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教案(二)

上传人:奇异 文档编号:23229108 上传时间:2021-06-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三首》教案(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古诗词三首》教案(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古诗词三首》教案(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正确认读“蚕桑、耘田”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并会默写两首古诗。2 学习两首古诗,了解诗恚,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 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并默写两首古诗。 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1 欣赏图片,激情引入:乡村,一个多么诱人的名词,那里有田园绿野、小桥流水;那里有炊烟袅袅、牧童短笛。 (课件出示图片欣赏)2 诵读诗词,激发情感;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陶醉在乡村迷人的世界里,用自己的诗心与小桥流水撞击, 用情浓意切的诗笔勾勒出农村景色的优美秀丽!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优美的诗词句(课件出示,学生朗读)(1)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2)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3)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4)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5)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3 你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什么?(乡村风光的优美,生活的悠游自在)4. 过渡:是啊,美丽的田园风光在各位诗人的笔下都展现出不同的画卷。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 欣赏乡村的美景。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5 板书课文题目。二、学习乡村四月。(一)初读诗歌,了解诗意。1 自由读诗。要求: (1) 读四遍,前两遍读时,把字读得字正腔圆,注意多音字与生字的读音;后两遍读时,把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可以摇头晃脑地读。(2) 对照注释、插图,想想诗中每句话的意思。(3) 小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2 汇报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他们读得怎么样?(1) 字音读准了吗?(指导读准多音字“了”与生字的读音)(2) 注意到在哪里停顿了吗?3 老师范读,学生注意停顿。4 小结读古诗的方法:要缓缓地读,注意停顿;摇头晃脑地读,韵味自然就出来了;读诗时把自己想象成诗人。5学生再读诗,要读得有节奏,尽可能读出味道来。(二)品读诗句,领悟诗情。1读到这儿,乡村在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印象?(美丽、繁忙)哪些诗句表现了乡村的美丽、繁虻?2 学生汇报,随机点拨。A感受画面,体会景物的美: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景物山原(山陵、原野) 、川(平地)、子规(杜鹃)、黄梅雨(1) “绿遍”体会到什么?(充满生机,郁郁葱葱,到处都是)“白满川”是怎样的画面?(稻田中的水色波光粼粼,水色与天光相映照,满目亮白)“雨如烟”是怎样的雨?(淅淅沥沥,茫茫如烟的黄梅雨)(2) 展开想象,说话训练。想象画面(课件出示画面):这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幅画面?(以山川作为画面的主体, 下着渐浙沥沥、 茫茫如烟的黄梅雨, 掩映着声声“布谷、布谷”的杜鹃叫声)(3) 以读带情,有感情地朗读:把这种感觉带进诗中, 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B 体会农村生活的繁忙。(1) “闲人少”:为什么说“闲人少”?人都去哪里了?(引出下一句“才了蚕桑又插田”)(2) 从“才了蚕桑又插田”体会到了什么?(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农活儿很多,农民劳动的繁忙与紧张)(3) 想象说话:可能还有哪些农活儿?面对这些辛勤劳作的农民, 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激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4) 诵读诗歌,升华情惑。是啊,劳动最光荣。 你们想的和作者一样, 他在诗中也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赞美。 带着你们的赞美读读这两宅诗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3 背诵乡村四月。三、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 谈话过渡:欣赏了乡村四月给我们带来的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迷人景象和劳动人民紧张、 繁忙的劳动情景。 接下来,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同样也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歌四时田园杂兴 。2 板书诗题并理解,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兴” ,理解“杂兴”。3 学生回忆 。重点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词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初读,建构田园生活的主题。1 教师用语言渲染,用图片辅助,帮助学生温习本单元的主题。2 师生交流,理解词牌名。3 请学生自由朗读词句,把词句读通顺,字音读准确。教师检查整首词的读音,重点指导“塞”的读音及“鹭”等字的书写。4 请学生再读词句,指导读出词的节奏。二、细读,走近田园生活的画面。1 请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回顾理解词句大意的方法。2 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整首词的意思,并在小组内交流。3 反馈汇报对词句大意的理解。三、赏读,触摸一颗眷恋的内心。1教师配乐范读,请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初步感受作者的“不须归”。2 由“不须归”切入,让学生交流汇报作者“不须归”的原因。(1) 景美中感悟“不须归” 。请学生了解词中描写的景物。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想象词中的画面。学生交流想象的内容,教师紧扣画中的色彩及“飞”字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用其他词语来形容春景。 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地品读, 感悟画面的和谐与动态之美。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初步感悟作者“不须归”的原因。(2) 鳜鱼肥中感悟“不须归” 。让学生关注“肥”字,交流从“肥”字仿佛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品读前两句词,感悟作者用词的精妙。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进一步感悟作者“不须归”的原因。(3) 箬笠、蓑衣中感悟“不须归” 。学生感悟“斜风细雨” ,引导学生用其他的词语形容春雨的特点。学生品读,继而诵渎第三、四句词,感受春景的宁静之美。(4) 让学生把感悟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下来,并在全班交流,提升画面的整体美。四、拓展,感悟一份眷恋之情。1 出示补充资料:“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 ”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2 师生交流作者的生平,教师补充对作者的介绍。理解作者“不须归”的原因,进而走进作者的内心。3 教师引读第三、四句词,升华情感。4 补充学习作者的另一首渔歌子 ,让学生初步了解词意,并朗读积累。5 回顾作者生平的著作,师生带着对整首词的感悟,一起诵读渔歌子 。板书设计景中有情渔歌子不须归(唐)张志和情景交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