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 课时跟踪检测(二)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含解析) 岳麓版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38517191 上传时间:2024-01-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 课时跟踪检测(二)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含解析) 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一轮 课时跟踪检测(二)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含解析) 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一轮 课时跟踪检测(二)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含解析) 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时跟踪检测(二)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说明:标“”题难度稍大,意在提醒学生慎思慎做,教师可对这些题目进行选讲。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长沙一中月考)“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省,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相互牵制 B相互考评、完善中央监察机构C高官参与、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进一步加强皇权2(2012江门调研)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九品中正制、科举制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3(2012惠州三调)皇帝和大臣讨论如何选拔人才。大臣主张,应该只问他们个人能力的高低,不要计较他们的家世背景。皇帝反对大臣的说法,强调历时久长的世家才是培养人才的沃土,这件事最可能发生在哪一时期()A秦汉B魏晋南北朝C宋元 D明清4(2012湛江一模)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王沈缺乏治理才能 B九品官人法有弊端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度只看出身5(2012深圳一模)有学者认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影响到社会开放的程度。从这一观点出发,唐朝社会开放程度较高,主要得益于实行()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C察举制 D均田制6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遗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7阅读下表: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B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C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D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8(2012汕头一模)隋代以前地方长官可以自选僚属组成行政机构,但隋代以后,“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由此可见,隋代()A实行了科举制度 B加强了君主专制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三省六部制约皇权9(2012汕头质检)清代规定:“不得官于其乡五百里以内”(官员任职必须远离家乡五百里以外)。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中央集权C杜绝地方割据 D防止吏治腐败10(2013云南师大附中检测)“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引文描述的官员应是()A唐朝户部尚书 B宋朝三司使C宋朝转运使 D明朝布政使11(2012濮阳摸底)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该论点实际上指出了在宰相制度下()A不可能产生明君贤吏B容易形成极端君主专制C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D政治腐败倾向更加严重12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10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6分)(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4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中央机构示意略图材料二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材料三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明朝中央机构与过去比较发生的重大变化是什么?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4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8分)(3)材料三中,黄宗羲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8分)答 案课时跟踪检测(二)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1选B唐朝三省的设置不是相互考评,而是相互的牵制,加强皇权的措施,故B项符合题意。2. 选B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中央政治制度。秦朝时期建立了三公九卿制,西汉时期继承了这一制度,因此题干中说“是一个大变动”唐朝时期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也是一个大变动。九品中正制是两晋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在隋唐时期建立。郡县制在秦朝时期实行,行省制度在元朝时期出现,内阁制在明朝时期确立。3. 选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从信息“强调历时久长的世家才是培养人才的沃土”表明这属于选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它存续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正确答案为B。4. 选B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王沈年轻时就具有才华,但出身寒门,被豪强所抑制,升官无望。这是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选官标准造成的,故选B项。A项与材料不符;C项与题意无关;科举看才能,D项表述错误。5. 选B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录用官员的依据,士子来自社会各阶层,造成各阶层之间地位的浮动性大,从而带来了社会的开放和开化,故选B。6. 选D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沿革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汉代刺史、唐朝丞相、金朝纠弹之官的设立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完善过程。故正确选项是D。7. 选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演变。从秦到汉是两级到三级,而到隋又回到两级,再到唐又出现三级,说明中央集权有强也有弱,故D项正确。8. 选C“大小之官,悉由吏部”,说明了隋代中央对地方官员任免权控制的加强,实质上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A、B、D三项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9选D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官员任职必须远离家乡五百里以外,实际是限制官员扶植当地势力,建立自己的势力体系。 10选B本题考查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把握材料关键信息“沿五代之制”,以及“盐铁、度支、户部”,即可知为宋三司使。 11. 选C本题考查对明朝废丞相的理解。材料的意思是:从明朝开始就没有善治,也就是君主专制强化,原因是因为明太祖废丞相的缘故,所以反过来说明丞相制度对君主权力是有一定制约作用的。故选C。12选D从材料“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等信息判断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时期内阁地位提高的特殊现象,即使内阁地位有所提高,但决策权仍在皇帝,故A、B、C三项说法不正确。 1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破朋党之私”“徇私舞弊之限制”从打破特权、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等角度概括。第(2)问,根据关键词“集中”“正统”“稳定性和连续性”进行概括总结。第(3)问,从制度创新、公平理念、激发奋斗精神等方面分析。答案:(1)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14解析:第(1)问可结合材料一概括指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的调整及趋势;第(2)问考查了顾炎武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批判,可结合材料、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后一小问材料二中提出的思想指分权思想,对分权思想进行酌情评价;第(3)问考查了黄宗羲政治方面的思想主张,主张和产生的原因可根据相关所学来回答。答案:(1)变化:宰相制度最终废除,内阁制建立。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2)所指: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主张:“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简评: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3)政治设计:黄宗羲提出皇权需要宰相制度补救,应以学校为议政和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以限制君权、弥补君主专制的弊端。原因: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明朝的衰亡,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