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 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38100279 上传时间:2023-12-26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6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 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记叙文 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记叙文 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叙文 试卷(含答案解析)记叙文 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千张糖纸 铁 凝 那是小学一年级的暑假里,我去北京外婆家做客。正是“七岁八岁讨人嫌”的年龄,加之隔壁院子一个名叫世香的女孩子跑来和我做朋友,我们两个人的种种游戏更使外婆家不得安宁了。 表姑在外婆家养病,她被闹得坐不住了。一天,她对我们说:“你们知不知道什么叫累呀?”我和世香互相看看,没有名堂地笑起来。是啊,什么叫累呀?我们从来没有思考过累的问题。有时候听见大人说一声:“喔,累死我了!”我们会觉得那是因为他们是大人呀,“累”距离我们是多么遥远啊。当我们终于笑得不笑了,表姑又说:“世香呀,你不是有一些糖纸吗,为什么不再多找一些漂亮的糖纸呢,多好玩呀?”我想起世香的确让我参观过她攒的一些糖纸,那是几十张美丽的玻璃糖纸,被夹在一本薄薄的书里。可我既没有对她的糖纸产生过兴趣,也不觉得糖纸有什么好玩,世香却来了兴致,她问表姑:“你为什么让我们攒糖纸呀?”“攒够一千张糖纸,表姑就能换给你一只电动狗,会汪汪叫的那一种。” 我和世香惊呆了。电动狗也许不会让今天的孩子稀奇,但在二十多年前我童年的那个时代,表姑的许诺足以使我们激动很久。那该是怎样一笔财富,那该是怎样一份快乐?更何况,这财富和快乐将由我们自己的劳动换来呢。 从此我和世香再也不吵吵闹闹了。外婆的四合院安静如初了。我们走街串巷,寻找被人遗弃在犄角旮旯的糖纸。那时候糖纸并不是随处可见的,我们会追逐着一张随风飘舞的糖纸在胡同里一跑半天的;我和世香的零花钱都买了糖我们的钱也仅够买几十颗,然后我们突击吃糖,也不顾糖把嗓子齁得生疼;我们还守候在食品店的糖果柜台前,耐心等待那些领着孩子前来买糖的大人,等待他们买糖之后剥开一块放进孩子的嘴,那时我们会飞速捡起落在地上的糖纸,一张糖纸就是一点希望呀! 我们把那些皱皱巴巴的糖纸带回家,泡在脸盆里把它们洗干净,使它们舒展开来,然后一张一张贴在玻璃窗上,等待着它们干了后再轻轻揭下来,糖纸平整如新。暑假就要结束了,我和世香终于每人都攒够了一千张糖纸。 一个下午,我们跑到表姑跟前,献上了两千张糖纸。表姑不解地问:“你们这是干什么呀?”我们说:“狗呢,欠我们的电动狗呢?”表姑愣了一下,接着就笑起来,笑得没完没了,上气不接下气。待她笑得不笑了,才擦着笑出的泪花说:“表姑逗着你们玩哪,嫌你们老在院子里闹,不得清净。”世香看了我一眼,眼里满是悲愤和绝望,我觉得还有对我的藐视毕竟,这个逗我们玩的大人是我的表姑啊。 这时,我忽然有一种很累的感觉,我初次体味到大人们常说的累,原本就是胸膛里那颗心的突然加重吧。 我和世香走出院子,我们俩不约而同地把精心打扮过的那一千张糖纸扔向天空,任它们像彩蝶一样随风飘去。 我长大了,每逢看见“欺骗”这个词,总是马上联想起那一千张糖纸孩子是可以批评的,孩子是可以责怪的,但孩子是不可以欺骗的,欺骗是最深重的伤害。 我们已经长大成人,可所有的大人不都是从孩童时代走来的么? 1文章第段详细叙述了“我”和世香搜集糖纸的多种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第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写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表达作用。 3如何理解文章第段中“我”的“累”的感觉?你有过类似经历吗?结合实际,说说你对这类事情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买鱼等死 胡展奋 清明时节有微雨。不知怎么就想起了父亲。他这辈子对我们三个孩子不怎么样,但对母亲是没说的。 大概是1969年前后,母亲因肝病导致脸部浮肿。当时求诊于龙华医院王寿生,王老见状即授一消肿利水的奇方鲫鱼汤,他认为,能消肿利水的首推鲜活鲫鱼。且要三两以上,药效才好。 这可难住了父亲,要知道那个时候,物质高度匮乏,菜场里绝对没有活鱼供应,他便去“黑市”也就是地下的自由市场购买。说是市场,其实就是鱼贩的流动摊位,间歇泉一般地时隐时现,更要命的是因为“历史问题”他还是“戴罪之身”,常去黑市是犯忌的。 但为了母亲他义无反顾,黑市买来鲫鱼马上操作。第一步是为她“退黄”,服用鲫鱼汤月余,母亲黄疸全消,即去王老处报捷。王老看了一眼说,浮肿未退,继续。老爸一听,傻了,王老这可是坐着说话不腰疼啊,当时的收入都是“三十六块”,时值冬令,鲫鱼少而贵,鲜活的、三两以上的更贵,每天一条,总得八毛钱左右,甚至一元,一个月下来,早把家里掏空了。而且他还不知道,为了抢一条活鱼,父亲多少次揎拳撸袖,和人在鱼摊前撕作一团。 “一定要活鱼吗?”父亲只问了一句。“当然!”王老顿了顿,又说,刚咽气的也行。 父亲一回家就去了黑市,而且很久没回来,母亲不放心了:怎么回事呢?阿二去看看! 天已擦黑。路灯下,远远地看到他蹲着,两眼一眨不眨地盯着装鱼的搪瓷盆子,而鱼贩则尴尬地注视着父亲,两人之间似乎是一种对峙,西北风像伤风的野兽一样咆哮着,父亲蜷缩着身子冻得簌簌发抖。但,仍然坚定地蹲着。 这是1969年的冬天。见我在他身边蹲下,父亲转脸尴尬地对我笑笑,然后附着我耳朵悄悄地说,我在等鱼断气。 我不解地看着他,没说话。后来我才知道,这是黑市规矩,鱼一死,就腰斩而沽,一条一元的鲫鱼就可能暴跌到四、五毛。 天越来越冷,也越来越暗,搪瓷盆里的鲫鱼,盖着水草,那腮帮还在一口气、一口气地翕动着,越来越缓,越来越缓,忽然它不动了。 父亲胜利地叫了起来,看!它不动了!鱼贩恹恹地叹了口气,好吧,拿去吧,算我输给你!蹲了两个钟头! 然而父亲还没完,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他飞快地掣出一把剪刀,钱还没付,就一刀刺入鱼腹,剐出了鱼肠,那鱼心还在一翕、一翕呢。 “马上放血,和活鱼有什么两样呢?”他得意地对我眨眨眼,那鱼贩见状,眼珠瞪得老大,傻了。 这以后,老爸就成了“老蹲”。日子久了,他还蹲出了经验,并授我心法:背脊黑黑的鲫鱼,不要去蹲守,有得辰光可拖了。只有濒死之鱼,身上鳞片才会越来越黄、越来越白,及时一蹲,可以少吃多少西北风! 但西北风还是没有饶过他,大概第一天的蹲守就着了凉,以后他天天拖着清水鼻涕去蹲守,撑了十天左右终于倒下,高烧发到40度。 眼见得母亲的浮肿在慢慢消退,不能功亏一篑,父亲决定派我去蹲守,王老也听说了老爸的故事,急颁手谕:不必死抠鲫鱼,其他利水消肿的河鱼也可以,比如鲤鱼、泥鳅、黑鱼、青鱼等等,只要如前法炮制,均可。 我那时还小,天天蹲在寒风里瑟缩,鱼贩看了也不忍,常主动喊我去拿将死未死之鱼,有的甚至将刚死之鱼直接剖了,扔过来,不收钱。长大后读书,每读到“仗义每多屠狗辈”,便会想到他们。 大概一个月后,母亲的浮肿全然褪去。 这是1969年上海的冬天。高天固然滚滚寒流急,大地却仍有微微的暖气吹。 4通读全文,概括父亲买鲫鱼给母亲治病面临的最大困难和他的解决办法。 5请从描写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然而父亲还没完,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他飞快地掣出一把剪刀,钱还没付,就一刀刺入鱼腹,剐出了鱼肠,那鱼心还在一翕、一翕呢。 6作者为什么两次写到“这是1969年上海的冬天”? 7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文中父亲这一形象? 8选文最后一段划线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老王的包子铺 华明玥 一到肥大脆嫩的春笋上市时,同事小纪就不在家吃早饭了,他放弃坐地铁直达单位的习惯,先坐一辆穿街走巷的迷你公交,到老王那里吃包子,喝一碗豆浆,再沿着河畔的栈道走七八分钟,享受一下吹面不寒杨柳风,再回到地铁线路上来。 让他改变行程的,不仅有河岸上鼓出叶芽的柳丝,还有老王只做这20多天的应季包子:春笋腊肉包子、霉干菜肉丁包子、马齿苋香肠包子。 两三块钱的早餐包子,能有多大的吸引力?小纪说了一件事:包子铺的老王有一回路过市民广场,看到那边有人玩大石锁,玩家3月份就穿着短袖小褂,露着肱二头肌,看他们把几十斤重的大石锁抡得生风,老王也心痒,想上去试试,刚惴惴地开口,人家就用“你真不知天高地厚”的神情睨视他,默默让出一个够大的圈子来,生怕老王脱手砸中他们。但老王一上手他们就愣住了中号的大石锁他能玩得溜。这穿夹袄的小老汉是何方神圣? 老王笑着说:“我的这把力气,是剁了15年包子馅练出来的。” 老王的包子,哪怕是最便宜的两块钱一个的青菜香菇包子,包子馅都是手剁的。为什么不用绞馅机?老王说:“机器省力归省力,但机器一绞,蔬菜的汁水都出来了,包子馅等于菜渣,塞牙不说,还留不住油脂和香气,少了那种清鲜松软、绵柔甜润的味道。手剁的馅,蔬菜的汁水有一半含在里面,包子上笼一蒸,里面汁水清新。” 老王一年到头做青菜包子、老豆腐包子、萝卜丝包子。他那个面积只有4平方米大的包子铺,黄金时期是在春天。这个季节,万物如吹了哨子一样竞相生长,春笋肥了,马齿苋蹿出了肉嘟嘟的叶子,老王的妻子撑出的竹竿上,霉干菜一把把地挂着,被晒出了暗红的色泽;腊肉和香肠早已风干,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一切都恰到好处。 老王的喜悦体现在他的剁馅声中,春笋要在沸水中煮去涩味,粗切细剁,剁起来如万马奔腾,轰轰隆隆;马齿苋在沸水中烫一下,剁前要细切,然后粗剁一下,尽量含住汁水;霉干菜是剁不动的,完全靠手劲细切,饶是老王这样的熟手,切完一天要用的霉干菜和腊肉,手腕也酸软。 老王这人很轴,包好的包子非要24个褶子,少一个也不行;包子馅还得丰满,透过包子皮,能看出春笋腊肉包子是嫩黄中夹杂暗红色,马齿苋香肠包子是暗绿中夹杂红白色。他还有一样轴性子早上最后一屉包子,说什么也不卖给路人,得留着,他留着等谁呢? 九点半光景,他要等的人摇摇摆摆地来了,3月艳阳天,还戴着帽子,穿着灰棉裤,都是须眉皆白的老人,他们三两相约,说要出老年公寓透透气,看看街景,都八九十岁了,护理人员最多允许他们溜达500米。他们就来老王的包子铺轮流做东请客。老王收的钱,青菜香菇包子1元一个,马齿苋香肠包子2元一个,还是10年前的价钱。 老王还会拿出家里的茶给他们泡上一壶,陪着他们说说话。问他为什么这样做,老王只是简单地说:“谁没有老的时候,老了,就没人愿意问你想要什么,和谁在一起,吃的啥饭了,这多可怕。这些老年人,以前有地位、有学问也好,没地位、没学问也罢,如今没有谁羡慕谁。能走出这500米去,能硬硬朗朗地吃下两个包子,能有说得上话的朋友,就是福气。那就让他们的福气长一点吧!” (摘自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封存时间一书) 9通过全文,说说老王的包子有何特别之处? 10赏析第段中划线的句子。 老王的妻子撑出的竹竿上,霉干菜一把把地挂着,被晒出了暗红的色泽;腊肉和香肠早已风干,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一切都恰到好处。 11文中多处使用问号,列出一处,说说它的作用。 12文章第段说老王这人很“轴”,这人的“轴”表现在哪些地方?由此看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13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片段一】 一到肥大脆嫩的春笋上市时,同事小纪就不在家吃早饭了,他放弃坐地铁直达单位的习惯,先坐一辆穿街走巷的迷你公交,到老王那里吃包子,喝一碗豆浆,再沿着河畔的栈道走七八分钟,享受一下吹面不寒杨柳风,再回到地铁线路上来。 老王的包子铺 【片段二】 他们(指双喜等人)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社戏 片段一中的小纪和片段二中的几个老渔父都不是作品的主角,他们出场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烟花美丽 我家的小区前面的门面房,有家小理发店。十几年了,也没有什么变化。别的理发店都重新装潢了门面,它依然故我,很朴素。犹如一株小草,自有自己的风姿,并不理会花的鲜艳和树的参天。而且,别的理发店里伙计不知换了几茬儿,甚至老板都已经易人。它的伙计一直是那几个,老板始终是同一个人。 因为常去那里理发,我和这位老板很熟,其实,小区好多人图个方便,更图老板手艺不错,都常去小店。每年春节前是他生意最好的时候,他会坚持到大年三十的晚上,一直送走最后一位客人,然后回江西老家过年。他买好了大年夜最后一班的火车票。 一般我不会挤在年三十晚上去理发,那时候,不是人多,就是他着急要打烊,赶火车回家。但那几天因有事耽搁,我一直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才去他那里。时间毕竟晚了,进门一看,伙计们都下班回家了,店里只剩下他一人,正弯腰要拔掉所有的电插销,准备关门走人了。见我进门,他抬起身子,热情地和我打过招呼,把拔掉的电插销重新插上,拿过围裙,让我坐下。我有些抱歉地问他会不会耽误乘火车的时间。他说没关系,你又不染不烫的,理你的头发不费多少时间的。 我知道,理我的头发确实很简单。但毕竟有些晚了,还是有些抱歉,老板看出我的心思,对我说,怎么我也得送走最后一个客人,这是我们店的服务宗旨。就在他刚给我围上围裙的时候,店门被推开了,进来一位女同志,急急地问:还能做个头吗?我和老板都看了看她,三十多岁的样子。老板对她说:行,你先坐,等会儿!那女人说,我一路路过好多家理发店都关门了,看见你家还亮着灯,真是谢天谢地。 等她坐下来,我替老板隐隐地担忧了。因为她说不仅要剪短,要拉直,而且关键是还要焗油,这样一来,没有一个多小时,是完不了活儿的。我看见老板刚刚拿起理发剪的手犹豫了一下。她也看出来了老板这一瞬间的表情,急忙解释,带有几分夸张,也带有几分求情的意思说:待会儿我得跟我男朋友一起去见他妈,是我第一次到他家,但你看我这一头乱鸡窝似的头发,跟聊斋里的女鬼似的,别再吓着我婆婆!老板和我都被她逗笑了。老板对她说:行啦,别因为你的头发过不好年,再把对象给吹了。 我知道,老板的时间紧张,便学着老板愿意成人之美,让出了座位,对老板说:你赶紧先给这位美女理吧。她忙推辞说,那怎么好意思!我对她说,老板待会儿还得赶火车回家过年。她说,那就更不好意思了。但我抱定了念头,准备转身告辞了。老板一把拉住我说,没你说得那么急,赶得上火车的。我只好重新坐下,对老板说,那你也先给她理吧,我等等,要是时间不够,就甭管我了。 那女人的感谢,开始从老板转移到我的身上。我想别给老板添乱了,人家还得赶火车回家过年呢,便想趁老板忙着的时候倒身走人。谁知刚走到门口,老板却一声把我喝住:别走啊!别忘了正月不剃头!看我又坐下了,他笑着说,您得让我多带一份钱回家过年。说得我和那女人都笑了起来。 老板麻利儿地做完她的头发,让她焕然一新。但是,时间确实很紧张了,老板招呼我坐上理发椅时,我对他说,不行就算了,火车可不等人。老板却胸有成竹地说,没问题,一支烟的工夫就得! 果然,一支烟的工夫,发理完了,整个人看起来精神很多,打心眼里佩服起老板的手艺。我帮他拔掉电插销,一起匆匆走出店门的时候,看见那位女人正站在门前没几步远的一辆汽车旁边,挥着手招呼着老板。我和老板走了过去,她对老板说:上车,我送你上火车站。看老板有些意外,她笑着说,走吧,候着您呢。老板不好意思地说,别耽误了你的事。女人还是笑着说,这时候不堵车,一支烟的工夫就到。 汽车欢快地开走了。小区里,已经有人心急地放起了烟花,绽放在大年夜的夜空,绚丽多姿,看上去很美。 14文中的理发店老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15文中两段中有三处写了“一支烟的工夫”,分别说说其作用。 16赏析文章第段中画线的句子。 17文章题目是“烟花美丽”,请结合全文探究“美丽”的丰富意蕴。 阅读戏看,完成下面小题。 喜欢看戏,是从小时候开始。 故乡在霸州,出了个唱老生的李少春,家乡人以他为荣,他唱的野猪林无人能越,“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往事萦怀难排遣”那时我外公天天唱这几句,我外婆一张嘴是“苏三离了洪洞县”,外婆人美,好像她真是苏三一样。 我最初被外婆带着去看戏,是乡下的戏台子,草席围成的,一人多高,也有灯光,极暗。但台上的人儿如此吸引我,小戏子画得美似天仙,穿着绸啊缎的,一张嘴,更是婀娜。 玉堂春最是精彩,苏三一身罪服,却艳得惊人,红与黑配,再跪在那里泪眼婆娑。在我看来,她是最美丽的人儿了,我恨那些冤枉她的人,恨不能上去打人家。 我不肯和外婆坐在那里看戏,去扒着台子看,扒长了,非常累。因为离得近,可以看到那戏子的眼睫毛,演六月雪,她真哭,妆被冲了,有黑线流下来,我也跟着哭,台上是疯子,台下是傻子。 喜欢看戏,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吧。 后来我听磁带,刺刺啦啦的,是些老带子,程砚秋先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录的,那时录音质量不好,可我听起来,是前世今生之感。 去石家庄读大学时,跑到平安剧院去看戏,有戏就要去看。有一次,看到李世济,她唱锁麟囊,已经六十岁的老人了,仍然美到惊艳,一张嘴,还是那样绕梁三日。 后来工作在廊坊,离北京近,更有机会去看戏。坐火车四十分钟到北京站,北京站对面就是长安大戏院,那是中国最好的戏院,我看完再乘火车回来。寒冬里,一个人奔跑着赶火车,回来时往往是半夜,我哼着新看的戏,边走边唱,无限的美。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看张火丁的戏春闺梦。 是和朋友一起看的。火丁一出场,他就嚷,好然后眼睛就发着贼光,好像全世界只有火丁了。他平时是个极其沉静的人,但那一刻,却非常忘形。其实我也同样被吸引,张火丁如蝴蝶,在台上翩翩飞着,她人冷艳,不轻易和人热络,正是我最喜欢的性格。 去后台看她,她正在镜子前,我看着镜子中的她,俨然不是人间的女子,好像在云端,分外地薄凉。 我和她,谁也没有说话,我看着镜子中的她,她看着镜子中的我,她或许知道我的喜欢吧?京胡响起来了,她上台,一张嘴,满场的好。“被纠缠陡想起婚时情境”我站在侧幕边上,惊得失了魂,这台上台下的人生,有几个识了人间的真味呢? 也去看过野戏班子演戏。 陶然亭公园,每周有京剧票友在那里唱,我被朋友拉去,唱一段大登殿,因为有人看,我红了脸,唱走了板,旁边的人说,“别紧张,反正是玩。”我还是紧张,还是喜欢看戏,然后为人嚷那一声“好”。 看戏二十年了,慢慢养成淡泊性格,人说戏如人生,我说人生也似戏,一出出,总演呢。你哭也罢笑也罢,你累也罢苦也罢,总得演下去,上了台,大幕拉开了,没有退下去的可能。 演得好呢,台上就有观众,演不好,就给自己看。有什么大不了呢,无非是一场戏,再回头,满城灯火已黄昏,转眼就老了,就这么快。 我记得昨天我还在外婆怀中,月亮升起来,雾水来了,外婆背了我回家,今天外婆已在天堂,而我茕然独立于花廊下,再回首,已过小半生。韶华中,只听到有人唱:未开言不由我珠泪滚滚。 一梦二十年,何时到康桥? 我总以为自己是看戏的人,其实,我也是戏中人呢。人生何其容易又何其难,想看戏,看到最后,戏看懂了,才能解人生的真味吧?而演呢?我想,惟有好好演下去,好也罢坏也罢,我不要掌声,我只要人生两个字不悔。 18请根据文章思路,用简洁的语言将作者看戏的过程补充完整。 儿时,受外祖父母影响喜欢上看戏 _ _ 廊坊工作时,独自去北京看戏。 _ 19品味语言。 赏析第段中加点词语“绕梁三日”。 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0本文题目叫“戏看”,其实写的是自己看戏的经历,那题目为什么不叫“看戏”而叫“戏看”呢? 21最后一段作者说“想看戏,看到最后,戏看懂了,才能解人生的真味吧?” 链接材料: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鲁迅社戏 两者都是多年以后的感慨,说说本文作者感悟到的“人生的真味”是什么?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链接材料里“我”的感慨又是什么,“我”怀念的仅仅是那夜的豆和那夜的戏吗?谈谈你的理解。 人生真味:_ 启示:_ 链接材料: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针线 王辅臣 最近几年,母亲每一次来上海小住,行囊中碎布粘好的鞋垫半成品是必带的。 母亲心灵手巧,小时候过年,家里贴的窗花都是她剪的。母亲缝制衣服的手艺更是远近闻名。我到上海上大学穿的一件深蓝色的外套,就是她亲手缝制的,式样是模仿当时的军装,上下有四个兜,老百姓都称为军便服。 记得读中学的那几年,临近年关,我从学校回到家里,母亲安放着缝纫机的房间里总是人来人往,大多是村里和邻村待字闺中的姐姐们以及已经成家的年轻媳妇们。她们拿着花花绿绿的布,上门请母亲裁剪、缝制过年的新衣,屋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祖母是穿着母亲手工做的绣花寿鞋离开这个世界的。每到春天,母亲就为祖母做月白色的衬衫搭配黑色的衣服和裤子:冬天做绸缎的棉衣,上面套上黑色的外套,把祖母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在同村老太太中,祖母的穿戴是最体面、也是最干净利落的。我的外婆家就在同村,离我们家不过数百米,也许外婆有三个女儿,祖母没有女儿的缘故,在我们的记忆中,母亲花在祖母身上的工夫,远远超过了花在外婆身上的。祖母有支气管炎,每到冬季就咳嗽得厉害,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一入冬,母亲夜夜都陪伴在祖母边,端茶倒水,捶背揉肩,细心照料,无微不至。这份婆媳情谊,现在提起来,亲戚朋友还是直挑大拇指。 2005年,我的弟媳生小孩,需要母亲去照料一段时间。母亲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让父亲一个人照顾祖母。离开前几天,先是跟我二妈、舅妈叮嘱,又跟隔壁本家的婶子和邻居的姨姨再三交代。离家那天,八十八岁的祖母拄着拐杖送母亲到路口,告诉母亲,希望她快点回来。 母亲在乌鲁木齐住了五个月,既舍不得离开襁褓中的小孙女,更放心不下家里的祖母,心中的矛盾可想而知,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到祖母身边。两个多月后的一天,祖母突然就粒米不进了,母亲赶快找出早已做好的寿衣和绣花的寿鞋,但此时祖母的脚已经浮肿,原来的鞋子无法穿上,母亲就请同村的我的小姨帮着赶做鞋底,自己连夜绣鞋面。三天后,一双绣花的新鞋就赶出来了。祖母穿上后,见过娘家的侄子、侄媳妇,就去世了,没有任何的痛苦和遗憾。如果人真的有灵魂,祖母一定会到九泉之下,去寻找离别近半个世纪的祖父,秀一秀她那漂亮的衣服和绣着莲花的鞋子。 母亲开始大量地纳制鞋垫,大概是在十年前,她不下地劳作之后。孙子,孙女们也渐渐长大都上学了,纳制鞋垫,成了她寄托情怀、传达关爱的方式。家里人人都穿过母亲纳制的鞋垫,亲朋好友也得到过母亲慷慨的馈赠。鞋垫上,或是一针针纳出的精美的图案,或是用各种丝线绣出的漂亮的花草,有时也会绣几个吉祥或寄托期望的字,诸如“马到成功”“岁岁平安”之类。我曾经数过,鞋垫上一个“马”字就有近两百个针脚,粗略算下来,一双鞋垫至少有上万个针脚啊。一针针,一线线,需要极大的耐心,也饱含无限的关爱。 日复一日,岁月在五彩丝线的延展中流逝,母亲眼角的皱纹多了,上楼的脚步慢了,可飞针走线依然熟练如初。一双鞋垫需要几百根各色的丝线,母亲的眼睛早已花了,每天那么多的线不知是怎么穿入针眼的! 我们每天离家时,看母亲戴着老花镜,坐在窗前,穿针引线,一扎、一顶、一引之间,手法娴熟,头也不括,只是一句轻轻的话:“早点回来。”下班到家,母亲依然是同样的姿势,说的是另一句话:“赶紧休息。” 对于母亲,我无以为报,只能努力工作,用工作的成就给她以慰藉。我写了一首七言绝句:“窗前孤坐远飞针,红线绿丝绣美纹。鞋垫一双万般爱,愧无尺寸报慈恩。”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22母亲缝制衣服的手艺出众体现在哪些事上?请概括三件。 23联系上下文,体会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我曾经数过,鞋垫上一个“马”字就有近两百个针脚,粗略算下来,一双鞋垫至少有上万个针脚啊。 24文章以“母亲的针线”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25读文末“我”所赋的诗,你品味到了哪些情感? 26原文结尾还有下面一段文字,你认为是删去好还是保留好?为什么? 我想哪一天她要是读到这篇文章和这首诗,手里的绣花针定会轻轻放下,脸上也一定会露出孩子般天真羞涩的神情吧? 阅读你在伞里吗回答文后的问题。 你在伞里吗 雨渐渐大起来。后座上的女儿,小脸紧贴着我的后背,右手穿过我的胳肢窝,擎着她那把橘红的小伞。雨砸在伞顶上,嘭嘭直响。有风,车子骑得有些吃力,那小伞也忽嗒忽嗒不甚听话,但女儿努力地擎着它,我能感觉到她的小手在我的腋窝下一次又一次用力。我问道:“你在伞里吗?” “妈妈,在!”女儿的回答响亮而干脆,那语气里的阳光,穿过这晦暗的雨幕感染着我的心。女儿今天是太高兴了期中考试,她语文、数学都得了一百分,按照考前的承诺,我要请她吃一顿肯德基。 女儿左手攥着的纸袋里,此刻就装着她小小的愿望,热乎乎的,与她热乎乎的小脸一起紧贴着我的后背。车子一颠一颠,女儿的小脸和那纸袋与我的背脊若即若离,那温暖也就一阵一阵可就是这一阵一阵的温暖,让我寒雨里的心一阵阵颤栗! 肯德基的店铺在这个城市里随处可见,但我的女儿对肯德基却一直保持着向往与好奇。去年她9岁生日那天,我第一次带她去肯德基,她用薯条蘸着番茄酱,放进嘴里小心翼翼地嚼,那满足的眼神让我几乎不敢面对为了自己的梦想,我辞职来到这座城市快两年了,我不得不节约血汗换来的每一分钱,以应付房租、伙食费以及女儿不菲的借读费。小小的女儿,便也常常受我所累,有时一些小小的愿望都难以实现 雨没停,风也没停,而我们离租住的小屋还很远。我把胳肢窝里的女儿的小手夹得紧一些,想让她省些力气。与此同时,我又问了一遍:“你在伞里吗?”女儿的回答还是那一声响亮而干脆的“在”! 到家了,我用腿撑着车,腾出左手抓住伞柄,好让女儿抽出手来。当我转过脸的刹那,我呆住了女儿几乎全身湿透!但她微笑着,扯了扯我的上衣,又拍拍那个纸袋,紧紧地抱在胸前:“它没湿,还热着呢!” 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 27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 A文章讲述的是一对母女在风雨中打伞骑车回家的故事。 B文中第自然段“让我寒雨里的心一阵阵颤栗!”与前文的“一阵一阵的温暖”相矛盾,应该删去。 C文中第自然段是采用插叙的写法,交代了母女生活拮据的背景,解释了“我”心头颤栗的原因。 D“我”收入不高,得节约用钱,常常不能满足女儿一些小小的愿望,“我”心里很愧疚。 28“妈妈”两次问“你在伞里吗”,可以看出这是个_的妈妈;女儿两次“响亮而干脆地回答在”,可以看出这是个_ 的女儿。 29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雨砸在伞顶上,嘭嘭直响。” 30结合文章内容,试分析结尾“我”流泪的原因有哪些? 数尽花朵一生香 少年时家在县城边缘,一座小小的院落,是厢房,阳光的脚步每天只有很短暂的时间走进屋里。母亲在院子里辟出一块儿空地,每年都种满了花。屋后是两棵樱桃树,每到黄昏,那些初开的花儿和细密的枝,便将斜阳割划得支离破碎,映在窗上的晚霞也浸染了馨香,一如那些朴素的岁月。 每年晚春到初夏,院子里的花儿刚刚结蕾欲绽时,邻家的女孩便站在板墙前,仔细地看那些在风中摇曳的花蕾,眼睛清澈得如五月的蓝天。当花儿初绽,十一岁的她便开始指点着数那些花朵,那时朵较少,她数得轻松,脸上的微笑也如初放的花儿。当花儿次第开放,她便数得费劲了,于是慢慢地走进我家的院子,站在花丛中,继续去数。整个花期,每天她都会来数上一会儿,有时风停雨后,她也会看一看被吹落了几朵。她有一个本子,每天数完,都会记在上面。 她不上学,每天呆在家里,似乎有我家的花儿相伴,她过得很高兴。春天时我会告诉她,这花儿是越数越多的,到最后肯定数不过来。她却不在意,数到快秋天,她会拿着那个小本子对我说:“你看,现在是一天比一天少了!”花落的时节,她除了数枝上的花儿,还会数落到地上的,然后她就怎么也算不明白,便让我帮忙,如果落地的和枝上的加在一起,和昨天的数不同,她就会继续重数。我便给她讲,落了的花可能随风刮走了,也可能被泥土埋上了,她听得似懂非懂,却依然固执地每天数着。 有一天大雨,雨停后女孩没有来。一直到了傍晚,我正在院子里站着,忽见邻家夫妇抱着女孩回来了。女孩身上湿透,腿也摔掉一大块皮,手上还拿着几株从地上拔出来的花儿。听她妈妈说,眼看着要下雨了,她就跑出去了,雨停了也没回来。他们出去找了许久,才在街上找到。原来女孩去了附近的公园,回来时却找不到家,一直在街上转悠,下雨时吓得不知道躲避,问她去做什么她也不说。我想,这个傻丫头不会是去公园里数花了吧。 第二天,女孩一瘸一拐地来了,拿着她的小本本。她有些沮丧,说昨天没数,说昨天拔来的花全死了。我告诉她,昨天我替她数过了,她很惊喜,一笔一划地将数字记下来。然后她告诉我,这些天总下雨,花儿落得越来越多了,她想起妈妈以前带她去公园,看到那里许多开着的花,就想着拔几棵回来栽上,这样花朵就又多了。说完,她继续数花朵,神情专注而认真。 而我站在那里,心底涌起一阵感动。那个时候,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的黑暗,高考落榜,境遇黯淡,每天独对那些纷纷开且落的花儿,心情也随着不停地起落。而这个小小的女孩,她的固执,她的清澈,却有着无声无息的力量。直到今天,在我心底积累起不可抑制的感动,还有一种希望在酝酿。 第二年我上大学走后,邻家女孩也开始上学了,十二岁,读一年级。她出生后,智力发育缓慢,比别的孩子要晚发育三四年的样子。我上大学的那几年,每次回来,都会发现她的惊人变化。她读到三年级的时候,便已经自学完了整个小学的课程,跳级上了初中。再后来,我毕业后,离家越来越远。每次打电话回家都要问问邻家女孩的情况,听说她初中读了一年就上了高中。人们都说她是神童,可是谁又知道神童的背后经历了多少痛苦的挣扎。再后来,那里的平房动迁,便再没有了邻家的消息。 许多年过去,总会想起当年院子里的小小花园,想起那个数着花朵的女孩身影,想起那清澈如水的目光,心便会于世事沧桑中柔软起来。仿佛有一种能穿透岁月的温暖,总能焐热生命中的许多苍凉。 有一年回到老家的县城,特意去了曾经的住所。平房所在已是面目全非,我沿着记忆的脚步,茫然地看着眼前的高楼大厦,目光溯着时光的潮流而上,依然能看到多年前的小小院落。忽然发现,有一个女于同样在这里徘徊,她走到我面前,仔细看了看我的脸,便惊喜地叫了声“哥哥”。是当年的小女孩,她也来这里看看曾经的一切,她说最想念的就是我家院子里的那些花儿,她的那个小本子一直珍藏着,那是她最初的坚持,也是最初的快乐,也会是她一生的馨香。 可是,她却不知道,除了那些花儿,她小小的身影,曾给了我更多的希望,让我在尘世的天风海雨中,一直坚持,坚持。 (来源:2015年10月21日包利民的博客 作者:包利民,有删改) 31结合全文,说说题目“数尽花朵一生香”的作用。 32选文第段写“问她去做什么她也不说”,“我想,这个傻丫头不会是去公园里数花了吧”。事实上,小女孩是去做什么的呢?这表现了“她”怎样的内心品质? 33请简析:选文第段画线的句子中都有“清澈”,三处的词义是不是完全一样呢? 34选文第段叙述邻家女孩的上学,“人们都说她是神童”;请你说一说“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李秀萍的童年时代的露天电影,完成下面小题。 看露天电影,算得上是我童年时代的一种美育方式。 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常带着我看露天电影。我当然不记得看了什么电影,但对看电影的种种氛围有所感知。先是人声(甲),然后安静下来,我躺在妈妈怀里睡觉,耳畔充满着各种声音,咬黄瓜声,嚼香瓜声,嗑瓜子声,还有电影里的声音。电影快结束时,妈妈试图叫醒我,我在半睡半醒间听到她边走边说,等回到家再睡啊。按乡间风俗,小孩走夜路不能睡得太实,魂儿如果没有跟着回家,会生病的。 六七岁时,我能拿着小板凳和大人平起平坐一起看电影了。有时候,我自己拎着小板凳或小席子早早去占位子。露天电影的放映地点就在大队部办公室前面的广场上。广场中间支起了白色的大银幕,大银幕会随着微风浮动,待一束光投射到大银幕上,另外一个世界呈现出来,让人感觉神秘莫测。有时候去得比较晚,路上就能看见高高悬挂的大银幕,电影已经开始,电影的配乐、对白传向四面八方,空旷悠长,小小的村庄仿佛处在一个陌生新奇的时空里。 正片开演之前,会放农业科学技术之类的纪录片。在这个时段,人们热衷于唠唠家常,分食自家产的瓜果。黄瓜量多,可以一根一根分与别人。香瓜量少,无法一个一个给出去,所以用手捶一下,“(乙)”的一声,香瓜有了裂痕,掰开,一块一块分与周围的人。 伴随着一段铿锵振奋的音乐声响起,大银幕上出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字样,一颗红星熠熠生辉,放射出一片灿烂夺目的光芒,人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正片开始了。 我看过电影的正面,也看过电影的反面,隔着幕布,人群黑压压一片,借着银幕的光亮,能看到他们眼睛亮亮地盯着大银幕,表情还挺有趣。在天地之间的一隅,那么多人集中在一起,因某个事物共同欢喜或悲伤,这正是电影的魅力。那个时候,一部又一部电影不断上演,我们这些看电影的人,由一种梦境抵达另一种梦境,乐此不疲。 很多电影的细节现在想来有些模糊,但看电影时的某些情境至今记得。看天云山传奇时,中途断电了,我们在黑暗中等着,盼着。突然来电了,女主人公在风雪中拉着小车艰难地行走,她跌倒又爬起,爬起又跌倒,车上躺着生重病的男主人公。我看见很多人眼角有闪闪的泪光。咱们的牛百岁喜盈门之类的电影大人们看得高兴,我们小孩在银幕的反面玩得高兴。我用一角钱买了七块水果糖,分给和我一起玩的小孩,我们把糖放在嘴里,不舍得立即吃掉,而是一点一点地含化。我们眼睛盯着大银幕,嘴巴感觉着糖的甜,一直甜到心里。放映人生时气氛有点压抑,偏偏一个邻居来得晚,电影从一半看起。她坐在我旁边,边看边问,那个女的为什么哭啊?我回答,她被那个男人抛弃了!妈妈立刻捂住我的嘴,不让我说话,可能觉得我是个小姑娘,说这样的话不太得体。少林寺少林小子自古英雄出少年被我们称为“武打片”,(丙)了我们这些小孩的心,电影之外,我们都变身为少侠匡扶正义,以棍当剑,比画那么几下。总之,大人看什么电影,我就跟着看什么电影。有时候,一部电影连续放好几遍,我看得困了,头枕着妈妈的腿睡着了。迷迷糊糊中醒来,望见满天的星斗低低地垂着,又大又亮,奇异璀璨。耳边传来电影里的对白,还有泉水流动的声音,总觉得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 电影散场时,人们呼儿唤女,各自归家。我心里怅然若失,总希望一场盛宴不要那么快就结束。 现在看电影可以到电影院里看,也可以从电脑上看,但是小时候看露天电影的那种体验是截然不同的。许多事物终究会消失,但记忆有着它的执着,昔日的场景常不经意地在脑海中重现。我有时会梦见自己走在看电影的路上,还是小时候走的那条路,还是那片空旷的广场,电影似乎已经开始,我看见白色的大银幕在微风中浮动,无限近,又无限远。 (选自城市金融报2021年8月20日,有删改) 35依次填入文章甲、乙、丙三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嘈杂 呜 震撼 B杂乱 吱 振奋 C嘈杂 砰 振奋 D杂乱 唰 震撼 36按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 (1)我看过电影的正面,也看过电影的反面,隔着幕布,人群黑压压一片,借着银幕的光亮,能看到他们眼睛亮亮地盯着大银幕,表情还挺有趣。(体会两个叠词的表达效果)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段“我心里怅然若失,总希望一场盛宴不要那么快就结束”。 37第段说“看露天电影,算得上是我童年时代的一种美育方式”,请联系文章第段说说露天电影给了作者哪些“美育”熏陶。 38阅读本文第段画线句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鲁迅社戏 本文作者常常梦见童年时代的露天电影,社戏中的“我”深情怀念赵庄的社戏,原因分别是什么?试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老戏骨 张中杰 老戏骨早被人忘了名字。有人说姓张,有人说姓刘,甚至还有人说他应该是姓戏。 打小是个没见过爹娘的孤儿,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十二岁时他迷上了戏。七里八乡逢会赶集唱大戏,他便去看,眼瞪得溜儿圆,支棱着俩招风耳听得入迷。连草台班子的戏他也一场不落,有时听入境处,一忽儿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一忽儿兀自哈哈大笑,手舞足蹈,惊得看戏人都回过头看他,连台上演员也忘词了,拿眼戳他。大家都以为他魔怔了。 “当大厨多好,一辈子好吃好喝,起码混个肚儿圆!”他冲戏台班头说想学唱戏时班头说。班头叼个烟袋锅吧嗒吧嗒吸,不正眼瞧他。 “人不能光为了吃,我得学戏。唱好了,报父老乡亲对我的恩!”他说得一板一眼,像念道白,尾字音拖起了长腔。说毕,他恭敬跪拜作揖,比台上的主角还有范儿。 班头被他这一腔惊呆,又见他心诚,知道感恩,说得在理,让他跟了班子。 他除了为戏班子做饭,剩下的时间就跑龙套。奇怪的是,没见他跟谁学过,却唱念做打样样在行。他一个人能演所有角色,缺啥补啥;生旦净末丑,他唱啥是啥。扮老生显尽沧桑神韵,演青衣袅娜依人,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扮相各展风流;扮文丑出场,插科打诨,台上台下笑声不断;当武丑更见真功夫,连台下力气蛮的也惧他三分。 唱苦戏,他念及从前孤儿之难,悲悲切切,幽幽怨怨,让台下观众喉咙跟着发堵;又忽然声声苦句句哀高亢起来,观众的泪便唰唰直流,台下哭声大作;唱笑戏,自豪感溢满于胸,朗朗然从喉间有节奏地往高处走,台下也跟着大笑不止,鼓掌声、叫好声连成一片。 好多大剧团慕名重金来挖,私下允以优厚待遇,均被他拒绝。他说:“我从一而终。”一拨拨来人说客悻悻而归。 剧团有8个大戏箱,他还有个大小适中的“百宝箱”,香樟木,磨得黑明光亮,看不清颜色,到哪儿都背身上,寸步不离。大家戏称之“神秘9号”。 村里的村医是戏迷,车祸后送殡。村民们凑钱想让他出台戏,正巧与村主任爹八十大寿时间冲突。班头想给村主任爹演,他断然拒演。“村医一辈子救过多少人命,又是咱的铁杆票友,我得用戏送他一程。你们不去我一个人去!”他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他见剩饭抢着吃,每次吃过的碗都像舔过似的光,说什么“剩饭姓张,越吃越香”。夏天饭都有馊味儿了,他也不舍得倒掉。好在他身体好像铜墙铁壁,从未犯过胃病。 戏班市场不景气,连行头都置办不起。皇帝的蟒袍右腰间被吸烟人烧个鸡蛋大的洞,也换不了。他掀开随身的百宝箱,从里面拿出针线包。一愣眼工夫,蟒袍上的破洞已被缝得严丝合缝。但是,他常常望着破旧的戏装,怔怔发呆。 那天,班子为孤儿院义演。他正演铡美案里的包公怒斥陈世美,高潮处,掌声、喝彩声四起。忽见狂风飘来,头顶搭起的头柱突然倒下。拉二胡的二大爷和边上昏睡的小孙子来不及反应。但见他边唱边飞身而起,扑向二人,被柱上的灯砸中脑门儿,瞬间血流如注。他硬生生面不改色,唱完最后一句,猛然直挺挺倒地。 大家把他翻过身来,“速拿我9号箱来!”血污满面的他,京腔京韵大声念白。 “毛巾?”他摆手,“急救包?”他摇头,食指下探示意下翻。箱子最下边哗哗啦啦,全是五角、一块、两块的脏兮兮的纸币和硬币。 “这些一半给孤儿院,一半置办新行头”言毕,气绝而去。 一老戏迷,民间雕刻家,在他坟丘的碑上刻上“老戏骨”。字迹风流,劲直有力。 (节选自小说选刊2020年第2期) 39本文叙述了关于老戏骨的几件事,请在横线上补全相关内容。 少年老戏骨迷上看戏_老戏骨成名,拒绝大剧团重金聘请,_老戏骨吃剩饭,缝补戏装,_ 40刻画老戏骨这一人物时,本文使用了不同的描写方法。请就第段的人物描写方法及其表达效果,作简要品析。 41老戏迷在“他”的碑上刻上“老戏骨”,体会“老戏骨”这一评价蕴含的丰富意蕴。 42戏曲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请结合选文和材料,就如何弘扬国粹提出合理的建议。 【链接材料】 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这时候,看见大家也都很扫兴,才知道他们的意见是和我一致的。 (节选自鲁迅社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染香 麦淇淋 初春的夜晚,读到晏几道的临江仙浅浅余寒春半:“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微风吹过,梅花蕊轻摇似在嬉闹,细雨纷纷,杏花飘香。 想起小时候在老家,母亲总会在雨季后,挑一个阳光大好的日子,将衣物被套悉数搬到小院,或挂在晾衣绳上,或放在临时搭起的木板上接受阳光的洗礼。不论多忙,母亲总会记得在太阳落山前,将这些衣物被套收回屋,一件件折叠好。 后来我问母亲,为何总在雨天过后晒衣物?母亲回答:“雨天的空气里也会染着花香,而且味道特别浓郁。雨后初睛晒的衣物,不仅有阳光的味道,还有花的味道。”我不知道雨天的花香是否真的特别浓郁,只是惊讶,即便是阴雨天, 花朵仍然会绽放,它并不会因为天气的阴郁而改变其芬芳的本质。 我居住的小巷里有位女瓦工,40来岁,带着5岁的女儿月牙一起生活。有一年秋天,一个糖果贩子误以为月牙拿走了他的进口糖果,与这个女瓦工争执不下。最后糖果贩子发现是自己漏数了糖果,才不好意思地道歉。女瓦工并无抱怨,只是说道:“找到了就好,月牙很乖,她不会拿别人的东西。” 那年的台风天,我家门口的洗碗池遭到毁坏,母亲便找女瓦工来砌一个新的。女瓦工铺砖的手艺很好,为人也很随和。闲谈中,我大概知道了女瓦工的情况,她从小就是孤儿,没有读过多少书,年轻的时候跟师傅学铺砖,勉强能够糊口。 5年前的一个傍晚,女瓦工下工回家,看见一个女婴孤零零地躺在树下瑟瑟发抖。女瓦工收养了女婴,给她取名“月牙”。月牙天生聋哑,她带着孩子一边打工,一边寻找治病良方,这才辗转来到我们这座城市。 今年夏天,我跟几个伙伴去海边玩,远远望见女瓦工在给人看自行车,而月牙则在一旁玩耍。我很惊讶,问她:“你不是在做瓦工吗?怎么又来干这个?” 女瓦工挑了挑眉头,笑了:“那个活儿不定常有,没活儿的时候我看过自行车,卖过盒饭,摆过地摊儿,还承包过公司清洁的活儿。哪里有活儿干,我就往哪里去。”她很健谈,“月牙现在上了学,会看口型,懂得别人说什么,还学会了跳舞呢。”说这些的时候,女瓦工满脸微笑,月牙看看她,也微微笑着。 有一回,我陪母亲去公园跳广场舞,看到女瓦工带着月牙也在跳。她们手舞足蹈的,脸上的神情十分快乐。我感到很奇怪:“月牙听不到音乐,没有伴奏,能学会跳舞吗?”母亲说:“没有阳光的日子,并不意味着太阳不存在。一个人听不到音乐也不意味着她心中没有音乐。” 清朝诗人李勉有诗云:“粉墙经扫花落尘,一带楼台树影昏。雨细风斜帘未卷,纵无人在亦消魂。”诗中说粉红色的墙壁用拂尘一扫有如落花般,这一片楼台亭院掩映在树影中。斜风细雨中竹帘未卷,纵然无美人在赏雨也令人感怀。 大抵,我们在尘世行走,偶有与困顿时光相互凝望时,若心中染着一缕花香,染着一幅美景,便可任岁月更迭,且淡然翻书写字,间或抬头一笑。无论走在怎样的境地,都如同走在山清水秀、春暖花开的风景里。这样的一颗心,便有如拥有一整个春天,整个灵魂便也会散发出迷人的香味。 (选自思维与智慧) 43本文记叙了关于女瓦工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44文章第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5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加点词语。 月牙天生聋哑,她带着孩子一边打工,一边寻找治病良方,这才辗转来到我们这座城市。 4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声吆喝 召唤 “腊梅,腊梅,好香的腊梅哟” 推开窗子,有雾,抓一把,浓稠得确乎有几分手感。 一声苍老的吆喝,在雾里翻了几个跟斗,就稳稳地立在了我跟前。 只见吆喝,不见人。我知道,这都是雾在作祟,我客居的这座山城,就是雾多。依山环绕的大黄路是从渝中区的大坪斜刺里拐绕过去的。雾大,能见度很低。当我着实地踩着那吆喝声时,才看清一位头缠毛巾的老人,跟我刚去世不久的母亲年岁差不多。老人枯瘦枯瘦的,坐在山坡上,就像一棵上了年纪的树。她背在背篓里的腊梅,活像是从她的身上长出来的,手里呢,持着一束腊梅,不停地对来往的行人显摆、吆喝。“腊梅,腊梅,刚从南山采的腊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