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七 近代化的曲折发展——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2 第2讲 辛亥革命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新人教高三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565997 上传时间:2024-04-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七 近代化的曲折发展——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2 第2讲 辛亥革命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新人教高三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通史)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七 近代化的曲折发展——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2 第2讲 辛亥革命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新人教高三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通史)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七 近代化的曲折发展——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2 第2讲 辛亥革命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新人教高三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讲 辛亥革命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合肥质检)1904年清廷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向全国商人发出建立商会的号召。在随后的几年里,全国商会和分会发展到800个,全国商会联合会也随之成立。近代商会的发展()A促成与外国商战思想的出现B有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C标志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得益于列强放松对华侵略解析:选B。随着近代商会的发展,人们的平等、自由等观念不断发展,这样就有利于民主革命进程的发展,故B项正确;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在洋务运动后期即已出现,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故C项错误;列强放松对华侵略是在一战时期,故D项错误。2(2019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模拟)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并提出召开会议组建中央政府。而在政体实践中,各省的政体模式不尽相同。根据下表概括当时中国的政治特点是()省份整体模式湖北民主共和制江苏单一的中央集权制浙江议会为权力核心的代议制A.先有独立的地方民选政府,再有统一的中央政府B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日渐明确,效仿美国的联邦制C地方权力是由中央权力赋予,中央拥有绝对权力D存在着革命派、立宪派与旧官僚的政治力量博弈解析:选D。由材料“湖北:民主共和制”“江苏:单一的中央集权制”“浙江:议会为权力核心的代议制”可知武昌起义后,在各派政治力量的推动下出现了各省政体模式不尽相同的局面,故D项正确。3(2019潍坊模拟)下图是漫画家马星驰创作的作品但闻心语响。该漫画反映了()A革命派对清廷预备立宪失望B民众期待建设新社会的心理C袁世凯称帝引发社会的不满D革命以后社会风气发生改良解析:选B。据图片有人听见“逊位”的声音,结合标题“但闻心语响”可知,民众期待结束封建帝制,建立新的社会,故选B项。4(2019清远期末)伦敦泰晤士报社论:“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级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这足以称之为中国的光荣革命。”对该社论的正确理解是()A辛亥革命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B辛亥革命体现了妥协的智慧C辛亥革命的意义影响深远D辛亥革命和英国“光荣革命”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解析:选B。据材料中“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级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可以推知辛亥革命具有妥协性,故B项正确。5(2019汕头模拟)1906年,当时政府规定的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1912年政府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A国家政体发生巨变B民族危机日益严峻C儒家伦理遭受冲击 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解析:选A。由材料“1906年”“1912年”的时间信息可知教育宗旨的变化在于中国经历了政治体制的变革,故选A项;结合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于阶级矛盾而非民族矛盾,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伦理遭受冲击,C项错误;民族工业在辛亥革命后迅速发展,D项错误。6(2019北京海淀区模拟)武昌起义发生后,最早用“革命”来称谓并且连续密集报道的是民立报。1911年10月13日,申报开始持续报道辛亥革命,此后,各地报刊纷纷刊载相关消息。事发一个月后,即有专论此事的中国革命史出版,提出:“此次革命甫越数星期,响应人数已非一处。”以上史实说明()A革命产生广泛社会影响 B革命促进近代报刊兴起C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民国政府注重舆论宣传解析:选A。材料“各地报刊纷纷刊载相关消息”和“此次革命甫越数星期,响应人数已非一处”说明革命产生广泛社会影响,故选A项;在武昌起义前已经有报纸,B项错误;材料“持续报道”“刊载相关消息”说明报纸只是宣传事实而不是表明人们对革命的赞成态度,C项错误;据材料“1911年10月13日”结合所学可知民国政府尚未成立,D项错误。7(2019合肥质检)“辛亥革命,在政治上含有很大意义,专就民族扩大一方面看来,那价值也真不少,这便是把二千年来的东胡民族,全数融纳进来,变成了中华民族的成分。”材料反映辛亥革命()A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凝聚力B完全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C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选A。据材料“专就民族扩大一方面看来把二千年来的东胡民族,全数融纳进来,变成了中华民族的成分”可知辛亥革命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故选A项。8(2019枣庄模拟)民国法学家王宠惠针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王宠惠提出的问题实质上反映了()A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B人治观念与法治理想的矛盾C袁世凯与孙中山的矛盾D民主宪政与专制统治的矛盾解析:选B。根据材料“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可知,人治观念与法治理想存在矛盾,故选B项。9“临时约法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导致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政体格局。另一重要制度性规定是通过立法来限制行政首脑的职权发挥,但对与之对应的行政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没有任何具体规定。”这强调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规划的政体存有重大缺陷B仿行了美国三权分立体制C确立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D有效防范袁世凯复辟帝制解析:选A。材料“导致一国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政体格局”和“但对没有任何规定”体现了临时约法规划的政体并未实现真正的权力制衡和民主,存有重大缺陷,故A项正确。10(2019渭南质检)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指出:“辛亥之役,汲汲于制定临时约法,以为可以奠民国之基础,而不知乃适得其反大多数人民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这反映出()A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B人民不支持辛亥革命及其宪法C临时约法制定得太过仓促D社会变革缺乏相应的群众基础解析:选D。“辛亥之役以为可以奠民国之基础,而不知乃适得其反”导致了“大多数人民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说明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故选D项。11(2019南京模拟)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A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B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C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社会转型期女性平等地位确立解析:选B。辛亥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材料中出现了“女子团体”表明辛亥革命使原来男尊女卑的风气发生变化,故选B项。12(2019烟台模拟)政治动荡裂变的时局共和制度的渐进经济夹缝中长出幼苗民族工业的春天思想迷离彷徨的选择博大宽容的气象习俗抱残守缺的遗风移风易俗的时尚据上表可知,中华民国初年社会生态整体特征表现为()A锁国与开放 B坎坷与进步C危亡与机遇 D保守与激进解析:选B。鸦片战争打破了锁国,与材料中“中华民国初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第二列体现了坎坷,第三列体现了进步,故B项正确;中华民国取代清政府是进步, 危亡与材料中“彷徨”“遗风”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第三列是进步而不是激进,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9南昌质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杰斐逊等美国思想家们指出,在美国可以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的民主制”,概括性地说,就是把联邦的国家权力系统之间的横向分权,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纵向分权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上中下,左中右的“分权网络”称之为“双重保障”。摘编自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材料二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新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王照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民主制”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评述“双重分权”机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的具体表现,并分析造成中国与美国实施结果截然相反的原因。解析:(1)第一小问内容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进行概括。第二小问评述,结合所学,从该时期的政治、经济等角度回答。(2)第一小问具体表现,据材料二“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得出,中华民国建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该法借鉴美国政体,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结合所学得出,该法强调主权在民;该法借鉴美国1787年宪法采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该时期的政治、经济、国际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答案:(1)内容: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的权力构建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最高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但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以此实现“双重分权”的“复合民主制”。评述:确保联邦政府享有国家主权及最高国家权力,有效地防止政治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各州保留了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协调了中央和地方间的关系;有效防止了专制,维护了政治稳定,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2)具体表现:中华民国建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该法借鉴美国政体,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该法强调主权在民;该法借鉴美国1787年宪法采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传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民众的民主宪政意识淡薄;资产阶级改革者“因人立法”,自身存在较大的缺陷;袁世凯等当权者的不断破坏;帝国主义列强的阻挠破坏。14(2019博雅闻道联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政治制度必须适应国情,但另一方面,这种适应必须是一种动态的适应,即:政治制度必须随国情的变化而变化。国情是可以改造且需要改造,应当不断地改造国情,使之永远处于去劣存优的变化之中。对国情的这种改造其实是一种量的变化:当国情改变的量的积累最终导致质的变化时,政治制度就要随之发生变动以适应变化了的国情,如果政治制度不随国情的变化而变化,即使勉强建立,仍难以持久。摘编自檀江林、汪少波理想的幻灭: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夭折与反思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解析:材料体现了政治制度必须适应国情,并且是一种动态的适应,必须随国情变化而变化。政治制度只有随国情的变化而变化,才能适合时代。中国近代史就是一个政治民主化的过程,其中政治制度也在不断地变化之中。论题可以正面论证材料观点,也可以反面论证。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便是随国情变化而变化,而袁世凯复辟帝制则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是违背国情,因而最终被历史推翻。答案:示例论题:袁世凯复辟帝制必然失败。阐述:辛亥革命爆发前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君主专制的经济基础进一步受到冲击,民主制的经济基础进一步增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得到传播,君主专制的思想基础及其合法性被否定;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君主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这表明,中国国情政治、经济、思想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复辟帝制不符合变化了的国情,因此,即便袁世凯称了帝,也不得不在随后加以取消。第7页/总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