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1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新人教高三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566219 上传时间:2024-04-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1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新人教高三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通史)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1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新人教高三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通史)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1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新人教高三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福州质检)在商代早期的甲骨卜辞中,“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到商朝末期,“宗”类卜辞增加,“帝”逐渐消失,“帝”成为先王的祭称。这反映了()A宗教祭祀仪式简化B宗法嫡庶关系确立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D天人合一理论成型解析:选C。根据材料“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到商朝末期,宗类卜辞增加,帝逐渐消失,帝成为先王的祭称”可知甲骨文卜辞在商代末期淡化了“天神”的地位,强化了人的地位,故C项正确。2(2019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西周建立后,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周成王时周公主持营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开创了“长安洛阳”的古代早期典型都城布局。周朝初年营建东都的直接原因是()A控制殷商遗民 B平定贵族叛乱C掌控东方财富D扩大统治疆域解析:选A。由材料“西周建立后,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周成王时周公主持营建东都洛邑”结合已亡商朝的中心集中在洛阳附近可知,建东都的目的是加强对殷商遗民的控制,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贵族叛乱”的相关史实,B项错误;“开创了长安洛阳的古代早期典型都城布局”不能体现东方财富的发展情况,C项错误;西周是在灭亡商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统治区域为西周所有,不能体现“疆域扩大”的效果,D项错误。3(2019上饶模拟)西周通过分封制完成对国家的控制,分封的同姓贵族主要分布在富庶的中原地区,异姓贵族主要分封在边疆与戎狄接壤的地区。关于这种分封战略表述正确的是()A异姓国燕国成为周北疆的屏障B同姓国宋国统治商朝遗民C同姓国齐国成为东方制夷堡垒D同姓国鲁国建设文化中心解析:选D。燕国是王室召公奭及其后代的封国,故A项错误;宋国是殷商后代微子及其后代的封国,故B项错误;齐国是功臣姜尚及其后代的封国,故C项错误;鲁国是周公子伯禽及其后代的封国,故D项正确。4(2019承德联校期末)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叶都没有大的改变。这说明分封制()A进一步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B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C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D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诸侯是周王的部下大臣,其领土也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由此可知分封制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宗法等级秩序,拱卫周王室及周王开拓疆土,A、B、D项错误。5(2019临沂质检)春秋初期发生过“周郑交质”,郑庄公姬寤生先把世子(继承人)送到周都城,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这反映出()A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B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破坏C同姓诸侯国恪守分封义务D周礼规范了贵族阶层道德解析:选A。由“周郑交质”可知周平王与郑庄公需要靠相互交换质子来证明双方互信,说明周天子的权威衰落,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故A项正确。6(2019嘉兴测试)“终养”是指古人辞官奉养父母至祖父母寿终。据载,乾隆年间谕令,既不迎养、又不呈请终养年迈父母的官员,定以处分。该谕令所蕴含的观念源于中国古代的()A分封制度 B宗法制度C郡县制度D选官制度解析:选B。西周分封制度是关于如何进行政治权力分配的制度,与材料中奉养父母无关,故A项错误;宗法制度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基础,注重家族成员伦理关系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中奉养父母的伦理观念吻合,故B项正确;郡县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中奉养父母无关,故C项错误;选官制度与材料中奉养父母无关,故D项错误。7(2019淄博模拟)下图是西周时期鲁国的世系图,其中横线表示传子,竖线表示传弟,箭头表示弑杀争位,数字表示嗣位顺序。这表明当时的鲁国()A未遵循周代继承原则B实行了王位世袭制度C存在违背宗法制的现象D统治集团内部等级森严解析:选C。材料中多种继承现象的出现,说明当时并非完全按照血缘继承,出现了违背宗法制的现象,C项正确;根据题目中“横线表示传子”及横线的数量可知仍是以传子为主,因此仍遵循周代的继承原则,A项错误;材料中有兄终弟及与诸侯夺位的现象,并非完全是王位世袭制,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等级制度,D项错误。8(2019钦州质检)“同姓不同修”在中国古代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全国绝大多数姓氏,都至少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字辈谱。这说明()A宗法制度走向崩溃 B宗法精神得到弘扬C宗法原则遭到破坏D宗法观念影响深远解析:选D。题干信息表明宗法制度虽然解体了,但是宗法观念一直在古代延续,D项正确;“宗法制度走向崩溃”是春秋战国时期,A项错误;宗法的延续不能说是“弘扬”,B项错误;宗法原则遭到破坏是在春秋战国时期,C项错误。9(2019衡水金卷)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解析:选A。材料中“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说明血缘关系的成分在逐渐减弱,体现了血缘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10(2019滨州模拟)礼记乐记记载:“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这主要反映了()A追求秩序与和谐的统一B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性C早期文化充满神秘色彩D百家思想的趋同与融合解析:选A。根据材料“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也”得出追求秩序与和谐的统一,A项正确;材料中礼乐制度是西周时期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并非是封建的等级制度,B项错误;材料中的礼乐并非具有神秘色彩,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礼乐制度,不是百家争鸣,D 项错误。11(2019日照高三联考)春秋时期,郑国在泰山下有一块封地,叫作祊(beng)田,原为周王封给郑国作为祭祀泰山的费用;鲁国在许国有一块封地,叫许地(今河南许昌)。公元前715年,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这反映出()A经济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化B诸侯国交往更注重现实利益C诸侯国封地所有权观念淡漠D礼法制度已失去普遍约束力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春秋时期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郑鲁两国私自将两块封地交换,D项正确。12(2019亳州期末)“家国同构”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某位学者绘制了下图所示结构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血缘关系是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纽带B小农经济是封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C儒家思想是宗法观念产生的思想基础D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扩展延伸解析:选D。材料强调的是“家国同构”,意即宗法家族其实就是国家政府功能的扩展和延伸,故D项正确。商周时期政治关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但不适用于官僚政治出现后,A项错误;“家国同构”适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但材料未提及经济基础,B项错误;宗法观念产生于商朝,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9陕西科大附中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宗法制在周代完备而严格,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材料二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摘编自常建华中国文化通志宗族志(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周代宗法制的特点,并分析该制度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宗族管理和周代相比有何不同,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3)我们应如何认识宗法制的这种演变?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结合材料一“宗法制在周代完备而严格”“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继位的族长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君统宗统的合一”逐一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宗法制的影响应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来分析。(2)第一小问,强调的是宗法制在清末民初的变化,而非比较古代与近代宗法制的特点,只需要概括清末民初宗法制的新变化即可。第二小问,宗法制从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或与政治密切相关的制度、观念)变为逐渐与政治相分离,这与清末民初中国政治转型有关,结合所学归纳即可。(3)作答的过程中,可简述宗法制从周朝至清末民初的特点,再得出相应认识。答案:(1)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完备;等级森严(族长具有专断权力);与政治关系密切(家国一体)。影响:积极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消极方面,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约束,一定程度上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观念相违背。(2)不同:宗族管理具有民主性、规范化和分权色彩,与政治关系分离。背景:政治近代化的推动(维新运动、清末立宪运动、辛亥革命或中华民国的成立);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思想的解放、现代媒体的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资本主义的发展等。(3)认识:由等级森严发展到具有民主色彩,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言之成理即可)14(2019中原名校质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下图是根据作者的假说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摘编自金砚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视角对该社会结构图进行简要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是国的微缩形态,二者具有一致性,因此选择中国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特征进行论述,论证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对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答案:示例视角: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说明: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地主经济为官僚政治提供财税基础;儒家思想为官僚政治提供意识形态及文官来源。与之相应,中国古代的家族结构由族田、族谱和祠堂三部分组成。族田为祠堂权力的行使提供经济基础;族谱则以祖先崇拜的方式维持祠堂的宗法权威。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是国的微缩形态,二者具有同构性。第7页/总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