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与我国经济发展

上传人:Za****n* 文档编号:238308348 上传时间:2023-12-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物流与我国经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现代物流与我国经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现代物流与我国经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 一、国家领导人对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论述江泽民同志:2001年11月27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服务业是增加就业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渠道,要大力发展住房、旅游和社区服务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2002年2月25日江泽民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国际形势与WTO”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中指出:“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烙印很深,这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搞好流通极为重要,是消费通过流通来决定生产,只有现代流通方式才能带动现代化的生产,大规模的流通方式才能带动大规模生产。因此,要大力支持和推动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竞争力。”朱镕基同志:九十年代,朱镕基同志在山东考察时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真正搞好,解决好流通问题最重要,只要把流通领域的问题从理论到实践正确地解决了,那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就基本建成了。”2001年11月27日朱镕基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大力推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李岚清同志:1997年12月25日,李岚清同志在全国商品流通工作电视电话会上的书面讲话中明确指出:“我这里还要特别强调现代物流,要开阔我们的眼界,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我们的生存空间。”2001年9月17日,李岚清同志在纪念邓小平同志“发展高科技、实现现代化”题词10周年既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在市市长座谈会上的书面讲话中指出:“城市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流的中心,并以此影响和带动农村的发展。流通越发展,城市就越繁荣,就越具有竞争力、生命力和幅射力。”“流通是现代经济的火车头。”“现代流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血脉和神经,是各种生产要素集结、整合与聚变的载体,是决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引导性力量。”“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把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紧密连接起来,使生产企业和最终消费者信息畅通,实行全过程服务与监督,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这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也是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要求。”2002年7月,李岚清同志对国办秘书局信息参考第53期刊登的“国外发展现代流通产业情况”一文作如下批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重大区别之一,就是前者为生产决定流通和消费,而后者则是消费(市场)、流通决定生产。但至今还有许多同志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流通的重要性特别是现代流通方式和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势必大大制约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竞争力的发展。”吴邦国同志:1999年11月25日,吴邦国同志在“现代物流发展国际研讨会”的讲话中指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强,各国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重要利润源泉,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中国现代物流的发展,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促进企业改革发展,推进中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预料,21世纪,现代物流业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吴仪同志:2000年10月29日,吴仪同志在“2000年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已把物流配送作为中国十五时期着重发展的服务业。希望采购、制造、仓储、运输、贷代、配送、销售等涉及物流各环节的广大企业抓住有利时机,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物流发展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努力开拓,推动我国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的结合,尽快提高我国的物流发展水平。”2002年1月21日吴仪同志在“全国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现场会”上指出:“没有流通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运行效率也就不可能得以提高。”“现在一些地方出现物流中心热的苗头,都想把本地建成区域性、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物流中心,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反而有可能延误流通现代化的进程。”二、现代物流的几个基本概念(一)生产与再生产或叫经济运行的四要素: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生产,即由劳动者、劳动对象与劳动工具构成的物质财富的创造,所有产品由于社会必要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而形成价值与使用价值。分配,即借助社会经济规律确定社会各成员对社会产品占有份额和比例。这种份额与比例以货币为形态。交换(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在流通以外,商品所有者只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马克思语)交换是社会各成员在其对社会产品占有之后相互交换(通过货币)自己所需要的其它产品与服务,从而达到最终消费。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可分为生产性消费与生活性消费。生产性消费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耗,经过这种消耗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生活性消费是消费品的消耗,经过这种消耗,再生产新的劳动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区分为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即构成最终消费,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这四者是统一整体,不可分割,相互影响,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相互影响的程度不一样,比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生产者主权走向消费者主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一般规律是消费通过流通与分配决定着生产。(二)流通的四要素:即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是商品从供给方向需求方转移时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所有权的变更和转移运动过程。商流是商品价值形态的流通。物流,可分区为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传统物流即是通过运输与仓储,实现商品在空间与时间上的位移。现代物流赋予了新的内容,我下面再讲。物流是商品实物形态的流通。信息流,是指处于运动状态的信息系列,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由信息源向信息接收者传递商品信息的集合。是各种交易关系得以顺利进行和各种经济主体行为得以相互协调的必要媒介。信息流是商品社会形态的流通。资金流,是指资金(货币与准货币)在不同空间状态的运动或转移过程,以保证商流的实现。资金流是商品货币形态的流通。(三)物流根据物流术语国家标准,物流即: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客户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这就是现代物流的概念。传统的物流就是运输+仓储现代物流有六个基本特点:第一,现代物流是讲商品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不管供应地与接受地在地球上的哪一方,是点线面的结合。不管这一过程要经过多少程序,是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的结合,是供应链的体现。第二,现代物流是讲各种物流资源的整合。物流资源包括运输(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大运输方式)、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现代物流讲的是整合效应,在市场上对物流资源的整合才能降低物流成本。第三,现代物流是讲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物流。信息网络技术是现代物流的生命线,是现代物流的第一要素,也使现代物流成了电子物流。第四,现代物流是新的产业分工的产物。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把物流活动逐步分离出来,产生了第三方物流,形成物流服务业。第三方物流的产生是现代物流的基本标志。第五,现代物流的精髓是客户服务理念,是新的服务模式。为客户选择最合理的运输方式、最短的运距,最适宜的包装、最少的仓储、最快捷的信息,最合理的费用,最佳的服务,是物流企业的根本原则。第六,现代物流的运作目的是为了降低物流成本。包括宏观物流成本与微观物流成本,降低物流成本在GDP中的比重,降低物流成本在生产与营销过程中的成本,从而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四)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社会物流也叫宏观物流,包括:物流的总体空间布局;进出口物流;商品的储备与调拨;绿色物流等等。企业物流也叫微观物流。(五)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第三方物流。第一方物流。即卖方、生产者或者供应方组织的物流,为了组织自身的生产和销售业务而进行物流网络及设施的投资、经营与管理。目前许多生产与流通企业自建仓库,自设车队,有的还有码头、铁路专用线,都属于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即买方、销售者或流通企业组织的物流。为了采购与销售业务而进行的物流网络及设施的投资、经营与管理。第三方物流。即由专业物流组织进行的物流。第三方物流企业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资产型物流运作公司,二是非资产型物流管理公司,三是货运代理物流中介公司。当然也还有一些其它类型的。目前规模大的跨国物流公司一般是资产型物流运作公司。(六)物流产业。物流业是一个产业,是一个新兴服务产业。它是由服务分销业、运输业、装卸业、仓储业、邮政业、流通加工业、物流信息业、货运代理业、包装业等组成的复合型产业。(七)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供应链即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或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即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供应链的概念要大于物流,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供应链把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认为,在未来社会,没有企业与企业的竞争,有的只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八)物流中心与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即从事物流活动的场所或组织。在国外,有的把一个很大的物流场所叫物流中心,有的是一个从事物流活动的大企业也可称物流中心。但我们这里称的物流中心主要以前者为主。物流中心要具备以下条件:主要面向社会服务物流功能健全完善的信息网络辐射范围大少品种大批量存储、吞吐能力强物流业务统一经营、管理。现在社会上流传的物流基地、物流园区与物流中心我认为是一个概念。世界上各国的物流中心大小不一,日本物流中心平均74万平方米,韩国33万平方米,荷兰44万平方米,德国不莱梅物流中心与马德里物流中心都超过100万平方米。不莱梅物流中心有52家物流企业,较大的有14家,从不莱梅港到不莱梅市沿途有1400多家与物流相关的企业。物流中心(物流园区)有两个基本定位,一是地理区域定位;二是物流功能定位,这要按实际需要来定,决不是面积越大越好,功能越全越好。配送中心是从事配送业务的场所或组织。有以下特点:主要为特定的用户服务配送功能健全完善的信息网络幅射范围小多品种小批量以配送为主,储存为辅配送中心有为一个用户服务的专业配送中心,也有为社会服务的社会配送中心。三、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物流学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论述,可以从管理学的角度去论述,可以从营销学的角度去论述,可以从工程学的角度去论述,也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论述。但主要是一门管理学科。总之,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复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物流是什么,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谁也不可否认。早在二十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杜克拉就预言,物流业是每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黑大陆”,是“降低成本的最后边界”,是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是“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认为,物流是一块冰山,人们只看到了水面上的冰山,实际水下面的冰山更大。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康柏斯提出,物流是“市场营销的另一半”。德国经济学家提出,未来世界上只有三种人,生产者、物流者与消费者。中国经济学家樊刚认为,今后世界只有三个系统,即生产系统、物流系统、技术系统。其它系统都是从这三个系统分离出来的。中国经济学家魏杰提出:“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喻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认为,未来社会,“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吴邦国同志指出,物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对中国物流业进行调查后写了一个中国物流市场白皮书,认为物流业“将在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物流业果真有如此功能吗?我们可以从中国的实际来加以分析。(一)物流业的发展必然降低物流成本在GDP中的比重,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物流业越发展,物流成本越低,物流总成本在GDP的比例就越低,物流业水平的高低成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从美国年度物流报告中可以看到1999年美国的物流成本为9210亿美元,而当年美国GDP为92600亿美元,物流成本在GDP中比重为9.9%(1998年为10.6%,1990年为11.4%,1980年为15.7%)。2000年略有上升,为10.2%,2001年下降为9.5%。而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一般为10%左右。中国的物流成本在GDP中的比重,世界银行估计为16.7%,我一直认为要达到20%。2000年我国GDP为8.9万亿元,按20%计算为17800亿元,2002年GDP超过10万亿元,那么,物流成本也就超过了2万亿元,高于发达国家一倍,可挖的潜力很大。如果我们能在20年的时间里,实现物流业的跨越式发展,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降到10%左右,将是我国经济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轨的一个重大胜利。(二)物流业的发展必然减少企业流动资金的占用,加快资金周转速度,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成为第三利润源。1992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流通资本总量为10096.37亿元,周转速度年平均为1.65次;到1999年,流动资金占用猛增到31042.81亿元,而周转速度降为年平均1.20次。国有商业企业1999年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也只有2.3次。而日本制造业的年周转速度为7.5-8次,非制造业(包括批发与零售业)为15-18次。跨国连锁集团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的年周转次数为20-30次。这可以说明以下问题:第一,生产需要的原材料、半成品、外购件库存过大,依然是为库存而采购而不是按订单而采购。由于没有实行即时配送,无法做到无库存或少库存,原材料库存期普遍超过30天,从而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并使物流成本占生产成本的30-40%左右。第二,商品库存周期过长,占销售总额的比例过高。中国工业产成品在工业企业库存一般达到45天,在商业企业达到35天。库存商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1996年达到6.8%。而美国1997年汽车、电子产品和零售企业商品的周转时间仅为12天,1990-1998年,美国、德国、日本制造业库存总额平均只占销售总额的1.3-1.5%。发达国家库存商品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发展中国家为5%。我国都远远落后于这些指标。第三,许多企业有自己的车队,自己的仓库,投入很大,成本很高,但实际效益很低。据统计,目前我国自货自运车辆占社会运输的70%,货运空载率达到37%左右,仓库大量闲置,有的年久失修,商品损耗率大。还可以从一些实例来分析,发展现代物流对企业的巨大作用。1.戴尔电脑(DELL):1983年,个人电脑(PC)还处于萌芽期的时候,学医的迈克尔戴尔开始从本地零售商手中购买过时的IBMPC剩余存货,在他的大学宿舍里对它们进行升级,然后廉价卖给急需电脑的用户。不久,戴尔放弃了学业,集中精力经营逐渐壮大的电脑事业。现在已是美国第一,全球第二的计算机跨国集团。戴尔电脑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优化供应链管理,把订单处理、采购、生产、物流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把供应物流、生产物流与销售物流溶为一体。集中力量使库存最小化和增加资本回报率,把采购和装配过程中的每一个可能不增加价值的时间消耗都压缩掉,外购零部件在工厂仓储时间必须小于15分钟,在戴尔公司接到顾客订单之前不会向供应商订购零件。为了达到这种合作和整合的水平,戴尔减少了他的供应商的数量,从1992年的204家减至47家。在戴尔公司的生产厂,总库存只相当于11天的销售量。1999年销售额达到252亿美元,存货在销售额中只占1.55%。戴尔战略中追求的不是“速度”,而是“速率”,他认为“追求速度,意味全速冲刺;而速率代表能够节省过程中每一个步骤的时间。”2.海尔集团:1999年,海尔集团进行流程再造,成立了物流推进本部,下设三个事业部,即采购事业部、配送事业部、储运事业部,实行集中采购、集中配送、集中储运,将分散在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各个公司和工厂中的物流元系加以集成。海尔实行“一流三网”的物流管理模式,即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建立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网络。实现四个目标:一是为订单而采购,消灭库存;二是实现双赢。海尔和供应商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供应商提前参与到海尔产品的设计阶段,与海尔共同面向客户,使订单增殖;三是三个JIT实现同步流程。由于物流技术和计算机管理的支持,海尔物流通过3个JIT,即JIT采购、JIT配送和JIT分拨物流来实现同步流程;四是计算机网络连接新经济速度。海尔100%的采购订单网上下达,使采购周期由原来的平均10天降低到3天,网上支付已达总额支付的20%,降低了供应链成本。目前,海尔在国内已建立了42个配送中心,每天可将5万多台定制产品配送到1550个海尔专卖店和900多个营销店。在中心城市实现8小时配送到位,区域内24小时到位,全国4天以内到位。海尔物流的再造,已取得明显成效,供应商由原来的2336家优化至667家,呆滞物资降低73.8%,仓库面积减少50%,库存资金由1999年的15亿降为2001年3亿,商品库存周转期由30天降至7天。上面仅举国内外二个例子进行分析,如果全国所有的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都能这样做,其经济价值是非常巨大的。(三)物流业的发展必然带动固定资产投资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物流基础设施作了大量投入,已达1.5万亿。但由于原有基础太落后,仍然不适应物流需要,到2000年,我国运输网络密度分别为1344.48公里/万人和1043公里/万人,分别只相当于美国的19.6%和15.8%;德国的9%和15.8%;印度的24.9%和48.3%;巴西的71.3%和8.8%。物流基础设施的落后,加上物流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江河治理不到位,使我国交通运输矛盾日益突出,加上管理粗放,造成我国物流运输与仓储等效率与效益低下。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仅工业品每年因包装造成损失150亿元,因装卸、运输造成损失500亿元,因保管不善损失30亿元。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也十分巨大,特别是粮食的库存损失一年大约有30多个亿。因此,“十五”期间,物流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运输与信息通讯业仍然是国家投资与吸引外资与民间资本投入的重点。根据“十五”期间的初步安排,铁路将投资2700亿,到2005年铁路营业总里程将从2000年的6.86万公里增加到7.5万公里,新增7000公里。公路里程从140.27万公里的基础上增加国道主干线2.6万公里,保证99.5%的乡镇与93%的行政村通公路。港口将进一步强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重点建设上海、宁波、大连、天津、青岛、深圳等主要港口第四代以上集装箱码头,完善集装箱疏运系统。到2005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从2000年的2500万标箱增加到5000万标箱。内河航运将改进和新建内河泊位200个,新增吞吐能力2500万吨。到2005年,中国的航空货邮量达到280万吨,年增速为13%左右,重点建设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航运中心。国家将进一步加大西部物流基础设施投入和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公路主干线等。国家发展与改革委估计,“十五”5年,中国的货运量每年增长3.5%,到2005年,全国货运总量将从2000年的135亿吨达到165亿吨。物流业的发展,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分拨中心、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以及企业物流的技术改造,物流资源的整合、提升,都会极大的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同时吸引外国资本的投入。目前物流业已成为外资与民间资本投入的热点之一。(四)物流业的发展使电子商务真正成为现实电子商务对商品流通来讲是一场革命,可以在网上虚拟商场,虚拟银行,实现网上采购与网上结算,通过物流系统把商品到达千家万户。电子商务把地球缩小了。电子商务由B to C、B to B、C to C等多种形式,数量最大的是B to B,即企业对企业。据统计,全球通过网上交易额2000年为4330亿美元,2001年为9190亿美元,有人预测,到2005年全球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将达到8.5万亿美元。未来10年,国际贸易额的1/3将通过互联网进行。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由于受到法律体系、信用体系、金融市场以及物流支撑条件的影响,发展受阻,但发展的速度仍然很快,2002年,互联网用户已达2800万户,2003年可达5000万户,电子商务交易额如下图:年 份 2001 2002 2003(预测)B to C交易额(亿元) 13 50 136B to B交易额(亿元) 942 1103.6 1294.8电子商务蕴育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网上购物、网上支付,加上快捷安全的物流系统,才能使电子商务真正成为现实。(五)物流业的发展必然增加就业如果说,物流产业包括了分销服务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仓储业、加工配送业、包装业、国际货贷业、第三方物流服务业等等,那么,这个产业是朝阳产业,从业人数不仅基数大,而且年年在增加,物流业的加速发展必将进一步增加这一产业的就业人员。按2001年底统计,除农业以外,从业人员最多的第一是制造业,8083万人;第二是分销服务业(批发、零售)加餐饮业为4736万人;第三是建筑业,3669万人;第四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2036万人。如把分销服务业加上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达到6772万人。这两个行业是增加就业人员最多的行业之一。随着物流业的加速发展,物流产业必将增加一些新的产业部门,物流业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某些部分也是资产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必将增加就业人员。特别是农产品物流与农产品加工业密不可分,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可以吸纳到农产品物流中去,为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作出贡献。(六)物流业的发展将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不仅有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还有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调整的问题。物流产业作为服务业,属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按中国目前的现状是要加速发展的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一、二、三产业的构成产生了巨大变化。1978 1995 2001第一产业 从业人员比例 70.5 52.2 50.0国内生产总值 28.1 20.5 15.9第二产业 从业人员比例 17.3 23.0 22.3国内生产总值 48.2 48.8 51.1第三产业 从业人员比例 12.2 22.5 27.7国内生产总值 23.7 30.7 33.6在第三产业中,物流业具有重要的地位,按现代物流的理念,将把国内的物流资源加以重新整合,按市场规律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形成新型的物流产业。这不仅使传统的流通业加以改造,也使传统的运输业、仓储业得到新生。物流需求将从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分离出来,第三方物流企业将得到发展,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分拨中心将成为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七)物流业的发展强化了中心城市功能经济的发展以城市为中心,这是许多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客观规律,发达国家目前的城市化率达到60-80%,而中国2001年才37.7%。中国也不可能违背这一客观规律,提高城市化率是必然的选择。城市,言外之意就是一个有人居住的城,加上一个市场。城市不仅体现了社会的发展,更体现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城市就通过这些向外幅射。而物流系统是城市系统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子系统。通过这个系统,保障着生产,保障着建设,也保障着人们的生活。物流系统质量的高低,效率的高低,决定着这个城市经济水平、竞争能力的高低。是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具体来讲,物流业的发展对一个城市有六个方面的巨大作用:第一,城市作为工业生产的集中地,物流业的发展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提高市场竞争力。第二,城市物流环境的优劣,是引进内资外资的重要条件之一,是能否进入全球采购系统的重要条件。第三,城市作为一个人口居住集中地,物流的水平是人们生活质量的标志之一。第四,城市物流业的发展,可以起到对周边城市的幅射作用与对农产品物流的带动作用。第五,城市物流业的发展是进出口贸易能否正常进行与加速发展的前提之一。第六,降低物流成本在城市GDP中的比重,是这个城市综合实力、竞争力、经济效率与宏观调控力的体现。(八)物流业的发展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强大支撑中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一方面追求高速度,另一方面是粗放式运作。反映在物流上,就是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过高,物流成本在产成品中的比例过高,库存过大,到2002年历年库存产品积累大约有4万亿元。资金周转速度极慢。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如何通过走新型工业化之路,解决二元结构增加就业,加速城市化建设;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集约式经营提高效益,提高效率。这是一场硬仗。从物流的角度讲,做好六件事,就可以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强大支撑。第一,建立全国物流网络系统。第二,培育发达的物流市场。第三,用信息化带动物流业的现代化。第四,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第五,重点抓好企业物流的优化与管理水平的提高。第六,改善全国物流发展环境。综上所述,物流对许多人来讲很生疏,好像十分神秘,但实际上,物流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国家离不开物流,市场离不开物流,企业离不开物流,个人离不开物流。当然要发展物流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我国物流业的综合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大约要差20至30年,但我们只要狠下决心,一定能实现我国物流业的跨越式发展。四、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战略(一)政府对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要作出总体规划,创造条件,积极推进。重点抓好四件事。按“十五”规划,加快物流资源垄断部门的改革,重点是提升改造传统的流通业、运输业与邮政服务业,加快电子、铁路、民航、仓储业的管理体制改革,使物流资源全部进入市场,并引入竞争机制。这方面的进展可以说比较快。在各省市与各中心城市物流规划的基础上,要加大按经济区域进行物流规划。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和30多个中心城市的政府制定了物流规划,这十分重要,但我认为更要重视按经济区域作出规划。我建议重点规划七大物流区:第一,珠江三角洲物流区。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中国的制造业中心之一,是中国的南大门,交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2001年,广东省的GDP占全国的11%,税收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出口占全国的40%。珠三角还有香港、澳门的优势,香港是国际商业中心、航运中心、旅游中心、金融中心,与珠江三角洲融合为一体,优势互补,已形成区域优势。在珠三角地区,拥有香港、广州、深圳等世界级集装箱码头与航空港。第二,长江三角洲物流区。这一区域同样是中国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经济总量大,拥有上海、宁波国际港与南通、张家港、南京、安庆、芜湖、杭州等主要内河港。上海已规划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目前,全球最大的20多家班轮公司已进驻上海口岸,境外航商在上海设立子公司或办事处的已有100多家,货运代理2500多家,已有200多家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采购机构。第三,环渤海物流区。这一区域拥有天津、秦皇岛、大连、青岛等港口,还拥有北京、沈阳等大城市,幅射到东北、华北地区。运输量与工业产业集中度高,原材料物流量大。第四,郑州物流区。郑州地处中原腹地,是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交汇处,也是国道主干线京珠、连霍高速公路和310、107国道的交汇处,历来是商品集散地,有较大幅射能力,物流总量大。郑州是全国最大的零担货物中转站与全国重要的集装箱基地,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第五,武汉物流区。武汉地处长江中游,与上海、重庆遥相呼应,也是东西、南北铁路、公路交汇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较强的幅射力,物流总量大。武汉是全国重要的内河集装箱基地与航空港。第六,西安兰州物流区。西安兰州是西北重镇,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桥头堡,所在陕西与甘肃省连接着山西、河南、湖北、四川、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地处黄河中游与上游,陇海线中部,是通住中亚必经之路,西气东输的重要节点,古代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这一地区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货运与客运量大。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以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为三点一线必然形成西北地区的物流区域中心,并实施三个城市的优势互补。第七,重庆成都物流区。地处西南地区中心地带,与云南、贵州、西藏、青海、甘肃、陕西、湖北接壤,是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的交通枢纽。是中西部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的重要运衢。改革开放以来,成渝地区是吸引外资的重要区域。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重庆成都必然形成物流重镇,并实现联动发展。出台物流业发展产业政策。主要是土地政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市场准入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技术政策等等。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做法。成立全国物流标准化委员会。设计中国特色的物流标准化体系,并与国际接轨,这件工作在全国标准化委员会与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与指导下,主要依托各行业协会来进行,但政府要指导,要协调,要在财力上给予支持。(二)培育物流市场培育物流需求。要提高全民物流意识,首先解决企业领导层的物流理念,改变企业商业运作模式,把物流活动逐步从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中分离出来,这是物流业发展的前提。中国物流需求市场重点是以下五个方面:工业企业物流、流通企业物流、农产品物流、进出口物流、回收物流。(1)工业企业物流第二产业(工业与建筑业)增加值(亿元人民币)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33612.9 37222.7 38619.3 40557.8 45487.8 49069.11996-2000年平均增长9.8%(2)流通企业物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人民币)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24774 26843 29153 31135 34153 37595 409111996-2000年平均增长10.6%(3)农产品物流 类年 粮 棉 油料 糖料 水果 水产品 林产品 肉类 禽蛋2000 46218 441.7 2954.8 7653 6225.1 4278.4 266.9 6124.6 2243.32001 45264 532.4 2864.8 8655 6658.0 4381.3 261.6 6333.9 2336.71996-2000年农业产值年均增长3.5%(4)进出口物流年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2899 3251 3241 3606 4743 5098 62081996-2000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1% (5)回收物流据统计,60年代以来,全国回收再生资源8亿多吨,总值6000多亿元人民币。目前中国每年有废钢铁300多万吨,废有色金属20多万吨,报废汽车20多万辆,废纸200多万吨、废塑料80多万吨、废玻璃100多万吨。2000年城市垃圾、粪便清运量达1.5亿吨。一个国家的物流量主要体现在运输总量上。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 36454 38182 37841 40496 44452 46304货运量(万吨) 1296200 1278087 1267200 1292650 1358124 14011771996-2000年货物周转量年均增长4.5%2001年货运与客运量构成货运() 客运()铁 路 13.74 36.23公 路 75.38 54.78水 运 9.46 0.68民 航 0.12 8.29管 道 1.38 要培育中国物流企业集团要培育10个左右中国物流企业集团,按目前的实际情况,要选择对传统国有运输与仓储企业进行改造,如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公司、中国邮政、中国储运总公司、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中铁货运等,但谁能成为真正的中国物流企业集团要靠实力,不是靠牌子,或是不是“中国”字头。要支持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包括支持工业企业进行物流资源整合,传统运输企业与仓储企业实施改造,也包括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物流领域。按加入WTO承诺,吸引跨国物流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成立独资或中外合资物流公司,推动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三)以城市为中心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物流。重点是:按实际需要规划建设物流中心(物流园区)与配送中心,提高城市经济活动与综合实力。以城市为中心带动农产品物流,特别是农产品增值物流,提高农民的收入,并建立新的城乡关系。稳步推进电子商务,特别是B to C,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建立采购中心或进入全球采购系统。(四)启动物流人才工程学历教育。在高校设立物流专业,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全国应有20家左右高校设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在经济类专业设物流课程。继续教育。引进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物流师与采购师资质证书培训,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自己的资质证书培训体系。上岗培育。要建立上岗资格培训体系。加强物流基础理论研究。重点是物流成本研究,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模式研究,物流学科研究、物流经济学研究、物流标准体系研究等等。(五)用信息化与标准化推动物流现代化进程。物流的现代化应包括五个方面:物流观念的现代化;物流管理的现代化;物流技术的现代化;物流装备的现代化;物流标准的现代化。要充分重视企业物流信息化与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目前中国物流企业与外国物流企业的差距最明显的也在这里。(六)借鉴国外物流发展成功经验,实现中国物流业的跨越式发展国外物流业的发展可以得出五个基本结论:物流业已形成一个新的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物流业的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降低物流成本已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强大动力。供应链理论的提出与实践是新的社会生产力。政府的推动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本前提。除此之外,国外物流业发展中的下列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物流活动从工商企业中分离出来,实现新的产业分工。在重视工商企业物流管理的同时,加速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用物流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推动物流的现代化。政府推动、企业运作、行业协会协调,三力合一。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强化物流业的服务理念,形成全新的服务模式。中国的物流业发展处于起步期,难度很大,但起步是快速的,经过加入WTO5年过渡期,将形成中国物流市场的基本格局,再经过20-30年的努力,中国物流业将实现跨越式发展,从一个物流大国走向物流强国,我们这一代人要为此作出艰苦的努力。2002年4月稿2003年4月修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物业管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