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教案1新人教版

上传人:gfy****yf 文档编号:239012800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教案1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教案1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教案1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1教学目标1、知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2、了解“驱逐鞑虏出现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3、知道“五族共和取代“驱逐鞑虏的历史背景;2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掌握一些历史与社会的根底知识与综合思维,对民族分布、民族关系有了一定的知识储藏。“民族思想这个话题,相比照拟抽象,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民族思想的概念模糊,对于中国民族思想的演变过程不理解。对历史人物的多元评价不一定能轻易接受。3重点难点1、重点:中华民族的逐步形成的意义;2、难点:“五族共和取代“驱逐鞑虏的内涵;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环节激趣质疑,歌曲导入学生活动:聆听歌曲?爱我中华?,感受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歌曲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上,进入本课的学习。活动2【讲授】环节一、感受“多元一体学生活动:阅读书本P23,了解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二、探究“驱除鞑虏学生活动:1、回忆已学知识,梳理近代史上,列强入侵中国的史实。2、了解近代人们为了救亡图存所做的努力。3、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知道孙中山此时的民族观念的局限性。三、走向“五族共和学生活动:1、了解两面旗帜的变化,知道其中代表的意义。2、思考:孙中山的思想观念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活动3【练习】环节1. 使“中国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家名称的是(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A.清朝后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B.人们用“从多元走向一体来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C.辛亥革命充分表达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D.“五族共和思想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3.第一次提出“五族共和说法的是( )A.康有为 B.谭嗣同 C.孙中山 D.梁启超4. “五族共和的五族,除汉族外,还包括( )壮族 满族 蒙古族 回族 藏族A. B. C. D.5.保国会成立于( )A.1895年 B.1898年 C.1901年 D.1905年6.主张成立保国会的是( )A.洋务派 B.革命派 C.顽固派 D.维新派7.19031904年入侵西藏,企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是( )A.英国 B.俄国 C.日本 D.法国8.认为“在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不仅满人为君主的清朝要反对,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的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孙中山 D.李大钊活动4【作业】环节100多年前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阅读以下有关材料并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一一?中华文明吏?材料二:同盟会提出决断性民族主义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显然,最初同盟会已把满族排除在帝国之外,同时也把关外的满洲土地排除在帝因之外,不仅如此,其实孙中山同盟会已把蒙古、西藏、新疆等排除在中国之外了。孙中山很快就认识到这是个问题,并且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1906年,孙中山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帝国的分裂与保存?(1)材料一中孙中山的学说有何特点?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2)中华民国成立后,采用五色旗为国旗.象征“五族共和。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武昌起义后口号从“驱除鞑虏改为“五族共和的原因。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第二课时1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历史地图及图片和回忆已学知识,了解中华民族开展历程,感受民族融合的历史开展趋势,回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出现的过程和中国人民的抗争。2.通过研读史料,理解“驱除鞑虏出现的历史背景和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转变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史料获取和分析能力。3.在探究中增强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进一步认同民族精神,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意识。2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储藏和史料阅读分析能力,知道和了解了辛亥革命的根本史实,能够对史料进行根本的阅读分析,但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史料搜集能力缺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史料自主阅读分析为主,注意提高学生史料实证意识。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过程;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转变的原因及影响教学难点:探究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转变的原因及影响4教学过程4.1第二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综合探究二导入:你知道哪些代表中国的别称?中国什么时候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名称?过渡:梁启超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近代中国开始落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只有回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的历程,才能理解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转变。(一)回忆历史,感受多元一体1.根据年代尺和书本,说说中华民族的形成。在长期的历史开展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交流会聚,不断融合,逐步形成和开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2.结合书本知识,回忆中国古代历史,列举民族交流、融合的史实。 (在自主梳理的根底上,小组合作,相互补充)出示西汉、唐、南宋疆域图,让学生根据地图补充相关史实。(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宋与辽、西夏、金的战和等)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八年级中国古代史中民族交流、融合的史实,了解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理解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3.关注地图中东北地区民族的开展变化,从西汉的肃慎到唐的靺鞨到南宋的女真,后来演变哪一民族?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主要是什么?设计意图:以满族为例,了解民族的延续性,并为之后的第二局部探究“驱除鞑虏做铺垫。(二)解读史料,探究“驱除鞑虏1.出示?时局图?和康有为的话,从中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状况?列举史实说明中国如何一步步落入危险境地?面对上述危险,康有为等人做了怎样的努力?结果如何?我们得出怎样的结论。设计意图:以材料题的形式,回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出现的过程和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抗争史实,引导学生理解“驱除鞑虏出现的历史背景。过渡:这一革命任务落到了哪一阶层身上,说说其主要领导人和革命纲领。2.出示孙中山和革命纲领的图片,结合所学,小组讨论: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你如何认识?(认识其出现的合理性:对清政府的极度不满,并指出不当之处:不利于各民族力量的团结)设计意图:通过对“恢复中华理解的讨论判断,认识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局限性,自然过渡到走向“五族共和,并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辩证看待历史问题。(三)理解史料,走向“五族共和1.出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主义的理解,请简要归纳梁启超和孙中山言论要点,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2.出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和孙中的“五族共和材料,阅读材料,思考答复1)材料一中提到了哪两个统一?请结合材料进行简单解释。2)材料二中的“五族共和与材料一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与之前的“驱除鞑虏相比,材料二中的“五族共和有何进步?设计意图:以材料解析题的形式对书本资料进行分步理解,从而发现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转变的意义。3. 出示十八星旗和五色旗1)请结合书本,分别介绍两面旗帜出现的时间和含义。2)从旗帜一到旗帜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四、继往开来,维护民族团结出示宪法关于民族平等、团结的规定,认识到维护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每个公民的根本义务。设计意图:以古论今,认识民族意识的延续,从而增强民族意识。3 / 33 / 33 /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