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方案

上传人:功*** 文档编号:230966444 上传时间:2023-08-2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76.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23年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2023年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创新创业的决策部署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的指导意见要求,市以大学为核心,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优势,构建政府、高校、企业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创新链条,加快推动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现就建设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制定如下方案。一、建设基础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以大学为核心,在市建华区劳动路、新江路、新明大街、建设大街合围区域内,规划建设面积8.3平方公里。(一)产业基础扎实建华区位于中心城区北半部,辖区面积120.61平方公里,总人口33.3万,是中心城区之一。近年来,建华区立足现有基础和发展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绿色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冰雪产业为主的四大产业集群。绿色食品加工方面形成乳品、食醋、酱油、啤酒等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装备制造方面形成以北苑开发区、红光工业园区、腾翔铸锻造园区为载体,建设装备制造孵化园,建立健全农机制造、高铁配件、高端军民融合产品体系;现代服务业方面形成万达城市综合体等4个商圈雏形,以卜奎清真寺等历史人文资源打造精品旅游路线,以万达和中瑞悦力城等为依托,形成商贸物流体系新业态和商贸物流主导产业;冰雪产业方面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打造轻重装备结合、研发制造服务兼顾的冰雪装备全产业链。(二)科教资源丰富大学和医学院2所大学、省农业科学院分院1所科研院所坐落在建华区内。2022年,区内有高新技术企业1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个,其中国家级孵化载体1个,省级技术转移机构2个,产业学院8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9个。大学是省西部地区唯一一所省属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和高教强省(一期)重点建设高校。现有23个学院(部X7个教辅单位,77个本科专业,涵盖H个学科门类,其中8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9个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有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70个二级学科、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拥有4个省级重点学科。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省级领军人才梯队6个、市级领军人才梯队13个、省教学团队3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拥有寒区麻及制品、植物性食品加工技术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工业大麻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建有省玉米主食工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6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近年来,围绕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微生物制剂、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持续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取得了明显成效。医学院是省西部地区唯所省属医学普通高等学校,是教育部、卫生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省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学院设有20个教学及教辅机构,5个学科门类的25个本科专业,其中,精神医学、护理学、药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临床药学、预防医学等9个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医学技术、基础医学2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拥有省级重点学科、省市级领军人才梯队等35个。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24人。建有天然药物抗肿瘤等5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近年来,围绕国家和省重点发展科技领域,自主研发“黄茜系列玉米须系列”等20余款产品,持续推进校企合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奠定坚实基础。省农业科学院分院是省唯一一所围绕旱作农业开展研究的综合性院所,内设玉米创新中心、大豆研究室等9个研究室。拥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站长4人,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站长)10人,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1人,后备带头人2人。建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科学家工作室6个。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18个,获得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8项、地市级科技进步奖134项。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聚焦全市重点产业发展布局和产业链建设,围绕大学、医学院、省农科院分院建设创新创业生态圈,以高校院所优势学科为链条、优势平台为载体、优势成果为源头,带动区内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建设发展,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要素全面互动的创新创业新态势。(二)建设规划利用4年时间,以大学为核心,在劳动路、新江路、新明大街、建设大街围合区域内建设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并适度辐射。建设创新创业生态园,打破体制分割、集聚科教资源、实施有效政策、营造创新氛围,构建校产科城人多元融合、各类创新要素全面互动的创新创业生态园,建设现代产业园,推动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现代服务三大主导产业以及整机装备制造、冰雪装备、畜牧业等重点产业发展;建设创意设计园,带动高校优势学科建设、提升科研创新水平、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校地企共赢发展。通过三大园区的引领和带动,进一步释放科技资源,形成覆盖建华区乃至全市中心城区的辐射区。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核心区(三)建设目标到2023年末,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实现产值10亿元,其中主导产业规模达到8亿元;圈内企业数量达到IlOo家,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2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4家;创新创业载体达到5个,各类创新平台达到35个,引聚高层次人才1800人;省级技术转移机构2个,转化科技成果15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0.9亿元。到2024年末,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实现产值15亿元,其中主导产业规模达到13亿元;圈内企业数量达到1200家,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3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6家;创新创业载体达到6个,各类创新平台达到37个,引聚高层次人才1830人;省级技术转移机构2个,转化科技成果2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2亿元。到2025年末,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实现产值30亿元,其中主导产业规模达到28亿元;圈内企业数量达到1300家,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4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8家;创新创业载体达到7个,各类创新平台达到38个,引聚高层次人才I860人;省级技术转移机构2个,转化科技成果25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8亿元。到2026年末,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实现产值50亿元,其中主导产业规模达到48亿元;圈内企业数量达到1400家,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5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0家;创新创业载体达到8个,各类创新平台达到40个,引聚高层次人才1900人;省级技术转移机构2个,转化科技成果28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亿元。通过核心区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进一步形成覆盖建华、辐射全域的辐射区,市校企协作更加紧密、产学研深度融合、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创新创业环境明显改善。三、重点任务(-才了造特色优势创新平台。围绕产业发展和产业链建设,支持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功能完善、协同高效的创新平台。支持优势平台提档升级。通过科研支撑、产学研引领、政策保障,强化寒区麻及制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玉米深加工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省双歧杆菌功能评价与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9个高层次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优势特色平台实现提档升级。支持新建平台发展。推动大学植物性食品加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培育建设项目)通过教育部论证验收;加强植物基功能饮料研制及加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特色北药资源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建设,形成产业发展的源头;完善农用生物制剂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构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协同发展模式。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企业创新发展为目标,校地共同支持生态圈龙头骨干企业、高校院所及人才团队合作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搭建集聚空间、人才、政策等要素的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高端人才集聚平台、科技企业创业孵化平台,为创新主体引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提供全方位服务。专栏1特色优势创新平台1 .大学植物性食品加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省打造农业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万亿级产业集群等需求,大学整合校内科研资源,与龙江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建设。建设目标:针对省食品行业和企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性和共性技术问题,开展工程化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加快成果转化,力争实现年均转化科技成果3项以上;5年内承担国家级项目10项以上,省科技重大专项23项,争取获授权专利2030项;制定国家、地方及行业技术标准、企业标准10个,技术咨询10项,为企业培训工程技术人员200余人次。重点任务:打造植物性食品加工领域原创理论技术策源地;与飞鹤乳业有限公司、龙江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着力实现玉米浆生物促长剂、全谷物玉米营养专用粉等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建设植物性食品加工高水平人才及成果的孵化基地,打造面向全球、国内一流的开放、合作、共享科技创新平台。2 .医学院植物基功能饮料研制及加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根据健康龙江2030规划要求,做优健康+食品、叫响犍康+中医药,由医学院与鼎恒升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培育建设。建设目标:提高我省特色药食同源中药材精深加工能力,拓展应用领域,研发多元化的天然、绿色和健康的新型功能饮料,推动食品产业技术升级和成果转化。着力建设成为部级特色植物基功能饮品研制和中试生产平台及创新技术工程化基地。力争实现每年科研成果产业化13项;获授权专利1020项;制定国家、地方及行业技术标准、企业标准10个,为企业培训工程技术人员100余人次。重点任务:开展以基于药食同源中药材功能饮料加工领域为主的应用研究及开发,提升新产品研制和转化能力;加强与飞鹤乳业、参鸽药业、鼎恒升药业等行业龙头企业产学研合作,研制抗疲劳、降三高、护眼等功效创新产品;加快推进三清凉茶和柳蒿芽汽水等成果落地转化;努力打造植物性食品加工领域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双高地。3 .医学院省特色北药资源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按照国家、省市中长期中医药产业发展战略部署,围绕我省特色北药资源的种质资源挖掘、规范化栽培、优良品种选育及全株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提档升级,提升重点实验室研究水平和能力。建设目标:通过现有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在特色药用资源优良品种选育、抗逆相关基因克隆及功能评价、道地性成因与新型健康产品研发等方向上形成显著优势和特色,成为在省内外有影响和特色的中药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科研平台;结合省道地药材发展实际,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发表一批具有引领性的高水平论文,取得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重点任务:开展中药资源保存、引种驯化、繁育技术研究及新品种培育;研究道地药材形成过程中遗传成因、环境成因、物质基础和中药道地性与其药效相关性;利用我省特色道地药材进行中药新型健康产品研发,为我省特色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药材种植结构的改善、北药特色品牌的打造,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贡献。4 .医学院省天然药物抗肿瘤重点实验室。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瞄准国内外天然药物抗肿瘤研究的前沿课题,研发保健食品和治疗新药,为恶性中瘤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创新平台。建设目标:深入挖掘天然药食两用资源,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研发保健养生产品,探索中医药养生、保健、康复等新业态,不断释放天然药物健康服务的潜力和优势,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力争实现年均转化科技成果2项以上;5年内承担国家级项目5项以上,省级科技项目10项以上,争取获授权专利1020项。重点任务: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特色天然药物资源,提取、分离、筛选具有抗肿瘤作用的生物活性成分,进一步优化和修饰其分子结构和改良活性成分剂型,实现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对肿瘤的减毒增效作用,构建中医药抗肿瘤科技创新体系,取得高质量原创成果。5 .省农业科学院分院省半干旱区农业环境与黑土地保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黑土地保护利用的决策部署,开展黑土地保育、农业水资源、作物栽培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和集成研究,为促进半干旱区现代粮食和大农业健康稳步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建设目标:三年发展目标为建立农业生态数据共享信息系统,构建薄层黑土保育提质增效、作物高产高效栽培、生态脆弱区耕地修复及可持续利用技术,提出农田生物多样性维持和土地保护与利用管理措施,优化害虫控制新措施并形成综合配套的生态调控技术,为省西部地区创制抗逆、高产作物种质资源创制和新品种培育提供环境数据支持。远期发展目标为遏制黑土耕地退化,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确不同农业环境条件下产地健康及危害因子的演化过程、迁转规律、主控因素、危害风险及调控方法;建成我省半干旱区天敌昆虫资源最丰富、数据最全的资源库。重点任务:半干旱区农业环境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研究方向和内容:农业气候资源和大气环境变化趋势、基地不同种植模式下农田土壤墙情和生产力的演变规律、主产区产地环境健康及危害因子定时定点长期监测。半干旱区浅薄黑土耕地保护和利用研究方向和内容:浅薄黑土监测与评价、土壤培肥与地力提升、农田障碍消减、高效施肥、土壤微生物、土壤肥料监测。半干旱区农田天敌昆虫资源收集与利用及生物多样性格局研究方向和内容:天敌昆虫资源分类及生物学特性、各昆虫功能种群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和维持机理,形成农田生物多样性维持和土地保护与利用管理措施。为西部半干旱区作物育种与创新提供技术支持方向和内容:农业气候资源和大气环境的变化趋势、作物生育及物候期的长期变化趋势。6 .省农业科学院分院省松嫩平原西部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的战略需求,强化作物遗传育种的基础研究,推动作物育种逐渐向高效、精准、定向方向转变,提升种业科技自主创新和生产能力,破解产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推动我国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建设目标:三年发展目标为重点围绕松嫩平原主要农作物的资源搜集、优异基因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种质改良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远期发展目标为创制符合区域发展的种植资源,建成我省松嫩平原资源最丰富、数据最全的科技创新平台;为农业发展培养领军人才,成为学术交流、学科建设根据地。重点任务:松嫩平原主要农作物的资源搜集、表型评价与特性鉴定研究方向和内容:大规模筛选抗旱、耐瘠薄、耐盐碱等表型评价体系的种质资源,实现基因资源的表型精准鉴定。松嫩平原西部主要农作物的优异基因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研究方向和内容:基因型鉴定、主要作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相关作物农艺性状的功能基因定位和挖掘,为松嫩平原西部农作物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基因资源。松嫩平原西部主要农作物种质改良技术研发及资源创新利用研究方向和内容:适宜机械化种植、应用品质良好、抗逆性良好的各类农作物新种质,面向学科群和社会共享,提升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7 .大学省农用生物制剂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围绕国家生物经济发展战略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发展生物经济战略新兴产业精神要求,整合校内科研平台资源,联合益海嘉里(富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建设目标:针对农用生物制剂产业化发展中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构建具有省特色的农用生物制剂产业化研究平台及协同创新中心。在建设期间力争实现中试基地建设超过5000平方米;承担省级以上重大或重点项目3项;成果转化金额超过2000万元,技术成果实现企业增收超过5亿元;辐射企业达到20家,引领农用生物制剂产业发展。重点任务:以农用生物制剂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为契机,完成功能生物资源与创新平台、微生物菌体蛋白饲料产业化创新平台、多功能微生物肥料产品开发与产业化技术创新平台和畜禽粪便与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围绕益海嘉里、阜丰生物、中科立原生物科技等企业需求,建设高浓度有机废弃物生物转化中试基地,解决成果转化过程中从实验室到工厂最后一公里的问题。8 .省精密制造装备及工业感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紧紧围绕省“4567重点产业,面向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市精密超精密制造产业,在复杂精密机电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超精密加工理论与方法、精密运动控制与检测技术、工业感知及系统集成技术等方向上开展深入研究与系列装备研发。建设目标:针对智能机床、精密制造装备和工业感知领域基础理论和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推动区域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技术进步,力争实现年均转化科技成果2项以上;5年内承担国家级项目24项,省部级科技项目48项,争取授权专利2030件,签订关键技术横向课题10-15项,组织或参与技术转移培训1020次,为企业培训工程技术人员100余人次。重点任务:瞄准齐重数控公司、齐二机床集团、景宏石油、四达公司等区域重点企业技术需求,重点围绕高速与高精密机床制造、高性能检测、高质量装配等制造过程中所必需的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实现装备制造智能感知、构建加工制造与机械装备运行大数据系统、开发制造设备系统优化与远程运维平台等。9 .大学省大数据网络安全检测分析重点实验室。依据省市数字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发挥学科与专业优势,针对区域网络安全问题,开展大数据网络安全检测与分析研究,提升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水平,研究成果服务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建设目标:针对数字经济中数据安全的检测与分析是互联网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问题,省大数据网络安全检测分析重点实验室将基于网络安全感知技术、网络安全检测分析技术,为我省互联网经济产业,特别是为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拟在5年内承接国家、省部级项目10项左右,纵向和横向课题总经费1000万元左右。申请发明专利10项以上,成果转化3项以上。重点任务:针对国内网络安全检测与分析领域的关键问题,结合区域社会实际情况,研究网络安全感知与检测分析算法,有效发现和识别网络中的安全威胁;开展网络安全检测、场景关联、终端行为和抗攻击能力等安全大数据处理分析工作;与360集团等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重点实现网络安全大数据采集、解析、处理与分析等相关科研成果的转化,与企业联合打造领先的开放共享科研创新平台。(二麻设功能完善的创业载体。科学规划生态圈内孵化器、创业基地布局,支持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创业基地等孵化载体建设,打造孵化一加速一产业化创业发展全链条。推动大学科技园提档升级。持续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进一步完善硬设施,强化建设软环境,力争在项目建设周期内将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省级大学科技园,吸引一批创业团队、科技型企业入驻园区创业,为企业提供低成本的创新创业载体空间。支持创业孵化载体多元化发展。力口强苗圃一孵化器一加速器一园区创业孵化链条建设,吸引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校友企业等通过投入资金、土地、技术、管理等多种模式,参与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学习借鉴国内先进孵化载体发展和管理模式,创建适合生态圈孵化载体发展新机制,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壮大创业导师和管理人员团队力量,及时掌握在孵企业需求,引导孵化载体有针对性的组织创业导师团队开展辅导,切实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打造专业化、特色化科技企业孵化载体。通过整合资源、健全机制、落实政策,不断创新服务手段,打造鑫茂大厦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中瑞悦力城创意设计孵化基地、万达数字商业产业孵化基地、星光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基地等新型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平台,承接大学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科研人员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做强做大鹤城新经济电商直播基地和首光电商直播城,进一步优化要素保障,打造投资创业洼地。专栏2孵化载体建设1 .大学科技园。依托大学玉米精深加工、农用微生物制剂、果蔬杂粮饮品、汉麻及制品、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科研和人才优势,围绕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升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集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和开放协同发展于一体的平台。采取一园多区的建设方式,在园区内设立研发区、孵化生产区、众创空间等三区,到2026年园区面积达到800010000平方米其中孵化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培育孵化科技型企业20家以上,力争将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省级大学科技园,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2 .鑫茂大厦新经济新业态产业孵化基地。以位于市区商业中心地段鑫茂大厦A座为载体,以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和创意设计产业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为定位,引入中核汇能新能源有限公司、港能投智慧能源有限公司、沙漏科技等区域总部企业3家,引进新经济业态企业21家、生产生活服务业企业33家,行业涵盖新能源、软件开发、互联网电商、生物科技、康养旅游、劳务外包、文化传媒、餐饮娱乐、交通运输、金融保险、农业服务、财会核算、法律服务等多个门类,逐步将鑫茂大厦打造成为省西部、辐射蒙东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总部经济和数字经济集中园区。3 .中瑞悦力城文创集市孵化基地。以中瑞悦力城为载体,重点打造创意教育培训、创意设计孵化区、文创集市、创意活动服务区,支持网红经济、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新业态和平台经济、体验经济等新模式加快发展,在产业链条延伸上下功夫,拓展电商多元化服务,推动线上线下服务业深度融合,形成全市创意设计人才聚集洼地,成为全市创意设计产业发展高地。4 .鹤城新经济直播基地。基地位于金融街北侧嘉禾国际商服,重点打造电商直播城和电竞电商城两个新业态,通过培育职业网红、电竞人才培养等模式,逐步形成社会应用本地化、新经济人才本地化、企业成果输出本地化、人才就业本地化的新经济健康发展格局。其中电商直播城建筑面积2980平方米,通过引进和培育一批本地化、专业化的直播电商,不断推广直播+品牌新模式,多元化、多维度探索和实践数字经济赋能产业链,实现传统产业向电商化转型。电竞电商城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通过电竞学校集中特训,为国家及省电竞运动输送职业电竞运动员,承办城市及地区电子竞技赛事,填补我市电竞产业的空白。专栏3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建设1 .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依托高校人才和科研优势,打造集产、学、研、创于一体的双创教育模式,构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双创教育示范基地。重点任务:推进创新创业园改造升级。继续扩建改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打造集培训、咨询、指导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孵化服务平台。严格大学生创新创业园项目的甄选。组织创业导师、创业企业家、行业技术人才以及学校相关负责人,对创业项目进行考核,根据创业项目情况安排不同的创业苗圃区和创业孵化区。加强创新创业实践锻炼。依托不同学科科研平台、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国家、省、学校三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互联网+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依托,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不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增强服务社会本领。完善双创教育保障体系。建立各部门合作的联动工作体系,实施思想+创新+创业三导师制计划,对创新创业活动进行辅导和培训。筹建大学创新信息网和就业创业信息网等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和自媒体信息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信息服务。2 .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建立由创新创业知识教育、技能培训和实践活动相互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活动平台和创业平台。重点任务:创新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创新创业园建设。在现有2个园区基础上,继续辟建新区,完善创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创业园区的接待能力、孵化层次和水平,实现创业园功能作用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有效对接。争取未来3年内建成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一体化的4个创业园区。强化活动管理,打造优秀创新创业成果。搭建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培训平台定期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大讲堂、创客沙龙、创客故事会、创客训练营等系列活动,鼓励并支持学生参加新道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级各类竞赛。适当引导企业投入经费,搭建学生与企业交流切磋的平台,催生优秀项目和成果,力争在省赛、国赛上有所突破。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融合,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结合学院特色专业,定期开展大学生创业项目培训活动,促进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联动。编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优秀成果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专业知识中渗透创新创业知识,引导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社会担当能力,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综合素养及其可持续发展力。(三)推动高质量成果就地转化。着力构建以企业为需求主体、以高校院所为供给源头、以生态圈为承接载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新体系,推动技术创新需求与科技成果精准对接,向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要增量。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推动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医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两个省级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支持国土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申报省级技术转移机构,充分发挥省级技术转移机构的带动作用,鼓励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溢出和转化。健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机制。发挥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交易奖补、技术转移机构绩效奖励、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政策激励作用,推进、引导高校院所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鼓励职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转移转化。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激发创新活力;探索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试点,以市场化手段,促进更多成果在企业实现产业化。建立长效化科技成果发布平台,支持高校与各县(市)区开展政产学研合作,与益海嘉里、飞鹤乳业、龙江阜丰等企业在人才培养、重大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技术成果转让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逐步建立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校地合作、产学研相结合有效机制。支持大学成果就地转化创办科技型企业。鼓励大学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创办、参与创办、入股企业,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列入重点科技计划予以支持,快速提升和改进生态圈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层次和水平。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支持商业银行运用专利权、商标专用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融资,进一步拓宽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渠道。支持校企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构建以产业链供应链“链主企业为龙头、高校院所支撑、产学研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构建全链条、贯通式创新共性技术供给与成果转化机制。以高校、科研院所现有科研为基础,以企业出题、高校院所答题为合作模式,以通过成果就地转化推动产业振兴为目标,推动大学玉米资源生物转化产业技术研究院、医学院药食同源植物微生态制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利用生物加工技术对食品加工副产物谷氨酸发酵母液、玉米蛋白粉、玉米浆等进行生物转化,开发复合微生物肥料、功能性发酵饲料添加剂等产品,实现食品加工副产物资源化、无害化利用。专栏4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1.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省级技术转移机构1定期整理发布大学可转移转化成果,加强与生态圈内政府和企业的对接,搭建高效成果转化平台,促进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点任务: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高效工作机制和明晰的管理服务流程。根据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流程,探索协议定价、招标或技术交易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壮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专业队伍。通过引育并举、专兼结合,组建成果转化运营团队,在项目建设周期内力争新培养技术经纪人3人。对科研人员、校内院系部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关人员开展专业化培训I,提升相关人员成果转化政策水平和科技金融等专业知识,围绕大学优势学科提供一站式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到2026年力争实现横向课题经费1000万元、成果转化20项。2 .医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省级技术转移机构打造校企科技供需通道,加快科技攻关及成果转化应用。重点任务:提升科技供给能力,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充分发挥省级技术转移机构在技术转移、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引领作用,积极挖掘地方特色潜力项目,开展关键领域技术攻关,全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在项目建设周期内力争实现横向课题经费500万元、成果转化10项、培养技术经理人10人。加快推动黄黄全产业链建设,助力中药材产业发展。抢抓国家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的重大机遇,开展省优质原生态黄茜种植技术研究,推进仿野生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通过对黄黄地上部分特色食品、功能性食品和饲料添加剂产品的研发,积极开展黄苗全株综合利用,加快推动黄黄全产业链建设。3 .大学玉米资源生物转化产业技术研究院。借鉴先行建设的产业技术研究中心(院)的经验,与卫诺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建设目标:经过3年建设,成为国家东北玉米资源生物转化领域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可转化的高水平创新成果溢出地,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和玉米资源生物转化能力,成为玉米资源生物转化领域国内领先的成果转化平台。重点任务推动玉米资源生物转化领域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打造玉米资源生物转化领域原创理论技术策源地;建设玉米资源生物转化高水平人才及成果的孵化基地;打造面向全球、国内一流的产业技术研究院。4 .医学院药食同源植物微生态制剂产业技术研究院。紧紧围绕省、市中医药产业战略部署,以药食同源植物资源和益生菌及其发酵产物为原料研制新型微生态制剂,与参鸽药业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建设目标:经过3年建设,将其建成集理论研究、应用开发和产业化为一体的中试技术平台,作为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桥梁、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和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产出高附加值的创新成果,建设成为微生态制剂领域国内领先的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任务:提升药食同源植物微生态制剂领域高水平科研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开展药食同源植物有效成分和益生菌协同益生的应用基础研究;研制新型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产品,以及研发相应食品(药食同源植物的发酵饮料等保健食品(药食同源植物提取物与益生菌的组合、膳食纤维补充剂等)和药品;培养高层次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四)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完善人才育引用留机制,全面培育、引进和用好科技创新人才。推动大学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大学、医学院等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积极探索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英才班、卓越教师班、卓越农业人才实验班培养试点。探索与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与凯捷咨询(中国)有限公司、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齐重数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通用技术二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北大仓集团有限公司等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基地,积极探索以飞鹤现代产业学院、智能装备产业学院等为代表的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新模式。落实创新人才政策。完善人才支持相关政策,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打通校地之间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拓展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实施齐聚英才行动,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各项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科研人才到地方兼职和创新创业。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建设创业孵化载体和服务设施,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基础条件尤化创业服务,开展帮办、代办、领办,提供一条龙优质服务。专栏5大学产教融合建设1 .大学智能装备产业学院。紧密围绕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市精密超精密制造产业发展规划,依托大学,联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齐重数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和雄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四方共建,政、校、企三方投入建设使用面积为Ilo(X)平方米,集实验教学、工程实训I、产学研用平台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学院基地,建设高质量的工程实践训练、职业素质训导、社会培训I、技能鉴定和应用研发五位一体的实践育人平台,全力支撑市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和提档升级。2 .大学飞鹤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市政府、飞鹤乳业有限公司三方共建,建设使用面积为10000平方米,集实验教学、工程实训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学院教学基地;依托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优势特色学科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发挥植物性食品加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平台优势,重点围绕解决乳品产业人才需求侧和供给侧的矛盾问题,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技术发展、企业人才需求紧密衔接,助力我国乳制品加工行业加速发展。3 .大学数字新商业产业学院。联合市政府、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俄速通集智科技有限公司、财智未来(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知链科技有限公司、厦门网中网软件有限公司共建,政、校、企三方投入建设使用面积为10000平方米,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建设、师资建设、企业服务、创新创业和实习实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新商业产业学院。强化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机制,构建紧密对接市数字新商业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的专业课程知识及能力培养体系,全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同频共振,确保人才培养为数字新商业运营与决策数字化赋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发展。4 .大学华为ICT产业学院。联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鲸鹏创新中心、昇腾人工智能中心共建校企合作平台,共同投入建设大学华为ICT产业学院,建设面积100O平方米。根据产业岗位需求与社会化服务内容,设计并搭建平台功能模块;组建社会化服务团队,由华为及合作伙伴指派专家对团队负责人及成员进行培训,将产业学院建设成为服务东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智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源泉、高端领军人才的聚集高地。5 .医学院一珍宝岛医药产业学院。联合哈尔滨珍宝岛制药有限公司共建实践型人才培养平台。通过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建设一批高质量校企合作课程、教材和工程案例集,助推知识结构系统化;共建高仿真度的实践实训平台,使用真实生产线等开展浸润式实景、实操、实地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的良性互动,达到教育与产业、人才与市场、学业与就业无缝对接,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6 .医学院智能影像工程产业学院。依托医学院医学影像技术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学科优势,联合上海联影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安科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辽宁开影医疗有限公司三方共建。重点围绕医学影像专业集群相关产业人才需求侧和供给侧的矛盾,深化产教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医学影像专业教学内容,建立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应用型医学影像专业集群人才培养质量。7 .医学院迪安现代产业学院。依托医学院临床病理诊断中心与迪安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联合共建集基因分子诊断、实验教学于一体的高质量实践育人平台。整合优势资源,发挥各自优势,拓宽服务领域,为百姓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病理诊断服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创新创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构建行业+企业+专业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培养高素质的病理学专业人才。8 .医学院老年精神健康现代产业学院。依托医学院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省优势特色学科平台优势和精神医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集群建设优势,联合哈尔滨精神专科白渔泡医院老年康养中心(百大项目之一)共建。围绕精神卫生专业人才(尤其老年精神卫生人才)需求侧和供给侧矛盾,不断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打造融合老年康养、实验教学、人才培养和老年精神健康服务体系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五)培育科技型企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财政和税收政策为引导,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企业引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产业化,引导产业链延伸,生成一批科技型企业。采用六企一策工作思路,稳步提高科企研发投入、知识产权运营、管理制度方面能力水平,推动科企逐步成长为高企。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构建遴选、入库、培育、认定四个一批工作机制,建立重点、预备、种子三级高企培育库,实行动态管理。加强高企认定培训辅导,指导重点培育企业提前布局知识产权、归集研发费用,补齐、补足认定短板,推动高企升规上、规上晋高企,实现高新技术企业量质齐升。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通过与高校院所建立市校联动机制,全面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着力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强化扶持举措,引领企业以专注铸专长、以配套强产业,以创新赢市场,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专栏6科技型企业培育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企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助推产业发展。1.科技型中小企业:组织康良食品、开农科技、晨曦农业、星光科技园等企业积极入库评价科技型中小企业,与税务部门密切配合,落实研发加计扣除等惠企政策。2 .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培育国土空间规划测绘研究院、鹤丰瓜菜、谷实生物等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组织黑龙冰雪、新禹水泥制品、东暖能源、森宇环保、水利勘测设计院、建华机械、北墨汽车、英东科技、朗旭科技、堂程科技、鑫洪岩机械设备等高企进行重新认定,与财政部门配合,落实好省市高企奖补政策。3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北墨汽车、蒙牛乳业、黑龙冰雪、新禹水泥制品、雨田针织、谷实生物、富城发钢结构等7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持续开展科技创新。(六)打造高能级创新创业社区。围绕万达、中瑞悦力城、鑫茂大厦等生态圈内城市新地标,突出创新创业生态圈整体规划开发和运营管理,鼓励发展与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和创意设计产业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着眼创新创业人才的工作和生活需求,整合周边空置楼宇、空置厂房、空置用地等资源,对大学周边的电大小区、浏园小区等10个老旧小区主体和配套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周边社区配套服务功能。通过推进高品质、低成本社区建设,在居住、交通、教育、医疗、文娱、商务等方面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创业便捷、生活便利的配套服务,形成宜创、宜业、宜居的创新创业环境。专栏7打造创新创业社区项目1 .老旧楼宇改造工程。重点改造北斗小区、国税名苑小区、坤顺组团小区、西虹桥社区组团、新江小区、东市场小区、浏园小区、育英小区、电大小区、新建东、齐大小区、新明大街春江路游览路围合区域等10个老旧小区主体和配套基础设施工程。2 .生态圈环境提升工程。建华区垃圾中转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嫩江干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废旧物资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分布式屋顶光伏发电等项目。3 .创业街区打造工程。依托万达、中瑞悦力城、鑫茂大厦等生态圈内创业载体,力口强政、校、企合作,推动更多的高校大学生创业实习,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劳动湖环湖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大学优质的消费群体,不断拓展万达广场商业步行街商圈范围,向北延伸至文化北大街,重点打造涵盖美食、购物、休闲养生、亲子游乐等内容的商贸聚集区,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提高鹤城夜经济整体档次;鼓励北京壹号院加大招商力度,打造凤凰城商业步行街;发展壮大重建路老卜奎食街和广信路东四道街烤肉美食街区,不断打造特色餐饮和烤肉文化。4 .药食同源项目。重点开展参鸽药业精品国药一体化技术改造、北麻生物科技玉米须天然萃取物、万育堂酸梅汁纯中药植物高滋饮品生产加工等项目。5 .文化旅游项目。市马戏团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明月岛景区升级改造及通景道路设施改造建设项目、建华区冰雪文旅创意中心建设项目,督军署等爰国主义教育基地项目。(七)激发创新活力释放创新潜能。推动高校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推动高校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技数据和图书文献等向社会开放。支持高校院所内的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为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提供专业服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云平台,提升高校科技资源利用率。发挥大学科普教育基地作用。组织大学生命科学馆、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基地和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等国家、省科普教育基地;医学院生命科学馆、地方中药材标本馆、医学影像仪器设备馆和病原生物学实验标本馆等省级科普场馆,定期免费向社会开放,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围绕高校优势领域,开展创业大赛、创业讲座、项目路演、主题论坛等专业化、特色化活动,引导各类科技资源集聚生态圈,营造浓厚氛围,激发生态圈创新创业活力。四、支持措施(一)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鼓励科研人员通过科研成果转化获得合理收入,使科研人员收入与实际贡献相匹配。对转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创新创业生态圈落地生成的企业,优先给予土地、房屋、资金等资源保障,推动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转化。加强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对年度绩效考核优秀的省级及以上技术转移机构,给予相应奖励。对生态圈内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购买市内外高校院所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可享受我市科技成果转化资助政策。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二)打造高层级创新平台政策深入挖掘人才、科技、资本、数据等要素资源,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深度合作,打造一批高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一批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体育及装备、创意设计等领域省级创新平台;集成一批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对新获批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给予相应资金支持;对科技创新平台经考核成效显著的,给予绩效奖励;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给予资助或奖励。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政策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用好科技创新券和各类奖励补助政策,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加快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支持建设专业化、市场化孵化载体,对作用发挥明显的给予资金奖励,推动高质量创业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四)支持人才创业就业政策科研人员在保质保量完成本职工作基础上,可在生态圈内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期间取得的工作业绩,可作为职称评审、岗位竞聘、考核奖励的重要依据。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对符合条件的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社保补贴等支持。市人社局、市财政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五)集聚高层次人才政策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聚焦发展需要,通过创建各类创新平台,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在科研立项、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方面享受本地人才同等待遇。对新建博士后科研站点给予补贴;对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博士后进站从事科研成果转化的,给予生活补贴。对重点产业链的规上企业和龙头企业,新引进的博士、硕士、本科生,给予不同额度的生活补贴。全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的,可享受地方和用人单位相应配套补贴。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六)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政策优化升级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机制,打造全链条、系统化、高效能的人才服务体系。加大人才公寓供给力度,有效盘活闲置资产,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的人才安居体系。推进人才服务事项全程网上办理,实现网上办、码上办、马上办,持续为人才提供教育、医疗等精准化、精细化、多元化服务,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热情。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卫健委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七)加强金融政策支持鼓励设立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发展引导基金,联合建华区、大学和企业组建专业化种子基金、天使投资基金和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拓展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各类创新主体资金渠道。探索建立创意和知识产权收储育成机制,依托龙头企业建设创意与知识产权育成平台,开展知识产权抵押融资、担保。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金融服务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八)支持创新资源开放共享鼓励大学等高校院所向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内的创新主体开放共享文献数据库、数字图书馆等科研资源。推动高校院所联合专业机构在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内建设运营科研基础设施、专业技术平台,向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内的创新主体优先、优惠开放服务。市科技局、市教育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九)营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支持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单位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方法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级品牌赛事在赛区的有关活动。支持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专业机构围绕高校优势领域,开展创业大赛、项目路演、主题论坛等专业化、特色化赛事活动,打造创新创业活动品牌。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五、组织保障(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大学校长任组长,主管科技工作副市长和大学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建华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市直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工作,制定本级支持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建设中的具体问题。突出市建华区和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的主体责任,统一建设思路,明确责任分工,强化协调配合,形成建设合力。(二)深化市校合作。以市校战略合作推进生态圈建设与发展,形成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过政策倾斜,发挥高校院所人才、智力和科研优势,与经济社会资源和产业需求有机结合,赋能生态圈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为生态圈建成建好、做优做强奠定基础。(三)健全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资本雄厚、人才聚集、机制灵活等优势,按照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运行规范,组建或引进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和科技平台运营商,整合校、地、企、银资源和社会资金,形成运行新机制,构建环大学创新创业新生态。(四)强化督导考评。坚持把督导检查、考核评估贯穿生态圈建设全过程。发挥工作专班作用,加强细化、量化评价指标,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定期对建设情况对标对表进行考核评估。注重经验总结推广,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推广实施效果好的政策措施,总结试验示范先进经量口典型案例。附件:1.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阶段目标一览表2.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附件I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阶段目标一览表名称空间范围发展领域发展目标发展阶段2022年2023年2024年2025年2026年环大学创辘峥态圈劳动路、新江路、新明大街、建设大街合围区域以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创意设计、冰雪产总产值(亿元)51()153050企业数量(家)1000HOO120013001400初创企业数量(家)100120150170200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家)110120130140150高企数量(家)814161820业为引领,带动粮食精深加工工业大麻提取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0.70.91.21.82与加工、农用微生物制剂、生物医药、保健食创新创业载体数量(个)55678各类创新平台数量(个)2935373840品、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高层次人才数量(人)17501800183018601900省级技术转移机构数量(个)22222转化(产业化)的成果数量(项)815202528主导产业规模(亿元)(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创意设计、冰雪经济等)38132848附件2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的指导意见(黑政办发(202251号)部署,为进一步加快推进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工作,成立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一、组织机构组长:市政府市长大学校长副组长:市政府副市长(分管科技工作)大学副校长(分管科研工作)医学院副院长(分管科研工作)成员: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发改委主任市教育局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