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第三部分 考前静悟篇 倒数第2天 易错点提示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556279 上传时间:2024-04-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第三部分 考前静悟篇 倒数第2天 易错点提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课标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第三部分 考前静悟篇 倒数第2天 易错点提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课标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第三部分 考前静悟篇 倒数第2天 易错点提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倒数第2天易错点提示1地图(1)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时,指向标总是指向北方。(2)在经纬网地图上,必须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取劣弧)”的法则来确定方向,不能简单地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但当经纬网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时,可以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3)在经纬网地图上推算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时要注意取通过这两点的球面大圆上的劣弧段进行计算。(4)进行比例尺计算时,特别要注意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单位的统一。(5)在等高线图上判断河流流向时,要注意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2地球(1)进行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时,一要注意北京的地方时(116E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的区别;二要判断两地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确定是应该加或减时间差(东加西减);三要注意是否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2)判断晨线和昏线的前提条件是地球的自转方向和昼夜分布状况: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晨线以东为昼半球,昏线以东是夜半球。(3)要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l2时)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4)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5)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如7月份,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6)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1月初)与冬至日(12月22日)、远日点(7月初)与夏至日(6月22日)的区别。3大气(1)理解热力环流原理时,要注意从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入手分析气压的高低分布规律。气压高低与海拔高低相关: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高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相反。(2)分析实际生活中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时,要注意区分近地面与高空:近地面要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一般不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逐渐减小。(3)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时,要注意季节的判断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为夏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北;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为冬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南;太阳直射赤道(春分和秋分)时,北半球为春季和秋季,赤道低气压带分布在赤道两侧。(4)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以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即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形成的。(5)判断气候类型时,要注意根据气温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月份判断南、北半球,7月份气温最高的为北半球,l月份气温最高的为南半球。(6)分析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时,要注意气候类型的特殊分布,如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但有些地方比较特殊,如澳大利亚东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东南部等地区都远离赤道,但分布有热带雨林气候,其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与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暖流的影响有关。(7)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与江淮准静止锋有关,夏季的伏旱是受副高控制形成的。(8)判读锋面图时要注意锋面的倾斜方向总是向冷气团一侧;画冷锋和暖锋简图时,要注意三角形与半圆形的凸出方向,即总是指向锋前,冷锋指向暖气团一侧,暖锋指向冷气团一侧,它们的指向也可代表锋的移动方向。(9)台风中心是无风的,盛行下沉气流;而台风中心附近的风力一般在12级以上,常出现狂风暴雨。(10)寒潮危害最大与寒潮势力最强是有区别的:寒潮危害最大主要是对农作物而言的,一般发生在秋末和春初;寒潮势力最强一般发生在冬季。4地球上的水(1)利用等值线图判断河流与地下水补给关系时要注意两者的海拔高低和水位高低:河流水位高,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水位高,地下水补给河水;黄河下游是“地上河”,始终是河水补给地下水。(2)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不一定都在夏季,如地中海气候区冬季为汛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则全年水量丰富。(3)注意利用河流与等高线的关系判断湖泊的性质咸水湖或淡水湖:等高线向湖泊一侧弯曲,表示湖泊海拔高,湖水外流,一般为淡水湖;等高线背向湖泊弯曲,表示湖泊海拔低,河水注入,一般为咸水湖。(4)注意北海渔场(西欧)与北海道渔场(日本)的区别;注意秘鲁渔场形成原因(上升流形成)与其他三大渔场形成原因(寒暖流交汇形成)的区别。(5)寒流和暖流是相对流经海区的海水温度而言的,并不是专指洋流的温度。5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质作用(1)注意玄武岩和花岗岩的区别:玄武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岩石缝隙在地表下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2)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的区别:相对来说,风化作用是静态的破坏作用,主要破坏因素有水等;侵蚀作用是动态的破坏作用,主要破坏因素有流水、风力、海浪等。(3)六大板块中,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属于亚欧板块,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而落基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安第斯山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相撞形成的。(4)“背斜谷”从地形上讲是山岭被侵蚀成了山谷,但从地质构造上讲还是背斜。(5)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但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6)注意断裂与断层的区别:断裂是指岩层沿裂隙断开,但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断层是指断裂面两侧岩层发生明显位移的地质构造。(7)火山和地震并非百害而无一利:火山灰和其他火山喷发物往往能形成肥沃的土壤,地震波可以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8)滑坡和泥石流都是地质灾害,两者最大的区别:泥石流需要大量水分条件,而滑坡则不需要大量的水分,但过多的水分会加剧滑坡的发生。6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分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要注意判断南北半球,南半球北坡热量丰富,自然带分布位置高;北半球南坡热量丰富,自然带分布位置高。(2)注意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在分布地区和对应气候类型上的区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对应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对应地中海气候。7人口的变化(1)人口自然增长率可能是正值(表示人口总数增加),也可能是零(表示人口总数不变),甚至可能为负值(表示人口总数减少)。(2)一个地区人口总数的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应该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值变为零的时期,因此人口增长速度降低并不等于人口总数的减少。目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但人口增长数仍然很大。(3)注意生育率和出生率的联系与区别:生育率是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15岁49岁)人数之比;出生率则是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生育率是出生率的基础,一般情况下,生育率水平高,出生率水平也高。(4)对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应该分析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特点,但并没有具体的数值标准。(5)除人口自然增长外,人口的数量变化还包括人口的机械增长(即人口的迁入和迁出)。(6)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区别:人口迁移不仅强调空间迁移,而且强调时间限度,而人口流动主要强调人口的空间移动。人口迁移无论对迁出地还是迁入地都会产生影响,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7)判断人口迁移的三个重要标准:跨越行政区域界线的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一般指一年以上)。(8)在对人口统计图判读时,要注意纵横坐标上的数值,不要采取粗略估算的方法。特别是三角形统计图的判读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否则会得出完全错误的判读数据。(9)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发达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国目前及将来面临的重大人口问题。8城市与城市化(1)平原是城市发育最理想的环境,但并不是所有的平原上都分布有密集的城市,如亚马孙平原。(2)一般情况下,河流交汇处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但在山高谷深的山区,河流交汇处不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3)注意区别城市的地域形态与城市的基本形态:前者主要指城市的外部形态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或放射状;后者既包括外部形态,也包括内部形态集中紧凑式和分散疏松式两种。(4)注意区别城市的功能分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与城市土地利用(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有针对性地回答。(5)高级住宅区并不是分布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而是分布在与低级住宅区背向、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城市外缘。(6)根据市场最优的原则,商业中心往往位于城市中心地区,但并非城市中心地区都是商业区。如北京的市中心是行政区。(7)城市道路网的判断一般根据该城市所在的国家进行:欧洲的城市一般为环行放射式,我国的城市多为方格环行放射式。(8)注意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与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的区别:前者主要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百分比越大,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化速度指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9)对城市化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还应该认识到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也是城市化。(10)逆城市化不是城市的衰退,而是城市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多出现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11)城市问题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存在的,而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出现的,也不是必然会出现的。9农业(1)自给农业与商品农业是相对而言的,判断时要注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密集农业与商品农业之间联系密切,资金密集型农业和技术密集型农业一般属于商品农业,劳动密集型农业大部分属于自给农业。(2)人类对自然因素利用改造的前提是不违背自然规律。温室大棚农业一般出现在纬度较高地区和冬季;热带地区一般不会发展温室大棚农业,因为该地区热量非常丰富。(3)修建梯田是有前提条件的,一般适合在坡度比较小的山区,所以并不是所有山区都可以通过修建梯田来改造自然条件。(4)亚洲季风水田农业属于自给农业,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但并不是所有的季风水田区商品率都低,机械化水平都低,如泰国的商品率就较高,日本的小型机械化程度也非常高。因此,分析问题时要根据具体信息进行,切忌脱离材料盲目归类。(5)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地区需要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但并不是绝对的。如果某地降水稀少,但地表水资源丰富,能够发展灌溉农业,则它也可以发展季风水田农业,如河西走廊的季风水田农业。(6)混合农业是按生产对象划分的。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虽然与澳大利亚和西欧的混合农业相差甚远,但仍然属于混合农业。10工业(1)工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并不是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如采矿工业受自然(资源)条件影响较大。(2)不同指向型工业的区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能获得经济利益,市场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原料地,如高档家具厂;原料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市场。所以分析工业区位时要用发展的观点。(3)劳动力素质并不专指劳动者的文化程度,也包括劳动者的经验和熟练程度。(4)注意区分电子工业和电子装配工业,前者是技术导向型工业,后者是劳动力导向型工业。(5)新兴工业可分为劳动密集型(意大利的普拉托)和技术密集型(美国“硅谷”),并非特指技术密集型工业。(6)传统工业和高技术工业对交通条件要求都较高,但前者侧重于运量大的水运、铁路运输等方式,后者侧重于速度快、效率高的航空运输等方式。(7)发达国家出口的产品并非全部是工业产品,还包括小麦、羊毛、牛肉等少数农畜产品。此外,发达国家还常出口资本和技术。11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晌(1)交通运输条件对城市的影响是动态的,某一时期主导交通运输方式的繁荣往往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会阻碍城市的发展。扬州的兴衰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2)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时间、运量或者运价,同时还要考虑是否具备相关的运输条件河流、铁路、公路等。(3)注意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和管道)与交通运输工具(火车、汽车、飞机、船舶和管道)的区别,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回答,不能混用,其中,管道既是运输方式,又是运输工具。(4)水运包括河运和海运,虽然河运的地位在不断下降,但海运的地位依然非常稳定。因此不能笼统地说水运地位在逐渐下降。(5)在分析交通运输的区位因素时,科学技术往往作为一个独立于社会经济条件之外的区位因素。(6)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有深刻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社会经济因素对交通线路分布有决定作用。(7)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呈“之”字形弯曲的山区公路主要分布在山高坡陡的地区。一般的山区多通过开凿隧道的方式修筑公路。1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注意区分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等)和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等)两种环境问题的表现。(2)环境问题因人类活动而产生,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类活动都会产生环境问题。只有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时才会产生环境问题。(3)追求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并非存在必然的联系。如果人类在追求经济增长时,注重环境保护,则一般不会产生环境问题。(4)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环境问题,但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不发展经济。因为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需要通过发展经济来解决。(5)注意区分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两个概念:前者是因人类活动产生的,如水土流失、全球气候变暖;后者属自然现象,如台风、地震、海啸等。但人类活动可以加剧自然灾害的破坏程度和发生频率。(6)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7)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重点理解公平性原则,不要把公平性原则与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这个整体。(8)清洁生产并不是完全没有污染,而是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直至达到“零”排放。(9)生态农业是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综合体现,只注重其中某一项利益的农业不是生态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