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题二 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课题二 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课题二 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课题二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操作稳固1120各数的认识 ,并为下一步学习进位加法做准备。同时 ,使学生既学了加减法 ,也看到了加减法的关系。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想像能力。4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页的例5、例6 ,及“做一做。教具、学具准备数字卡片1119 ,小棒20根。教学设计开门见山 ,直接引入一图四式虽然学过 ,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是新知识 ,所以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学会 ,在这里仍采用老师引导。师:出示卡片13这是多少?生:这是13。师:请你迅速在桌上摆出13根小棒 ,能让老师一眼看出是13根。学生摆 ,教师巡视。师:看着你自己摆的小棒图 ,说一说可以列出什么算式?生:可以列10+313。生:可以列3+1013。生:可以列13-310。生:可以列13-103。老师板书小组讨论 ,民主评议满足能力强的学生 ,让他们自己探究。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数卡 ,想请小朋友摆一摆小棒、写写算式 ,好吗?生:好。师:那么 ,小朋友们就要听老师说清要求了:1每组四个小伙伴讨论一下 ,找出你们最喜欢的数 ,找一个代表来前面把数卡和汇报卡拿回去。2先在桌上用小棒摆出这个数 ,然后根据小棒图写出四个算式 ,写完后把数卡和汇报卡贴在黑板上。注意:如果不摆小棒也会写 ,你们这一组就可以直接写出来算式。学生到前面争先恐后地拿数卡 ,8张数卡拿完后 ,剩下的小组随意写 ,也写自己喜欢的数。表达教学形式的开放性 ,尊重学生的选择。师:写的一样的小组 ,比一比 ,谁的汇报卡写得漂亮 ,把谁的贴在黑板上。小组活动 ,教师巡视 ,对程度较差的小组进行辅导。3讨论活动结果。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下学习 ,在评判的同时 ,加深印象。师:小朋友们都把算式展现给大家看了 ,可是这么多算式都贴上 ,有点太多了。老师提一个小建议。我们评一评 ,找出最好的留下 ,其余的先取下来 ,好不好?生:略生评略从字体上评 ,从对错上评。师:被淘汰的小组不要气馁 ,向别的小组学习 ,继续努力 ,下次还有时机。师:我们看一看这些算式都有什么规律?生:都是用10去加的。师:这就是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出示课题总结归纳 ,再次引入新知师:小朋友们认真观察 ,黑板上的算式我们还可以分一分类 ,可以怎样分?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加法算式 ,一类是减法算式。师:说得真棒 ,我们一起来看加法。每一个加法家庭里都有几个成员 ,科学家给他们起的都有名字 ,加号前面的数叫做加数 ,加号后面的数也叫做加数 ,等号后面的数叫做和。边说边板书你们认识他们了吗?谁愿意再来介绍一下?生说。再次表达教学形式的开放性 ,保护学生的求知欲 ,对学生取的名字不做过多评价。师:减法家庭里的每个成员也应该有一个名字呀。大家都愿意给他们取名字。那你们告诉我 ,你们取的名字。生:师:小朋友们起的名字都很好听 ,但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起的名字 ,方便吗?为了使用方便 ,科学家们也给它们统一起了名字 ,减号前面的叫被减数 ,减号后面的叫减数 ,等号后面的叫差。边说边板书谁再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渗透统一思想 ,知道有些事物统一起来比拟方便。解决计算问题师:今天 ,加法家庭和减法家庭的成员要向我们小朋友挑战 ,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生:愿意。用语言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好胜心 ,在最后几分钟调动学生的情绪。师:请看。出示口算卡片11+213-210+714-411+313-211+28+10生算对有困难的学生稍加辅导。师:小朋友们真棒 ,不向困难低头 ,勇敢地接受挑战 ,都是小英雄。我们这一节课以胜利告终。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安排的是10加几和相应减法的口算题 ,一方面为了稳固1120各数的认识 ,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习进位加法做准备。教学中通过摆1捆小棒和3根小棒来说明10+313 ,3+1013 ,13-310 ,13-103。这样学生既学了加、减法 ,也看到了加、减法的关系。本节课是计算教学。为了使学生感兴趣 ,同时防止计算教学的枯燥 ,在设计教案时 ,我做了以下几点。一、发挥小组活动的功能 ,活泼课堂气氛。例5中 ,一图四式是学生已有的经验 ,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是新内容 ,对于能力强的学生会出现“吃不饱的现象 ,而对于能力差的学生仍然会接受较慢。因此 ,我安排先由老师“扶着学 ,再到教师“放开让学生自主学 ,不但面向全体学生 ,让不懂的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懂 ,而且也满足了思维活泼的学生想自己探究的要求。二、教学形式开放 ,表达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 ,我尽可能增大学生的“自由度 ,让学生畅所欲言 ,自由选择。1在摆小棒时 ,不再指定每一小组必须摆什么 ,而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数去摆。尊重学生的选择 ,满足他们的愿望。2给减法家庭的成员起名字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给他们一个无限的空间去任意飞翔。教师并不对起的名字做过多评价 ,保护学生的想像力。3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 ,尊重学生的选择。在每一小组都贴上汇报卡后 ,黑板上显得过于复杂 ,这时 ,让学生自己安排 ,选择认为最好的汇报卡。在选择的同时 ,既让学生感受了整洁美 ,又加深了学生对10加几及相应减法的印象 ,并且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总之 ,本节课所设计的多种活动都是力争使每个学生学得主动、轻松并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学说明:本节课例6的计算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20以内的数 ,不作为教学的根本内容 ,不要求学生熟练的掌握 ,也不作为考试内容。专家评析“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教学一方面是为了稳固1120各数的认识 ,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习进位加法做准备。在教学中教师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完全按照教材例5、例6的形式 ,而是依据本节课教学情况 ,对教材进行大胆改革 ,将加、减法各局部名称的教学融入例5教学中 ,使整个教学融为一体。2给小组合作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3充分表达了教学的民主性、开放性。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锋利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根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在小组合作时选择自己喜欢的数去实际操作 ,汇报结果时由学生自己评判 ,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宋以后 ,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 ,学堂兴起 ,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 ,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那么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 ,特别是汉代以后 ,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 ,比方书院、皇室 ,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局部 ,我常采用范读 ,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 ,我读一句 ,让幼儿读一句 ,边读边记;第二通读 ,我大声读 ,我大声读 ,幼儿小声读 ,边学边仿;第三赏读 ,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 ,一边放录音 ,一边幼儿反复倾听 ,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总之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十分紧凑 ,过渡自然 ,充分发挥了各种教学手段的整体功能 ,使每位学生都在积极的状态下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 ,教学效果良好。第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