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生天地间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人生天地间 _儒道的立身处世之道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本单元课文阅读,了解儒 道两家思想,思考他们在当今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2 培养学生思辨意识,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对儒道两家思想影响的理解思考 教学难点:1对道家“无”之用思想的理解。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启发诱导 教学过程: 导入: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短暂,忽忽而已。在这样纷纷扰扰的人间,我们面对人生短短的几十年,我们到底该怎么度过?是学习儒家?还是学习道家?下面就让我们走近文本,看能否从先哲那里找到我们立身处世的启示。那么什么是立身处世呢?简单地说,立身就是讲如何做人,处世就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社会上地人和事。下面我们就先看一下儒家道家他们是如何立身处世的。 教学过程:一)解释立身处世:立身:就是如何做人; 处世:就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和事。 活动一:大家迅速翻一下,看我们手头共有几篇文章属于儒家,几篇属于道家。所有同学分成两组,阅读文本,从文本中分分别找出儒家,道家关于立身处世的关键词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明确:儒家: 对己:就有道 仁 道 义 知 仁 勇 修身 对人: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 齐家 对世 :任重道远 _ 治国平天下 明确: 简单来说,儒家的立身处世,就是认为人应该有道德修养,有责任担当,有所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现远大理想锲而不舍,努力奋斗。 现实意义:抵制物欲,加强道德修养,为官就不会贪腐;心中有仁,对百姓就会爱护有加;心中有礼,懂得敬畏,就不会违法乱纪。懂得责任在肩,任重道远,就不会懈怠不前。二千年过去了,孔子的思想依然如指路明灯,在人们心中熠熠闪光。 活动二:儒家在阐述立身处世的标准时,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有德,有道,有仁,有礼,有修养,有君子风范 ,有责任 ,有担当,儒家在讲立身处世时,总在强调“有”。 如果说儒家为人处世的标准,是强调有德 有道有为有仁有礼等方面,是强调有什么,那么道家的立身处世又有什么特点呢?在文本中找到关键词,来探讨下这一问题。 活动三 道家立身处世的标准 学生诵读老子五石之瓠主要章节,紧扣文本,理解老子立身处世的特点。 对己 : ( 有 ) 无 之用( 不 ) 有-无(正反) 做不做 对人 :知人-自知 胜人-自胜 对世: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欲不欲 学不学 五石之瓠:超越世俗的束缚,发现自我的意义 老子善用比喻类比说理 庄子善用寓言说理 预设:现实意义:人生天地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存在,不一样的烟火。道家总能够超脱世俗的眼光,看到不一样的自我。而做为独立的个体,我们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夜郎自大。找准自己的位置,各得其所,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好了。 活动四:儒道之辩 儒家,道家做为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两大流派,对每一个中国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儒道两家,我们既要看到儒家积极入世,奋发有为的一面,也要肯定道家超脱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可贵。儒道两家,一刚一柔,一社会一自然,一有为,一无为,一责任一自放。既对立,又互补,共同汇成了东方思想智慧的不竭源泉。对于青年学生,我们既要学习儒家有高远的人生追求,积极进取,而又不为名利所累,看淡名利,超脱自我,有自己的精神追求。能够不时融通儒道两家,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那么我们的学习目标才算真正的实现。 四 板书设计: 立身处世 儒 家_ 道 家 有_ 无 奋发有为 积极进取_ 超脱自我 看淡名利 辅助材料:1)论语十二章主要观点: 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 礼乐以仁为基础 执着追求道 君子重义轻利 利益的追求,是满足每一个正常人的实际需要。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孔子教导我们要重义轻利,不过分追求利益,更不能见利忘义。 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我们应该追求当一个君子。那么你心中的君子是什么样子呢?既有质朴的内在品德,又有外在的优雅合礼。在现在生活中就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 譬如为山平地,持之以恒 智 仁 勇成就完美人格 克己复礼为仁 人懂得约束自己,懂得自律,而且符合社会规则的要求, 就是做到了仁,就是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认为人应该懂得宽恕。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就是推己及人。比如我们生活中 诗对人和社会的作用 2)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也是谈立身处世,他到底是怎么谈立身谈处世呢?对此你又会有什么的看法? “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大学之道,讲的就是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道理。节选部分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 (明确:后人通常采取学习者的立场,将其梳理成: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前四条专注心性修养属于“内圣之学”后四条侧重外显行为,属于“外王”之学。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这八个字的意思是: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事物本源,从而获得知识。保持意念诚实,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前面的四端,这里都是谈立身,内圣;强调修养自己心性。后面四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主要是外王,是处世。是说的人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这一章中,目的是为了先治理好自己的家,自己的国,使天下变得太平。途径可取,而又气魄宏大。这种通过家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途经,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处世方式,正和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年轻人应该把自己的发展和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一致的。可以说这一章,给我们年轻人指明了应该如何充实自己,发展自己的成长途经。 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则是说的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些美好天性。有了这四心,就有了仁 义 礼 智的萌芽,扩而充之,发扬光大,就可能达成修 齐 治 平的理想。 总结延申: 儒家的有用有为,都是站在一般人的角度上,去考虑个体对他人,对社会的贡献。儒家的内圣外王,想让读书人融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从而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用之人的理想追求。但是,儒家的这种追求,并不是每一个都喜欢这样做。一个人,都喜欢去为他人,为国家去做贡献吗?为别人,为国家做出贡献,就真的算人生有价值了吗?而道家对这类问题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4)老子四章中的:第一章(第11章),看老子在这里如何认识有,无这一组概念的。“老子对“无”的理解,对我们的立身处世有什么启发吗?(可以齐读这一章),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说说你对这组概念的理解。我们大家都知道“有”很好,有钱,有车,有房,有朋友,但是,对于无,我们一般不愿意接受。看一下,老子和我们的认识有何不同,大家可以讨论下 明确“无”之用:这一章,通过车轮,陶器,房舍的观察思考,强调了“无”的用处。无是空无的意思,也就是留有空间。车轮的圆孔,陶器中空的部分,房舍的门窗,正是因为有缝隙,空间,才使本体可用。这就是无用之用。 此章强调有形之物,背后之道的重要性。有形之物是利器,但利器需要无形的中空来激活,才能发挥作用。 生活中,我们读书是本体,休息是空白;交友亲密是好事,但是彼此还要留有空间;中国画特别讲究留白,因为留白才有了意境, 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对我们学习很有用,但是,休息就是那“无”休息有用吗?我们都知道记忆力强很好,那么遗忘有用吗?遗忘使我们的大脑更健康。一个团队,每个人都很优秀,但是,想要真正发挥团队力量,观念,制度,氛围等无形的东西,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重视事物的无,重视那些看不到软实力,有时非常重要。 而我们一般人都看到有的作用,而看不到无的作用。这是老子这一章给我们的启示:要看到“无”的作用,看到有形之物背后无形之道的重要性。 预设2)老子第二十四章:踮起脚来想一下站得很高,反而站不住;跨大步想一下走得很远,反而走不远,自己想突出表现自己,反而不能真实的表现自己;自己肯定自己的优点,反而不能使自己的优点昭示于人。自我感觉特别好的人,不会有大的长进。与道合一的人不会拘泥哪些具体的优点,长处,功劳,这些都是有局限性的。普通的人尚且厌恶他,行道者更不会保留它。 明确启示:我们立身处世,要遵从道。不能违反道。对自己的工作,不能强行加速;不能因为自己有些方面做得出色,就总是念念不忘,更不能人为的显露,张扬,夸耀自己。 预设3)老子33章 明确:这一章大致意思是说:认识别人是机智,知道自己才是真正的聪明。战胜别人者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知道满足者是富有,奋力拼搏者有志气。动静不失其位者能长久,死后影响不消失者才是长寿。 对我们立身处世的启示:人的优秀是什么?不是认识和掌握客体,而是认识和掌握自己。应知道自己,掌握自己,约束自己,不离开自己应居之位,才能无往而不胜。 预设3)老子64章明确:大致意思:治理社会的统治者应该注意,局面平静时容易把握,事变尚未显露时容易谋划。尚脆弱的东西容易分解,尚小的反叛容易驱散。要在不安定的因素没有发生时提前预防,要在动乱还没有出现时主动采取治理措施。 想创大业的人应该注意:凡事要注意积累。但人为加快速度会失败。人为制定超出规律的目标,会达不到目标。民众做事,往往在事业差一小步时,就沉溺于眼前的结果,而裹足不前,使事业功败垂成。 对我们立身处世的启示:1)领导者不能忽视周围发生的小事。 2)创业者做事是积小成 3)做事情要善始善终 4)目光要独特,善于视常人所不能视,为常人所不能为。顺应规律,不折腾,不妄为。(无为) 预设4)五石之瓠 庄子也善于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在文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生活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而庄子却超越了世俗的羁绊,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 立身处世启示:1)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人们的眼光和见识不同,它所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换一种思维方式,不囿于成见来看待事物,往往能使事物各得其宜,各尽其用。 2)“有用” 与“无用”,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没有“有用”,无所谓“无用”;没有“无用”,也无所谓“有用”。例如: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始初只局限在实验室里,曾被讥讽为“毫无用处”,法拉第回答说:“那么刚出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 ”随后,运用电磁原理发明了电动机,人类由此步入电气时代,“无用成大用”。 天生我材必有用”,在人们的心自中,这似乎已成定理。人似乎只有建立一番功勋、成就一番伟业,才算得上是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他人,不枉此生。不知疲倦地追求所谓的有用”的人,往往容易陷入迷途之中,找不到方向。或殚精竭力,机关算尽、或心胸狭窄,阿谀奉承,委曲求全。 今人对有用”趋之若鹜的时候,“无用”就被冷落了。君不见,多少古老的小巷被推倒,多少无用的哲学书被束之高阁,有用的经济类书刊长期热卖。然而人有高于现实的信仰。人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有些人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以内心的坚守,守候自己心中的月亮。 3)无用之用方是大用:在庄子的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儒家所推崇的那些道德楷模,行为模范,也无非和那些蜩与学鸠一样,是一种功利的境界,从而缺少一种对终极价值的追问。而庄子超功利,超道德,直追天地的境界,才是生命本身的最大价值。不为外物牺牲,保全自己,发挥大用,达到逍遥之境,才是生命本身的最大价值。西方哲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而庄子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正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追求,是人生需要的最高层次。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过,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宇宙的人,以事天为宗旨,人不仅是社会的人,还是宇宙的人,人是宇宙的一分子,人与天地寿,人与天地参,表现为自在自为自适,以天地为旨归,天人合一,“物物而不物与物”。这种最高的境界正是庄子所描绘的境界。 活动三 拓展 儒道之辩 儒家,道家做为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两大流派。对中国每一个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儒道两家,我们既要看到儒家积极入世,奋发有为的一面;也要肯定道家超脱名利,追求精神的可贵。儒道两家作为中国的本土文化,一刚一柔,一阴一阳,一社会一自然,一有为,一无为,一责任一解放。既对立又互补,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美德和处世精神,汇成了东方思想智慧的不竭源泉。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两种文化的地位,有时是此消彼长。而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也可能表现两种思想的影响。李白 苏轼 等很多文人受两家思想的影响都非常明显。 对于我们青年学生,既要学习儒家有高远的人生追求,积极进取,而又不为名利所累,看淡名利,超脱自我,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在自己的心中,能够融通儒道两家,丰富圆满快乐地度过一生,这样,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我们学习目标才算是真正地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