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专题能力训练八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能力训练第16页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秩序的一种原初想象,“天下主义”是以“天下”理念为核心,由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的世界秩序、价值规范与理想人格构成的思想体系。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之下,中国文化理念和文化战略的自觉自信体现的正是“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文化自信首先是一种“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的自信。道德经有云:“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天下”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思维尺度,是一个最宏大、最完备的分析单位,具有最广阔的容纳力。面对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域限于国家、民族内部,虽然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比如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等,但其思考方式是“以国家观世界”,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和尺度不同。中国文化的“天下”蕴含了“天下无外”的理想,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在世界内部是平等共存的;中国文化依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路,从“身家国”逻辑同构的角度,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与西方文化相较,“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的自信。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伦理型文化,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中国文化重视家庭生活,整个社会关系是依照家庭关系推广发挥的。“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把“自我”和“他者”看成一体共生的关系。“天下”是一个最大的家,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就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共同体的善与个体的善是统一的。文化自信最终体现为一种人格自信。无论是“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还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最终都沉淀为个体的精神品格。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君子”是一个自主自足的动态形象,通过“身家国天下”的逐渐扩充延展,人格不断超越并完善。“君子”奉行的“中庸之道”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君子”在行为模式上追求理欲平衡、天人合一、忠恕包容。以“中庸之道”来解决当今的文化冲突问题,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高明之处。“中庸”不仅仅是“求同存异”地承认诸多文化存在的正当性,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共建一个互动互补的世界。总之,“天下主义”启发我们以一种新的视野去构筑文明之路,增强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旨在创建一个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体。(选自张丽娟“新时代”与“中国故事”的理论辩证,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以天下为思维尺度,其文化视域不限于国家民族内部。B.“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把“他者”融入“自我”,旨在达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C.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是世界观和价值观自信的最终体现。D.“中庸之道”可以消除文化冲突,有助于共建诸多文化并存而又互动互补的世界。答案:A解析:B项,“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把他者融入自我”并非“旨在达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C项,“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错,相关内容见文中第4段,原文是“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D项,“中庸之道”不能消除文化冲突,原文是“更具高明之处”。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中西方文化在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上的不同。B.文章以“天下”理念为核心,阐释天下主义的三层内涵,层层推进,逻辑严密。C.文章第3段引用梁漱溟的言论,旨在强调家庭是中国关系性伦理文化的逻辑起点。D.文章通过分析天下主义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表达了对构建文化共同体的思考。答案:B解析:B项,文章不是“以天下理念为核心”。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体现了“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B.一个人如果不注重自身修养,不建设好自己的家庭,就难以做到“心怀天下”。C.西方倾向于以斗争模式解决文化冲突问题,是因为其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D.不以“天下”为立足点的文化自信是一种狭隘的自信,无益于构建良好的世界秩序。答案:C解析:C项,西方的“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推断不当。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人工智能如何打开未来李洪兴“来!试试这杯机器人的手冲咖啡。”从下单到取咖啡只需10秒左右,在美国旧金山,一款咖啡机器人近期受到媒体广泛关注。不少体验者认为,机器人的手冲咖啡可媲美人工制作。无论是咖啡师、厨师,还是服务员、保洁员,以“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似乎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选择。电影摩根的预告片出自人工智能之手,新闻消息由机器人完成,谷歌机器人在围棋的人机对战中屡尝胜果拥抱人工智能,是技术变革带来的时代红利。20世纪50年代,10位科学家在达特茅斯会议上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60多年来,原本存在于科幻故事里的主角,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从无人汽车到农牧自动化作业,从医疗看护到育婴保姆,人们对人工智能早已见惯不怪。但面对人工智能,人类并未变得更加从容,对其了解越深入越觉得担忧,每一波人工智能的升级,都伴有焦虑和恐惧。在好莱坞电影中,人工智能产生自我意识后“造反”的桥段不胜枚举。如何与人工智能和平相处?答案依然在探索之中。今年1月,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预测,人类工作有一半可能在2055年实现自动化。对技术乐观派而言,人工智能的意义在于为发展更新了“发动机”。埃森哲咨询公司在研究了美国、英国等12个发达国家后认为,预计到2035年,人工智能能将这些国家的生产率提高40%左右。然而,在另一部分人看来,人工智能或许是一个随时可能“张开獠牙”的影子。正如霍金所言,“人类由于受到缓慢的生物进化的限制,无法与机器竞争,并会被取代”“人工智能的全方位发展可能招致人类的终结”。从“类人类”到掌握人类思维,科学家们的提醒,揭示了潜在危险所具有的巨大能量。不过,有一点是共识,即机器人与自然人不同,而且要加以区分。近期,欧洲议会就正式向委员会提议,打算设立一套全面的法律来界定人工智能带来的责任和道德问题。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说集我,机器人中曾设定“机器人学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因不作为而使人类受到伤害。考虑到机器人会在很多领域代替人类工作,比尔盖茨就提议向机器人征税,此前欧洲议会也对类似法律提案进行过投票。制定法规,是否会造成过度干预,又该如何避免阻碍创新?在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人类也在进行着去焦虑化和去危机化的制度探索。(有删改)1.下列对“人工智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工智能”的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十位科学家在达特茅斯会议上提出的。B.体验过人工智能的人认为,人工智能的功效可媲美人工制作。C.人工智能可以做电影预告片,完成新闻消息,下围棋,这是技术变革带来的时代红利。D.面对人工智能,人类并未更加从容,每一波人工智能的升级,都伴有人类的焦虑和恐惧。答案:B解析:扩大范围,文章开头是说“不少体验者认为,机器人的手冲咖啡可媲美人工制作”。2.下列表述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A.“人工智能”概念提出后的60多年来,原本存在于科幻故事里的主角,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人们对人工智能早已见惯不怪。B.对技术乐观派而言,人工智能的意义在于为发展更新了“发动机”。C.埃森哲咨询公司认为,预计到2035年,人工智能能将美国、英国等12个发达国家的生产率提高40%左右,人类工作有一半可能在2055年实现自动化。D.机器人与自然人不同,而且要加以区分,这是各方的共识。答案:C解析:“人类工作有一半可能在2055年实现自动化”是“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预测”。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A.人工智能的全方位发展会导致人类的终结,因为人类受到缓慢的生物进化的限制,无法与机器竞争。B.近期,欧洲议会正式向委员会提议,打算设立一套全面的法律来界定人工智能带来的责任和道德问题,说明人工智能已经危及人类的安全。C.因为机器人会在很多领域代替人类工作,所以,欧洲议会投票通过了向机器人征税的法律提案。D.在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如何与人工智能和平相处,是人类依然在探索的问题。答案:D解析:A项,“人工智能的全方位发展可能招致人类的终结”,是霍金的话;B项,提议的初衷是对机器人与自然人加以区分,另外,“已经危及人类的安全”属主观臆断;C项,原文为“进行过投票”,未提到投票结果。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中国民居文化哲学思考崔勇民居是极富文化内涵的载体,而文化的本质实际上是人的自我生命存在及其活动的展示。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有学者早就提请人们注意:“从文化角度而言,研究民居自然要追溯历史,即所谓的传统民居或民居传统,只重民居硬件的实测和形制是不够的,还宜从整体文化的角度进行深层的考察。”中国民居在物质形态的构建上往往不甚讲究,而注重的是外师造化、因陋就简、顺乎天道的人本意义。这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夫宅者,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故宅者,人之本”。不仅如此,古人还以为“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俨雅,乃为上吉”。人居住在“上栋下宇”般虚实相间的住宅里,犹如置身于阴阳际会的风水宝地,可以汲取天地之精华,感受四时的节律,“天、地、人”三才互参并融为一体而生生不已。中国古人就是在这样的居住环境中平静地度过了几千年诗意文明的历史。诗意是居住本源性的承诺,这并非意味着诗意仅仅附加于居住的装饰物和额外品。居住的诗意特性也不是意味着诗意在全部居住中以某种方式和其他方式产生,而是通过诗意的建筑使居住成为居住。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论及中国古代社会文明时说过,中国古代文明是一个连续性的文明,这种连续性文明的产生不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而能够在连续下来的宇宙的框架中实现,即实现“人类与动物之间的连续,地与天之间的连续,文化与自然之间的连续”。养育中国古代文化的是一种区别于开放性海洋环境的半封闭的大陆岸型地理环境,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中国古代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社会组织综合格局以及民族社会心理特征。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正是以此为依据,因地制宜、各抱地势,山环水绕、循环往复,从而创作了富于东方色彩的中国传统民居形态。品察中国古代多种民族并存、千姿百态的民居,不难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意境界的文化昭示。这种景况至今依然存留在大江南北。中国传统民居在解决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关系问题上一贯遵循尊重自然、与自然相和谐的营造哲理,自始至终显示了难能可贵的生态智慧。尽管这种生态智慧不是以今天所谓的技术理性的思维方式来呈现的,而是以直觉意会与“天人合一”的体道方式来感悟的。这种直觉意会的思维方式反倒比技术理性思维更容易认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从而更容易体验到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客观需要。在中国古代哲学家们看来,人来源于自然并统一于自然,并且必须在自然给予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生命的深化。故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并且“天地与我齐一,万物与我并生”,从而达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境地。中国古代的这种生态智慧若与西方技术理性相补充,以促进其直觉思维发展为现代的系统思维,可望使这种朴素的生态智慧升华为完美的生态智慧。(有删改)1.下列对中国传统民居营造理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因陋就简,顺乎天道B.尊重自然,天人合一C.以人为本,实用舒适D.因地制宜,看重风水答案:C解析:无中生有。“实用舒适”无根据。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民居是极富文化内涵的载体,所谓的传统民居或民居传统,需要从整体文化的角度进行深层的考察,而非只重民居硬件的实测和形制。 B.居住的诗意并非指某个具体的材料或方式,而是立足于居住本源性的承诺。C.中国的传统民居虽然千姿百态,但都体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意特征,且该特征传承至今。D.东方的直觉意会的思维方式远超西方的技术理性思维的整体性和复杂性,更容易使人体验到中国民居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特点。答案:D解析:误解文意。与原文“直觉意会的思维方式反倒比技术理性思维更容易认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复杂性”表意有出入。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中国民居在物质形态的构建上往往不甚讲究,而注重外师造化、因陋就简、顺乎天道的人本意义,但这并不影响中国民居文化具备诗意特性。 B.中国半封闭的大陆岸型地理环境,决定中国古代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社会组织综合格局以及民族社会心理特征,甚至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形态。C.中国传统民居显示出的生态智慧是以直觉意会与“天人合一”的体道方式来感悟的,由此可见古人没有理性的思维方式。D.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只要与西方技术理性相补充,就能使这种朴素的生态智慧升华为完美的生态智慧。答案:A解析:B项,“决定中国传统民居的形态”错误;C项,“由此可见古人没有理性的思维方式”错误;D项,“只要就”的论断与原文意思不符。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分享经济的诞生,源于社会资源的过剩。从工业革命时代开始,所谓的发展即生产效率提高、投资不断加大,从而带来产量的增加。这样的发展基于一个基本假设,那就是,社会物资是短缺的。时至今日,工厂里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东西。直到某一天,我们发现生产出的东西已经远远大于我们的需要,我们需要把已经存在的东西重新分配。此时,物品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可以分离,拥有一件物品的人和使用这件物品的人可以不是同一个人。这样物资就可以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从而成为一种商业模式:拥有多余物资的人们,可以把物资的使用权让渡给不拥有物资的人,作为回报,后者给予前者一定的报酬,而提供这个服务的平台,也可以从报酬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分享经济由此产生。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普及,分享经济的创业者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细分领域的平台,供物资的所有者发布和分享,帮助有需要的人找到物资。不经意间,我们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分享经济的身影。分享经济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方式,在许多领域,也都出现了不同的模式。那么,分享经济究竟改变了什么呢?首先,它改变了供给端。分享经济让产品的供给方从机构变成了个人。比如,原来人们出去旅行,只能住酒店集团提供的酒店,而分享经济让个人房主也可以提供相当于酒店的服务。原来人们只能坐出租车公司提供的车子,现在则还能坐个人开的私家车。分享经济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丰富度和个性化水平。人们旅行的时候可以住各种风格的房子,人们出行的时候可以坐各种不同的车型,遇见各种性格的司机。如今人们个性化的诉求越来越高,分享经济正好可以满足这一点。其次,它让个人崛起。分享经济降低了个人微创业的门槛,让人们可以更简单地实现微创业。利用业余时间,做个小房主,做个专车司机,都是简单方便的微创业。用户对个性化的需求,让作为供给端的个人,能够有空间发展自己的个性。比如,加入网络商店平台的手工艺者,可以把自己的个性作品售卖给匹配的人。伴随着微创业的门槛降低和个性化被鼓励,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内在动力被激发,而每个人能力的激发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更大推动力。最后,它让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分配。分享经济让资源被更加合理地分配给需要的人。这对于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是极大的保护。据统计,每多一辆被充分利用的Uber车辆,就可以从路上去掉8辆车子。这就意味着更少的拥堵、更少的雾霾和更少的能源消耗。(摘编自重新定义分享)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工业革命时代与分享经济时代的“发展”形式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B.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普及,使得物品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分享经济也由此产生了。C.一女孩把自己穿过几次就不喜欢的衣服在网上以二手衣形式卖给买衣人。这体现了分享经济的特征。D.分享经济使现代的人们可以更简单地实现“微创业”。人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在分享经济中获得利益。答案:D解析:A项,“最终目的都是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错,工业革命时代是不断创造物质资源,分享经济时代目的是对剩余物质资源进行再分配。B项,“分享经济”产生的原因不是“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普及”,而应是社会资源的过剩。C项,女孩把衣服卖给他人,不符合分享经济的特点。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分享经济一方面带来了产品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分享经济在近些年很火。我们所熟悉的房屋租赁,就是分享经济的一种形式。C.分享经济中“拥有权”和“使用权”可以分离,产品的拥有人和使用人可以不同。D.分享经济提升了产品的丰富度和个性化水平,让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分配。答案:A解析:文中没有“带来了产品数量的增加”的表述,是产品过剩带来了分享经济。3.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先分析了分享经济产生的背景,接着阐述了分享经济给供给端、个人、社会资源等带来的影响。B.文章第3段介绍了分享经济的商业模式,阐述了拥有多余物资的人们以及相关服务平台的获利方式。C.文章运用例证法,通过个人房主和私家车主的例子,有力地印证了分享经济可以改变供给端的观点。D.文章通过阐述分享经济的产品重新分配的属性,论述了共享经济具有促进生活更美好、社会更公平的功能。答案:D解析:文中没有“分享经济具有促进社会更公平”的表述,属无中生有。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魅力之谜最近的一项研究指出,那些具有超凡魅力的人拥有异常的能力,能够用自己的情绪去影响他人。这项研究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冯威斯曼教授领导的,他是第一个考察情绪感染力和公共领域内的魅力问题的科学家。“魅力是一个难以确切定义的事情,对于某个人是否拥有魅力,我们大家都会有感觉,却很难解释出他为什么有魅力。”他说,“研究成果表明,情绪感染起了很大的作用。”一项针对200多名参加以发现科学新人为目的的“名望实验室”比赛者的研究证明,那些被认为具有非凡魅力的人,在测评情绪感染力的问卷中都得到了很高的分数,这表明这些人具备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其他人的能力。为了搞清楚究竟是什么使得某个人变得很有魅力,研究者要求所有参加“名望实验室”比赛的选手填写一张有13个问题的情感交流测试表,该表用来确定一个人能在多大程度上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其他人。该表包含了这样一些问题:当你与别人交谈时,你能否打动他们?你喜欢成为被人注意的中心吗?当你听到优美的舞蹈音乐时,你能不为所动吗?在魅力等级和问题表得分之间显示出了清楚的关系。这表明,那些具有很强魅力的人能够轻易地和不知不觉地将他们自己的情绪状态传递给周围的人。有趣的是,那些在魅力程度和情绪感染测试表上得分高的人,也就是那些在比赛中表现优秀的人。因此,魅力显然是科学沟通方面的一个主要因素。那么,某些人是如何成功地做到用自己的情绪来感染别人的呢?研究者认为,有魅力的人擅长使别人能够拥有和他们一样的感觉,他们能够建立一种情绪气氛,并且多半让人印象深刻,而测试表能帮助人们了解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如果你想让自己变得更有魅力,那么不妨尝试一下这些方法:使用开放式的身体姿势不要让胳膊或腿相互交叉,让你的手远离你的脸,当你说话时,让你的手分开,并且将手掌向上或向前;让人们意识到他们很重要,以一种诚恳微笑的思考表情,表现出你喜欢他们身上的某种东西;当你与人谈话时,要不时地点头,拍两下那个人的上臂;不断地改变你说话的语调和语速;要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情绪;当你需要制造紧张气氛或强调某个问题时,应该缓慢地放低你的声音。(摘编自科学时报,有改动)1.下列不属于“拥有魅力”原因的一项是()A.能在测评情绪感染力的问卷中得到高分。B.能不知不觉地向周围的人传递自己的情绪状态。C.能建立一种情绪气氛,并且多半让人印象深刻。D.能用一些科学沟通的方法,使自己更有感染力。答案:A解析:A项是表现,不是原因。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具有超凡魅力的人能够用自己的情绪去影响他人,但对魅力之谜还不能做出解释。B.在测评情绪感染力问卷中得到很高分数的人,具备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其他人的能力。C.在“名望实验室”比赛中表现优秀的人,擅长使别人能够拥有和他们一样的感觉。D.说话抑扬顿挫或在适当的时候缓慢地放低你的声音,会有助于提升你的个人魅力。答案:A解析:是“我们”很难解释出他为什么有魅力。3.依据原文,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能够感染别人才能证明一个人拥有魅力,因此,我们不必在意自己在众人面前表现内心的痛苦或愤怒。B.当我们感受到一个人拥有非凡魅力时,这说明他的情绪已经影响了我们,也说明他的情绪感染力较强。C.情绪感染力的高低与魅力的高低密切相关,那些从事强调情绪感染力职业的人要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更有魅力。D.魅力与人的表情有关,只要脸上带着诚恳微笑的思考表情,你就会是一个魅力无限的人。答案:B解析:A项,曲解原意并强加因果,第4段说“要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情绪”。C项,无中生有,魅力的高低与职业没有必然联系,而是与用情绪感染他人的能力等有关。D项,说法因曲解原意而过于绝对,注意末段“如果你想让自己变得更有魅力”的说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