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古诗文

上传人:ta****u 文档编号:229788232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古诗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苏轼古诗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苏轼古诗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董传留别 苏轼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注】董传:字至和,洛阳(今属河南)人。曾在凤翔与苏轼交游,即将赴汴京春试。瓠叶:化用 诗经小雅“幡幡瓠叶,采之亨之”(“亨”同“烹”)的典故,言其宴席上菜肴粗陋、简约。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正是举子应试的时间,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 “踏槐花”。择婿车: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 此选取佳婿。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本应写作“生涯裹粗缯大布”,词人颠倒词序增强了画面感,而且表示这种清贫是董传的生 活常态。B. 颔联连用两个典故,说明董传志向远大,不甘心过这粗茶淡饭的贫苦日子,决心通过科举考试出 人头地。C. 颈联中“寻春马” “择婿车”两个典故,暗含苏轼对董传的讽劝,希望他不要被京城的浮华迷乱 了心智。D. 诗歌刻画了董传形象,他虽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不住乐观向上的精 神风骨。15. 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六幺令天中节苏轼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汩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注天中节即端午节。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 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陵阳,屈原第二 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上片通过描写“虎符缠臂” “门插艾蒲” “放飞纸鸢” “饮酒食粽” “龙舟竞菠” “诵赋 祭吊”几个场面写出端午节的盛况。B. 词中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准确贴切,是因为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 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C. 本词咏今叹古,“借古而启今”。上片极力描摹端午诸种盛况,下片感怀屈原人生经历。本词的 写作重点在上片。D. 词中有景,景中寓境。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景境如画;下片一幕幕沧桑的历 史再现眼前,一唱三叹。15. 一般认为,词中的“异客”是指屈原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郭 纶苏轼河西猛士无人识,日暮津亭阅过船。路人但觉骢马瘦,不知铁槊大如椽。因言西方久不战,截发愿作万骑先。我当凭轼与寓目,看君飞矢集蛮毡。【注】这是苏轼23岁时的作品。郭纶本为河西弓箭手,屡有战功。仁宗康定元年九月,西贼寇三 川寨,郭纶固守,定川堡得不陷。寓目:过目,观看。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联中提到郭纶本是河西勇士,如今却无人认识;这位昔日猛将只是在傍晚时分,闲坐渡口看 经过船只来打发时间。B颔联将郭纶今日所骑瘦马和他当年曾经使用过的长矛作对比,以此衬托出他往日之英勇和今日之 落魄,形象生动。C颈联中郭纶自称边疆久无战事才沦落如此,表现了他对国家的极度失望;但他同时又说一旦有了 战事,他仍愿冲锋陷阵。D.尾联中“看君飞矢集蛮毡”一句是虚写,其中的“蛮毡”,借指来犯的贼寇;作者期待看到这位 勇士的飞箭射向敌人阵。1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惠州改前韵宋苏轼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注释使君:时任惠州知州詹范。合江楼:作者被贬初至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 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B.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 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C. 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动作和情感,使词更 富有感染力。D. 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 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15有诗评说,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诗人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词做简要 赏析。(6分)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行香子述怀苏轼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注】庄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意为人生像日 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短暂。14.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A本词开篇描绘了恬美的环境: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弓I起下文的抒情议论,引发对 人生意义的深沉思考。B本词中“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三词,作者集中使用三个典故,使构成博喻,说明人生的虚无。C本词下阙作者悟出人生认识。“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写实,写出作者放下名利浮云,归隐田 园的惬意生活。D.本词音节流美,音韵和谐。尤其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两段排比,语言畅达,极有韵律。15.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来看,词人真的想归隐吗?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 分)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秋晚客兴 苏轼草满池塘霜送梅,疏林野色近楼台。天围故越侵云尽,潮上孤城带月回。客梦冷随枫叶断,愁心低逐雁行来。流年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注越,古国名。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A. 首联写出了一派晚秋景象,却没有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瑟之感。B. 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夜幕来临时天色吞噬云彩,潮打孤城的场景。C. 颈联“冷”字一语双关,既是写晚秋天气的凉冷,也是写作者漂泊心境的孤冷。D. 深秋傍晚,作者旅居在外的愁绪更加浓烈,无法排遣,只好寄托于南归的大雁。E. “愁”是诗眼,作者借秋景抒“愁”,又以“愁”写“流年”,“愁”贯穿全诗。15本诗尾联在抒情方面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6 分)七、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东坡全集叶嘉传叶嘉,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 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方汉帝嗜阅经史时,建安人为谒者侍上,上读其行录而善之, 曰:“吾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曰:“臣邑人叶嘉,风味恬淡,清白可爱,颇负其名,有济世之才, 虽羽知犹未详也。”上惊,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天子见之,曰:“吾久饫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 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 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少选间,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 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于是封嘉为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 也。”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若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 于地。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 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夥,然 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 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选自东坡全集叶嘉传,有删改)【注】陆先生:陆羽,唐朝人,著茶经,被后人称为“茶圣”。饫(yd):饱食,这里引申 为听闻。山薮:深山密林。(nl):疲困的样子。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至嘉,少植节操植:培养B. 或劝之业武 业:从事,以为业C久味其言味:体味D.遂得爵其子爵:爵位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上以不见嘉月余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B为著其行录传于时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必槌提顿挫之乃可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嘉出身平民百姓,从布衣而成为被皇帝赏识的官员,这和他的品行有关。B苏轼为叶嘉作传,目的在于表达个人对高洁刚正、恬淡飘然的品格的追求。C. 苏轼塑造了一个面目较黑、禀性刚劲、令人清醒的人物形象。D. 苏轼通过对叶嘉一生的遭遇的叙述,劝诫人们应当功成身退。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因而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3分)译文:(2)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3分)译文:八、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秋阳赋(宋)苏轼越王之孙,有贤公子,宅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之诗。以告东坡居士曰:“吾心皎然,如秋阳 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谷;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 群木。夫是以乐而赋之,子以为何如?”居士笑曰:“公子何自知秋阳哉?生于华屋之下,而长游于朝廷之上,出拥大盖,入侍帏幄,暑 至于温,寒至于凉而已矣。何自知秋阳哉!若予者,乃真知之。方夏潦之淫也,云烝雨泄,雷电发 越,江湖为一,后土冒没,舟行城郭,鱼龙入室。菌衣生于用器,蛙蚓行于几席。夜违湿而五迁 昼燎衣而三剔 是犹未足病也。耕于三吴,有田一廛。禾已实而生耳,稻方秀而泥蟠。沟塍交通, 墙壁颓穿。面垢落曁之涂,目泣湿薪之烟。釜甑其空,四邻悄然。鹳鹤鸣于户庭,妇宵兴而永叹。 计有食其几何,矧无衣于穷年。忽釜星之杂出,又灯花之双悬。清风西来,鼓钟其镗。奴婢喜而 告余,此雨止之祥也。蚤作而占之,则长庚澹澹其不芒矣。浴于旸谷,升于扶桑。曾未转盼,而第 8页共 21页且今之温者昔人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 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4分)(2)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3分)九、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范景仁墓志铭苏轼公姓范氏,讳镇,字景仁。四岁而孤,从二兄为学。薛奎守蜀,公时年十八,奎与语奇之,还 朝与公俱。举进士,为礼部第一,释褐为新安主簿。宰相庞籍言公有异材,恬于进取,特除直秘阁, 擢起居舍人。仁宗性宽容,言事者务讦以为名,或诬人阴私。公独引大体,略细故。时陈执中为相,公尝论 其无学术,非宰相器。及执中嬖妾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去之。公言:“今阴阳不和,财匮民困, 盗贼滋炽,执中当任其咎。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识者韪之。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未有继嗣。嘉祐初得疾,中外危恐,不知所为。公独奋曰:“天下事尚有大 于此者乎?”即上疏曰:“太祖舍其子而立太宗,此天下之大公也。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 而试之政事,以系天下心。”章累上,不报,因阖门请罪。执政谓公:“上之不豫,大臣尝建此策矣, 今间言已入,为之甚难。”公复移书执政曰:“事当论其是非,不当问其难易。速则济,缓则不及, 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凡章十九上,待罪百余日, 须发为白。王安石为政,改常平为青苗法。公上疏曰:“常平之法,始于汉之盛时,视谷贵贱发敛,以便农 末,不可改。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疏三上,不报。即上言:“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 请致仕。”疏五上,最后指言安石以喜怒赏罚事,曰:“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 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安石大怒,自草制,极口诋公。落翰林学士,以本官致仕。公上表谢, 其略曰:“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公既退居,专以读书赋诗自娱。客至,辄置酒尽欢。或劝公称疾杜门,公曰:“死生祸福,天也。吾其如天何!”轼得罪,下御史台狱,索公与轼往来书疏文字甚急。公犹上书救轼不已。元祐三年十二月薨,享年八十一。(选自苏东坡全集卷六十一,有删节)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恬于进取恬:淡泊B. 章累上,不报报:回复C落翰林学士落:在之后,落后D.或劝公称疾杜门杜:关闭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范镇见解不俗的一组是(3分)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 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 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 死生祸福,天也A.B.C.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镇幼时从兄为学,年轻时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华,受到蜀地守官的赏识;举进士踏上仕途后,宰相庞公又很器重他,为他美言。B范镇看问题客观公允。他认为宰相陈执中学识不高,不堪重任;却反对有人借家中私事弹劾陈执中,他的看法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同。C仁宗在位多年未确立继承人,范镇认为这是关系到国家稳定的紧要事情,先后十九次上书直陈己见,因此获罪,以至于须发都白了。D. 范镇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多次上书无效后,无奈退休家居;在家中他读书自娱,饮酒取乐,有人劝其谨慎行事,他却坦然处之。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5分)2)公上表谢,其略曰:“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5分)十、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轼诸葛亮论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 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衮, 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夫天下廉隅节概慷慨死 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 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如此则虽 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且夫杀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为,而后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 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 拊其背,而夺之国。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 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 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 尚为戒也。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有 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孑 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故夫敌 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此仁人君子大患也。吕温以为孔明承桓、灵之后,不可强民以思汉,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 害汝吾诛之。”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 言竦动哉?呜呼!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选自苏轼集)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逞其奸逞:实现B.欲信大义于天下信:取信C曹、刘之不敌敌:实力相当D.宜其屡战而屡却哉却:后退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且夫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B言战不若曹操之能桑之未落,其叶沃若C乃始治兵振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以绝曹氏之手足作师说以贻之7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孔明“以诈力取天下”的一项是 ()A欲袭杀其孤B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C. 孔明迁刘璋D.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8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的这篇文章独辟蹊径,其独特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思。第一段开宗明义地指出孔明 失败的原因是“仁义诈力杂用”。B. 在第二段中,苏轼认为孔明口头上讲仁义,实际上却是使用诈力,而且他认为孔明和曹操的做法 并没有多大的差别。C第三段是说孔明既不能全信义,就应该用智谋,而且提到只有汤、武才能用“大义”,其他的人 都不能用。D. 第四段总结全文,指出说空话是毫无实际价值的,而且举了两件事来说明孔明的想法和说法都是 脱离实际的。9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4分)译文:(2)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3分)译文:(3)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3分)译文:一、【答案】14. C 15.对董传生活贫困、久滞不仕的关切与同情。“粗增大布裹生涯”、“囊空不办 寻春马”均言其清贫苦寒。对董传饱读诗书、乐观向上的非凡气度的肯定与赞许。“腹有诗书气 自华”言其不同寻常的精神风骨。对董传积极进取、金榜题名的鼓励与祝福。“得意犹堪夸世俗, 诏黄新湿字如鸡”是对董传给予的鼓励,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扬眉吐气。【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 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 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 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暗含苏轼对董传的讽劝,希望他不要被京城的浮 华迷乱了心智”错。这两句诗是苏轼鼓励董传的话,苏轼认为有钱没钱不是问题,考中才是硬道理, 那时什么都会有。故选Co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 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 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 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 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 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 抒情。“粗缯大布裹生涯”,写董传粗丝绑发,粗布披身。“囊空不办寻春马”,“寻春马”是暗用孟郊 登科后的典故。这里苏轼是说董传即便登科也没钱置办马匹,像孟郊那样“一日看尽长安花”。 对董传生活贫困、久滞不仕的关切与同情。“腹有诗书气自华”,赞杨董传虽然贫穷,但勤于读书, 因此精神气质非同常人。“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这两句诗是承接上两句,继续对董 传给予鼓励,希冀董传能够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题名,扬眉吐气,以夸世俗。对董传积极进取、金 榜题名的鼓励与祝福。【答案】14C 15.同意“异客”是屈原。因“怀王昏聩” “秦终吞楚”而“垂涕淫淫,鬓发 花白”,这正是屈原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所以“异客”是屈原。陵阳是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时最 后到的地方,词人借用“新亭对泣”的典故表达屈原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悲痛心情,所以“异客” 是屈原。自投汨罗,斯人已逝,只留下万千断肠的诗句,所以“异客”是屈原。解析】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 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 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 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 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 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错,应是通过下片屈原的经历抒发情 感,阐发主旨的,故重点应在“下片”。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及情感主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通过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提出自己的见解,还可结合意境和诗句分析情感。本题中,如果考生同意“异客”是屈原。可从以 下角度入手:因“怀王昏聩” “秦终吞楚”而“垂涕淫淫,鬓发花白”,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 吞楚两句的意思是:感叹楚怀王不明事理,悲叹楚国被秦国灭掉。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两 句指屈原已经远离自己的故土,被流放到了外地。两鬓白发如霜。这正是屈原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 所以“异客”是屈原。“泪竭陵阳处”一句中“陵阳”是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时最后到的地方,词 人借用“新亭对泣”的典故表达屈原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悲痛心情,所以“异客”是屈原。“汩 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一句中写道:自投汨罗,斯人已逝,只留下万千断肠的诗句, 所以“异客”是屈原。如果答“不同意”,将“异客”理解为苏轼,或“异客”既指屈原也指苏轼, 言之成理亦可。答案:11.C. ( C“表现了他对国家的极度失望”无中生有。)12对英雄的仰慕。(钦佩赞叹)郭纶本领高强,屡建战功,又勇于担当,有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 对英雄失路的怜惜。本领高强的英雄无人赏识,只能日暮在渡口闲看渡船。对英雄再次建功立 业的期待。作者对郭纶再次征战贼寇拭目以待。对自己的勉励。自己也想成为像郭纶那样的英雄, 哪怕历经坎坷,也照样勇往直前。(答对一点2分,含情感1分,分析1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得6 分。)解析这首诗的大意是:郭纶本是河西一带知名的勇士,如今的人们却都不识得他了,这位昔日的 猛将只是在傍晚时分,坐在渡口,闲看过往船只来打发时间。路人只见他骑着一匹瘦弱的青白色马, 却不知他曾经使用的长矛大如屋椽。郭纶说,边疆久无战事才沦落如此,一旦有了战况,他誓言愿 冲锋陷阵。那时,我自当拭目观看,看这位勇士的飞箭射向敌人的军阵。四、 14D【词上片下片均有景有情,词中“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是直接抒情;“语言含蓄隽 永,婉转缠绵”也错,“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等语句明白如话。】15【因伤春惜春而愁。上片“九十日春都过了”,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雨翻榆荚阵,风转 柳花球”更是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因飘泊异乡而愁。本词为诗 人被贬异乡时所作,诗人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因青 春不再而愁。下片词人由逝去的春光联想到自己逝去的青春,“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用 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每答对1点给2分。)】【赏析】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暮春。是时,东坡61岁,在惠州贬所宴饮州守詹范时,有感于 仕途之变,便作下了这首词。上片,惜春伤春,无须“贪忙”,“追游”。与密州时作的同词牌名的上片完全一样,惜春。面对同样 的春,产生着同样的心情。那时,朝廷政治斗争激烈,词人回避,自求外任。而今,在贬所惠州, 也是一个春季过去了(“九十日春都过了”),即风华正茂的时候过去了,我闲置无所事事了(“贪忙 何处追游”),无须“贪忙”、“追游”了。紧接着点化运用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 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三分春色一分愁”),日暮西山,人命危浅了,只是词人未看到日后 还有“风雨”,哪怕是“一分风雨”,未想到日后又要谪贬儋州;但他很快意识到,大自然的春天很 快消失,自己的青春很快消失,如“雨翻榆荚阵”,如“风转柳花球”,没有多少留恋,有的是终身 遗恨。下片,叹青春不再,人生暗淡。词人此时处境恶劣,心境凄凉,深感自己夕阳黄昏,硬是把棺材准 备好了。正因所处社会环境、政治经济地位发生变化,自然他的思想感情、心理观念随之也发生变 化,艺术欣赏及其作品的意境发生变化,所以他把密州时作的同词牌的词的下片作了修改。尽管它 反映了词人对人生的依恋和青春的惋惜之情,可意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仙境不见了,西王母、东皇 太乙在东坡心中,早已消失了,再不是什么美好、理想、幸福的形象,更不是什么长生不老的象征 了。“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年少风流”,惜青春已逝,风流不再。我们已是苍颜白发,还谈什么昔 日风流。这意味着一代人的结束。“佳人斜倚合江楼”,唯有我那朝云,病魔缠身,“斜倚”而立,留 恋着“合江楼”外的水光山色,哪怕它们是净眼中的水光(“水光都眼净”)和眉愁中的山色(“山色 总眉愁”)。正是词人在惠州感情上发生了变化,审美移情发生了变化,所以山光水色也变得“愁” 容起来;从而暗示着词人晚年人生暗淡无光了。全词,上片写春过春愁,伤春惜时,下片写白首眉愁,伤感人生。人的感情发生变化,决定着词的 意境发生变化,决定着词的用语的变化。笼罩全词的是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五、14.C (写实”错)15.示例一:词句的意思是:我虽然身负旷世才华,但无人赏识理解。(2 分)从这两句词来看,词人并非真的 想要归隐。(2 分)上阕的饮酒赏月,淡看名利,不过是自我解脱而已;下阕的“归去”“作个闲人”不过是他怀才不遇、 无法施展抱负的牢骚之语。(2 分)示例二:词句的意思是:我虽然身负旷世才华,但无人赏识理解。(2 分)从这两句词来看,词人真的想要归隐。 (2 分)上阕写放着良辰美景不去享受,却要劳神费力,追名逐利,太不值得;人生苦短,稍纵即逝,不及时行乐 就来不及了;下阕写怀才不遇,才华又有何用?还不如归隐以保全天真,顺应性情。(2 分)六、14.【参考答案】BE【诗歌的第三句写傍晚夜幕来临的状态,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故 B 项不恰当。本诗尾联情感“由悲转喜”, 故E项中愁贯穿全诗”分析不恰当。15.【参考答案】 尾联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在重阳节看到中意的菊花盛开的欣喜之情。(2分) 用语通俗易懂,抒情自然流畅。“又喜”“可意” “是处”等词口语化,有助于作者情感直接自然流露。(2分) 感情由悲转喜,层次丰富,提升了诗歌格调。前三联抒发悲秋之情,尾联以喜悦之情作结,显示出诗人的豁达性 格。( 2 分)七、参考答案:17、D (爵:封爵位)18、A (A、介词,因为。B、介词,替;介词,被。C、代词,他的;副词,一定。D、副词,才;副 词,竟然。)19、D (“劝诫人们应当功成身退”错)20、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21、(1)于是游并去拜见陆羽先生,先生认为他很奇特,为他写了记录他的言行的文章,并流传于 当时。(“游”1分,“奇”1分,句意通顺1分)(2)砧板斧子在你面前,锅鼎就在你的背后,将要用它烹煮你,你觉得怎么样?(“以”1分,“视” 1分,句意通顺1分)参考译文:叶嘉是福建人。他的先人住在上谷。曾祖父茂先,退隐不做官,喜欢游览名山,到武夷山后,很喜 欢这里,于是便在这里安了家。到叶嘉这一代,年轻时就注重培养好的气节操守。有人劝叶嘉练习武艺,他说:“我应该是天下英俊 勇武之人中的杰出人物,一支枪一杆旗哪里是我做的事呢?”于是游并去拜见陆羽先生,先生认为 他很奇特,为他写了记录他的言行的文章,并流传于当时。当时正好汉皇帝喜欢读经史,一个建安 人做谒者侍奉皇上,皇帝读了介绍叶嘉的文章后认为他很好,说:“我唯独不能同这个人处于同一时 代啊!”觐见的人说:“我的同乡叶嘉,气质清净淡泊,品行纯洁,令人敬爱,很有名气,有治理天 下的才干,即使是陆羽也未详细地了解啊。”皇上大惊,就下令建安太守召见叶嘉,用驿站的车马将 他送到京城。皇帝看到了叶嘉,说:“我很久以前就听过你的大名,只是不了解你的真实情况,我一定要试试看!” 于是就看了看大臣们说:“我看到叶嘉外貌像铁一样,禀性刚劲,难以急用,必须用棰子不断敲打捣 碎才可以。”就用话来吓唬叶嘉: “砧板斧子在你面前,锅鼎就在你的背后,将要烹煮你,你觉得 怎么样?”叶嘉突然吐了一口气,说:“我只是住在深山密林的卑贱之人,有幸被陛下选用到这里, 如果能够造福他人,即使粉身碎骨,我也不会推辞。”一会儿之后,皇帝高兴地咂了咂舌头,说:“刚才我看到叶嘉并没有多大好感,回味他的话,让人珍 爱啊,我的精神不知不觉就轻松而清醒了。尚书说敞开你的心扉,滋润我的心田,说的就是 叶嘉啊。”于是封叶嘉为钜合侯,位居尚书,并说:“尚书是专管我的喉舌的。”后来因为在花园设宴,皇帝饮酒过量,叶嘉苦苦劝谏。皇帝很不高兴,说:“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 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受得了呢 ”于是就唾弃他,命令侍从把他打倒在地上。叶嘉仕途不顺之后,就隐退到福建中部。皇帝因为一个多月没有看到叶嘉,又在国事上操劳受累, 神情倦怠思维困顿,很想念叶嘉。就下令把他召来,还像以前一样恩宠他。评论说:现在姓叶的分散在天下各地,他们都不喜欢住在城邑里,只喜欢住在山中。住在福建中部 的,一般是是叶嘉的后代。天下姓叶的虽然很多,可是德行馨香被世人看重的,都比不上福建这里 的。叶嘉以平民百姓的出身受到皇帝礼遇,被封为彻侯的爵位,位居八大职位的行列,可说是相当 荣耀了。可是他正直的本色、苦苦劝谏的精神,尽心尽力报效国家、不替自己考虑的品行,那是很 值得习的。八、答案:16. A(A “宅”应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建造住宅”) 17C(A第一个“也”表判断;第二个“也”句末语气词。B第一个“乃”副词,才;第二个“乃” 副词,竟然。C两个都是连词,表修饰。D第一个“于”介词,从;第二个“于”介词,对)18B (“主旨是为了表达对贫困百姓生活的关注之情”,与文意不符,本文强调的创作要缘于真实感 受,不能矫情为文,关注百姓不是主要目的。)19答案:且今之温者/昔人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 /乃群狙之三四20答案:(1)夜里躲避洪水先后五次(多次)更换地方,白天反复烘烤淋湿的衣服。这些还不是 最麻烦的。(2)说得很好。我虽然没有亲自经历过,但我可以通过想象得知。译文:越王的孙子里有一个很贤达的公子,成长在十指不沾泥的华屋高堂,所以他作的诗也没有什么 内容,心里感觉很不爽,就对东坡说:“我心像秋天的太阳一样明亮,我的气像秋天的太阳一样清明, 我喜欢善行而且希望完成(嘉奖)善行,就像太阳喜欢让万物生长成熟一样,我讨厌恶行而且希望 惩罚恶行,就像秋天的太阳让树木枯萎一样,我把这种情怀写成词赋然后配上曲子,你觉得怎么样 呢?”东坡笑了:“公子哪儿了解秋阳,生在漂亮的大房子里,长大了又在朝廷上呼风唤雨,出去有人 给你撑着老大的华盖,回去有人侍候你睡觉。你在热天感受的,只是微热,冬天感受到的,只是微 冷,哪儿知道什么秋阳。我才是真的知道秋阳。夏天的太阳,受制于乌云和雷雨,暴风雨中电闪雷 鸣,水涨江和湖都分不清了,大地被淹,城边都可以划船了,屋子里时不时还有鱼虾蹦了进来。屋 里的东西都长了霉,床上有青蛙和蚯蚓等各种小生命。由于老是漏雨,晚上睡觉一夜得换五个地方, 白天要换烤三次衣服,这些都还可以不那么介意。在家乡自家那一点田上种点谷子,等水稻成熟的 时候,田野里沟坎交错,家里的墙都快倒了。满面尘灰泥垢,柴很湿,烟都把我呛哭了。家里的盆 盆罐罐都是空的,周围也没有什么邻居。平时只有鹳鹤这种野鸟在我家院子里叫两声,我家女人一 天倒晚都叹气。没什么吃的,也没有什么穿的,灶里的柴掉了出来,到处是火星。没多久又到晚上 了,从西边吹来了风,到处锣鼓喧天,奴婢高兴地告诉我,这是雨停了后的祥瑞。占了一挂,说黑夜就要过去了,太阳就要起来了。还没回过神,天地间就大变了。这时我在半醉半醒之间,轻轻低 唱,好像在故乡突然看见了父亲和哥哥。公子明白这种快乐吗?”公子说:“明白,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我也能会意。”东坡说:“太阳在天上运行,所以南北天气各有不同。很热不是因为太阳要虐待我们,很温暖不 是因为太阳疼爱我们。今天的温暖,是因为过去曾经炎热。难道要以夏天为兴盛,以冬天为衰退吗? 我的同事都是小人,易喜易怒,像喜怕冬夏一样,不过是几个宵小的猴子罢了。我现在了解了,心 中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在家里不需要为盖房子发愁,出去不必戴斗笠,夏天也不怕生病,这样才能 刻秋阳的慈悲啊”公子拍手大笑,然后把这些写了下来。九、答案:4. C (C项中的“落”是免除的意思。)5. A (是范镇辞职的话;是一般的认知,并非范镇独特的见解。)6C (范镇并未“获罪”,只是“待罪”,即在家等待获罪)7.(1)赶紧办就能成事,再晚就来不及了,这就是圣贤把机会看得很宝贵的缘故啊。【评分建议】5分。“济”“所以”“贵”各1分,句意通顺1分。(2)虽说是请求退休而离开朝廷,但怎敢忘了忧国的情怀(或:抛弃忧国之心)?【评分建议】5分。“乞身”“敢”各1分,句意通顺1分。译文:公姓范氏,名叫镇,字景仁。他四岁失去父亲,跟随两个哥哥学习。薛奎做益州知州,范公那 时只有十八岁,薛奎和他交谈,感到很惊奇。薛奎任满还朝时,就带着范公一起回到京城。范公参 加进士考试,考中礼部试的第一名,初为官担任新安县的主簿。宰相庞籍说他有特殊才能,生性恬 淡不急于进取,破格给他加官为直秘阁,又提拔为起居舍人。仁宗性情宽容,奏事的官员专靠揭发别人来使自己扬名,有的甚至以暴露别人的隐私来抬高自 己。唯独范公只看人的大节,从不计较行为琐事。当时陈执中担任宰相,范公曾经批评他学问不高, 不具备做宰相的才能。后来陈执中的宠妾打死了一个婢女,御史弹劾他,想要把他赶下台。范公说 “如今天地阴阳不和,国家财政匮乏,人民贫困,盗贼嚣张,陈执中应当承担这些责任。但是家庭 内部的私事,不是用来责备宰相的理由。”有见识的人都赞同他的说法。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没有继承人。嘉祐初年,仁宗得了病。朝廷内外都为继承人的事感到危急 和恐惧,不知怎么办才好。唯独范公激昂地说:“天下还有比这件事更重要的吗?”立即上书说:“太 祖舍弃自己儿子而立太宗为皇帝,这是天下最大的公心。希望陛下选择宗族中贤德的人,给他们异 于常人的礼仪待遇,让他们学习政事,以此来稳定人心。”奏章多次呈上,没有回音。于是范公就闭 门请罪。执政大臣对范公说:“自从皇上身体不好,大臣们曾经提出过这个建议,如今有人先进行挑 拨,再做这件事就很难了。”范公又写信给执政大臣说:“做事应当看它对与不对,不应当看它好做 还是难做。赶紧办就能成事,再晚就来不及了,这就是圣贤把机会看得很宝贵的缘故啊。你们说今 天此事难于以前,怎么知道以后再做不比今天更难呢?”范公前后上了十九次奏章,在家等待获罪 一百多天,胡须头发都因此变白了。十、答案:5.B 信:通“伸”,伸张6. DA。连词,表示顺承关系;连词,表示转折关系B.动词,“及,比得上”助词,用在形容词或动词之后,表示状态C.副词,“才”副词,“竟然” D连词,“来”7. D这是对诸葛亮的一种建议,而不是诸葛亮“诈”的表现。8 C原文的意思是说“敌人有可乘之机,却不去利用,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情那是施行大义,不是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就是丧失时机”,而不是说其他的人不能用仁义。9、(1)只是因为被威势胁迫而勉强向他臣服,听闻孔明的高风亮节,应该在千里之外也有响应者啊。(“特”“威劫”“臣之”译对一个1分,文意1分。)(2)孔明既不能保全信义让天下人信服,又不能施展他的才智来断绝曹氏兄弟的手足之情(3)如果没有那么大的过节,又一定不能去为魏国办事,那么天下人怎么会因为一句空话而对他肃 然起敬呢?【参考译文】用仁义取得天下,用仁义守住天下的,是周朝。用欺诈的手段取得天下,用欺诈的手段守住天下 的,是秦朝。用秦取得天下的方法去夺取天下,用周守天下的方法去守卫天下的,是汉朝。仁义欺 诈的手段都使用来夺取天下,这是孔明失败的原因啊。曹操乘东汉末年衰微的局势,用狡诈的手段实现了他的邪恶的目的,孔明以此为耻辱,想在天下 伸张正义。这个时候,曹操已经威震四海,向东占据了许州、兖州,向南统治了荆州、豫州,孔明 用来依靠的且胜过别人的地方,只是那一点点的忠诚信义,还想用它来激励天下的民心。天下那些品行端正能够慷慨赴死的有节操气概的人,本来不是发自内心地佩服曹操,只是因为受威力胁迫才 勉强向曹操称臣,(他们)听说了孔明的品格,就是远在千里之外也有响应的,像这样,(孔明)即 使没有安身立命的地方,天下的人都可为他所用。何况杀了一个无辜的人来得到天下,这样的事情 不会去做,然后天下的忠臣义士才会乐意为他效全力而死。刘表死的时候,先主刘备在荆州,孔明 想偷袭杀掉刘表的孩子,先主刘备不忍心。这月后刘璋以交好的态度迎接先主来到了蜀地,没过几 个月,孔明就扼住他的咽喉,击打他的背,夺取了他的土地。这种做法和曹操有什么区别呢!曹军和 刘军军力不相当,天下人都知道。就军队而言不如曹操的多,就土地而言不如曹操的广阔,就打仗 而言不如曹操的战斗力强,但是有一点可以胜过他,那就是忠诚信义。孔明放逐了刘璋,已经辜负 了天下有志之士的期望,这时才开始治理军队振奋士气,成为仁义之师,向东长驱直入,再想着让 天下人响应,大概也很难了。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立为君主,这个时候,完全可以使用计谋攻破曹营。为什么呢?曹操临 终的时候,召见曹丕、曹植并嘱咐他们,还以谭、尚的事情作为警告。可是曹丕和曹植最终相互残 杀到如此的地步。他们兄弟之间尚且成为仇人,更何况能够得到那些天下的英雄的心呢?这时有了 可乘之机,只不过需要拿出几十万钱,让那些大臣和兄弟内部都互相残杀,然后派兵讨伐曹丕,这 正是汉高祖刘邦灭掉项羽的办法。孔明既不能保全信义让天下人信服,又不能施展他的才智来断绝 曹氏兄弟的手足之情,他当然就屡战屡败了!所以敌人有可乘之机却不去利用,商汤、周武王做这 样的事情那是施行大义,不是商汤、周武王这样的人做这样的事就是丧失时机。这是仁人君子最担 心的。吕温认为孔明承袭桓公、灵公,不愿强迫百姓去怀念汉朝,并且想让他的思想让老百姓都知道, 并且说:“曹操要是对你们有利,我就去替他做事;要是害你们,我就杀了他。”不知道蜀和魏之间, 果真有那么大的过节吗?如果没有那么大的过节,又一定不能去为魏国办事,那么天下人怎么会因 为一句空话而对他肃然起敬呢?唉,这是我作为一个书生所说的话,只能说说而没什么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