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十七单元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课时跟踪训练36 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557553 上传时间:2024-04-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十七单元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课时跟踪训练36 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十七单元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课时跟踪训练36 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十七单元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课时跟踪训练36 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时跟踪训练(三十六) 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1(2015保定市高三调研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02年到1911年,在沈家本等人的努力下,清政府修订法律馆,连同法制变革的另一机构宪政编查馆,翻译了大量的外国著名法典与法学著作,如德意志刑法、日本现行刑法等,制定或修订了大清新刑律大清民律草案等十多部主要法典和法典草案。这些法典中不仅有宪法、行政法规、刑法,也有民法、商法、经济法,还有诉讼法等。沈家本屡屡陈言:“国家既有独立体统,即有独立法权,法权向随领地以为范围。各国通例,惟君主大统领,公使之家属从官,及经承认之军队、军舰有治外法权,其余侨居本国之人民,悉遵本国法律之管辖,所谓属地主义是也。独对于我国藉口司法制度未能完善,予领事以裁判之权,英规于前,德踵于后,日本更大开法院于祖宗发祥之地,立权日削,后患方长。”材料二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具有宪法作用的钦定宪法大纲中,就明确规定了“臣民”的权利有:(1)参政为官权;(2)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3)人身自由权,即不受非法逮捕、监禁、处罚权;(4)诉讼权;(5)财产权;(6)住宅不受侵犯权。义务有:(1)依法纳税;(2)依法当兵;(3)遵守国家法律。卢军浅谈清末修律与中国法制现代化(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清政府修律的原因。(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清末修律的特点,并对其进行评价。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国家既有独立体统,即有独立法权,法权向随领地以为范围。各国通例,惟君主大统领,公使之家属从官,及经承认之军队、军舰有治外法权”,“予领事以裁判之权,立权日削,后患方长”的信息来归纳原因。(2)第一小问特点从“翻译了大量的外国著名法典与法学著作,如德意志刑法、日本现行刑法等”“就明确规定了臣民的权利”的信息来归纳特点;第二小问评价从法律近代化以及法律人才培养的角度回答积极性,从维护封建制度以及保留封建色彩的角度回答消极性。答案(1)原因:维护封建君主专制,保证君主地位至高无上的合法性;缓和清政府与列强的矛盾,企图收回治外法权;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遏制资产阶级革命。(2)特点:以西方法律为模式;法律门类齐全;以维护君权为核心。积极作用:中国法律开始和先进的西方法系相衔接;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封建法制向现代法制转型的重要一步;培养了一批专业的法律人才;对现代法制建设具有借鉴作用。局限作用:以维护封建统治为主要目的,在某些部分还保留了浓厚的封建色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2(2015潍坊市高三期末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碰撞交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三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材料一中“那个世界的部分”的主要内涵是什么?(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的上述主张对中国近代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陈独秀断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为实现“伦理的觉悟”,先进的中国人做了哪些努力?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当时清政府的内外处境、思想渊源等角度作答;第二小问回答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内容即可。第(2)问,回答维新变法思想的启蒙作用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回答新文化运动及其意义即可。答案(1)背景: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清政府的内外危机;师夷长技思想的启迪。内涵:西方先进的军事科技及近代工商业。(2)影响: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促进了思想启蒙。(3)依据: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尊孔复古逆流。努力:发动新文化运动,宣扬科学、民主思想。3(2015石家庄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07年,梁启超在日本组织立宪团体政闻社,创办政论杂志,发表了政闻社宣言书,其中提出,“无国会之国,则责任政府终不成立;责任政府不成立,则政体终不脱于专制”。鉴于目前的政治状况,“君主代政府负责任之结果,一方面使政府有所诿卸,而政治未从改良;一方面使君主丛怨于人民,而国本将生摇动”。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材料二各省谘议员多数北上,集议如何进行立宪之法其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词则甚激昂系谓政府如再不允所请,则吾辈将倡革命矣。更不料清廷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各代表闻此乱命,亦极愤怒,即夕约集报馆中,秘议“同人各返本省,向谘议局报告清廷政治绝望,吾辈公决秘谋革命,并即以各谘议局中之同志为革命之干部人员。若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丁文江编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立宪派的政治主张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立宪派在推翻清朝统治中的作用。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派别立宪派政治主张及其实践,考查学生的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第(1)问政治主张直接从材料中概括,背景从当时政治形势和各种政治力量的主张作答;第(2)问从思想宣传和政治实践评价其积极作用,另外从其妥协性概括其局限性。答案(1)主张:反对君主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建立国会和责任制政府。背景: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立宪派与革命党论战。(2)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推动了民主潮流高涨;领导立宪运动,为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条件;在宣传斗争中具有妥协性。4(2015江西省南昌市调研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孙中山在其所著的建国方略中说:“予之于革命建设也,本世界进化之潮流,循各国已行之先例,鉴其利弊得失,思之稔熟,筹之有素,而后订为革命方略,规定革命进行之时期为三:第一军政时期,第二训政时期,第三宪政时期。第一为破坏时期,拟在此时期内施行军法,以革命军担任打破满清之专制、扫除官僚之腐败第二为过渡时期,拟在此时期内施行约法(非现行者),建设地方自治,促进民权发达俟全国平定之后六年,各县之已达完全自治者,皆得选举代表一人,组织国民大会,以制定五权宪法。以五院制为中央政府:一曰行政院,二曰立法院,三曰司法院,四曰考试院,五曰监察院。宪行制定之后,由各县人民投票选举总统以组织行政院,选举代议士以组织立法院,其余三院之院长由总统得立法院之同意而委任之,但不对总统、(立)法院负责,而五院皆对于国民大会负责。第三为建设完成时期,拟在此时期施行宪政,此时一县之自治团体,当实行直接民权。”(1)概括孙中山关于国家制度的设想,指出其积极意义。(2)概括孙中山关于革命建设的主要步骤,指出每一步的主要任务。从材料看,孙中山如何“循各国已行之先例,鉴其利弊得失”?解析(1)第一小问,归纳材料中有效信息,全面准确概括孙中山关于国家制度的设想;第二小问,结合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实践可知其积极意义是有利于推动革命运动,结合材料中体现的孙中山的政治构想可知其积极意义是有利于保障民主,防止独裁,有利于中国社会的民主化。(2)第一小问,材料中明确指出了革命建设的主要步骤和主要任务,故组织语言准确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找出孙中山民主构想中借鉴西方的内容,总结说明即可,例如:吸收了西方的天赋人权、民主共和思想;五权分立的思想,并设计了实现民权的各个步骤。答案(1)设想:实行县级自治;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中央政府实行五院制;总统由各县代表选举;总统组织行政院并须经立法院同意;中央五院都对国民大会负责;实行直接民权。积极意义:有利于推动革命运动;有利于保障民主,防止独裁;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的民主化。(2)主要步骤:第一,实行军政,任务是推翻专制制度;第二,实行训政,任务是建设地方自治,促进民权进步,建立完善的国家制度;第三,实行宪政,任务是实行直接民权。吸收了西方的天赋人权、民主共和思想;倡行五权分立的思想,并设计了实现民权的各个步骤。5(2015福州市期末质量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早期维新派薛福成在其日记中写道:“唐虞(指尧、舜)以前,皆民主也。迨秦始皇以力征经营而得天下,由是君权益重。秦汉以后,则全乎为君矣。若夫夏商周之世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说,犹行于其间,其犹今之英(英国)、义(意大利)诸国君民共主之政乎。所以三代之隆,几及三千年之久,为旷古所未有也。”材料二是以英法革命以还,惟民主义,已为政治之原则。美法等共和国家无论矣,即君主国,若英吉利,若比利时,亦称主权在民,实行共和政治。欧洲各国,俄罗斯土耳其之外,未有敢蹂躏宪章,反抗民意者也。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1915年)(1)材料一将中国古代政治划分为“唐虞(指尧、舜)以前”“三代”“秦汉以后”三个时期。分别概括这三个时期的政治特征,指出薛福成这一观点的思想来源。(2)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奉行“惟民主义”国家的两种政体。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两种政体的主要区别。(3)据材料一、二,比较薛福成与陈独秀的主张有何不同?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推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近代政治思想演变的因素。解析第(1)问,根据“唐虞(指尧、舜)以前,皆民主也”“夏商周之世诸国君民共主之政乎”“秦汉以后,则全乎为君矣”可知,“唐虞以前”“三代”“秦汉以后”三个时期的政治特征分别为“民主”“君民共主”“君主”;“思想来源”从内外因素的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基本可以判断两种政体是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者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和任期等方面。第(3)问,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可知,薛福成倡导君民共主,陈独秀倡导主权在民;“因素”注意从经济、政治、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答案(1)特征:“民主”;“君民共主”;“君主”。思想来源: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西方近代民主思想。(2)政体: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区别: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有无任期限制(或权力机关、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职权范围)。(3)不同:从“君民共主”到“主权在民”。因素: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