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六年级数学教案?分数除法应用题二?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答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能力 ,以及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二教学重点:找准单位1 ,找出等量关系。三教学难点:能正确的分析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容许用题。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引新1确定单位1铅笔的支数是钢笔的倍。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白兔只数的是黑兔。红花朵数的相当于黄花。2小营村全村有耕地75公顷 ,其中棉田占。小营村的棉田有多少公顷?1找出题目中的条件和未知条件。2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二、讲授新课1将复习题改成例1例1小营村有棉田45公顷 ,占全村耕地面积的 ,全村的耕地面积是多少公顷?找出条件和问题抓住哪句话来分析?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来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比拟复习题与例1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师:棉田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 ,谁是单位1?如果要求全村耕地面积的是多少 ,应该怎样列式?全村耕地面积。全村耕地面积的就是谁的面积?就是棉田的面积这道题中全村耕地面积是未知的 ,所以我们可以用来代替。解:设全村耕地面积是公顷。答:全村耕地面积是75公顷。提问:应怎样进行检验?把代入原方程 ,左边 ,右边是45 ,左边右边 ,所以是原方程的解。你还能用别的方法来解答吗?公顷根据棉田面积和是的 ,全村耕地面积是未知的 ,根据分数除法意义 ,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 ,求另一个因数应该用除法计算。2练习果园里有桃树560棵 ,占果树总数的。果园里一共有果树多少棵?引导学生先找到单位1 ,说出数量问的相等的关系 ,再独立列式解答。解:设一共有果树棵。答:一共有果树640棵。还可以:棵3教学例2例2一条裤子75元 ,是一件上衣价格的。一件上衣多少钱?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有几个量相比拟 ,应把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引导学生说出线段图应怎样画?分析:上衣价格的就是谁的价钱?是裤子的价钱谁能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上衣的单价裤子的单价让学生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并加强个别辅导。解:设一件上衣元。答:一件上衣元。怎样直接用算术方法求出上衣的单价?元比拟一下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它们都要根据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来列式 ,算术解法是按照分数除法的意义直接列出除法算式;而方程解法那么要先设未知数 ,再按照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三、稳固练习1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 ,第一天修了全长 ,正好是160米 ,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提问:谁是单位1?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是什么?怎样列式?米2幼儿园买来千克水果糖 ,是买来的牛奶糖的 ,买来牛奶糖多少千克?千克要求学生先进行分析 ,再独立解答。3新风小学去年植树320棵 ,相当于今年植树棵数的。今年、去年共植树多少棵?这道题的问题与前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应如何分析?课件一显示两种答案的线段图 ,比拟哪个对?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这类题有什么特点?解题时分几步?五、课后作业要练说 ,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 ,听得准确 ,才有条件正确模仿 ,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 ,注意听说结合 ,训练幼儿听的能力 ,课堂上 ,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 ,我对幼儿说话 ,注意声音清楚 ,上下起伏 ,抑扬有致 ,富有吸引力 ,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 ,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 ,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 ,抓住教育时机 ,要求他们专心听 ,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 ,培养幼儿边听边记 ,边听边想 ,边听边说的能力 ,如听词对词 ,听词句说意思 ,听句子辩正误 ,听故事讲述故事 ,听谜语猜谜底 ,听智力故事 ,动脑筋 ,出主意 ,听儿歌上句 ,接儿歌下句等 ,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 ,轻松愉快 ,既训练了听的能力 ,强化了记忆 ,又开展了思维 ,为说打下了根底。练习九2、3、4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开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根底。六、板书设计“师之概念 ,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那么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 ,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 ,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 ,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 ,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 ,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 ,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 ,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 ,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 ,“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 ,更重于传播知识。4 /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