原文中看不出来这句话是更强调 “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C选项,作者并没有得知事情的真相, 而是在即将得知真相的时候挂断了电话。 E 选项,文章中并没有描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也没有表现出民众的必胜信念。(2)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 分)【答案】孝顺,爱家人,怕母亲睡不着觉孤单,每晚都会与母亲聊天 ; 夸赞自己的儿子如朝霞一样美丽。 机智大方,热情幽默,有魅力。女主人公特别会把握聊天的度和内容,使作者与之交谈觉得舒适轻松, 又有棋逢对手的惺惺相惜。 喜爱读书, 待人礼貌。 爱与作者谈论书籍。【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题目要求分析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但文章中直接描写其性格特点的部分较少,多是通过男主人公的叙述来描写的,如直接夸赞女主人公机智大方热情幽默等,因此多留意男主人公对女主人中的叙述和评价部分即可。(3) 小说以 “电话” 为枢纽连接人物、 安排情节。 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 分)【答案】 1. 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有条不紊地发展。两人通过电话相知相恋到分离。2. 交代战争时期的特殊环境。俩人因为战争不能经常见面,只能通过电话联络感情。3. 首尾呼应,深化主题,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同时书写了人性的美好。4. 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情节的发展因为电话的联络而得以层层推进。5. 对塑造人物性格有帮助。两个人的性格特点在一次次通话中得以渐渐丰满起来。【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小说情节的作用。小说情节的作用分为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内容上包括交代环境、深化主题等,结构上包括制造悬念、首尾呼应、线索作用等。(4) 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 却用了 “战争” 这样一个大题目, 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 分)【答案】合适。 1.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俩人都是因为战争背井离乡,孤身一人,才拿起的电话,从而有了后面的层层推进,看似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故事发展。2. “战争”这个题目是一个画龙点睛之笔,文章中看似没有正面描写战争,但其实处处在说战争,两人是因为战争相识、相恋到最后的永别。3. 在艺术手法上,题目“战争”是一个饱含象征寓意的词汇,战争代表着残酷和毁灭,无论多么美好的事物,在它面前都会毁于一旦,这也预示着两人不得善终的结局。4. 在情感表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因为“战争”,才使得俩人的性格表现充满矛盾, 既防备又坦诚,既克制又浓烈,也从而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的立体和丰满。5. 在思想内容上,使小说的主题得到深化,控诉了战争的残酷,讴歌了人性的美好。6. 在艺术结构上,做到了跟前后文的呼应,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回味的空间。尤其是最后作者突然挂断的电话,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对两人恋情的无限惋惜之情。【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题目的赏析。此类题应该扣住文学作品本身的各种要素,从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情感、艺术手法和艺术结构等角度进行考虑。【 2016 年新课标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25 分)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 题。 (25 分)玻璃贾平凹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 让给娘好好治病。 他看四周没人, 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 ”他说。“一顿饭算什么 ! ”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 “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你那酒店怎么啦?”“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 ”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这就好。”我说。“我不是故意的。 ”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我嘿嘿笑起来。“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 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 说:“你大伯是有私心, 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大伯,你听我说”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 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 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答应。”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 布告继续贴着, 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 顺街往东走, 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EC)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 ,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 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作出铺垫。B. 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 “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C.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主要是因为妻子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害怕酒店追究责任,让他赔偿损失。D.“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E. 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命题透析:此题考查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答案EC。答 E 给 3 分,答 C 给 2分,答 D给 1 分,答 A、B 不得分。注意回答三项或者三项以上不给分。思路点拨: A 项,“约好会面 ,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错,因为双方不认识,就一个普通的见面地点的约定,不是模仿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B 项,“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错,小说中并未提及“我”有打官司的经验。D项,“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不准确。(2)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 分)命题透析:考查对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的鉴赏能力,具体讲是考查次要人物的作用。答案: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推动情节: “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每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对意思即可。思路点拨:(次要)人物(“我”)的作用,是小说阅读题比较典型的题目,本题重点思考“我”与主要人物、与情节发展、与结构(叙述角度)等角度思考即可得到答案。答题时注意先观点后阐释。技巧点拨:次要人物的作用,一般可以从人物与小说结构、叙述角度、人物与情节的关系人物与主要人物的关系、人物与环境、人物与主题的关系等角度思考。(3) 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 分)命题透析:考查概括分析和评价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具体讲考查概括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答案: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弯腰鞠躬,说话谦和;胆小怕事,有些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走,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有点固执,但不失本分善良: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每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对意思即可。思路点拨:考查概括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是小说阅读题最典型的题目。一般可以从如下角度思考:从小说中对人物的直接介绍、描写和人物相关情节、人物上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对人物性格特点分类逐一简要分析,注意先观点后阐释。技巧点拨:人物特点分类,如: (1) B 个性性格如胆小怕事、狡黠。 (2)人生态度性情谦卑。(3)待人接物如本分善良。 ( 4)成长事业如固执等。答案课根据需要适当归类。(4) 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 你更认同谁的态度 ?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观点。(8 分 )命题透析:考查对文学作品综合探究能力。本题在文本范围内探究,涉及对小说主题以及考生人生观、法制意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答案: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的理由不够正当充分;王有福害怕被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王有福放弃赔偿是担心被骗,说明他缺乏法律意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给 5 分,答出三点给 8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思路点拨:探究题,涉及到对文本主题的深入理解与挖掘,尤其是文本内的探究更是如此。一般应该先鲜明地表态明确观点,然后在文中找到依据进行深入说理,要注意结合文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 > 工业自动化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