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 课件)中国文化经典研读8.8《天工开物》两则 (共26张PPT)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22954531 上传时间:2021-06-02 格式:PPTX 页数:26 大小:403.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 课件)中国文化经典研读8.8《天工开物》两则 (共26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 课件)中国文化经典研读8.8《天工开物》两则 (共26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 课件)中国文化经典研读8.8《天工开物》两则 (共26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 八 单 元 科 学 之 光 了 解 知 识 领 域 本 单 元 所 选 的 是 古 代 科 技 方 面 的 经 典 。 “经 典 原 文 ” 稻 治铁 两 篇 选 自 天 工 开 物 ,分 别 涉 及 中 国 古 代 农 业 文 明 与 工 业 文明 ,语 言 简 洁 直 白 ;“相 关 读 物 ” 麻 叶 洞 天 节 选 自 徐 霞 客 游 记 ,既 是 一 篇 介 绍 地 理 风 貌 的 说 明 文 ,又 可 看 作 是 一 篇 优 秀 的 记 游 散 文佳 作 ,文 章 视 野 开 阔 ,文 笔 优 美 ,富 有 情 趣 ,与 天 工 开 物 的 质 朴 无文 相 映 成 趣 。 这 些 古 代 科 技 著 作 ,反 映 了 明 代 以 前 中 国 在 农 学 、 手工 技 术 和 地 理 学 上 的 科 学 成 就 。 学 习 这 些 作 品 ,要 注 意 在 了 解 我 国古 代 科 技 成 就 的 同 时 ,把 学 习 的 重 点 放 在 “科 学 人 文 ”的 探 求 上 ,真 正了 解 中 国 科 学 文 化 在 历 史 上 曾 经 有 过 的 辉 煌 以 及 它 永 不 磨 灭 的 文化 价 值 。 掌 握 学 习 方 法 1. 两 则 行 文 较 为 简 单 ,学 习 时 可 以 自 主 借 助 注 释疏 通 文 意 ,在 此 基 础 上 体 会 古 代 科 技 著 作 的 语 言 特 点 和 叙 述 风 格 ;然 后 互 相 合 作 讨 论 、 认 识 了 解 中 国 古 代 科 技 曾 经 有 过 的 辉 煌 成 就 。2.学 习 麻 叶 洞 天 ,可 以 和 以 前 学 过 的 山 水 游 记 (如 魏 晋 时 期 王羲 之 的 兰 亭 集 序 ,如 唐 宋 时 期 王 维 、 柳 宗 元 、 王 安 石 、 苏 轼 等人 的 作 品 )进 行 比 较 研 究 ,看 看 各 个 时 期 的 游 记 散 文 在 写 作 风 格 上有 什 么 不 同 ,从 而 真 切 体 会 徐 霞 客 游 记 的 科 学 价 值 。 3.学 习 本 单 元 ,如 果 条 件 许 可 ,同 学 之 间 可 以 组 成 科 技 小 组 ,结 合所 学 内 容 ,做 一 些 社 会 调 查 或 实 地 考 察 :调 查 一 下 天 工 开 物 中所 记 述 的 手 工 业 生 产 方 式 ,哪 些 至 今 仍 活 跃 在 民 间 ;游 历 一 下 徐 霞客 曾 经 走 过 的 山 川 名 胜 ,做 一 些 地 理 (或 地 质 )考 察 。 最 后 把 这 些 调查 或 考 察 的 结 果 总 结 出 来 ,形 成 文 字 ,激 发 自 己 对 科 学 文 化 的 热 爱和 对 语 文 学 习 的 兴 趣 ;另 一 方 面 切 实 从 科 学 史 的 角 度 认 识 我 国 古 代科 技 的 进 步 ,学 习 科 学 家 在 艰 苦 恶 劣 的 社 会 环 境 或 自 然 环 境 当 中 勇于 求 索 的 精 神 。 8 天 工 开 物 两 则经 典 原 文 文 本 助 读 知 识 梳 理明 代 的 农 业 和 手 工 业 生 产 在 宋 元 的 基 础 上 有 了 很 大 的 进 步 。 农 作物 的 耕 种 栽 培 技 术 更 加 成 熟 ,特 别 是 以 长 江 流 域 为 中 心 的 水 稻 种 植 ,提 供 了 一 多 半 的 全 国 口 粮 。 其 他 油 料 作 物 、 经 济 作 物 也 普 遍 推 广 ,桑 蚕 养 殖 、 甘 蔗 加 工 、 棉 花 生 产 都 空 前 繁 盛 ,万 历 以 后 从 国 外 引 进的 玉 米 、 甘 薯 、 花 生 、 西 红 柿 等 农 作 物 新 品 种 ,增 强 了 对 气 候 、 地况 的 适 应 性 ,扩 大 了 食 物 种 类 。 农 业 的 发 展 ,为 手 工 业 生 产 提 供 了充 足 的 原 料 和 市 场 ,江 、 浙 、 皖 一 带 的 纺 织 业 、 印 染 业 非 常 发 达 ,松 江 的 织 造 、 芜 湖 的 浆 染 ,闻 名 全 国 。 另 外 ,南 北 方 的 瓷 器 生 产 也盛 况 空 前 ,特 别 是 江 西 景 德 镇 ,连 绵 十 几 里 ,烟 火 十 万 家 ,雇 工 数 万 人 ,形 成 了 大 规 模 工 场 手 工 业 的 格 局 。 明 代 的 造 纸 业 也 进 入 了 集 约 化生 产 阶 段 ,从 造 纸 原 料 到 名 牌 产 品 都 越 来 越 多 ,生 产 规 模 不 断 扩 大 。 文 本 助 读 知 识 梳 理其 他 ,如 采 矿 、 冶 金 及 金 属 加 工 工 业 也 快 速 发 展 ,永 乐 年 间 河 北遵 化 的 官 营 铁 厂 ,工 人 就 有 2500人 之 多 ;广 东 佛 山 的 民 营 铁 厂 ,“凡一 炉 场 环 而 居 三 百 家 ”(屈 大 均 广 东 新 语 卷 十 五 )。 社 会 经 济 的发 展 ,在 客 观 上 为 宋 应 星 的 著 述 提 供 了 条 件 。 文 本 助 读 知 识 梳 理相 关 链 接 宋 应 星 (1587?),字长庚,奉新人。明代科学家。万历四十三年(1615)考中举人。但以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五次跋涉,见闻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在担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年间(16381654)写成了天工开物。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 文 本 助 读 知 识 梳 理1.注 字 音秔 (jng) 粳 (jng)稌 (t) 糯 米 (nu)婺 源 (w) 俟 (s)潦 水 (lo) 刈 (y)成 砧 (zhn) 泥 滓 成 枵 (zxio) 文 本 助 读 知 识 梳 理 文 本 助 读 知 识 梳 理3.分 古 今(1)凡 治 铁 成 器古 义 :成 为 器 物 。 今 义 :比 喻 成 为 有 用 的 人 。(2)以 为 受 锤 之 地古 义 :把 当 作 。 今 义 :认 为 。(3)改 造 他 器 与 本 器古 义 :改 制 成 。 今 义 :就 原 有 的 事 物 加 以 修 改 或 变 更 ,使 适 合 需 要 。(4)煤 炭 居 十 七 ,木 炭 居 十 三古 义 :十 分 之 七 、 十 分 之 三 。 今 义 :数 字 17、 13。 文 本 助 读 知 识 梳 理 (5)与 炊 炭 同 形 而 分 类 也古 义 :种 类 不 同 。 今 义 :根 据 事 物 的 特 点 分 别 归 类 。(6)取 其 神 气 为 媒 合古 义 :自 然 的 元 气 。 今 义 :精 神 饱 满 。(7)凡 熟 铁 、 钢 铁 已 经 炉 锤古 义 :已 经 经 过 。 今 义 :表 示 动 作 、 变 化 完 成 或 达 到 某 种 程 度 。4.析 活 用(1)最 早 者 春 分 以 前 ,名 为 社 种 (名 词 作 动 词 ,称 为 )(2)非 无 稽 之 说 也 (动 词 作 名 词 ,说 法 )(3)其 炎 更 烈 于 煤 (形 容 词 作 名 词 ,火 焰 )(4)取 其 火 性 内 攻 (名 词 作 状 语 ,向 内 )(5)非 灼 红 、 斧 斩 ,永 不 可 断 也 (名 词 作 状 语 ,用 斧 子 ) (6)中 国 则 惟 事 冶 铸 也 (名 词 作 动 词 ,依 靠 ) 文 本 助 读 知 识 梳 理5.明 句 式(1)最 迟 者 后 于 清 明 (介 词 结 构 后 置 句 )(2)其 再 栽 秧 ,俗 名 晚 糯 ,非 粳 类 也 (判 断 句 )(3)其 炎 更 烈 于 煤 (介 词 结 构 后 置 句 )(4)以 为 受 锤 之 地 (省 略 句 ) 句 段 点 评 多 维 探 究 文 脉 图 解 技 法 赏 鉴1.凡 稻 种 最 多 。 不 粘 者 ,禾 曰 秔 ,米 曰 粳 ;粘 者 ,禾 曰 稌 ,米 曰 糯 (南 方无 粘 黍 ,酒 皆 糯 米 所 为 )。 质 本 粳 而 晚 收 带 粘 (俗 名 婺 源 光 之 类 ),不可 为 酒 ,只 可 为 粥 者 ,又 一 种 性 也 。 凡 稻 谷 形 有 长 芒 、 短 芒 (江 南 名长 芒 者 曰 浏 阳 早 ,短 芒 者 曰 吉 安 早 )、 长 粒 、 尖 粒 、 圆 顶 、 扁 面 不一 。 其 中 米 色 有 雪 白 、 牙 黄 、 大 赤 、 半 紫 、 杂 黑 不 一 。译 文水稻的品种最多。不粘的稻叫秔,米叫粳米。粘的稻叫稌稻,米叫糯米(南方没有粘黄米,酒都是用糯米造的)。本来属于粳稻但晚熟而带粘性的米(俗名为“婺源光”一类的),不能用来造酒,而只可以煮粥,这又是一种稻。稻谷在外形来看,有长芒、短芒(江南将长芒稻称为“浏阳早”,短芒的叫“吉安早”)和长粒、尖粒以及圆顶、扁粒的不同。其中稻米的颜色还有雪白、牙黄、大红、半紫和杂黑等等。 句 段 点 评 多 维 探 究 文 脉 图 解 技 法 赏 鉴点 评第一段先从稻的种类谈起,以“凡稻种最多”一句总括其事。接着,分别从粘性、功用、稻谷的形状、稻米的色泽几个方面加以说明。作者在分类说明时,非常注意细致的区分。比如,同为粘者或不粘者,禾苗与稻米都有不同的名称;同一稻种因为晚收可以改变粘性,功用也随之不同;有代表性的稻种,如长芒、短芒,都分别冠以著名产地的称号。经过这样的介绍,让读者对稻的种类、形态、功用在总体上有了一个明晰的认识。 句 段 点 评 多 维 探 究 文 脉 图 解 技 法 赏 鉴2.凡 播 种 ,先 以 稻 、 麦 稿 包 浸 数 日 ,俟 其 生 芽 ,撒 于 田 中 ,生 出 寸 许 ,其 名 曰 秧 。 秧 生 三 十 日 ,即 拔 起 分 栽 。 若 田 逢 旱 干 、 水 溢 ,不 可 插秧 。 秧 过 期 老 而 长 节 ,即 栽 于 亩 中 ,生 谷 数 粒 ,结 果 而 已 。 凡 秧 田 一亩 所 生 秧 ,供 移 栽 二 十 五 亩 。译 文凡是播种,先用稻、麦秆包住种子,在水里浸几天,等到发芽后,撒播到田里,长到一寸左右,称作秧。稻秧长到三十天,就要拔起分栽。若稻田遇到干旱或积水过多,都不能插秧。育秧期已过(仍不插秧),秧就要变老而长节,即使栽到田里,也不过长几粒谷,只能算是长出谷粒罢了。大凡一亩秧田所育出的秧,可供移栽二十五亩。 句 段 点 评 多 维 探 究 文 脉 图 解 技 法 赏 鉴点 评 “稻”的栽种共有三步。“湿种”是第一步,“最早者春分以前”,“最迟者后于清明”。对此,作者没有作进一步的解释,不过联系前一段的交代,不难看出这与南北地域气候、稻种的品质是密切相关的。“播种”是第二步,其中以稻秆、麦秸包浸至为重要,这样,既可以防冻,又可以增加养分。第三步是“分栽”,这是水稻种植较为独特、关键的步骤,对农田的湿度要求很高,干旱、洪涝都不宜栽种。但也不能无限期地等下去,如果秧苗过老拔节,就是栽到地里,也结不出多少稻粒了。可见,除了避免水旱之灾,不误农时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段文字说的是第二、三步。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记述的一些水稻栽培技术,如水稻育秧后30天拔起分栽,以及一亩秧田可移栽25亩,即秧田与本田之比为1 25,是来自生产实践的科学数据,几个世纪以来对水稻种植具有指导作用。 3.凡 铁 性 逐 节 粘 合 ,涂 上 黄 泥 于 接 口 之 上 ,入 火 挥 槌 ,泥 滓 成 枵 而去 ,取 其 神 气 为 媒 合 。 乘 其 出 火 之 时 ,入 清 水 淬 之 ,名 曰 健 钢 、健 铁 。 凡 焊 铁 之 法 ,西 洋 诸 国 别 有 奇 药 。 中 华 小 焊 用 白 铜 末 ,大 焊 则 竭 力 挥 锤 而 强 合 之 。译 文大凡把要锻造的铁逐节粘合起来,在接口处涂上黄泥,再放入火中烧红后锤打,将泥滓打去,只将黄泥作为接合的媒介。乘铁器出炉时,放入清水中淬火,名为健钢、健铁。凡是焊接铁的方法,西洋各国另有奇药。中国小件焊接用白铜粉作焊药,大件焊接则竭力挥锤而强行接合。点 评本段重点讲述锻铁工艺。首先指出铁性“逐节粘合”的特点,只有不断锤打,才能合为一体。而淬火又是其中关键的一步,铁器的坚韧与否,全在这一环节上。最后对比中西的焊接技术,指出中国与西方在铁器的接合上存在“铸成”与“锻成”的区别,同时也表现 出作者对冶金方面西学知识的熟悉,具有开阔的视野。 句 段 点 评 多 维 探 究 文 脉 图 解 技 法 赏 鉴 句 段 点 评 多 维 探 究 文 脉 图 解 技 法 赏 鉴1.通 过 两 则 短 文 ,分 析 天 工 开 物 中 所 反 映 的 科 学 思 想 。提 示本课选取的两则短文,一农一工,颇具有典型意义。虽然篇幅有限,但仍可以一窥其中的科学思想。首先,从稻中我们可以看出,宋应星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农学中的“三才”思想,并加以发扬光大。中国古代的农学,历来强调天、地、人三种因素的协调。如,管子的牧民权修等篇提出了务天时、务地利、用民力等思想,吕氏春秋审时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贾思勰齐民要术说:“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稻中对天时、地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同时更强调人的作用:通过科学育种、合理分秧、培育新品种,就可以达到丰收的目的。另外,这两篇文字,尤其是治铁一文,也突 出地反映了宋应星的技术思想,即“法”“巧”“器”三者的完美结合。 句 段 点 评 多 维 探 究 文 脉 图 解 技 法 赏 鉴法,就是操作方法;巧,就是人的技能和智慧;器,就是工具和设备。而在这三者之中,宋应星一贯认为人的巧智是最重要的,是主宰“法”和“器”的灵魂,在其他篇章中他对此多有论及。而融会所有这些思想的,是作者一以贯之的追求实学、期于实用的科学精神。 句 段 点 评 多 维 探 究 文 脉 图 解 技 法 赏 鉴2.结 合 “阅 读 指 南 ”谈 谈 天 工 开 物 在 我 国 历 史 上 及 世 界 史 上有 何 重 要 地 位 。提 示天工开物一书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详尽的一部科技巨著,其他同类的书籍或者只集中于某一领域,或者未能从利用自然万物这一角度出发,总之,没有一本书能够脉络清晰地记录如此众多、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生产科技过程,更没有一本书能够从人类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高度来总结、介绍历代的生产经验与技术。同时,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欧洲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技术百科全书”。 句 段 点 评 多 维 探 究 文 脉 图 解 技 法 赏 鉴 句 段 点 评 多 维 探 究 文 脉 图 解 技 法 赏 鉴简 明 清 晰 的 叙 述 ,别 具 匠 心 的 夹 注1.百 科 全 书 式 的 叙 述 风 格 天 工 开 物 传 到 欧 洲 后 ,被 称 作 “技 术 百 科 全 书 ”,李 约 瑟 称 宋 应星 是 “中 国 的 狄 德 罗 ”,这 并 非 溢 美 之 辞 。 欧 洲 近 代 意 义 上 的 第 一 部百 科 全 书 ,是 由 法 国 启 蒙 思 想 家 狄 德 罗 (17131784)和 物 理 学 家 达兰 贝 尔 (17171783)在 18世 纪 中 期 合 作 编 写 的 ,比 宋 应 星 的 天 工开 物 晚 一 百 多 年 。 两 者 的 相 同 之 处 是 都 把 工 业 技 术 知 识 列 入 书中 ,不 同 的 是 , 天 工 开 物 的 记 述 多 来 自 作 者 自 身 的 社 会 调 查 ,而非 案 头 资 料 ,因 而 更 真 切 可 感 。 即 以 语 言 而 论 , 天 工 开 物 的 叙述 风 格 也 是 “百 科 全 书 ”式 的 。 如 稻 治 铁 两 文 ,均 是 先 概 括说 明 主 要 议 题 ,提 出 一 般 原 理 ,作 诠 释 或 下 定 义 性 质 的 描 述 ;然 后 再就 具 体 事 例 ,或 按 操 作 次 序 ,或 按 工 艺 流 程 展 开 叙 述 ,逐 次 延 伸 ,并 对 重 点 内 容 详 加 剖 析 ,语 言 简 明 ,表 述 清 晰 。 句 段 点 评 多 维 探 究 文 脉 图 解 技 法 赏 鉴2.小 字 夹 注 的 妙 用 天 工 开 物 全 书 在 正 文 之 间 辅 以 夹 注 ,既 对 正 文 作 了 补 充 说 明 ,又 传 达 出 更 为 深 广 的 社 会 生 活 内 容 ,且 语 言 生 动 有 趣 ,有 舒 缓 叙 事节 奏 、 调 节 阅 读 气 氛 的 作 用 。 试 以 课 文 中 的 用 例 略 加 分 析 如 下 : 南 方 无 粘 黍 ,酒 皆 糯 米 所 为 补 充 粘 稻 的 特 殊 功 用 ,带 出 南方 以 糯 米 酿 酒 的 习 俗 。 “所 为 ”二 字 ,令 “糯 米 ”活 灵 活 现 。 俗 名 婺 源 光 之 类 指 出 产 地 俗 名 ,令 人 想 见 当 地 以 “质 本 粳而 晚 收 带 粘 ”这 一 特 殊 稻 米 “为 粥 ”的 饮 食 习 惯 。 江 南 名 长 芒 者 曰 浏 阳 早 ,短 芒 者 曰 吉 安 早 补 充 说 明 这 两 种稻 谷 (无 论 长 芒 、 短 芒 )都 是 早 熟 品 种 ,长 芒 在 湖 南 浏 阳 一 带 称 霸 ,短芒 在 江 西 吉 安 一 带 称 雄 ,可 见 当 时 稻 谷 种 植 之 普 遍 ,且 竞 相 争 胜 ,各秀 一 域 。 句 段 点 评 多 维 探 究 文 脉 图 解 技 法 赏 鉴 遇 天 寒 有 冻 死 不 生 者 补 充 说 明 过 早 育 种 的 危 险 ,于 平 实 的叙 述 中 见 出 悲 天 悯 人 的 情 怀 。 粳 有 救 公 饥 、 喉 下 急 ,糯 有 金 包 银 之 类 。 方 语 百 千 ,不 可 殚述 引 用 民 间 方 言 土 语 ,补 充 说 明 早 稻 救 荒 的 功 用 ,以 及 百 姓 对它 的 感 恩 之 情 、 珍 惜 之 意 ,稻 米 在 当 时 人 民 心 中 的 地 位 及 其 重 要 性于 此 可 见 。 俗 名 火 矢 ,扬 烧 不 闭 穴 火 这 是 一 个 实 在 不 雅 的 俗 名 ,火 矢 ,即 火 屎 也 ,谓 火 烧 过 的 废 物 。 但 这 样 的 “废 物 ”却 比 煤 的 热 效 率 还 高 ,而 且 不 堵 塞 通 风 口 。 这 一 俗 名 虽 不 雅 ,但 可 能 是 民 间 的 通 称 ,若 不指 出 ,恐 生 讹 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