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13868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29790155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势与政策13868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形势与政策13868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形势与政策13868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形势与政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形势与政策期末考试复习材料形势与政策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绪论1、内容特点:新活 时尚 热点2、作用:启迪智慧,开阔眼界了解世界,了解自己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3、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客观辩证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自我省察的方法4、本学期的学习内容第一专题:全面回顾“十一五”光辉成就 进一步提高对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第二专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第三专题: 2010年中国及世界经济形势(自学)第四专题:地区热点此起彼伏 国际安全形势的新动向第五专题:大国关系继续调整 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稳定上升第一专题全面回顾“十一五”光辉成就 进一步提高对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一、五年计划简介“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国家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由计划向规划转变。“五年计划”也改为“五年规划”。规划的特点就是从具体、微观、指标性的产业发展计划向宏观的国家空间规划转化。而2006-2010年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我们国家提出来的“五年计划”的第11个,所以我们也就叫他做“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简称就叫十一五。它的时间段就是:2006-2010年。十一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一个“五年计划”。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十二五”的谋划之年。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五年计划时间表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1962年)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年1970年)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年1975年)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年1980年)第六个五年计划(1980年1985年)第七个五年计划(1985年1990年)第八个五年计划(1990年1995年)第九个五年计划(1995年2000年)第十个五年计划(2000年2005年)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6年2010年)第十二个五年计划(2011年2015年)二、回顾“十五”成就(2000年2005年)(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财政收入达3万亿元。经济保持9.5%的年均增速。(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51和36,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44、23和33。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三)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全面深化了市场经济体系建设。投资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农业、规划、水务、国土、交通管理体制基本理顺,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顺利进行,教育、文化、卫生、就业、社保、户籍管理等各项改革进展良好。开放型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对内对外开放开创新局面(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进步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3左右和21左右。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城乡低保户实现应保尽保。建立了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五)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完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9.6和5.3%左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26平方米,全国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40。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村医疗服务设施继续改善,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增加,覆盖面扩大,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好转。三、“十一五”规划谋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一)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做到“四个坚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2.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坚持“六个必须”:一是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四是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五是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六是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二)发展目标第一,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第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提高3个和4个百分点。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加到2%,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第三,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第四,城乡区域发展趋向协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率提高到47%。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第五,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加强。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9年。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23亿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贫困人口继续减少。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第六,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6000万人。耕地保有量保持1.2亿公顷,淡水、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保障水平提高。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20%,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成效。第七,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行政管理、国有企业、财税、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突破,市场监管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更加协调,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第八,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5%,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第九,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法制建设全面推进,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三)主要任务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2.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优化发展能源工业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提升轻纺工业水平积极推进信息化3.加快发展服务业拓展生产性服务业丰富消费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保护修复自然生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6.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优先发展教育推进人才强国战略7.深化体制改革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市场体系8.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9.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做好人口工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公共安全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体制10.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11.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2.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13.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四、“十一五”规划时期发展成就(一)2006年2010年社会经济发展回顾1、2006年工作回顾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20.9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经济增长连续四年达到或略高于10%,没有出现明显通货膨胀。2、2007年工作回顾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65.5%,年均增长10.6%,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3、2008年工作回顾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和考验。全面夺取抗击特大自然灾害的重大胜利。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圆满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4、2009年工作回顾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7;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8和85。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又迈出坚实的一步。5、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国际收支状况改善。(二)民族振兴的崭新诗篇 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1、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2、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3、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迈出重要步伐。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充沛。5、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水平显著提高。6、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扎实推进,节能减排成效明显。7、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8、科技教育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五、结论十大关键词描绘“十一五”中国:(1)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国前行;(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新型工业化;(4)区域协调发展;(5)产业结构优化升级;(6)构建公共卫生框架,把人民身体健康置于首位;(7)安全生产,人民群众的生命至上;(8)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9)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0)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十一五”期间,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的原因:1、我国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3、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4、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一起抓,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5、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6、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7、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8、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9、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二)“十一五”期间,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说明 了什么问题?说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等。(三)“十一五”期间,我们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最根本的)。3、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5、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一起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6、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7、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就是要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十一五”期间,我们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前进的道路上仍然困难重重:(1)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仍然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严峻形势;(3)仍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4)共同理想、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远远没实现。但是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领导下,再大的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诞生于民族危亡关头的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风雨岁月中,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党的十七大告诫全党,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反复强调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永不自满,永不懈怠。作业: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做到“四个坚持和“六个必须”?2、“十一五”给百姓带来哪些实惠?3、“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4、“十一五”期间,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的原因是什么?5、“十一五”期间,我们获得了哪些宝贵的经验?形势与政策第二专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一、新中国教育成就成就一: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49年,我国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2008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5%,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5%,青壮年文盲率降低到3.58%。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成就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成就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2008年,全国1900多万初中毕业生中,有840万上了普通高中,810万上了中等职业学校。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总规模达到1100万人,在校生超过3000万,分别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实现了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成就四: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坚持用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坚持用惠民政策保障教育公平。坚持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成就五:素质教育进入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新阶段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招生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学校体育工作进一步加强。成就六: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进展顺利。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取得显著成效。成就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现代化教育体系基本确立。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成就八: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让所有孩子“有学上”的目标基本实现。教育为国家作出重要的知识贡献。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一、 我国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还不能得到很好满足;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二、 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一)总体战略1.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1)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2.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1)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2)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二)发展任务1.高等教育(1)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提升科学研究水平。(4)增强社会服务能力。(5)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三)体制改革1.人才培养体制改革(1)更新人才培养观念。(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2.考试招生制度改革(1)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3)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4)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3.建设现代学校制度(1)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2)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3)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4)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4.管理体制改革(1)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2)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3)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四)保障措施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2)加强师德建设。(3)提高教师业务水平。(4)提高教师地位待遇。(5)健全教师管理制度。2.保障经费投入(1)加大教育投入。(2)完善投入机制。(3)加强经费管理。3.推进依法治教(1)完善教育法律法规。(2)全面推进依法行政。(4)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3)大力推进依法治校。作业:1.新中国取得了哪些教育成就?2.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是什么?3.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从哪些方面做起?形势与政策第三专题2010年中国及世界经济形势一、2010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发展回顾(一)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72840亿元,同比增长11.1%。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728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1%,比上年同期加快3.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67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85830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73643亿元,增长9.6%。(二)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夏粮产量基本持平。全国夏粮产量12310万吨,比上年减产39万吨,减少0.3%,是建国以来第三个好收成。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713万吨,同比增长3.5%,其中猪肉产量2455万吨,增长3.6%。(三)工业增速总体较快,企业效益大幅提高。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6%,比上年同期加快10.6个百分点。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7.7%,集体企业增长10.2%,股份制企业增长18.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7.0%。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19.4%,轻工业增长13.6%。分行业看,39个大类行业中38个行业实现同比增长。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长16.7%,中部地区增长20.7%,西部地区增长17.6%。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上半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6%,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5397亿元,同比增长81.6%。在39个大类行业中,36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1个行业由亏转盈,2个行业利润同比下降。(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回稳,房地产投资增长较快。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187亿元,同比增长25.0%。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8047亿元,增长25.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6140亿元,增长22.1%。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7.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8.4%。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2.4%,中部地区增长28.0%,西部地区增长27.3%。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9747亿元,增长38.1%。(五)市场销售较快增长,热点商品持续旺销。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669亿元,同比增长18.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2659亿元,增长18.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0010亿元,增长15.6%。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8181亿元,增长16.9%;商品零售64488亿元,增长18.4%。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26465亿元,增长30.0%。热点消费快速增长。其中,汽车类增长37.1%,家具类增长38.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8.8%。(六)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温和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涨幅较大。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6%。其中,城市上涨2.5%,农村上涨2.8%。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五涨三落:食品上涨5.5%,烟酒及用品上涨1.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3%,居住上涨3.9%;衣着下降1.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0.6%,交通和通信下降0.1%。从环比看,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下降0.6%。上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0%。从环比看,6月份下降0.3%。上半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8%。(七)对外贸易恢复较快,贸易顺差明显减少。上半年,进出口总额13549亿美元,同比增长43.1%。其中,出口7051亿美元,增长35.2%;进口6498亿美元,增长52.7%。进出口相抵,顺差553亿美元。(八)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生活消费支出增势平稳。上半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0699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57元,同比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078元,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二、2010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及全年展望上半年,宏观经济保持了回稳向好的态势。经济增长高位回调,物价涨幅处于合理水平,经济运行整体上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但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拖累,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放缓,国内投资也不排除因房地产市场调整出现较大幅度下滑的可能性。(一)经济运行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1、经济增长动力结构改善2、资产泡沫化风险降低3、经济运行呈现“高增长、低物价”格局(二)经济增长降中趋稳,但要警惕风险因素叠加引发增长滑坡的可能性1、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放缓,我国出口增长呈下降趋势。2、投资增长将随房地产市场调整出现一定幅度回调。3、通胀压力无近忧但有远虑。(三)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与政策建议1、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3、积极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挑战4、引导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创新和产业升级5、健全防止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的长效机制6、巩固节能减排成果和工作基础(二)今后世界经济形势展望1、2011年世界经济增速将放缓。2、新兴市场国家和亚洲国家及地区经济仍旧保持快速增长,但须谨防短期外国资本的冲击以及经济过热风险。3、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发达国家财政赤字与债务比例成为未来经济复苏中最大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第四专题地区热点此起彼伏 国际安全形势的新动向一、 国际安全面临多样化挑战1.2010年国际安全形势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首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继续深化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二是相互依存与相互摩擦同时发展,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三是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多极化加速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四是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日益上升,中国国家安全环境相对改善的大趋势没有改变。2. 2010年国际安全形势的基本特征:多样性多变性复杂性不确定性3. 2010年国际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战略板块之间高强度的硬对抗将继续受到节制,但是大国间、国家集团间围绕战略利益的“软较量”将日益加剧。二是国际无核化会成为今年国际论坛上的热点话题,但核力量在国家安全中的支柱地位难有实质性改变。三是针对非国家行为体的反恐、反毒、反海盗的斗争仍将是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重要内容。四是欧亚大陆两大军事同盟体系的基本框架不会改变,但在新的国际格局下,美国将努力寻求重塑旧的军事同盟体系与建构新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平衡。五是中美安全关系是全球安全问题的重要内容。二、 中国面对国际安全威胁形势,坚持和平发展的主张第一,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也是和平外交思想的重要体现。第二,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是符合基本国情的战略考虑,也是从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出发的必然抉择。第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也是促进共同发展的积极因素。三、面对国际安全威胁形势,中国必须长期坚持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定位首先,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硬指标来看,尽管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离发达国家水平差距仍非常大。其次,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能够获得的国际同情和支持只能来自于发展中国家。三、 结论当前,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准确把握国际安全形势的新动向。面对全球性挑战,每个国家都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应对,各国必须积极沟通协作、“同舟共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作业1.2010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有哪些?2.2010年国际安全形势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趋势如何?3.中国面对国际安全威胁形势,为什么坚持和平发展的主张?形势与政策第五专题大国关系继续调整 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稳定上升一、大国关系继续调整(一)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1.美、欧经济复苏乏力。美国经济复苏基础较脆弱。欧洲受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深重。2.西方特别是美国的金融机构名誉扫地,发展模式的光环退色。3.新兴大国发展势头强劲。(二)美国等大国加紧调整对外战略1.中美关系经历波折,走出低谷。军售问题。达赖问题。汇率问题。互联网问题。2.应对美国政策变化,其他各大国也纷纷调整对外战略。欧盟着眼两大战略制高点。俄罗斯全力延续强国崛起进程。日本注入外交新理念。印度借势拓展势力范围。(三)大国关系互动更加活跃二、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稳定上升(一)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上升1.金融危机对于中国利大于弊。2.中国国际环境的变化。(二)适应环境的变化1. 中国责任论。中国责任论的产生与发展。怎样认识中国应该承担的国际责任。实现中国的崛起、民族的复兴不可避免地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责任、能力、权利之间的平衡最好。2. 中国威胁论。中国的发展可能会挡住别人的阳光。中国威胁论出现的另一原因文化差别。3. 中国强硬论。4. 中国傲慢论。(三)把握战略机遇期。1.机遇经常有。2.运用好当前的机遇。第 18 页 共 1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