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检测(五)专题十三~专题十五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39247146 上传时间:2024-01-2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检测(五)专题十三~专题十五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检测(五)专题十三~专题十五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检测(五)专题十三~专题十五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阶段检测(五)专题十三专题十五(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2018镇江调研)孟子认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这表明他主张()A.知识分子应重视农事B.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C.统治者应维护分封制度D.统治者应该有民本意识解析材料中“士之仕也”表明知识分子应重视仕而非耕,故A项错误;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与材料中“士之仕也”“士之失位”相符,故B项正确;材料中孟子关注重点是“士”,故C项错误;材料中孟子关注重点是“士”,没有涉及民本意识,故D项错误。答案B2.(2017姜堰中学质检)先秦时期,某学派提出“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该思想属于()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解析与材料中“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举三者授之贤者”反映了墨家的尚贤思想,故B项正确;道家提倡无为,与材料中“欲其事之成”不符,故C项错误;法家强调中央集权,与材料中“举三者授之贤者”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3.(2018南京、盐城模拟)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和“欲”皆是为了“生”。“生”并没有善恶之别,只是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才称其为恶。但是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阳气即“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由此可知()A.董仲舒借鉴了道教的阴阳五行说B.程朱理学否定了董仲舒的人性观C.两者皆认为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D.两者皆认为三纲五常为万物本源解析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家等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东汉末年才出现道教组织,但董仲舒是西汉儒家的代表人物,与材料中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才称其为恶”“程朱理学认为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表明两者的人性观有相似之处,故B项错误;材料中“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表明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三纲五常,故D项错误。答案C4.(2018南京、盐城模拟)王阳明传习录载:“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由此判断,王阳明主张()良知是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良知在贤愚之间没有差别致良知是成为圣贤的途径良知需通过外在探求实现A. B. C. D.解析根据材料中“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得出良知是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故正确;根据材料中“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得出良知在贤愚之间没有差别,故正确;根据材料中“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得出致良知是成为圣贤的途径,故正确;良知是通过内心自省,不是外在探求而实现的,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5.(2017南京模拟)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对此“活跃”理解正确的是()A.代表了早期资产阶级的要求B.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C.宣告了宋明理学地位的丧失D.出现了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明清之际儒学思想家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使儒学重新焕发生机,故B项正确。答案B6.(2018南通模拟)“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因是天下书籍遂广。”据此记载可知,当时()A.雕刻印刷技术才开始使用B.官府已经掌握活字印刷技术C.文化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D.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解析“刻板印卖”“天下书籍遂广”可以判断是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A、B两项都不符合材料中五代时期的历史史实,可以排除。C项“文化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与材料的信息不符合。答案选D。答案D7.(2018南通、扬州调研)文心雕龙辨骚认为“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这一评论反映的作品()A.展现了大一统时代文化气度B.句式灵活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C.强调表现个性追求抒情写意D.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解析材料中“辨骚”“自铸伟辞”表明是战国时期屈原创作的楚辞,“大一统”与战国时期不符,故A项错误;楚辞与题中“奉为儒家经典”不符,故B项错误;楚辞易于表达情感,但与题中“强调表现个性”不符,故C项错误;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与材料中“辨骚”“自铸伟辞”“惊采绝艳”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8.(2018无锡模拟)乾隆帝酷爱书法,于卧室边专置一间小暖阁,用以珍藏代表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之名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此三帖被后人称为“三希贴”(下图)。下列对其书体特征介绍最准确的是()A.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B.疏密得体,收放结合,浓淡相融C.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D.结构简省,钩连不断,纵任奔逸解析观察题图,得知三帖的书体是行书。“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体现的是篆体的特点,故A项错误;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收放结合,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故B项正确;“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是楷书的特点,故C项错误;“结构简省,钩连不断,纵任奔逸”是草书的特点,故D项错误。答案B9.(2018南通模拟)下图为明朝的墨葡萄图,图中水墨葡萄一枝,叶不勾脉,均以水墨点染,不求形。该画作()A.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B.体现了工笔重彩画的风格C.着重反映个人的思想情感D.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述解析综合材料图画和文字信息得知,该画作属于文人画,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是风俗画,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以水墨点染”与选项“工笔重彩画”矛盾,故B项错误;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故C项正确;由材料“叶不勾脉”“不求形”得知,该画作注重写意而非写实,故D项错误。答案C10.(2018无锡模拟)“西人以商为战彼既以商来,我亦当以商往,我之商一日不兴,由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材料主张()A.兴办洋务 B.实业救国C.实行“商战” D.学习西方解析“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体现了作者的“商战”思想。答案C11.“(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A.经世致用 B.“中体西用”C.维新思想 D.“兼容并包”答案B12.光绪二十年,郑观应的盛世危言面世,朝野震动,各界人士纷纷争阅,求书者络绎不绝,一印再印仍不敷需求,甚至科场考试也常以书中所谈时务为题目。该书畅销的背景是()A.科举考试的改革 B.市民阶层的需要C.近代工业的兴起 D.民族危机的深重解析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主要是对当时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是对民族危机严重的一种应对,与科举考试、市民阶层和近代工业兴起无关,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13.(2017启东质检)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解析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C项认为“体用”不可分,全面引进西方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符合维新派的主张。A项体现的是“中体西用”的主张,属于洋务派的观点;B项反对引进西学,以“天朝上国”自居,是顽固派的主张;D项认为科学和民主是西方发展的两大关键因素,属于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派的主张。答案C14.(2017苏锡常镇四市调研)“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公众意识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不但面临着行政管理崩溃的现实,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这说明维新思想()A.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否定B.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C.客观上有利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D.导致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解析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未能“全面的否定”,故A项错误;维新思想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而非“民族意识”,故B项错误;材料中“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表明维新思想的客观作用,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导致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而非“维新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C15.(2018盐城调研)罗兹墨菲在亚洲史提出:“近代中国最伟大作家鲁迅那样的一些抱怨最深的人完全拒绝它(传统文化),鲁迅和其他一些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这一切的原因不在于外国的侵略、占领和特权,而存在于中国传统的腐朽之中,这个传统曾经一度光荣且成就辉煌,但现在已经可悲地无能而道德沦丧。”下列对材料理解有误的是()A.传统文化遭到鲁迅等人的绝对否定B.“完全拒绝”是由于中国传统道德沦丧C.鲁迅等人的觉醒不在于外来的侵略D.接受西方文化是中国近代化必由之路解析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材料认为,鲁迅等人彻底否定传统文化,他们的依据是传统文化导致无能而道德沦丧,故A、B两项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可以排除;据“鲁迅和其他一些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这一切的原因不在于外国的侵略、占领和特权,而存在于中国传统的腐朽之中”可知C项忠实于材料,也可以排除;拒绝传统文化不等于非要接受西方文化不可,故D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答案选D。答案D16.(2018苏北三市调研)梁启超说:“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这说明培育“新民”的关键是()A.全面学习西方思想 B.继承中国传统文化C.彻底否定儒家学说 D.兼采中西文化精髓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材料中梁启超认为新民并不是完全抛弃传统旧民,而是吸收传统和西方精华合二为一,故D项正确。A项和C项说法绝对,均不选。B项说法不全面,排除。故选D。答案D17.(2017苏锡常镇四市调研)著名政治活动家梁启超曾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下列对其中“旧心理”和“新制度”解读正确的是()A.儒家文化和君主立宪B.儒家文化和民主共和C.程朱理学和开明君主D.程朱理学和民主科学解析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是指辛亥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新制度是指民主共和制度不是君主立宪制度,故A项错误;旧心理是指旧的思想儒家思想,新制度是指民主共和制度,故B项正确;新制度是指民主共和制度不是开明君主,故C项错误;新制度是指民主共和制度不是民主科学,故D项错误。答案B18.(2018南京外国语模拟)“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有的女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 (她们)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新文化运动()A.动摇了传统礼教思想统治地位B.促进了科学文化的普及和繁荣C.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D.出现了比较偏激的社会思潮解析材料反映了传统的贞节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怀疑和抵制,这种现象是新文化运动对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展开猛烈批判的结果,说明了封建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已经被动摇,故A项正确;B选项促进科学文化的普及与繁荣在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C项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在材料中未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妇女的解放和平等,非偏激的社会思潮,故D项错误。答案A19.蔡元培认为:“三民主义虽多有新义,为往昔儒者所未见到,但也是以中庸之道为标准。”据此推断,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最符合蔡元培观点的是()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创立民国,实现共和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解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张反帝和民族平等,与中庸无关,故A项错误;“创立民国,实现共和”主张政治上推翻帝制,实行民主,这是严肃的阶级斗争,不能体现中庸思想,故B项错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意味着国民党主动寻求与俄国、中共的合作,支持农民和工人的利益诉求,其中无关“中庸”之处,故C项错误;“平均地权”有反封建的动机可是却没有彻底反封建,在改善农民待遇和限制地主之间寻求平衡,“节制资本”在自由市场和国家干预之间寻求平衡,故D项正确。答案D20.(2018泰州模拟)毛泽东在同周世钊的谈话中,谈了中国革命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正确思想体系,可以说已经到了成熟的地步了”。材料中“到了成熟的地步”最主要的理论是()A.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B.新民主主义理论C.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D.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解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出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还未达到“成熟的地步”,故A项错误;1940年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出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故B项正确;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提出是在1945年之后的解放战争后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提出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答案B21.(2018盐城调研)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认为:“毛泽东是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东方道德标准的哲学家。”下列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B.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C.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D.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解析“毛泽东是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东方道德标准的哲学家”表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枪杆子里出政权”是指暴力革命,没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也主张暴力革命,故A项错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是重大失误,不是毛泽东思想的内容,故C项错误;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邓小平理论,故D项错误。答案B22.(2018泰州模拟)邓小平理论与“东方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一文指出,邓小平理论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而“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达到一个新境界。主要是因为“南方谈话”着重阐述了()A.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B.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C.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D.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解析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所以说,“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达到一个新境界,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23.(2017南京学情测试)美国总统约翰逊正在讨论赫鲁晓夫下台后的苏联局势时,得知一突发消息。为此,美国方面称“这一天是整个自由世界最黑暗和最悲哀的一天”,同时表示了美国保卫自己和盟国的强大力量和无比决心。这一“突发消息”是()A.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B.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C.欧洲共同体宣告成立 D.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解析赫鲁晓夫下台的时间是1964年10月,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也是在1964年10月,中美未建交,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的态度,故A项正确;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酿成古巴导弹危机是在1962年,故B项错误;1965年4月8日,法德等6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与1964年不符,故C项错误;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于1961年,与赫鲁晓夫下台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24.(2017苏北四市期中)195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下表为调整后工科生和文科生占在校生的比例变化情况。这一调整()年份1949年1953年1965年工科生占在校生比例26.2%37.7%43.8%文科生占在校生比例33.1%14.9%6.8%(1962年数据)A.适应了经济建设需要 B.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C.确保了人才结构合理 D.促进教育体系更加完善解析从材料1952年下半年开始工科生占在校生比例增长可知是为了适应“一五”计划及经济建设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才结构合理,故C项错误;1965年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故D项错误。答案A25.(2017宿迁模拟)1977年12月,他们从农村、工厂、部队一路风尘而来,他们中的许多人早已青春不再,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忐忑的梦想和奋发的意气,步入考场,多少人的命运由此改变。这一历史情景的出现得益于()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B.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C.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了十年的高考D.实施“211 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解析题干信息所描写的场景是1977年恢复高考,故C项正确。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7分,第28题17分,共50分)26.(2018南京调研)古代儒学家一直关注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星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闇(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荀子天论材料二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董仲舒天人三策材料三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天者,理也,其命,理之流行者也。违生之理,浅者以病,深者以死。人不自知而自取之,而自昧之夫国家之治乱存亡,亦如此而已矣。王夫之读通鉴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自然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政治主张。(6分)(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目的,并辩证认识董仲舒与荀子思想的关系。(6分)(3)据材料三,指出王夫之认为国家治乱存亡的关键因素及其思想特点。(2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时期儒学家探讨的共同主题和出发点。(2分)解析第(1)问的解答据材料一中的“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畏之,非也”等信息逐层归纳观点,依据教材知识回答荀子的政治主张。第(2)问据材料二中的“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等信息可知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带有警示、规劝君主的意图,其与荀子思想的关系有继承也有背离。第(3)问据材料三中的“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夫国家之治乱存亡,亦如此而已矣”概括,“特点”难以把握,可从性质、范畴等主要层次思考;最后一问往往是难题,关键是能把握贯穿于三段材料之中的主线,然后才能寻找答题角度。答案(1)观点:自然界变化有规律;自然界异常现象不可怕;自然界的异常现象与国家兴乱无关。(3分)主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3分)(2)主张:天人感应。(1分)目的:规劝君主实行仁政(限制君权)。(1分)关系:既继承发展;又对立矛盾(有所悖离)。(4分)(3)因素:符合规律(遵循天理)。(1分)特点: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1分)(4)主题:关注自然现象与国家治乱兴亡。(1分)出发点:为治理国家寻找理论依据。(1分)27.(2018苏锡常镇模拟)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变革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并深刻影响着此后中国思想文化的百年走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青年创刊以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几乎所有的西学门类以及各种各样的主义、思潮、学说等,都先后传入中国。可以说,新青年的创刊既是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然产物,又对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开放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青年的创刊以及由此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历史进程。新青年创刊对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另一大贡献,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颠覆了其延续两千余年的独尊地位与话语霸权,从而使人们从儒家思想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促进了多元思想格局的出现。 郑大华、王余辉循着中国近代文化走向回望新青年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转型是与反省激活传统文化相联系的,并不是以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应当承认它对于儒学和传统文化的批判,开启了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传统文化研究在新文化运动中,不只是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所接受、认同,而且已经萌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思想端倪。新文化运动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如何在中西文化结合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新文化。而创造新文化的最终目标指向,不只是文化上的,更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关,是推动中华民族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保守走向进步、从落后走向昌盛。 陈卫平走出新文化运动的认识误区 材料三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批判与解构深入到核心层面,荡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从而为真正完成中国文化现代重建中“破”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可能性。新文化运动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由“破”到“立”的历史分界线,此后中国文化发展演进的主旋律则是要寻求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 李翔海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青年创刊前后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原因。(8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化转型的运动”。(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答案(1)原因:民主共和制的建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影响。(8分) (2)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化转型的运动;(1分)新文化运动推动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2分)新文化运动通过反省激活了传统文化,如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学术殿堂等;(2分)在中西文化结合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如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分)利用西方现代文化(民主、科学)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批判与解构,为真正完成中国文化现代重建提供了可能。(2分) 评分要求: 第一等(97分):观点方面:理解准确,即提及四个方面。论证方面:有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按清晰的逻辑关系充分论证。表述方面: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第二等(64分):观点方面:理解基本准确。论证方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合理论证。表述方面:有层次,详略欠当。 第三等(30分):观点方面:不够准确。论证方面:未能或很少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缺乏逻辑关系。表述方面:缺乏层次,详略不当。28.(2018苏州中学质检)近代中国自衰败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不断求索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要恢复民族的固有地位,就必须大力恢复和弘扬“民族精神”,但在大力恢复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还要去学欧美之所长,然后才可以和欧美并驾齐驱。摘编自孙中山全集材料二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材料三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邓小平文选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认为应该怎样做才能“恢复民族固有地位”?为“振兴中华”他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哪些探索?(5分)(2)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探索民族复兴之路,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和延安时期提出了哪些关于革命道路的理论?(6分)(3)据材料三,指出“发展”的含义是什么?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采取了什么措施?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复兴的认识。(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必须大力恢复和弘扬民族精神”得出弘扬民族精神,根据材料一“学欧美之所长”得出学习西方;第二小问,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得出实现民族独立;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他在井冈山时期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在延安时期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摆脱落后,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得出国强民富;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第三小问认识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答案(1)怎样:弘扬民族精神,学习西方。(1分)理论:三民主义。(1分)实践: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分)(2)贡献: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新中国)。(2分)理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4分)(3)含义:国强民富。(2分)措施:改革开放。(2分)认识:民族独立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国家富强是民族复兴的关键;民族复兴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